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长期以来,文学界认识文学创作与宋代的关系时,无一例外地只看到其消极一面,把宋诗不如唐诗,甚至宋代诗歌的衰亡,都归结为理学之“障”所致;同时,宋诗的一个人所共知的特色,即所谓“理趣”,由于人们很少从理学对文学的深刻影响分析,也就只能就现象谈现象,对其哲学根源很少深究。实际上,理学对于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题材、表现手法,以及人生观、审美观、社会意识,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弄清宋诗“理趣”何由形成,就不能真正把握宋诗的特质;不探究理学与文学千丝万缕的

  • 标签: 宋诗 宋代诗歌 宋代理学 理趣 文学创作 创作倾向
  • 简介:理学教育哲学代表了中国前近代社会的最高思想成果,它因此也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前提.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和明末清初的理学批判与自我批判思潮,是理学发展三阶段的典型代表.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虽都以道德主义为其根本特征,但由于它们对道德本体与道德主体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又使它们分别表现出本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不同特征.理学本质主义集中体现为由太极以立人极的本体论思想,用道德本体设定道德主体的主体定位方式,以"理"释"礼"的权威主义价值取向和"涵养须与敬,进学则在致知"的方法论思想.

  • 标签: 宋代 理学 教育哲学 本质主义
  • 简介:孔孟儒学,是中国族群的优良文化传统,需要辨明道理,剔除糟粕,让孔孟儒学推崇爱民、养民、育民的德政传统,广大于中国,构建安民和谐的社会。玄学产生于君主无为,大臣(世袭职位的门阀士族)专权。任继愈指出,“玄学”与“先秦两汉的孔子大不相同”。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这是继承德政传统,不是独辟蹊径的新说。宋代宣扬“天理”被确认为官学后,抑制人服从君主,因此不能把熏染着封建糟粕的宋代,硬拉进孔孟儒学混谈。继承儒学传统,发展中国,是不能推辞的责任。

  • 标签: 儒学 玄学 理学
  • 简介:<正>一经由唐代儒释道的思潮冲突与观念激荡,儒家的价值观在士大夫那里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与巩固。随着道统说的倡叙和排佛运动的展开,士大夫们的自我身份觉识与经世之志大大提升,复苏儒学乃戌时代的精神斩向。然而,由于这一运动的先行者们或排佛躁切(如韩愈)、或依恋佛光(如李翱)。佛理的实蕴并没有能够被消解转化为儒学的活力源泉,因而儒家的发展并未呈跃升之势。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宋初。

  • 标签: 宋代理学家 伦理 价值观 儒家 道德教育 儒学
  • 简介:阳明哲学是对宋代集大成者朱子学之反动,但这种反动不是源于宋代之外,而是源于宋代之内的,甚至可以说是宋代自身内在逻辑理路的必然发展.与朱熹理学相对,阳明哲学一直被冠为心学,心学一词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阳明哲学的特点,但也遮蔽了阳明思想的实践内容.阳明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皆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实践特征,故作者将阳明哲学的性质定位为:实践的良知之学.

  • 标签: 阳明哲学 宋代理学 实践 良知
  • 简介:一、理学的特点上篇曾及:理学是于两宋之际极其复杂、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诞生的,是诸如历史、现实以及学术史自身的因素二者共同发展和作用的必然归宿(?)。诚如此,那么它就无疑带有与之相关的特点。详加缕析,如下数点实属夥者之尤。(一)理学是由包含诸如儒、佛、道、哲、历史、伦理、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组成的溶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伦理观、道德观等为一体的庞大精微的理论体系。不管是为适应宋

  • 标签: 宋代理学 封建伦理道德 宁宗 历史背景 理论体系 思想领域
  • 简介:宋代《四书》教学明确以学以至圣人作为目标,在教育思想和理念上将天下学子囊入儒学教养体系之中,强调修身养性与致君泽民的有机统一。其教学重视个体生命体验,力图达到天人合一、学达性天的人生境界。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情境教学、主张工夫修养,形成了教育史上可圈可点的理学教育典范与模式。

  • 标签: 宋代 理学 《四书》 教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所以说象山是以儒家的道德为道统之"道"的,所以王阳明在《象山文集序》中第一句便说"圣人之学,在孟子之后传儒家道统的人便是二程兄弟

  • 标签: 儒家道统 理学道统 道统之争
  • 简介:邵庸青少年时代在苏门山勤学苦读,受名师指教,学有所成。后定居洛阳,与司马光、二程等学者名流探讨学问、酬唱问答,讲学著书,开创"百源学派",成为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他的治学方法、宇宙观及阴阳、理、气、性命等一系列范畴的使用,对宋代尤其陆王心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邵庸 百源学派 宋代理学
  • 简介:所以说象山是以儒家的道德为道统之"道"的,所以王阳明在《象山文集序》中第一句便说"圣人之学,在孟子之后传儒家道统的人便是二程兄弟

