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天人关系”问题,涵括形而上的本体论、知行相辅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是中国儒学的理论中心;在《圣经》和西方神学中,也是中心论题之一。在此问题上,扒梳古今,比较东西,也算对中华文化圈内之基督教本色神学研究,为基督宗教与中国优秀文化相融相通适应作一点尝试。普遍启示或自然启示是指神借自然界,包括人的理智与良心,将真理传递给人。我们应该承认上帝在包括《中庸》在内的中华元典中的启示.和元典精神在我们民族心灵上潜移默化的作用.

  • 标签: 基督宗教 《中庸》 天人关系 神学 应该 基督教
  • 简介: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始创的墨家学派和儒家被并称为"当世之显学",可见当时其影响之深远.为了阐明自己的思想,他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对这些主张进行了分析,但对"天志"、"明鬼"、"非命"这三个观点从天人关系的角度分析墨子宗教思想的还很少,而且在他们的分析中还认为"非命"与"天志"的观点相对立,从而得出墨子的宗教思想具有矛盾性的结论.笔者以为这一结论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因此想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 标签: 墨子 宗教思想 鬼神思想 人类
  • 简介:<正>天人关系是先秦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见解。总的说来,“天人合一”是先秦哲学家最普遍的观念。荀子虽然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这一矛盾源之于荀子的“天”的二重性:自然之天与意志之天。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荀子轻自然之天,重意志之天。这也反映出先秦哲学家的一个总的致思倾向。就此,笔者作一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 标签: 荀子 先秦哲学 天人之分 自然之天 自然界 天人关系
  • 简介:《易经》之卦象到底有没有象征意义,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本文依据有关史料、《易经》卦爻辞和前人的研究,做了肯定的回答和比较系统的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易经》在天人问题上的四个观点:(1)天道与人事有统一性;(2)自然属性与人格品德相联系;(3)人是天人关系的主体;(4)热爱自然,天人情融。然后,又对中国传统哲学、科学、伦理和宗教进行了概略的追索,指出中国科学古代曾长期领先而近代落后,中国哲学思维偏重求同,偏重综合、整体和功能结构,中国宗教带有明显的世俗倾向,等等,都与天人合一观有联系。

  • 标签: 世俗倾向 中国宗教 八卦 史料 学术界 象征意义
  • 简介:《药山寺纪胜》发表于《佛教文化》的那年秋天,津市市委和统战部领导两次进京汇报情况,争取到国家宗教局的拨款,翌年建成啸峰山腰的惟俨禅师化城新塔。大约三年前,住持谷泽师亲口告诉我:古历十月廿六日晚(阴历12月14日),惟俨墓塔的小圆窗内闪现红光,历时四个多小时,住

  • 标签: 天人共泰 白云山 佛教文化 钢筋混凝土柱 小圆窗 大雄宝殿
  • 简介:荀子天人哲学新诠──兼论人在荀子天人哲学中的价值问题王杰人的价值问题是"人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荀子天人哲学思想的剖析来论述"人"在荀子天人哲学中的价值问题,从而从一个思想侧面反映中国传...

  • 标签: 荀子 人哲学 人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 价值问题 《天论》
  • 简介:  风水理论的特点是天人合一,是和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中医同气相求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看风水,风水理论追求的实质是和谐自然的境界.  我们的祖先在建筑和居住环境中非常注意风水,风水学也叫堪舆学.有人根本不相信它的存在,认为它是封建迷信;有人说它的作用是心理上的.其实它不仅仅是心理上的作用,它是有现实意义的.只是因为它的微妙,不易为人们所认识.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破解风水之谜,看它是否有意义.……

  • 标签: 风水理论 同气相求 五行相生 相克 居住环境 建筑设计
  • 简介:<正>政治哲学,就其本意来说,是用哲学的观点体认社会生活,用哲学的方法对于政治思想、政治秩序以及人类社会的政治原则进行设计。在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提出了一整套的伦理政治学说,其思想学说的每一部分,与天人观之间都有着逻辑上的联系。

  • 标签: 传统儒家 等级结构 天人观 董仲舒 人类社会 民本思想
  • 简介:张九成提出"念动于中,事形于外",认为内心念虑能够影响外界事物,造成祥瑞灾异及种种自然现象。与汉代天人感应说相比,张九成思想一方面消解了"天"的人格神意味,一方面把灾异的根源归诸人心念虑,从而将天人感应融入到心学体系中。张九成基于心学的天人感应论以气论为基础,认为天地之间一气流行,人内心的念虑会形成和气或恶气,进而影响万物。通过内心—气—事物的结构,他将自然界纳入到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之中,人是世界变化运动的枢纽。这一建构,使天人感应在宋代心学思想中获得了新的内涵和价值。

  • 标签: 气论 天人感应 慎独
  • 简介: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之体现,在近现代的研究中经历了宗教神秘化解释、理性文本化解释、审美与伦理化解释、生态维度解释的存在论转化历程,反映了作为世界观的天人合一原初观念在被赋予现实指向后逐渐转向方法论的整体趋势。众多学者在对天人合一的生态化解读路径的问题上产生了诸多问题与争鸣,集中于天道与人道关系问题、国学传统的生存体验与精神境界问题、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矛盾问题、反生态化解读天人合一问题。在学者们针对天人合一的生态化解读问题进行反复讨论的过程中,生态方法论原则逐渐成为未来研究的关键领域,其初步表现为非认识性、同感性、可持续性、伦理规范性、双向适应性几种特征,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思路。

  • 标签: 天人合一 生态理念 主客二分 生存体验 生态方法论
  • 简介: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世界观的一个基本假定,其主要观点是“天地人宇宙万物乃以息息相通的有机整体”。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天人合一”表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对这些不同的历史形态做多维解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和技术语境对此进行创造性转化,不仅可能使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智慧的时代特征,而且还可以使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智慧的现代价值、确立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战略基点。

  • 标签: 天人合一 现代价值 历史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历史发展 社会文明进步
  • 简介:刘一明是清代著名道教理论家,他在继承道教天人关系论、天人合一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其理论水平较其前人更高,把道教天人合一论推进了一步。本文从天人同根同源、同一演化次第及天人同素同构等方面分析了刘一明天人合一论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天人合一论的思维模式及实质进行了剖析。

  • 标签: 天人合一思想 刘一明 天人合一论 天人关系论 基本模式 理论水平
  • 简介:如果说中国传统文明观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具有整体性与合一性特征,那么西方文明观则以天人二分为基础,以人本主义哲学为出发点,具有理性与科学特征。在具体认识中西文明观产生的哲学基础,分析二者不同点的基础上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强调五位一体,主要表现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起点,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方面的和谐,最终实现五位一体的有机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刻,通过对中西传统文明观进行比较,对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文明的内涵与特点,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明观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社会主义文明观 天人合一 天人二分 五位一体
  • 简介:《阴符经》无疑为古今修道的真经之一。它最早著录在《新唐书·艺文志》里,全文三百余字。其言语深奥,义理精微,内容则演造化之秘,阐性命之幽。世人大多传它为黄帝所作,或认为是黄帝受之于广成子(宋陈渊)。朱熹认为:“不得而详知”。另有其它一些说法,各述所知,究无定见。作者认为它大约成书于唐人李荃、张果等为其作注之前。而《道藏》(第10册885页,1988年)记李荃云:

  • 标签: 《阴符经》 天人观 义理 朱熹 《道藏》 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