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系统地考察江有诰的叶音,不仅对重新认识叶音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全面准确评价江氏古音学的成就。王力等先生认为江氏的叶音和朱熹的叶音无异,是乱改字音。文章统计了江氏《诗经》中全部的叶音,共有58处。通过全面考察这些叶音,发现江氏的叶音并不是乱改字音。他的叶音标准是他确定的古音,他的叶音本意是多音定一音。

  • 标签: 江有诰 《诗经韵读》 叶音 多音定一音
  • 简介:通过深入研究江有诰的《诗经》发现,其中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失误中还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首次以形式系统地展示出《诗经》的用情况;2.对《诗经》用研究多有发明;3.在处理《诗经》“合”上成就颇多;4.订正了段玉裁、王念孙等研究《诗经》用的诸多纰缪;5.能以音变理论审视《诗经》的韵脚字;6.分古韵为二十一部.对上古韵部体系的建构贡献良多。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对某些篇章用体例的理解错误;2.在《诗经》“合”处理上有缺失;3.字注音理论认识上有缺失;4.早期对上古声调的认识错误。

  • 标签: 江有诰 《诗经韵读》 成就 不足 影响
  • 简介:[摘要]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先民探源的赞歌,她蕴含的不仅是文化的诵读与传唱,更凝集了先民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生存智慧,在浩繁的历史长河中《诗经》历千年而不变,遇世乱而弥坚。孔子对《诗经》亦是赞不绝口,他曾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言其思想;以“温柔敦厚,诗教也” 明其精义;用“不学诗,无以言”,付诸实践;并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教育孔门弟子和后世儒者,足可见《诗》于中国之深远影响及其独特之功用。诗经不仅在文学和社会生活上对我们有重大的指导和启迪意义,其在哲学、地理学、宗教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在纷乱嘈杂的当今社会,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静得下心来感悟诗经的传统人文底蕴和原始自然魅力。

  • 标签: [] 诗经 阅读赏析 美学
  • 简介:诗经·国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时,《诗经》被称为《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歌,粮食一词最早便出现于其中的《周礼》,《诗经》中大量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概况,是当时农业生产高度发展的记录,因而成为我国农耕文化文学艺术的重要源头。《诗经》的《载芟》和《良耜》篇中写道"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干耦其耘,徂隰徂畛。"其大意是:铲草皮,砍大树,把那肥沃松散的土地耕。

  • 标签: 《诗经》 农耕文化
  • 简介:诗经之“经”作为一部民族典籍,《诗经》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间它从一部文学作品集(诗歌集),逐步走向了不旷动摇的“经”,地位变得十分显赫。这种完成和蜕变是一个缓慢的、自然而然的过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了现代,它更多的还是被当作一部文学作品集来对待。

  • 标签: 《诗经》 文学作品集 民族典籍 “经” 诗歌集
  • 简介:<正>一、叙论宋玉流传下来的作品,散体赋占其绝大部分。这些散体赋,其来源有二:《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五篇出自萧统《昭明文选》所载;《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六篇出自无名氏《古文苑》所载。这些作品是否为宋玉所作,到底成于何时,从清代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崔述、陆侃如、郑振铎、刘大白、游国恩等都认为这些赋非宋玉自作,系后人伪托。而张惠言、胡念贻等认为《文选》所出之《风赋》四篇为宋玉作,而《古文

  • 标签: 合韵 韵类 散体赋 韵字 《笛赋》 时代考
  • 简介:听说松江新浜有千亩荷塘,开始我不相信。一千多亩荷塘,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古诗中“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了。上海年年在这里办荷花节,曾经稀罕的荷花,和上海人的生活有了亲密的关联。

  • 标签: 荷花 赏读 上海人 荷塘 古诗
  • 简介:本文首先对《老子》第六章韵脚从音韵学的角度分析,然后着重分析“牝”、“谷”两个字的含义,以阐发《老子》的道的生成万物和作为万物之本的特征.

  • 标签: 《老子》 首先 生成 音韵学 韵脚 含义
  • 简介:奉儒守业出山头,克己成仁几度秋。同谷七歌征古险,草堂一曲慰今愁。致君尧舜书空字,接武诗骚盟白鸥。我欲因之梦彩笔,别裁伪体浣神州。

  • 标签: 《秋兴八首》 致君尧舜 诗骚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4-12
  • 简介:诗经》不是诗,你自己在那儿写一首诗就跟《诗经》没关系了,《诗经》原本叫《诗》

  • 标签:
  • 简介:“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些朗朗上口而又合辙押韵的文字就出自《笠翁对》。《笠翁对》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的作品,这本书是仿照《声律启蒙》写成的,李渔别号“笠翁”,所以给这本书起名为《笠翁对》。当时,这本书是专门写给儿童的,容易记诵,在记诵的同时可以用来识字。

  • 标签: 对韵 语文 《声律启蒙》 文学家 李渔 记诵
  • 简介: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闽。

  • 标签: 诗经 女儿 卫国
  • 简介:<正>若就其歧异言,《诗经》汉学更侧重于关怀政治层面,而《诗经》宋学更侧重于关怀人心的层面;倘若就其同而言,《诗经》汉学和《诗经》宋学都是立足于干政,为现实政治服务。而《诗经》清学却与《诗经》汉学、宋学相异,它更侧重于学理意义的探究。也就是说,《诗经》汉学倾向于"治统",《诗经》宋学倾向于"道统"并兼顾"治统",而《诗经》清学则更倾向于"学统"。《诗经》学经过汉学和宋学两个阶段的发

  • 标签: 清代诗 经学史 诗三家义集疏 黄教授 姚际恒 胡承琪
  • 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内容上,《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广泛展示了先秦人民的生活,尤其是“风”,多采自民间,反映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和情志,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民生意识,给后世文学以深远的影响。艺术形式上,《诗经》多用重章叠句,以四言为主,用自然而富有变化。

  • 标签: 《诗经》 诗歌总集 民生意识 赏读 春秋中期 后世文学
  • 简介:诗经》,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每当我读起《诗经》时,一行行寓意深厚的诗句便灵动地化为一幅幅连贯的画面,似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将我引入其中。这古老的歌谣,吟唱着人们的悲欢离合。最能拨动我心弦的却是抒发妇女被遗弃、走投无路、呼天抢地的悲痛情感的“怨妇诗”。

  • 标签: 《诗经》 怨妇诗 女子 挣扎 吸引力 诗句
  • 简介:<正>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 标签: 《七月》 田畯 七月流火 四之日 授衣 采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