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鲁迅高度评价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认为它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使后来者难以为继。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精辟地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 标签: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中国小说史略》 艺术成就 长篇小说 古典小说
  • 简介:<正>近年来,《儒林外史》研究不断深入。功名富贵主脑说,批判八股取士说,儒林丑史、痛史、心史说,文人厄运说等等,都从各自的独特视角切入作品,烛幽索隐,阐释了《儒林外史》的思想认识价值。但读过这些研究文章细细推想,感到有的问题仍然夹缠不清,有进一步辨析的必要。

  • 标签: 《儒林外史》 功名富贵 认识价值 吴敬梓 读书人 现成饭
  • 简介:作为一部十八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写真,蕴蓄着作者吴敬梓深沉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缘自于对现实文人生存困境的思索以及寻求出路理想的幻灭.本文主要从作品出发来探寻这种主体悲剧意识的内涵,并把它归纳为三个方面:一、"一代文人有厄"--哀其不幸的悲悯;二、无力补天的无奈;三、人格理想幻灭的悲哀.

  • 标签: | 悲剧意识 悲悯 无奈 幻灭
  • 简介:儒林外史》中的赋税征管文/左孟春《儒林外史》是我国著名长篇讽刺小说,它的批判矛头主要针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作品刻划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的读书人形象。作者在揭露他们徇私舞弊,利欲熏心,招摇撞骗时,没有忘记用赋税这个经济生活中重要的一环来揭露他们...

  • 标签: 《儒林外史》 赋税 讽刺小说 盐商 科举制度 税赋
  • 简介:我们知道,作为一种叙事框架,小说有自己的结构,而这个结构本身又总是通过一定的建构活动实现的,其中心是:在小说中由谁来讲故事。大量的阅读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故事常常会因讲故事的方式不同而变得面目全非,而这诸多的讲述方式的形成完全是由于叙事视点的作用。“在整个复杂的小说写作技巧中,视点(叙事者与他所讲的故事之间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珀西·卢伯克在其《小说写作技巧》一书中一语道破了叙事视点在小说叙事模

  • 标签: 聚焦模式 叙述者 说书人 儒林外史 叙事视点 中国小说
  • 简介:<正>讽刺,这是人们在阶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常用的武器。毛主席说过:“讽刺是永远需要的。但是有几种讽刺:有对付敌人的,有对付同盟者的,有对付自己队伍的,态度各有不同。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讽刺,但是必须废除讽刺的乱用。”讽刺如果运用得好,对阶级敌人来说,能起到刺刀和解剖刀的作用,能层层剥去敌人虚伪的画皮,深入敌人的心脏,致敌干死命。然而善意的讽刺对人民群众来说,又是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砥砺的辅助

  • 标签: 儒林外史 吴敬梓 科举制度 作者 封建制度 严监生
  • 简介:已故的吴组缃先生谈小说常常出语惊人,好些兀突精采的意见可惜没有形之于文字。记得1980年秋,我有一次在他北大寓处同他谈起《儒林外史》,他说:'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与命运,除了反右、文革、上山下乡之外,《儒林外史》里已经全有了。'这番话,我以后愈想愈觉得意味深长。已往我们研究《儒林外史》,往往只将眼光局限在小说反映时代这一'断代'的框子里,从吴敬梓的艺术和十八世纪的现实的关系上观照一切,却疏忽了这一刻画时伐的卓越艺术中的历时性,即这部十八世纪的艺术的社会史的历史的传承内涵。吴敬梓的艺术感兴大致说来是由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各种色相触发

  • 标签: 《儒林外史》 吴敬梓 吴组缃 历时性 上观 匡超
  • 简介:产生于清中叶的是中国讽刺文学的集大成者,它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科举制度,通过封建文士追求功名富贵的卑劣行径以及他们在科举桎梏下悲哀惨绝的人生,彻底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及其对人性的戕害.作为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它所创造的寓悲剧于喜剧中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使吴敬梓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巨匠,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围城》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小说
  • 简介:程晋芳既是吴敬梓晚年最亲近的朋友之一,又是第一位全面评价吴敬梓与的学者.他对吴敬梓生平事迹的记载,对吴敬梓为人、思想的分析,对思想主题的论述,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是,他对吴敬梓及的评价,也有一些偏颇,体现了时代和个人认识的局限.

  • 标签: 程晋芳 吴敬梓研究
  • 简介:茶文化与中国小说结缘,始于宋元话本。虽然中唐时期饮茶风气已经普及,日常饮茶之需已'元异米盐',而唐之小说传奇中,则未见有关于饮茶的描写;而宋元时之小说——话本中,描写饮茶则成为常见现象,如《碾玉观音》、《简帖和尚》、《快嘴李翠莲记》、《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万秀娘仇报山亭儿》、《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话本中都或多或少有着饮茶的描写。这是中国小说崭露的新面目,它标志了古代小说中新的格式塔的诞生。后世之拟传奇,如《聊斋志异》等,便绝少饮茶细节;而后世之拟话本中,则饮茶描写亦较多

  • 标签: 儒林外史茶文化 试论儒林外史
  • 简介:本文搜集《儒林外史》中的“把”字,对它的含义和用法进行归纳分析,认为它主要有表示概数、充作介词、兼语式等几种用法。

