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变态心理,顾名思义,是研究变态心理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并对这些异常进行分类、解释,阐明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同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所以,变态心理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我们将围绕变态心理的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来展开讨论,并就变态心理的历史给予简要的回顾。

  • 标签: 变态心理学 科学知识 心理活动 认识活动 情感活动 个性心理
  • 简介: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式,是指对变态心理产生的原因、发展规律和诊断治疗原则进行解释的各种理论或假设。有关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式很多,本文将围绕目前影响最大的几种理论模式进行讨论,包括医学模式、心理动力模式、行为认知模式、社会文化模式等,同时对近年来兴起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给予介绍。

  • 标签: 变态心理学 社会模式 治疗原则 医学模式 动力模式 认知模式
  • 简介:12月7—8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由中国社会心理会、中国社会心理会文化心理专业委员会(筹)、湖北省暨武汉心理会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系、武汉大学现代心理研究中心承办,论坛主题为“当代语境下的中国心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现代心理研究中心主任钟年教授担纲大会主席,400多名全国各地文化心理工作者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文化心理的理论建构、文化心理的方法论、本土心理、中庸研究与当代中国心理发展、跨文化心理、文化冲突与民族认同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

  • 标签: 跨文化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 社会心理 高峰论坛 湖北省 学会
  • 简介:《应用心理》是浙江省心理会和浙江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1006—6020,CN33—1012/B)的应用心理学术刊物,刊登反映心理各个领域的研究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介绍国内外心理的最新动态。其主要读者为从事心理、教育、宣传、艺术、体育、管理、工程设计、心理卫生与保健、广告与市场营销、劳动人事、司法等工作者以及各行各业的心理爱好者。发表的论文由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数据库全文收录。

  • 标签: 应用心理学 投稿 浙江大学 公开发行 学术刊物 最新成果
  • 简介:认识论的自然化实质上就是跟随皮亚杰的发生学转向,建立先天综合判断的实现过程理论。在康德看来,想象力是先验认识主体实现先天综合判断能力的条件。想象力又由经验联想(再生性想象力)和先验想象力(生产性想象力)所组成。因此,先天综合判断是先验性和经验性的理论杂合体。虽然知性本身以及先验想象力不能成为科学研究对象,但两种想象力均与经验性(因而也是可实验的)记忆功能密切相关。

  • 标签: 先验想象力 记忆功能 心理学 先天综合判断 认知 经验性
  • 简介: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1942-)美国心理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会主席。

  • 标签: 心理学家 马丁 习得性无助 终身成就奖 精神病理学 1998年
  • 简介: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所重视,但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辅导为主,即主要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显然这种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积极心理的兴起,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思想动力,它从一种崭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将心理研究的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它关注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征、积极社会环境等,力图全方位地看待事物,这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中职学校 积极心理学 朋辈辅导 阳光心育
  • 简介:朱智贤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家和教育学家。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朱老先生对中国心理研究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分析了其学术思想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其次,介绍了以林崇德教授作为带头人的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心理研究工作者们以朱老的学术思想为指导.在“弘扬理论联系实际,践行心理研究中国化”的目标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所取得的多项重要研究成果:最后,本文指出了在朱老的人才培养思想指导下,我国当代心理研究梯队建设的主要成果和发展方向。值朱老诞辰10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纪念先生。

  • 标签: 林崇德 朱智贤 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中国化
  • 简介:学派是一批科学家因师承关系和持相同学术观点而形成的派别。在中国心理发展史上.朱智贤教授在发展心理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朱智贤学派。该学派的主要贡献是:(1)构建起完整的中国发展心理基本理论体系;(2)系统建设了中国发展心理专业教材,为培养发展心理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3)开展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改变了中国发展心理言必称欧美的局面;(4)主编《心理发展与教育》,搭建起中国发展心理科的学术交流平台;(5)主编《心理大词典》,全面总结了中国心理的成果;(6)培养出中国发展心理界的一批领军人才。

  • 标签: 学派 朱智贤学派 发展心理学
  • 简介:理学以建立一个与宇宙秩序本质同一的人间秩序与心灵秩序为核心。其中,宇宙论设立一个人天沟通的枢纽,从而借此将天道秩序顺利地引导并落实于人类社会公共生活而成为人之内在心灵秩序与外在社会共同法则;心性论的实质则是将宇宙论所预设之终极本体界定为人之生命本质,同时围绕此宇宙、人生共同本质而寻求修身上达之路径。

