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正>《尚书》中的周书《吕》,向来给经师们以许多困惑,首先吕国称王,开篇说:“惟吕命王,享国百年。”在宗周范围内,除周王外,都是侯国,不能有它国称王。而且《吕》在周书内与其他各篇内容不相类,系统有别,思想范畴不相属。近来我曾经有几篇文章涉及此一中国古代史上的大问题。(见《论以社以方》、《论基础科学》等文)我们说,中华民族是炎黄之后,但后来黄帝一系成为大宗,而炎帝一系,默默无闻,那么所谓炎黄之后,炎帝

  • 标签: 吕刑 中国古代史 炎帝 黄帝 周书 思想范畴
  • 简介:<正>《周礼》大宰掌治、教、礼、政、、事六典,佐王治邦国。其中又以教典扰万、以礼典谐万、以刑典纠万,三者相辅相成,交织成重教、隆礼、明的治民思想体幂。本文着重分析《周礼》礼与的内涵及其本质,以此揭示共治民思想的时代特征。

  • 标签: 周礼 荀子 时代特征 先王 先秦文献 思想
  • 简介:荀子“”、“德”思想自有其独特的学术品格,但溯其源流,大抵远绍周公“明德慎罚”思想,近承孔子“为政以德”、“先教后诛”思想,下启董仲舒“德主刑辅”思想,诸多思想与表述甚至直接袭用《尚书》等书、引证孔子等语录事迹,在先秦儒家德思想发展系统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 标签: 荀子
  • 简介:<正>《江苏史学》(内部刊物)1988年9月第1期,曾刊载了拙文《“羽人”与良渚文化》。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初步探索了古代南方“羽人”即“羽”与浙江余杭县反山和瑶山良渚文化遗存的关系,说明这里的良渚文化遗存应是“羽人”即“羽”的文化遗存,是吴越先民的文化遗存。近两年

  • 标签: 山海经 防风氏 断发文身 浙江湖州 鸟图腾 淮南子
  • 简介:孔子德观承前启后。与前人不同,跨越运象以思阶段,形成完整的形上体系;同时又统领后来者,后儒在德之"神"、之"形"上都在沿用、传承孔子之所创。表达方式上,孔子首创直接对比方式,将德、直接对比,更利于观点的表达、理解和接受,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便是缺少类似于此的精炼表达和内容阐释;孔子还开了从心理层面诠释德主刑辅的先河,增强了德主刑辅观点的可信度,当下中国道德建设亦应重视伦理道德的心理属性,切忌按经济操作手法来建设道德;最为主要的是孔子在德与之间植入了"礼"这个制度性规范,通过礼这个"制度"来保障道德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中国封建社会悠久而成功的德治典范便是归功于此,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也应借鉴于此,将"德治"的软实力通过"德制"这个硬措施来保障和实现。

  • 标签: 对比方式 心理 德治 德制
  • 简介:罪犯李某还有四个月就刑满释放了,随着出监日期的临近该犯出现了紧张、失眠、心烦意乱、坐卧不安、头疼、感到左小腿及右胸有麻木和胀疼感等躯体症状。社会行为表现为经常顶撞警察、人际关系较差。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该犯目前处于焦虑状态。经过分析该犯处于焦虑状态是由于其认知出现偏差所致。咨询师运用认知疗法对该犯进行了五次心理咨询后,该犯的焦虑状态有了一定的改善。

  • 标签: 刑释前 焦虑情绪 认知疗法
  • 简介:《周易》明德慎罚的刑罚观,止讼、息讼的狱讼观,都是周人的政治理性的清晰表达。它说明了周人崇尚德治,以明察为前提去折狱用刑,其目的不是止于威,而是止于义。这种道德与文明使得刑罚与狱讼具有了教化功能,它化消极为积极,化纷争为和谐,化不断应对动态事件为稳定的长治久安。周人长期实践而凝定出的理念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大观念,在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中发生着深刻影响。

  • 标签: 明德慎罚 止讼 息讼 政治理性
  • 简介:宿是近几年随着微旅游热而迅速发展的行业,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作为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名城,扬州市政府出台了许多鼓励宿建设的政策,帮助和扶持宿发展。扬州老城区特色宿不应仅满足一般的住宿功能,设计还应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彰显当地文化特色,成为地域文化宣传的名片。民俗应结合本土非遗特色地方文化元素、依托宿周边特定文化元素、体验当地市井生活,打造原汁原味的宿,以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 标签: 民宿设计 地域文化 扬州民宿
  • 简介:2014年10月23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国法治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必将成为政府转变职能,党政干部转变思维方式和理政方式的一个重要节点。民族宗教干部作为政府民族宗教工作一线的干部,

  • 标签: 党政干部 法治思维 民族宗教工作 中共中央 依法治国 法治进程
  • 简介:竹书的中心主题,是关于统治者如何以"超越"的境界和方式治民平天下,成为"理想"之"之父母"的论述,是儒家学说中以"教"的形式,宣扬儒家"崇高"道德伦理的代表作.分析可见,所反映的主体思想,与所体现的孔子学说有较大的差异,而与子思、孟子学说有更多的联系和相近之处.的成篇,当在与和竹书等差相同时的战国中期,其间思想内容上的联系亦可说明.

