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其实最关的地方不在远方,不在你走过的路,而在当刻当地你所站的地方,因为不管经过多少花园,你失去的是你的识执,你的心并未失去,只是被美丽或不美丽的迷惑,所遮埋了。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庄严净土分第十》

  • 标签: 宗教 佛教 佛经 信仰
  • 简介:生命是岁月的轮回,这是缘于人被无明所困扰,而无法得到解脱。而禅的精神总能穿越时空,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禅是透过世俗生活回归心灵家园的无拘和自在,天然本成,一切具足。

  • 标签: 生活回归 心灵家园
  • 简介:党怀兴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全书900页,142万字。该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辞典编纂与研究'的成果之一。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辞典正文。该部分穷尽式地收录了《周易》的全部词语,在划分词类、标注词性的基础上,依据词语出现的频数,对词语的音项、义项加以排列。该书还对所收重要词语和短句做了简明的解释。第二部分,词语索引。该书编制的索引分为《部首检字表》、《音序检字表》、《四角号码检

  • 标签: 十三经辞典 易卷简介 辞典易卷
  • 简介: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自不待言,惟其在帝国期前之文本情况吾人尚无一清晰而达共识之概念。自二十世纪下半期至今出土之公元前材料已有一定数量,可否据之以思考对一些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例如“五”在先秦的称谓以及其在先秦时成文的情况?

  • 标签: “五经” 出土文献 先秦 二十世纪 文化史 公元前
  • 简介:清代的筵讲论是以研经论史为主要内核的,是古代礼仪制度嘉礼的一种习礼活动,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御前讲席而被视为官方正学,是“术”而非“学”,从而被排斥在主流学术之外。其实,筵讲论本身具有传统儒学与经学的双重特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传统儒学与经学的一种外延和互补,所以官方正学也是一种学术的体现。它既是清代礼制文化政策的一个重组成部分,也是清代学术多变的主要动因。

  • 标签: 清代 经筵讲论 学术
  • 简介:敦煌遗《老子变化》的成书年代在学界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分析老子在东汉的宗教地位、考证《老子变化》中的白鹿意象、考察经文中的汉顺帝阳嘉元年至汉桓帝永寿元年的五个年号与当时天师道之宗教背景,可知《老子变化》成书于公元155年至165年,是天师道成立之初,为自神其道而作。《老子变化》的成书受东汉黄老道、刘向《列仙传》、王阜《李母碑》等影响,是当时宗教环境下的产物。早期天师道将老子抬到先天地而生、与道合一的至高地位,与他们试图建立政教合一的独立政权不无关系,故在《老子变化》中将老子神化为十三帝师,以表达建立理想社会、理想政权的愿望。

  • 标签: 老子变化经 道教 天师道
  • 简介:在鸠摩罗什所译《维摩》——《维摩诘所说经》中,以下几个译语,如净土、清净土、净国、清净佛土,从汉语的字面意义讲,当然都表示“净土”——清净的佛国、佛土,即业已净化的佛国、佛土。但是如果根据《维摩》今存梵本对勘,我们就会发现罗什这些“净土”译语的对应原语其实存在颇为复杂的情况。以下我们就从梵汉对勘角度对什译《维摩》34个“净土”译语的用例予以分析考察。

  • 标签: 《维摩经》 鸠摩罗什 净土 译语 《维摩诘所说经》 考辨
  • 简介:“无为而无不为”不仅仅是《道德》的重要命题,而且是其本根智慧的集中呈现。原创性、前提性、融通性是其本质属性,返本归根、和光同尘、道隐无名是其主要内涵。

  • 标签: 老子 无为而无不为 本根智慧
  • 简介:明神宗生母慈圣李太后佞佛,世所习知,其于朱翊钧即位后即大兴佛教寺院、礼遇高僧、自封宗教偶像“九莲菩萨”等作为,非独兴趣使然,兼有其政治意义.慈圣逝世后,神宗为之造伪经《佛说大慈至圣九莲菩萨化身度世尊》、《太上老君说自在天仙九莲至圣应化度世真经》,也成为其生前菩萨化生的凭证;两曾在世间有过一定流传.李太后热衷佛教,并礼遇高僧,对日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神宗朝前期,内宫外廷忙于求储、争国本时,佛教僧侣也作为一政治势力参与其中.此时诸高僧为图佛教之中兴,挺身而出,为亲佛之政治势力奔走呐喊;即如开雕大藏之类图书工程,亦与“国本”之争密切相关.本研究欲举慈圣内容现瑞莲、自封九莲菩萨、宫廷所造伪经及僧人参万历朝政治活动诸条,考察晚明政教关系及僧侣的生存状态.