  • 标签: 理学体系 逻辑结构 社会公共生活 宇宙秩序 张栻 生命本质
  • 简介:由阿佩尔和哈贝马斯共同创立的对话伦理学可谓当代德语圈内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对话伦理学如何在道德怀疑论盛行的年代开创出一种新的规范伦理学说呢?基于对阿佩尔和哈贝马斯早期对话伦理学著述的细致研读,我们认为有关“言谈的双重结构”的语用学发现在对话伦理学奠基中具有重要意义,而阿佩尔和哈贝马斯在语用学进路上的差异与他们H后的分歧之间有着关联。他们的分歧主要源于先验语用学和普遍语用学的不同进路。

  • 标签: 对话伦理学 普遍语用学 哈贝马斯 先验语用学 阿佩尔 哲学流派
  • 简介:12月21日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由广东伦理学学会、江苏伦理学学会联合主办,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承办。来自江苏省和广东省高校、省委党校以及其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约200人参加会议,就当前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变迁和道德观念变化,以及道德建设思路等重大问题展开研讨。李萍、樊和平教授分别作了“德性法理学视野下的道德治理”、“伦理的存在条件和存在形态”的报告。

  • 标签: 伦理学 学术研讨会 学会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年会
  • 简介:10月16-17日在三明学院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主办,三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苏州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三明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人权与道德”、“人权与文化”、“人权与尊严”、“人权与应用伦理学”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 标签: 应用伦理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人权 思想政治理论课 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戴茂堂、罗金远教授所著的《伦理学讲座》一书分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全书26讲,结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揭示人性的结构是伦理学产生的终极依据开始,论证了人离不开道德、社会需要伦理,提出人类走向德性、科学与美德并举、构建和谐社会是解决当今道德危机问题的希望之路。

  • 标签: 伦理学 讲座 中西 构建和谐社会 道德危机 社会需要
  • 简介:采用梁宝勇、程诚编制的“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梁宝勇和郝志红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和郑日昌、邓丽芳和张忠华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4所大学6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心理弹性在大学生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可以缓冲心理应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心理弹性部分中介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

  • 标签: 心理弹性 心理应激 心理健康 中介作用
  • 简介:1958年,哲学界发生了德性伦理的复兴。1980年,从厄内斯特·索萨的一篇文章开始,这种复兴转变成为德性认识论的复兴。不过,我现在还不太清楚,就时间和内容而言,一种复兴是否对另一种复兴造成了影响。或许可以说,在当今的时代,这两种形式的伦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彼此独立的伦理学。然而,我这篇文章将要表明,当代德性伦理学至少在某一方面可以影响当代德性认识论。

  • 标签: 德性伦理学 认识论 哲学界 文章 当代 时间
  • 简介:理学中的人格是对一个人形成的稳定品格及道德行为的总体概括。它与人的道德品质密切相联,包含强烈的道德评价因素。法学中的人格不仅指向个人,还指向具备一定条件的团体。它无关乎人的道德品质,却蕴含着个人在法律上的地位与资格等指向与内涵。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后者是前者的缘起与归宿,前者是后者的制度确认与法律保障。法学中的人格概念是伦理人格在制度上的衍生品,它产生的思想基础与理论依据均源于后者,只是在从思想到制度的演进过程中,其间的道德意蕴和伦理内涵被逐渐抽离,最终使两者渐行渐远。

  • 标签: 人格 伦理学 法学
  • 简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伦理学家魏英敏于2014年11月17日21:15时在杭州市浙江医院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80岁。魏英敏1935年6月29日出生于辽宁盖州,满族,1956年9月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团委常委、宣传部长,1970年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等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 标签: 伦理学家 逝世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北京大学 研究生导师
  • 简介:6月28—30日在辽宁大连召开,由香港浸会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和《医学与哲学》杂志社联合主办。香港城市大学范瑞平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罗秉祥、副主任陈强立、张颖诸教授,大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周万春、副书记宫福清、党委常委佟春光教授,《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杜治政、常务副主编赵明杰教授和海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集中探讨了家庭在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实践和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并分别从家庭伦理、医疗保健制度改革和传统伦理三个专题就医疗决策中的家庭主义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医疗保健制度改革中的儒家正义观与公正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 标签: 生命伦理学 当代中国 《医学与哲学》 香港浸会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医疗保健
  • 简介:12月21—22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由中国伦理学会和山东省伦理学会主办,山东师范大学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围绕会议主题,就诚信的伦理内涵、诚信对社会治理的价值、诚信与道德治理的关系、具体领域的诚信要求、中国传统诚信的现代意义、诚信与公正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 标签: 诚信伦理 社会治理 学术研讨会 山东师范大学 中国伦理 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