  • 标签: 儒林外史 “把”字 含义 结构
  • 简介:<正>杰出的讽刺艺术家吴敬梓诞生人间已经二百八十年,离开尘世也有二百二十七年,但他的《儒林外史》却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的赞赏。为什么他的作品有这样悠久的生命力?这涉及到文学创作的内外规律,其中包括他如何用笔,即以怎样的技法表达他的生活感受与既定内容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以为,看一看清人的评点,也许不无收益。这些评点者,离吴敬梓的时代不远,从他们的某些评点里,可以了解清人对小说创作的看法,可以窥察作者的构思与

  • 标签: 儒林外史 吴敬梓 评点者 用笔 文学创作 科举制度
  • 简介:<正>十八世纪问世的《儒林外史》,成为当时的四大奇书之一,“指摘时弊”,塑造典型,值得我们珍视。但它把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归之于科举制度,把社会的丑恶集中于知识分子身上是错误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它打破了

  • 标签: 科举制度 封建社会 进步作用 十八世纪 进士出身 知识分子形象
  • 简介:<正>标志着现代史开端的五四运动,既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深刻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一切古代文化遗产,包括古典小说,都受到重新审视和评价。在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历史潮流里,《儒林外史》受到一致的推崇。应陈独秀之约最早系统地提出文学改革主张的文章——一九一七年一月《新青年》第二卷第五期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就一扫“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的传统,奉白话小说为“文学正宗”,认为当时白话小说的代表作家吴趼人等,“皆得力于《儒林外史》”等优秀小说。同年《新青年》第三卷第一期上钱玄同的《寄陈独秀》,赞同“小说诚为文学正宗”,认为“旧小说之有价值者”不过《儒林外史》、《红楼梦》第六部。同年《新青年》第三卷第四期胡适《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认为“吾国第一流小说,古人惟《水浒》、《西游》、《儒林外史》、《红楼梦》四部”。一九一八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四期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称扬《儒林外史》是“有价值有生命的”“活文学”,是“模范的白话文学”;赞扬它的“写人物的画工本领。……书中的人物,如严贡生,如马二先生,如杜少卿,如权勿用,……个个都是活的人物。”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最初发难者

  • 标签: 儒林外史 政治运动 吴敬梓 三十年代 二十年 陈独秀
  • 简介:完成于18世纪上半叶的古典名著《儒林外史》,最早注意并描写了回民。通过汤知县发落回民案的情节铺叙及对汤镇台等的描写,较准确地反映了回族民族情感、心理和当时江南地区上层回民的生活习俗

  • 标签: 《儒林外史》 回民 汤知县
  • 简介:在否定了庸俗卑贱的时代士风后,吴敬梓试图在虞博士身上重建新型知识分子人格:以天怀淡定、蔑视富贵、仁者爱人为基本内涵,以儒道互补的文化心态为哲理基础。然而,这个人格范式既缺乏现实条件的支撑,又不能代表历史进步的潮流,注定处于一种软弱无力的状态。

  • 标签: 人格 重建 虞博士 儒道互补
  • 简介:中所描写的民间借贷业务十分频繁,利息标准有一分八厘、二分、二分开外、三分、对扣短票、七扣短票等,其借贷方式有致,利息术语有趣,借贷个性突出,债权债务关系解除方式千奇百异.

  • 标签: 儒林外史 民间借贷 利息标准 借贷方式 了债方式
  • 简介:<正>祭泰伯祠是《儒林外史》中最重要的事件,作者笔饱墨酣地叙述了这一事件的来因去迹。从第三十一回开始,大祭的主角先后登场,各方士子也陆续汇集南京。第三十七回更是全书的“大总汇处”(卧闲草堂本第三十三回总评)。形成了“八音繁会”的高潮。祭祀结束后,参与其事者逐渐风流云散,小说又不断通过他人的缅怀回顾和瞻拜遗址屡屡将此事提起。就艺术水平而言,写泰伯祠大祭的第三十七回在全书中非属上乘,然而其中包蕴的思想文化内涵却极为丰厚。这里既有对程朱理学的尖锐批判,又有封建社会末期知识分子探寻精神出路的上下求索,具有明显的文化批判态势和文化建设热情。

  • 标签: 程朱理学 文化批判 知识分子 封建社会末期 礼乐制度 颜元
  • 简介:在里,吴敬梓于自我、于自我所在的儒林阶层做了一次时代的认真审视与思考,将一代儒林在官场与市场夹缝中的沉沦与堕落:人格的丧失,道德的沦亡,灵魂的走脱以及数千年儒林人文精神的瓦解,做了全方位的剖析展示.同时,在时代环境的描绘中,在世俗化的知识群中,在人格与人文精神的回归上,给人透露出渺茫的希望之光,并从中体现出它的创新精神:在文人与文化进入市场时,既要适应其自由与竞争,更要摆脱利欲熏心与假冒伪劣,以期创造出与时代同步的人文精神来,而其中人格的关怀则始终是人文关怀的核心.

  • 标签: 《儒林外史》 吴敬梓 人格 人物形象 人文精神 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