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主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首先提出logos的观念,他主张万变的宇宙不离其“宗”,而logos就是统摄万有的原理。《约翰福音》中logos的中文译名多采用“”。Logos既有“说话”或“理性”、“规律”之意,又有“知识”或“智慧”之意。《约翰福音》导言的“”是基督教的中心思想,更成为早期教父思考上帝和基督关系的重要根据,成为新约神学乃至基督教神学基督的重要基础。《道德经》以为其系统哲学的核心思想。此书中的是其作者回应人内生命的呼唤、需要和盼望而引申出的理论,也是他在经验世界所领悟的道理的特性和功用归纳的总称。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约翰福音和道德经的异同来探讨二者的意义。

  • 标签: 《约翰福音》的“道论”《道德经》的“道论”
  • 简介:是《坛经》的根本主题。它与佛、佛性、自性、本心等词可以互换。、佛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它的本性是“无二”。的对立面是非,非主要是贪嗔痴等迷心。修道是从迷心到本心的过程,从迷心到本心的转变不需要漫长的修行,而是在一瞬间。从迷心回归本心即是得道、明心见性、成佛。成佛的状态是一个智慧的、充满爱的、自由的、快乐的状态。人成佛后,他所在的世界也就变成了净土。

  • 标签: 《坛经》
  • 简介:所谓"",其存在形式为"形而上",其内在规定性为"阴阳",其主要功能为"变"与"生"."形而上",指古经中的卦爻画所蕴含的阴阳变易法则.透过卦爻符号的独特结构形式,将这一变易法则"演绎"为天地人三才统一的宇宙图式,同时又借助于这一符号系统,彰显出"生生不息"的宇宙本质.

  • 标签: 《易传》 “道” “阴阳” 哲学
  • 简介:通过对文献记载的分析,考证了麻衣者的真实身份、里籍和活动区域,并对其所作《麻衣者正易心法》进行初步探讨,以揭示麻衣者的思想构成。

  • 标签: 麻衣 文化 身份 思想
  • 简介:在继承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和五代宋初陈抟图书学派的象数易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内丹修炼中所涉及的炉鼎与药物、采药、火候等要素及其间关系的处理,张伯端在论述时均用《周易》理论直观地解说,如以乾代鼎,以坤代炉,以离指元神,以坎指元精,以纳甲法阐述颠倒坎离翻卦象的采药过程,以十二辟卦、十二辰、二至二分说明进阳火、退阴符,把握时机即火候炼成金丹的过程,富有特色。《悟真篇》所借用的易卦,如乾坤、坎离、震兑、否泰、屯蒙、复垢等及其卦象,往往已脱离《周易》中本原的卦象内涵,都有《周易》中所没有的特殊内涵,赋予了新义。《悟真篇》通过易卦、易象阐述丹,为易学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迪。

  • 标签: 张伯端 悟真篇 周易 内丹 道教
  • 简介:本文简略描述了北宋诗僧潜与苏轼的交游,指出在长达二十余年的交往中,他们诗文往还,倡和酬答,彼此扶将,甘苦与共,演绎了我国文化史上儒释交流的一段佳话.潜的诗歌创作以清绝平雅为其主要特色,与储光羲的诗歌有相似之处.同时潜的许多诗歌表明了对陶渊明的景仰和心仪,他也喜欢作绮语艳词,体现出与文人士夫情趣的趋同性.

  • 标签: 北宋 诗僧 道潜 苏轼 诗歌创作
  • 简介:老子的“”玄妙、虚静、自然,它深远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的神韵,蕴含有着极其丰富的美学意蕴。在老子“”与玄妙的思想影响下,产生了我国古典审美理论的“意境”;老子的体虚静思想促生了中国艺术对空灵之美的追求;“道法自然”“复归于朴”的观念促生了艺术以自然朴拙之美为最高境界。

  • 标签: 美学意蕴 老子 道论 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艺术 “道法自然”
  • 简介:葛洪《抱扑子外篇》卷五之《君》,以儒家思想为主线,论述了“君臣”治国执政之道。葛洪的“君”治政思想具有独特见解和系统观点,其基本思想和观点是儒道治政思想和理念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葛洪 君道 儒道合一
  • 简介:近代老学是中国老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社会转型、思潮不断、文化急剧变革的背景下,许多学者致力于老子的研究,并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的老子研究著作。相对于古代的、传统的老学来看,近代老学呈现出了新的学术特质。这种特色既表现在研究范式的转变,即普遍采用西方学术分科的方法研究老子,同时也表现在研究内容与价值追求的变化上。对老子之道的阐发,是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拟围绕近代老学中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理论贡献与时代精神。

