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的本体性质(也就是《文心》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的问题对于挖掘《文心》的真正价值,探讨刘勰撰写《文心》的初哀具有重的意义。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辨析,认为《文心》是一部“写作指导”方面的著作,而不是“文学理论”著作。

  • 标签: 文心雕龙 文学理论 文章作法 本体性质
  • 简介:刘勰在《文心雕龙·辩》篇里评价楚辞为"雅颂之博徒",博徒只能解释为赌徒,但六朝时赌博成为士族任诞风气的一种标识,而任诞作为魏晋以来个体自觉的最极端形态,社会评价总体上趋于肯定,故"雅颂之博徒"虽然是以雅颂为标尺对楚辞的贬低,但贬低的程度是很轻微的。任诞意味着个体的过度自觉,突破了名教之约束,刘勰正是在此意义上使用博徒一词,其真正指向的是滥觞于楚辞而大行于六朝的任诞风气在文学领域所造成的无序状态。为此刘勰在文之枢纽的前四篇中重建了一个道、圣、文三位一体的以经典传统面目出现的新的文学秩序,但由于六朝圣人观念的影响这一秩序并不能真正落实于具体的文学创作,于是有《辩》之作。指出六朝文弊的根源在于个体自觉的过度,同时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不在于取消个体自觉,而是使个体自觉接受一般秩序的规整,便是《辩》篇的枢纽意义所在。

  • 标签: 博徒 任诞 个体自觉 文之枢纽
  • 简介:文心雕龙》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与玉密切相关的意象。其中有以玉色泽之润喻文辞之优美;以雕玉的工艺喻文章的文采;以珠玉之声比喻文章的精妙;以玉的价值比喻经典文章的珍贵。与玉相关的词在《文心雕龙》中也出现了很多次。玉的出现频率比部分文学术语还要频繁,并且有着特殊的内涵,因此玉可以尝试着作为一个文学术语进行研究。

  • 标签: 文心雕龙 文学术语
  • 简介: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用典"为"事类",用典既具有"寄意"的作用,还可以增加文章的形式美,使之更富艺术性和感染力,而且符合当时社会审美趋势。《文心雕龙》中几乎每篇都涉及到用典,用典定篇名、用典阐述定义、用典阐发观点、构成论据以及用典总结全篇,可见用典也体现了《文心雕龙》"体大虑周"之特征。据典之法多样统一,主要表现为"言典"和"事典"。

  • 标签: 《文心雕龙》 用典 理论观点 用典形式
  • 简介:语境思想是刘勰《文心雕龙》语用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言伴语境和言外语境各要素的认知上,刘勰认为语用主体在创作中受到语境各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并采取相应的话语策略;而在“意象”语境的设立和解读上,刘勰指出“立象尽意”的“象”是语用主体设立的“意象”语境,语用双方通过“意象”语境的正向设立和反向推理,助推言语交际活动的顺利完成。

  • 标签: 《文心雕龙》 语境 语用
  • 简介:摘要《文心雕龙·情采》篇主要对思想感情和文采在文章中的地位以及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认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任务是"为情而造文",文章必须表达蓄积在胸的真实的愤激之情,同时,也肯定了华美言辞的必要性,强调"情"与"采"的相辅相成、交融契合。我们应该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 标签: 《文心雕龙· 情采》 思想感情 文采
  • 简介: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涵盖很广的作品,尤其是《史传》部分,不失为优秀的历史理论性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可以见出《文心雕龙·史传》在中国史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首先,“文学”非“史学”,“史学”即“文学”;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理论发展到了新阶段,这与《史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最后,《史传》还影响了刘知几,孕育了“史家三长”思想的雏形.