  • 标签: 慈圣李太后 九莲菩萨 伪经 党争 紫柏 嘉兴藏
  • 简介:《老子道德注》所谓的“自然”包括两种含义:广义上的“自然”是指人类本性当中所固有的天地之性、“知”和好恶取舍之情等多种能力;狭义上的“自然”用来称谓实现“无”或整体性存在的能力。通过自愿地运用“无”或“以无为用”,人类不仅可以成就“上德”和德性,而且也能消除“下德”和仁、义、礼的弊端。王弼在《老子道德注》中提出,只有以“上德”与德性为“本”,人类才能有效地驾驭—F德”与道德规范所代表的“末”。

  • 标签: 王弼 《老子道德经注》 自然 德性 本末
  • 简介:“菩萨二十四戒”有多种说法,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大方等陀罗尼》、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都涉及“菩萨二十四戒”。虽然同属大乘戒律,但三部之间的关系却存在诸多疑问,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套用《大方等陀罗尼》的首尾部分内容和语言模式,添加了内容不同的二十四条戒文,编撰的痕迹非常明显,应属伪托之作。而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仅存独特的六戒内容,与《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从其内容分析亦出自中国人之手。敦煌发现的这两部大乘戒反映了隋唐时期大乘戒律在敦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流传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标签: 菩萨二十四戒 善信菩萨二十四戒 敦煌
  • 简介:由国家宗教局、中国伊协主办,贵州省宗教局、贵州省伊协承办的贵州省伊斯兰教解工作培训班,于2013年12月23日至27日,在贵阳市成功举办。来自全省各地的56名阿匐、12名清真寺民管会主任及省委统战部、省宗教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共80余人参加培训。

  • 标签: 伊斯兰教 贵州省 培训班 贵阳市 解经 国家宗教
  • 简介:10月12日上午.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新安村鸡笼山麓的三圣禅寺隆重举行观音殿奠基大典。各级领导和四众弟子3000余人参加了奠基大典。奠基大典在《国歌》声中开始,接着是《大慈大悲观世音》歌曲演唱、《千手观音》舞蹈表演、《看家三行当》武功表演,随后,三圣寺住持宗才法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常州三圣寺观音殿和万手万眼观音铜像的设计图和工程建设计划。

  • 标签: 《千手观音》 常州市 广场 舞蹈表演 横山桥镇
  • 简介:宋代理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学的又一次更新与创造,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大事。宋代理学无疑被认为是一种新文化,代表着新的儒学发展方向。这种新文化建立在新的经典体系上,以《四书》的注释和结集作为基础,用以继承开拓传统的《五》(或称《六》或者“六艺”,为方便论述,

  • 标签: 宋代理学 《四书》 《五经》 中国思想文化史 “六艺” 《六经》
  • 简介:2013年12月26日至27日,浙江省伊协在杭州举办首届卧尔兹演讲比赛暨解工作总结表彰会。杭州凤凰寺冶曼苏阿匐、温州伊斯兰教礼拜点马生良阿匐、义乌伊斯兰教活动场所阿匐刘广乾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杭州凤凰寺杜永波阿匐、宁波清真寺马富强阿匐被评为“2012—2013年度解工作先进个人”,嘉兴清真寺阿訇巴建恩被授予“和谐清真寺·教风年”创建活动先进个人。中国伊协副会长阿地里江·阿吉克力木,省民宗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吴彩星等领导为获奖阿訇颁奖。

  • 标签: 总结表彰会 浙江省 杭州 解经 比赛 伊斯兰教
  • 简介:《训女三字》是马典(SophiaMartinLittle)创作的新加坡初期教会女学的华文启蒙教科书。它采用了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的体裁,适合华人的阅读习惯,同时加入了基督教教义和伦理教导。本文透过对《训女三字》的文本考据和分析,旨在探求基督教传播过程中传教士中文作品的本色化特征,笔者将从本土化的伦理教导,人本位的教义诠释以及民俗化的传播手法等三方面进行研究。

  • 标签: 《训女三字经》 马典 本土化 人本位 民俗化
  • 简介:宋代士人积极致力于作仪化民,现存私修士庶仪典含通礼、专礼与杂礼,在体例和内容方面反映了两宋之别。北宋私修士庶仪典,除祭祀专礼之外,还包括仪文较少且偏重于伦理道德训教的家礼、家范、乡约,以及如《司马氏书仪》的“偏向注的仪注体”;南宋私修士庶仪典,除道德训教类与北宋礼书辑本,晚期更是出现了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家礼》,具有鲜明的实用性。藉由对《司马氏书仪》和《家礼》之“丧仪”的比较分析,可以管窥两宋“仪注体”与“注体”由合至分的过程。不同于汉唐以降知“仪”而不知“礼”,仪注之学渐盛而《仪礼》经学渐衰的情况,南宋时期“仪注体”与“注体”的分离,恰好是实践礼仪与《仪礼》经学分别向更深层次发展的体现。

  • 标签: 两宋《司马氏书仪》《家礼》 丧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