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青春是创作诗歌的黄金时光,写诗,合乎中学生的天性。当前,很多中学生对新诗有着一定的兴趣,但对新诗又缺少必要的了解,对新诗只能“爱”而远之。中学生对新诗的困惑主要有两点:一是读不懂,读不出诗句的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二是不会写,写出来的就像分行的散文,没有余味。

  • 标签: 新诗 写作方法 中学生 言外之意 “爱”
  • 简介:凡专形式者,大有“形式主义”之嫌,进而形式美者,恐怕该是“形式主义”的平方了。然而任何事物都因它的形式才表现了它的存在。如事物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和谐而自然地存在于与之相适应的客观环境之中,就体现出它的形式美。人世间,男女老幼,谁不讲究点形式美呢?

  • 标签: 新诗 形式美 美学 文学评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李冯:新诗的另一扇窗《中国新诗年鉴1998》可以说是《〈他们〉十年诗歌选》编选的某种延续,这一点在杨克的后记中已有所点明。其一是对诗歌民间立场的坚持。关于民间立场的正面意义,诗人于坚在该书前言中有大段论述。但民间立场在以往。常成为诗人偏安一隅或囿于小圈子孤芳

  • 标签: 年鉴谈 新诗年鉴
  • 简介: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论之一,废名的《新诗》对“诗的内容”予以极度重视,对涉及诗的内容的各方面因素,都从审美的眼光加以评判,论述独到,灵感四溢。在对中国诗史的整体观照下,废名将目光集中于新诗的审美标准上,目的在于为新诗的发展前途提供一种前瞻陛的方向。同时,废名的评述以感性为基础,充满个性,为现当代诗史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 标签: 新诗的标准 诗的内容 个性 真实
  • 简介:新诗既要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从时代潮流和新的生活中汲取活力,同时又要接通和保持与古典诗歌艺术的血脉联系,优化诗体结构,在革新旧体诗和摆脱诗体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诗体格式.如何从艺术内涵的融会贯通上找出使古典诗词艺术转化为现代诗歌艺术的内在逻辑,确是中国新诗形式美学探讨的基本问题.本文就从汉字的形、音、义一体的美学特征出发,围绕构成诗歌的"中国味"的主要因素--汉语诗歌的"象"、"韵"、"境"三个基本方面问题,略作探讨.

  • 标签: 诗味 新诗 韵味 意境 意象 中国
  • 简介:2000年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材料,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写一篇作文,并且“文体不限”。一看到这个作文题,笔者脑中就闪过这样一个疑问:今年高考作文能否写诗?

  • 标签: 高考作文题 “文体不限” 考生 答案 写作 疑问
  • 简介:本文从陶保玺论著所采用的新视角、新材料、新方法对中国近百年新诗的拓展性研究,以良好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新诗形式理论研究基础,给中国新诗人提供第一部"体式"类书以及对这些体式"家底"的摸清这四个方面高度评价了陶著的学术价值和理论贡献.

  • 标签: 中国 新诗 21世纪 陶保玺 《新诗大千》 学术价值
  • 简介:中国现代新诗发轫于"五·四"白话运动。最先是一批学者,思想较之同时代人先进得多的知识分子提倡。至1930年,"左联"成立,以鲁迅为首的许多的作家们提出:"我们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主"。严酷的社会斗争不允许个人有更大的自由选择,群体利益,纪律性和大众化被引人

  • 标签: 现代新诗 诗潮 白话运动 诗谈 李金发 同时代人
  • 简介:萤火虫给黑暗开出了罚单我仅凭罚出来的这点光线行走在一条山路上趁着光清理着故乡硬塞给我的在土窑烧制出的乡愁

  • 标签: 新诗 麦城 萤火虫 故乡 乡愁
  • 简介:1.隐喻、象征、通感这些都是修辞手法,说白了,只是语言的几根拐杖。如果一个有能力的人无需借助这些东西,可以走得更好、更稳、更轻松,不要这几根东西有什么不好呢?如果回到语言是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诗歌是对情感真相的揭露这个问题上来,我认为诗歌语言的直接性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能会增加一些语言美感,但它同时会妨碍情感的直接性,在我看来,情感的优美大于字面的优美。