  • 标签: 儒家道统 理学道统 道统之争
  • 简介:魏晋以降,佛教、道教崛起,与儒家鼎立为三,儒家丧失了两汉时期的独尊地位。佛教以其精致的思辨哲学替代玄学以后,佛教哲学的重点逐渐由本性转向心性。各宗派的心性论以真如本体为依托,把认识论与修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探讨人的本质及其与人的认识能力、情感意志活动规律的相互关系,形成了一整套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理论。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在哲学思想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道教向佛教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讲义,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 标签: 佛教哲学 道教 儒家 修持 宗派 心性论
  • 简介:词在进入文人创作领域之后,在渐趋雅化的过程中,逐渐被正统儒者所接受,理学家也都普遍染指词的创作,且对词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由此产生的独具特色的理学家词学观与有别于宋词主调的理学词派则又不可避免地对整个词学发展进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渗透和影响。一般而言,北宋理学家大多对词持坚决否定态度,涉足词的创作者亦少;南宋理学家对词的态度大多较为通达,对具有充实内容并发挥社会功用者甚至大加赞赏,自身也大量涉足词的创作,留下了数量可观的作品。

  • 标签: 宋代理学家 词学观 理学词派 创作特点
  • 简介:宋初儒学与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所处的历史境遇具有相似性,都面临外来文化的严峻挑战,并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宋代在重塑文化认同、重构话语理论体系、重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等方面获得了成功,使儒学重新成为社会的主流支柱文化.在当代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中,我国传统文化无论在理论建构,还是在指导实践,或是在文化认同方面,面临着重大的困难,而宋代的成功经验实有益于我国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标签: 宋代理学 传承 传统文化 启示
  • 简介:"自然"既是诗歌的一种美学准则,也是一种艺术风格,更是一种审美境界,它堪称两宋时期诗学的最高审美标准。就理学家的诗学思想而言,平淡自然几乎是其唯一的创作原则和评价标准,他们多借助雪月风花来观察天理流行,从自然事物中体察天道义理。相对文人多重视"尚于作用"的自然,理学家更提倡"未有作用"的自然。这源于他们对传统儒学"有诸内必形诸外""有德必有言"观念的继承和"文从道出""道本文末"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而"自然"境界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内外双修,最终达到心之所发、言即为法、行即合道的目标。

  • 标签: 自然 诗学 理学 道本文末 修养工夫
  • 简介:宋代理学讨论与宗法重建有密切的关系,而宗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宗庙。主要的理学家都曾经讨论过宗法和庙制的问题。张载率先打破了《礼记》中的庙数等差,主张大夫、士均可祭到高祖,程颐甚至主张祭到始祖。朱子的思想则经过了几次变化,他明确指出,大夫、士祭到始祖的做法是悖礼的,而祭及高祖虽为礼经所无,在当时的情况下,却是比较合乎礼意的做法。朱子按照这一思想在《家礼》中规划的祠堂制度,成为宋元明清宗法制度中一直沿用的宗庙制度。

  • 标签: 庙制 宗法 祭祀 理学
  • 简介:《近思录》是朱熹、吕祖谦编纂的一部理学入门教科书,该书作为对北宋“道学四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著作的选辑,涉及治学、教学、处事、修身、齐家、治国等方面内容,是学习、研究宋代基本内容和框架体系的经典文献,被梁启超列为国学必读书之一。姜锡东教授《(近思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对《近思录》这部儒学名著做了忠于历史的细读和追寻现代意义的评析。姜教授对宋代回归原点的反思,对当下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标签: 理学 宋代 原点 回归
  • 简介:福州办学始于唐,为官办,称“庙学”。至宋,私人办学者则比比皆是,其中以朱熹及其学生创办的理学书院为最多。但这些书院其规模都不大,所以明黄仲昭的《八闽通志》皆不提及。现在我们只能从民间的资料,或是族谱,或是地名,或是传说,或是笔记,沿着朱熹的足迹,寻找宋代理学书院。

  • 标签: 族谱 宋代 书院 理学 地名 学者
  • 简介:理学诗派不限于宋代,不过成就较大的、研究较为充分的还是宋代理学诗派。本文从诗学思想、诗歌创作两个方面总结了理学诗派整体研究的成果,重点评介了邵雍、朱熹这两位理学诗人的研究成果,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提出了建议。

  • 标签: 研究述评 宋代 理学诗派
  • 简介:中国学术和思想的发展历史可谓经学的阐释历史,汉代经学和宋代则是这一历史发展的两个关键期.朱熹就是宋代确立的关键人物.文章在叙述宋代的兴起及发展过程中,探讨了经学向理学转向过程中的阐释学思想的变迁,通过这一历史梳理,说明朱熹在其中的贡献和历史地位.文章包括五部分内容:一、经典文本的重新确立,二、“理一分殊”与本体阐释,三、“尊德性”与“道问学”,四、“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五、朱熹在经学阐释史上的贡献.

  • 标签: 六经注我 宋代理学 阐释思想 朱熹 贡献
  • 简介:摘要理学在发展初期受到很大阻力和挑战,甚至多次遭到宋代统治者的打压,然而理学家们坚持不懈将理学与教育,尤其是书院教育联系起来,传播和交流理学思想,极大地推动了理学的发展、壮大。

  • 标签: 宋代 理学 书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