  • 标签: 老学史 近代 道论 老子之道 学术分科 社会转型
  • 简介:《管子》四篇是战国时齐国稷下道家的代表性著作。本文以""为中心,对""的含义,""的两大特征和三种类型,以及""与其他五大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揭示了《管子》四篇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对儒家、法家思想的吸收。最后,本文简要总结了《管子》四篇中道的线索、特征和影响。

  • 标签: 《管子》四篇 虚无 超越性
  • 简介:老子著《道德经》讲道德是让世人认识宇宙世界人间及万物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没有任何故弄玄虚神秘的意思,所以开章明义就称:“,非常。”是能够理解和认识的,但这道并不是一般普通的道理可解释的。是有形象可描绘的,你可以从形象中认识,但这形象却不是一般普通所能想象出来的形态,你必须有了正确认识理解,掌握的法则运动规律,就自然而然地认识其形状变化。故老子称:“名可名,非常名。”

  • 标签: 形象 老子 能量 《道德经》 运动规律 万物
  • 简介:<正>老子“的立论宗旨是什么?是出于一种人类学的关怀,还是出于一种宇宙的旨趣,这是关系到老子“的根本性质乃至关系到老子整个学说的根本性质的首要问题,然而,这也是一个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是自然主义的,是宇宙的,仿佛老子学说的兴趣是在于探讨自然宇宙的奥秘。而所谓“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这种来自儒家道德本位主义立场的批评就更加久远地影响了老子学说的历史命运。可是于今看来,

  • 标签: “道”论 人类学本体论 宇宙论 终极性关怀 本体价值 道德形而上学
  • 简介:“变化”之道,是《周易》的根本性观念。《周易·乾·彖传》中的“乾变化,各正性命”一语,蕴涵非常丰富,历代《易》学家对“变化”一词有不同的解说。朱熹对“变”与“化”的涵义进行了精细的辨析,用以说明阴阳二气动静流行所呈现的不同形态,以及人与万物之性化育与生成的转化形态,具有哲理精义。

  • 标签: 朱熹 周易 乾道变化
  • 简介:虚云和尚生前整顿风,除弊布新,不遗余力,对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虚云和尚风建设思想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坚决改变寺院不如法的风;二是坚守戒律,而且在求戒、传戒、受戒、诵戒、持戒、守戒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三是灵活运用戒律,创新适应现实的法规,进一步推进佛教戒律的本土化和近代化.

  • 标签: 虚云和尚 戒律 道风建设
  • 简介:是扬雄拟而作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其目的是标举儒学以纠绳诸子.然而仔细品读,其中也不乏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内化.前人的研究大多囿于儒家思想的角度,而对中的道家思想则有所忽略.实际上,儒道水乳融合、交互影响的特征贯穿了始末.把握这一线索,不仅有助于对扬雄一生思想、行事中的矛盾现象作出客观、准确的诠释,更全面地了解扬雄,而且有助于对整个汉代哲学史、思想史以及魏晋玄学的形成发展脉络等有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

  • 标签: 扬雄 《法言》儒道思想
  • 简介:《老子》最早赋予“”以完整和深刻的哲学本体意义。的哲学本体具有三重基本内涵,即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三重内涵的融通合一即是和谐的意义和旨趣所在,体现为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和群体和谐。《老子》认为是万物的本原,德是万物分享形上之道而各自获得的本性,二者皆以和谐为内核,和谐是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状态。和谐的终极价值以人的意义统一性为逻辑基点,和谐的终极存在以的世界统一性为生成维度,和谐的终极解释以的知识统一性为治理向度。

  • 标签: 《老子》 本体论 和谐 治理
  • 简介:真修炼必须在人有限的肉体生命历程中,通过对人自然形体的塑造,提升人的精神层次与精神境界来实现。如全真祖王重阳在《重阳全真集·诸散人求问》中说:“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驱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重阳立教十五·离凡世》说:“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这里的色身、凡躯指的都是人的自然形体,是相对于真性生命的法身来说的。

  • 标签: 生命意蕴 全真道 道德 王重阳 生命历程 精神境界
  • 简介:<正>战国末期,封建大一统的趋势即将到来,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治国,这是关系到国家胜败存亡的大问题。长期居于齐国,深谙齐国历史、关心齐国政事的荀子,或在稷下学宫的讲坛上以齐人齐事为据,或直谏齐国统治者,竭力阐发自己的治国之道,为封建统一局面的到来,提供理论根据。

  • 标签: 荀子 治国之道 人之道 齐国 统治者 理论根据
  • 简介:此次,我想要给大家讲的重点是禅宗的开悟。但是,没有比较就难以看到禅宗的特点。因此,我先给大家讲一讲教下的所谓开悟。教下包括大乘和小乘,把修行的位次分为“资粮道、加行道、见、修道、究竟”。大小乘都是这样讲的。学法相要会学,不要把它看得太难了。一切学问都是跟生活离不

  • 标签: 见道 无分别智 加行位 道位 寻伺 见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