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0 个结果
  • 简介:这是我国第一位新闻学博士撰写的文章。这篇文章以充分的论证,对去年本刊“两月一评”和“新闻改革笔谈”专栏的部分文章作了分析和评价,对本刊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值得提出的是,我们的工作还做得不够好,刊物从内容到编排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改进和提高。童兵同志已经指出了一些,我们也对本刊去年的工作进行了检查总结。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经常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帮助我们改进工作。

  • 标签: 新闻改革 新闻工作者 编排形式 卷首语 新闻学 童兵
  • 简介:与孩子沟通,我发现有个比较好的办法,那就是笔谈。我女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喜欢上了写日记,不过不是神秘兮兮,除了写给自己看,有时也给父母看。女儿的日记大多是提问式的,在叙事的过程中,提出自己对事物的理解、看法或疑惑。这种日记完成后,女儿会喜孜孜地捧着给我们看。

  • 标签: 快乐 小学三年级 女儿 日记 提问式 孩子
  • 简介:<正>《聶耳》这部影片对于我国青年,特别是对于年青一代音乐工作者,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首先是由于这部影片不是着重地去描写聶耳同志的个人生活,不是离开了当时的革命斗争去描写聶耳同志个人,而是从革命斗争发展过程中描写了聶耳的创作事业和他的成长。聶耳同志不是作为个人英雄出现在银幕上,而是作为革命群众中的一个战士,和广大革命群众生死与共的一个勇敢的战士出现在我们面前;因此,我们在影片中所看到的聶耳同志,不是脱离群众、脱离革命斗争的“英雄”,而是在群众革命斗争中发挥了他的积极作用的战士。由于影片使我们在看聶耳的同时,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革命斗争和参加了当时的革命斗争的群众,而且聶耳是革命群众中的一个,因而使我们对于这个在群众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战士获得了正确的理解。其次,这部影片也正确地处理了当时的革命文化斗争和整个革命斗争的关系,因此,虽然影片只描写了聶耳所接触到的文化斗争的一个侧面,却仍然使我

  • 标签: 革命斗争 影片 革命音乐 文化斗争 国民党 群众歌曲
  • 简介:<正>《史记注译》是近年在古籍整理方面出版的一部大书,既有开路的性质,也有探路的性质.开路是从其利导学者的成就方面看,探路就要权衡其利弊得失,以为今后的工作找出更为有效的途径来,二者都是很重要的.我想在探路方面多说几句话,也许更为有益.

  • 标签: 注译 史记 专名号 书名号 导学者 三传
  • 简介:中日两国语言中的汉字,虽然结成了一种“亲属”关系,但是由于各自生活环境的不同,中日汉字不论在音的方面还是义的方面都各自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因而也存在较大差异。

  • 标签: 汉字 笔谈 差异
  • 简介:“我与学报”笔谈徐天逸(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民进四川省委名誉副主委、省政协文史委顾问)到民进四川省委担任领导职务之前,我在四川师范大学工作了整整三十年。1973年四川师大筹备出版学报的时候,我又是编委之一,因而对于四川师大,尤其是四川师大学报有一...

  • 标签: 四川师范大学 研究生 学术研究 学报编辑部 李自成 中国古代
  • 简介:一、关于史志人物传中的真实与想象。《左传·宣公二年》记述了这样一段故事:说是晋灵公丧失了为君之道,他向人民横征暴敛,还把宫殿建筑得雕梁画栋。他经常从台上用弹弓打人,以看人们的躲避来取乐。某次厨子炖熊掌没有炖熟.结果他把厨子剁成肉块放在畚箕中,然后派个妇女拿着这些肉块从朝上走过。为此,赵盾、士会

  • 标签: 史志人物 史料 历史真实 叙述方式 虚构性
  • 简介:最近,我为同宗好友潘子编了一本《潘铭燊作品评论集》,交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此,特与潘子笔谈一番,以飨读者。潘铭燊,广东中山人,1948年生于香港。69年至79年间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自70年起,潘子任职芝加哥大学图书馆,73年回港任教,89年移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中国文化图书馆馆长,91年返港任城市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负责人。潘子著作甚丰,除已出版6部工具书外,尚有《断鸿篇》、《三随篇》、《车喧斋随笔》、《温哥华书简》、《加华心声录》、《人生边上的补白》、《非花轩杂文《廉政论》、《闲书集》和《读书·写作·出版》等,被誉为“学者散文家”,为梁锡华、黄维梁、陈耀南等教授作家所称道,好评如潮。

  • 标签: 潘铭 潘子 好评如潮 芝加哥大学 陈耀南 黄维梁
  • 简介:<正>创新精神的哲学意蕴波及全市、影响全国的创新大讨论深入人心,催人奋进,显示了天津在跨世纪的关键时刻高昂豪迈的崭新姿态。这场大讨论之所以取得如此非同凡响的效果,不仅在于它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而且在于它包含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凝结着时代精神的精华。创新精神展示了唯物辩证法的真谛。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这种高度统一归根到底在于它坚决、彻底、真实地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来揭示世界的辩证本性。面对自己生存的这个星球,我们无时不刻地切身体验到自然界在时时更新,人类社会在日新月异。推陈出新、除旧布新如同前后相继、绵延不绝的滔滔浪潮,构成一日千里的历史长河。可以说,没有新旧交替,没有新陈代谢,就没有常新的世

  • 标签: 创新精神 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讨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创新问题
  • 简介:<正>沈括(1031-1095),字存中,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和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博物穷思,于各门科学都造诣很深,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科学通才.为了纪念这位世界闻名的中国古代科学家,1979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编号2027)命名为“沈括星”.