  • 标签: 《文心雕龙·史传》 影响 史家三长 文学
  • 简介:刘勰对“言”能否“尽意”问题,持充分肯定意见,但他又非绝对的“言尽意”论者,这是《文心雕龙》“惟务折衷”思想方法的具体表现。其特出之处有二:一是既认识到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过程中的局限性,又看到了写作者之“情数诡杂”、文章体制之“体变迁贸”以及表现对象之“纤意曲变”等多种“变数”交织作用而造成的“言不尽意”问题;二是从写作实践出发,多方探讨了“言不尽意”困境之成因,如“理自难易”、“思无定检”、“采滥辞诡”等。

  • 标签: 刘勰 言意观 惟务折衷 成因探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①是文章学的典范之作,阐发了诸多文章学理论精义。文章声律问题历来为写作者所重视,从李登、陆机始,至南朝范晔、而后周颞、沈约继起,声律之道大盛,其后千百年来研究者甚众。黄侃先生在《札记》中对声律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认为声律和谐是古今作文共所追求,音节应以谐适为宜,文虽贵声音,但切忌琐屑,否则会伤其真美;文章声律不拘不弃合乎中道,“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才是文章真正的声律之美。

  • 标签: 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 文章声律
  • 简介:文心雕龙》对《诗经》的征引全面而深入。刘勰的诗经观,既从“宗经”立场出发,继承和发展自孔子以来尤其是汉儒注重政治和道德教化的《诗经》研究成果;同时,又站在“文学自觉”的时代高度,注重挖掘《诗经》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 标签: 刘勰《文心雕龙》诗经观
  • 简介: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有些学者认为其来自儒家。笔者认为,刘勰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固然有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方面,但是更多的还是受佛学《中论》的启示。《文心雕龙》正是以这种折衷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理论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使得《文心雕龙》总是显得理性而温和,表现出一种不失偏颇、不落情感俗套的典雅与大气。

  • 标签: 刘勰 文心雕龙 中道观 中论 折衷
  • 简介:文心雕龙》研究作为一门显学是当代学界的热点领域,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黄维棵以其跨文化视野,在方法上和具体论见上都给该领域带来了新的气象,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文章分析了黄氏如何以《文心雕龙》中的“六观”为衡尺评析古今中外作品。

  • 标签: 黄维樑 文心雕龙 六观
  • 简介:自20世纪初黄侃提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的二元对立的割裂式论断之后,学者们对“风骨”问题一直聚诉不休,但大都未能跳出窠臼。而且,在“风”与“骨”的“分”与“合”方面,也未能达成一致。近年来,学者们又运用语言学力图从本体论上对“风骨”进行溯源,力图正本清源。但,要在这一问题上取得突破,尚需时日。

  • 标签: 《文心雕龙》 风骨 研究现状 述评
  • 简介:学界对《文心雕龙》的研究多立足于文学理论与批评角度,但从编辑学角度看,《文心雕龙》通篇闪烁着朴素、丰富、独到的编辑思想,某些方面甚至开中国古代编辑学思想领域之先河,对当今编辑学,特别是高校学报编辑的具体工作仍有巨大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以高校学报编辑视角切入,从“学养”、“德养”、“识养”3方面探究《文心雕龙》在编辑品格修养方面对学报编辑群体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 标签: 刘勰 《文心雕龙》 “学养” “德养” “识养”
  • 简介:文心雕龙.神思》是全世界第一篇系统谈论艺术想象的文学作品,它把文学创作中从构思、想象到意象、语言再到写成作品的整个过程和相互关系都作了详尽的梳理和论述。在认识和理解文学创作的同时,笔者联想到与文学艺术共生互溶的舞蹈艺术,以及文学创作与舞蹈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的相通性和差异性;本文以两个不同种类的作品为例,重点分析文学创作与舞蹈创作的异同。

  • 标签: 文学创作 舞蹈创作 共性 差异
  • 简介:在中国文坛上,似乎还没哪个作家敢这样评判自己的作品:“假如二十世纪有几本小说被未来的历史所看重、所流传的话,《土》将是其中一本。它对于‘文革’时期农村贫苦生活的描绘,无疑还原到了历史的本质,可以敲打在记录历史的荣辱柱上。”

  • 标签: “骚” 老村 中国文坛 二十世纪 历史 小说
  • 简介:《潮》是三岛由纪夫作品系列中最具独特风格的小说,作家将希腊艺术美与日本古典艺术美相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小说中粗犷美丽的自然景观,淳朴和谐的民风民情,神圣纯洁的爱情,肉体与理性统一的青年男性美,以及富于青春活力的老年形象,均表现出小说独特的美学特征,同时也形成了这部小说轻松明朗的艺术格调,从而实现了三岛所追求的艺术美学理想。

  • 标签: 《潮骚》 自然景观 牧歌情调 均衡 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