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如何才能建设好学习政党是全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胡锦涛同志非常关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政党,对此发表了许多重要指示。文章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政党的重要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胡锦涛同志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政党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胡锦涛 学习型政党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具有"实践"与"理论"双重面相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历史进程应当包含实践向度和理论向度两个方面。目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问题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很好实现上述两个维度的有机协同。界定这一问题必须从理论与实践二元互动关系格局出发,深刻把握结合是关键、以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为中介、以解决中国具体重大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的"三重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维度从建党后就逐渐由非自觉向自觉展开,在推进实践化的进程中也逐步迈开了理论化步伐。从理论与实践双位叠合的视角而言,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整逻辑起点的生成。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逻辑起点 理论与实践 毛泽东 六届六中全会
  • 简介:学习政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需要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不仅包含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还积累了如何有效学习、自觉运用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邓小平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即“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解决了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离开了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解决了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对学习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标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观 学习型政党
  • 简介: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服务政府建设,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和充满活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 标签: 社会管理创新 学习型政党 马克思主义 服务型政府建设 社会管理能力 社会管理体制
  • 简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正确把握这四个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政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科学理论武装就是要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具有世界眼光就是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充分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善于把握规律就是要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富有创新精神就是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回答现实中的重大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建设 要求
  • 简介:马克思学”一词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法国学者吕贝尔主编的《马克思学研究》杂志传播开来的,但苏联的梁赞诺夫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了。由于苏联的日丹诺夫搞“一刀切”的极“左”意识形态政策,使马克思学成了“反马克思主义”的代名词,把所有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都划归马克思学,这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简单做法。面对21世纪的马克思学研究工作的展开,我们应当与国际接轨,因此重建马克思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 标签: 吕贝尔 马克思学 马克思主义 重建马克思学
  • 简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向全党提出了“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大命题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决定》发布一年多来,学者们积极响应,围绕“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 标签: 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 学习型政党 马克思主义 中共中央 制度化
  • 简介:精神,是一个人的生活信念、理论风骨和实践态度,呈现着一个人独特的气质、人格和境界。人类解放的理想、彻底的理论批判、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的核心精神。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始终不渝的最高理想,不仅贯穿于他的生活实践,也深刻体现于他的学说之中,成为他的思想体系的鲜明价值主题和价值立场。马克思的解放理想奠基于科学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及其规律基础之上,它既是价值信念,又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 标签: 核心精神 马克思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最高理想 剩余价值理论 人类解放
  • 简介: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脉来说,已进入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时代。本文就谈谈从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诞辰200周年
  • 简介: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溘然长逝。三天后,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的仪式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这个演讲非常精短,在沉痛宣告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简要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指证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

  • 标签: 马克思 海格特公墓 学术思想 社会主义 现代性理论
  • 简介:如何在新的视阈中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这是当今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十多年来,俞吾金教授在“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口号下,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哲学做出了不同的诠释。要言之,他试图超越马克思哲学的传统阐释路线,沿着“物、价值、时间和自由”的经济哲学路径,重新诠释马克思哲学,对马克思哲学体系提出了新的构想。那么,“重新理解马克思”意味着什么?“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目的是什么?“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关键问题何在?经过“重新理解”的“马克思”以何种新形象示人?被“重新理解”的“马克思”是否符合马克思的原意?是否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本文试图围绕着上述问题对俞吾金教授在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方面的学术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并阐发个人的看法。

  • 标签: 重新理解马克思 俞吾金视阈 马克思哲学
  • 简介:<正>马克思的公平观由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组成。(一)公平的物质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认为,简单商品经济社会具有公允性,即商品生产奉行等价交换原则,其基础是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和个人劳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发生的

  • 标签: 公平观 马克思 行等价 资本主义社会 全体劳动者 简单商品经济
  • 简介:<正>我们能够——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30年和《资本论》发表110年之后——为人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勾勒一份类似于资产负债表的东西吗?当然可以,因为我们不仅就马克思主义有了历史的眼光,而且有了关于它的胜利、失败和悲剧的长期经验。也许,这也是因为我们从今

  • 标签: 政治经济学批判 长期经验 哲学手稿 马克思学说 法兰西内战 理性主义传统
  • 简介:本文首先讨论了马克思在异质文化环境中应该以何种方式言说自己的问题,由此引出对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宗旨与原则:为马克思而马克思。让马克思自己说话、让马克思发出自己的声音正是秉承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本身的学术态度。其次阐发了让马克思自己说话的理由:第一,思想重构以文本解读为基础。第二,倾听150多年前马克思自己的言说,反而对我们极具现实意义。再次是对马克思早年哲学文本解读的分期与研究马克思早年哲学的意义。最后阐述了马克思哲学文本解读的方法:学术背景探源的方法、系统研究的方法、前后呼应的方法、历史考察法。

  • 标签: 马克思 科学 意识形态 文本解读 思想重构
  • 简介: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是上一世纪后半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本文着重分析了这一文本形成的特定历史语境,即苏共“二十大”以后出现的非斯大林运动中的严重思想混乱,特别是阿尔都塞此时着重批判的在这一历史时期凸现出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学思潮,以及他用以“保卫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辩识。

  • 标签: 阿尔都塞 《保卫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非斯大林运动 人本学 方法论
  • 简介:阿格妮丝·赫勒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由于继承了马克思和卢卡奇的思想遗产,赫勒一生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的研究。文章重新审视和分析了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恢复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个体向度”。作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是在自由的意义上进行阐述的,由此,作者分析了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和人类解放的实现条件。她认为,马克思的绝对的自由和人类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解放只有在个体的意义上,而且在民主的自由概念的引领下才能实现。

  • 标签: 赫勒 马克思 人类解放 个体解放 自由
  • 简介:本文对马克思学的含义、马克思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国外马克思学的生命力以及国外马克思学对中国马克思学研究的启示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 标签: 马克思学 国外马克思学 中国马克思学 生命力
  • 简介:德里达与马克思的相遇对解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事件,这一事件暴露了解构主义自身的局限。本文通过对德里达与马克思之间关系的历史性和文本学的阐述,试图揭示出德里达向带“负号”的本体论和带“准”字的先验论进行转变的过程性痕迹。

  • 标签: 德里达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哲学思想 解构主义 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