  • 标签: 诗歌语言 杂谈 新诗 修辞手法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 简介:新诗》讲稿是废名为中国新诗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其新诗观的集中体现。废名提出“新诗应该是自由诗”,强调了“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这一诗论核心;在诗质方面,重视“诗的内容”和“诗的感觉”,要求新诗要有“当下完全”的诗情,推崇普遍性与个性的完美融合。废名对众多新诗进行了个性独到的评述.还以创作实践来印证自己的诗学观点。总结出了“写实”的写作方法。虽然其诗论的有些偏颇之处仍有待考量。但废名确实为中国新诗指明了一条可能性的出路。

  • 标签: 废名 《谈新诗》 诗歌理论 新诗
  • 简介:在百余年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浙江新诗人的“引领性”与“群体性”特征为世人瞩目。而这种“群体性”与“引领性”态势,先声夺人的气势和敏于世变的气质,源于一种深刻的传统根源,是浙江文化传统影响下的一种“内源性自觉”。南宋以降,中国的文化中心迁到了江南,一时间,浙江成为“财赋地”、“人文薮”。

  • 标签: “浙江潮” 新诗现代化 中国新诗 诗人 文化传统 文化中心
  • 简介:喜树再次经过栖息于山坡下的庭园发现它已被冠名喜树挂上了小木牌像是革命时期的犯人就要送去枪决

  • 标签: 新诗 于坚 革命时期
  • 简介:新诗是相对于古诗(泛指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而言的“五四”以来的新体诗歌。它不受固定格律的束缚,用形式自由的白话写作,易学易懂,更有利于作者驰骋想象,抒发感情,更便于读者理解、接受。但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鄙视、嫌厌新诗了。报刊上,新诗只是为活跃版面而充当补白和点缀的角色;书店里,新诗集少得可怜,羞涩地躲在一隅,问津者寥寥;“新诗朗诵”作为文艺形式,似乎已不再登大雅之堂了;中学生爱诗的倒也有一批,但几乎都是青睐古诗;新诗,他们可能不屑一顾,没有兴趣。这是可怕的偏见,必须摒弃!毋庸讳言,古诗资格实在老,古体诗从发端于西周的“诗三百”算起,已有3000年的历史,近体诗即格律诗从其成熟的唐代算起也有1000多年的高龄了。相比之下,新诗还太年轻,仅几十年的“春秋”。但唯其年轻,才最少包

  • 标签: 鉴赏 近体诗 古诗 古体诗 中学生 古代诗歌
  • 简介: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中国古典诗歌自四言而五言而七言,以至词、令、曲,像一条衍生不息的长河,一直都处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但是,到了明、清之际,它却逐渐进入回光返照的境地,甚至于走向末路,不但内容上陈陈相袭,而且在形式上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艺术方面的新的突破,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不可企望的幻影.

  • 标签: 新诗 格律 中学 语文 音乐美
  • 简介:朱自清先生是新诗早期的重要诗人和杰出的理论家,对新诗艺术上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本文从朱先生的创作实践、寻求新诗的艺术之路、力促新诗的现代化、多元的审美认同等几个方面对朱先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认为朱先生的杰出诗作和杰出的新诗理论,将永远在新诗坛烨烨生辉.

  • 标签: 朱自清 新诗 现代化 审美认同
  • 简介:在中国新诗坛上,徐志摩是一个声誉很高,很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艺术特色很突出,是他的真挚感情的流露,有着活跃奔放的艺术风格,追求形式的灵活规律,有着对艺术与人生的深切关注.认真深入研究他的诗,对于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徐志摩 新诗 媚的美
  • 简介:从“辨明新诗与旧诗的性质”入手,探讨“新诗的前程”,是废名《新诗》的问题和方法。废名从“诗的感觉”入手,把新诗的源流上溯到晚唐的“温李”乃至六朝,为新诗发展寻找源头活水。废名标举“诗的内容”,是希望打破对旧诗形式的迷恋,同时为1930年代现代派诗歌正名。废名以“内容”为本体的诗学观,颠覆了传统诗学的形式本体观。废名的“散文的文字”、“诗的内容”的新诗观念,体现了新诗发展的历史趋势,他和朱自清所见略同,但早于朱自清。

  • 标签: 废名 谈新诗 诗的感觉 诗的内容 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