  • 标签: 楚竹书 《民之父母》 思想源流 儒家
  • 简介:对《周易·师·彖》“以此毒天下而从之”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之关键在一“毒”字。王弼注云:“毒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毒天下而从之,占又何咎矣’者,毒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之众,人必从之以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责乎?”朱熹曰:“毒,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悦而从之也。”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的说法,释之曰:

  • 标签: 训诂学家 孔颖达 周易 王弼 朱熹
  • 简介:今期介绍《和合本修订版》中,《数记》经文的修订是如何忠于原文的,帮助读者更准确掌握经文的背景,更容易投入经文的处境中;并使经文更符合现代语文的表达习惯,让读者读起来感觉更流畅,意思更清晰。

  • 标签: 经文 修订 和合 表达习惯 现代语文 读者
  • 简介:“国进退”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学界关注的经济热点之一,由于学者的产权伦理偏好不同、对“国进退”社会效用的善恶评价标准不同,因此褒贬不一,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国进退”争议现象实质上是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利益矛盾纠葛在伦理上的折射.这一争议虽然干扰了人们对改革形成的原有思想共识,但其积极意义体现在它警醒我们继续深化改革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警醒我们政府的转型升级比企业的转型升级更为迫切,警醒学者研究如何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更有价值,警醒民营业主在道德上深刻反省.

  • 标签: "国进民退" 善恶评价 道德反省 伦理效用
  • 简介:孔子儒学关于"命"的哲学反思,可以从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与义命合一三个课题来探讨。首先,命是气质之命,命呈现命限的限制性原理,因此有所谓的"义命分立"。其次,命限也同时是义理之性的实践的条件与凭借,所以也是表现原理,因此有所谓的"性命对扬"。最后,通过"性命对扬"的长久实践,领略到"天命"(性体的命令,天道性命之命),例如《诗经》所说的"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在此一生生仁体的天命中,达到所谓的"义命合一",在"义命合一"之中,可以用圆善的方式解答康德哲学之中的"德福一致"的问题。劳思光阐明"义命分立",但是局限在主体性的哲学,不能接纳孔子儒学的"天命"具有性体的命令、天道性命之命之义。牟宗三在其著作中则散列论述了"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义命合一"的问题,但是对于这三个课题构成逐步发展的环节及其整体性,他并没有加以足够的厘清与通盘的整理。在孔子儒学与康德、海德格尔哲学的跨文化对话的脉络之中,来展开"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义命合一"的三个环节,也可以从中领略中国哲学对于自由意志、命运与决定论、最高善(圆善)、德福一致、开放式的人文主义等哲学问题的响应。

  • 标签: 义命分立 性命对扬 义命合一 孔子 康德 海德格尔
  • 简介:<正>孔子的“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一语,因不同的句读而有不同的解释,成为古今一大疑案。概括起来,对这句话的句读和理解,主要有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杨伯峻:《论语译注》)。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使他们顺从,却

  • 标签: 孔子 论语 误读 句读 解释 杨伯峻
  • 简介:城隍神的职能在早期是单一的——保护某一城市的安全。随着城隍从自然神向社会神的转变,其职能也不断扩展,不仅负有守御城池、保障治安之职,而且掌握当地的水旱吉凶、冥间事务,甚至科名桂籍、驱狼灭虎、鸡鸣狗盗、寻人寻物、破案捕贼也要祈请城隍,成为与人世间地方官相对应的地方官,一阴一阳.共同治理一方。其职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标签: 城隍神 宗教信仰 神灵观念 社会稳定 工作职能 道教
  • 简介:被201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学术刊全文转载的综合性期刊有596种,约占《复印报刊资料》全年涉及期刊总数(1543种)的38.6%,共被转载全文总数4648篇,约占《复印报刊资料》学术刊转载期刊论文总量(12854篇,不舍报纸和集刊被转载论文)的36.2%,

  • 标签: 《复印报刊资料》 综合性期刊 学术论文 转载 期刊论文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