  • 标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 紫金山天文台 造诣很深 《梦溪笔谈》 世界闻名 中国科学院
  • 简介:李进祥是近几年来回族作家中创作势头较强的作家之一,他的清水河系列小说在本刊发表以来,引起不少读者的关注。为了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内涵及小说意蕴,我们特约回族青年作家石舒清,学者白草、马梅萍三人以笔谈的形式,就李进祥及他的作品进行解读和阐释,以飨读者。

  • 标签: 小说笔谈 李进祥小说
  • 简介:笔谈北魏石雕菩萨头像编者按:今年5月10日至10月底,我馆在《中国通史陈列》三国两晋南北朝展厅展出了台北市徐政夫先生收藏的北魏《石雕菩萨头像》。5月10日上午10时举行了仪式,俞伟超馆长和台北市著名文物收藏家徐政夫先生发表了热情的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

  • 标签: 北魏 石雕 海峡两岸 三国两晋南北朝 文化交流 俞伟超
  • 简介:2004年3月,本栏发表了《“鬼”从哪里来?》的互动启事,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反响。他们纷纷来信,以亲身经历的事儿,参加关于人造“鬼”的笔谈,发表了自己的“无神论”。

  • 标签: 天津蓟县 自然现象 中学 鬼神文化 影子 迷信思想
  • 简介:老舍文学语言笔谈编者按:今年2月3日是老舍先生95周年诞辰。为了纪念老舍先生,也为了引起人们对文学语言规范问题的注意和重视,本刊约请了胡青先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部分表演艺术家及舒乙先生从文学语言规范化的角度,笔谈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笔谈文章以来稿先...

  • 标签: 老舍先生 舒乙 笔谈文章 文艺创作 语言艺术 地方特色
  • 简介:《现代化的陷阱》是研究中国八十年代以来经济繁荣和社会演变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一部可望引起关注和争鸣的著作,最近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作者何清涟现居深圳,经济学硕士,曾在本刊发表过《财富的困扰》(1996年第6期)、《学术泡沫与国情研究》(1997年第4期)、《什么样的“发展”》(1998年第1期)及笔名为未名的随笔《“灰色女性”及其它》(1997年第2期)等。

  • 标签: 陷阱 政治经济学 人文学 现代化 朱学勤 批判理论
  • 简介:《穆斯林的葬礼》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最早反映回族生活的长篇小说之一,自出版以来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围绕着这部作品,不少读者从文学与文化评论的视角出发,对该书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术性的交流与文学评论深入的发展,本刊特邀请了回族学者周传斌、回族作家达吾、暨南大学教授姚新勇、《回族文学》副主编王勇四人以个人身份围绕着这部作品,就有关话题展开了以下笔谈

  • 标签: 穆斯林葬礼 葬礼笔谈
  • 简介:林剑丹(浙江省书协副主席、全国展评委)忠康书法以二王为底,上溯秦汉,下逮宋元明清,其优点在于他平常虽也在写徐谓、傅山、倪元璐、何绍基等家的字,但没有把格调降下来,依然还是二王的气息。这在同辈人中是出类拔萃的。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一是下了比别人更多的苦功。他在浙美读书时,无论唐楷、魏碑,还是阁帖,无一不临,而且他是活学活用,能抓住传统中的最精华部分。二是心态好。他虽有足疾,但从不自暴自弃,平常能保持一种

  • 标签: 书法创作 浙江省 书法家 书法艺术 作品 何绍基
  • 简介:刘艺(中国书协副主席、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近日接到陈智寄来的书法作品小样数件,让我提提意见。作品有行草及隶楷等书体,都很老练,行草含有晚明遗韵。再看作者自述,方知他习书不过十载。能如此老到,令人称奇。我想这就是悟性使然了。过去对学书的一般见解是:时间愈长愈好,涉猎愈广愈好。这有它的道理。但缺乏悟性而一味苦练,并不一定能达到较高境界。悟性较好,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简单地重复、表面地模仿要有效得多。十几年来,中国书坛涌现了一批有才华的中青年书法家。其中有些人学书的历史并不长,主要是由于悟性好而进步快,创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从这样的背景来看陈智的书法,对他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的成就就不难理解了。

  • 标签: 书法艺术 书法家 行草书 国书 艺术创作 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