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神经重症疾病患者中,下丘脑-垂体功能损伤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但由于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在临床上极易被忽视。下丘脑-垂体作为人体中重要的神经内分泌结构,其损伤会影响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功能,进而对患者预后和生命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为提高对下丘脑-垂体损伤的认识,本文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及评估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而初步提出神经重症患者下丘脑-垂体损伤的分级建议,指导临床评估和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衰老过程中,下丘脑-垂体产生激素的分泌模式发生变化,靶腺对激素负反馈的敏感性也发生变化。传统上,因为相关的身体功能下降,在衰老过程中激素活性的下降被认为是有害的,采用激素替代治疗以阻止或扭转这种下降趋势被认为是一种治疗干预方式。然而,部分激素活性的下降是对衰老过程的有益适应,而激素的干预往往会导致出现一些严重的不良影响。基于此,本文综述了衰老对不同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系的影响。

  • 标签: 衰老 下丘脑-垂体系统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源性氟西汀暴露对雌性子代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HPA)及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孕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孕11~20 d给予10 mg/kg的氟西汀和等量的生理盐水。取两组的雌仔鼠各10只,于出生后12周分别行旷场实验、电迷宫实验和物体识别实验,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ACTH)和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浓度。然后给予21 d不可预见性慢性应激(Unpredictable chronic stress,UCS),并再次做上述实验。最后处死大鼠,取下丘脑组织,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和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的mRNA表达。采用SPSS 19.0进行描述和t检验。结果UCS前,两组大鼠的各检测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UCS后,两组大鼠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较处理前均明显减少,且处理组大鼠的水平运动[(37.2±7.2)次,(50.8±8.5)次,t=4.73,P<0.01]和垂直运动[(10.6±2.0)次,(15.2±5.1)次,t=2.93,P<0.05]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大鼠的正确反应次数均明显减少,总反应时间明显延长;且处理组大鼠的正确反应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3.4±1.3)次,(4.5±0.9)次,t=2.36,P<0.05];处理组大鼠的物体辨别指数显著下降,且低于对照组[(0.11±0.04),(0.16±0.05),t=2.28,P<0.05]。UCS前后,处理组大鼠的ACTH变化率[(61.13±26.08)%,(29.83±12.73)%,t=3.67,P<0.01]和CORT变化率[(105.71±18.39)%,(74.15±39.24)%,t=2.34,P<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下丘脑CRH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4.15,P<0.01)。结论未发现孕期氟西汀暴露对雌性子代大鼠HPA及学习记忆功能有明显的损害,但加重了慢性应激情况下HPA及学习记忆功能受损的易感性。

  • 标签: 氟西汀 学习记忆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慢性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患者水钠失衡的特点及其与下丘脑-垂体-靶腺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02例肿瘤切除术后儿童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手术前、后的下丘脑-垂体-靶腺功能变化和水钠异常情况,分析水钠失衡与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的关系。结果102例患儿中,术前存在中枢性尿崩症(CDI)38例(37.3%)、垂体-甲状腺受损(IPTA)41例(40.2%)、垂体-肾上腺受损(IPAA)35例(34.3%)、高钠血症35例(34.3%)、低钠血症6例(5.9%);术后CDI 76例(74.5%)、IPTA 88例(86.3%)、IPAA 82例(80.4%)、高钠血症60例(58.8%)、低钠血症16例(15.7%),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血清皮质醇、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均较术前下降(均P≤0.01)。无论术前、术后,合并CDI、IPTA、IPAA的患者其高钠血症、低钠血症、正常血钠所占比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血钠异常均以高钠血症所占比例最高。结论儿童颅咽管瘤患者术前即存在水钠失衡,术后水钠失衡的发生比率较术前明显增加。合并CDI、IPTA、IPAA患儿的血钠异常以高钠血症为主。

  • 标签: 颅咽管瘤 儿童 高钠血症 尿崩症
  • 作者: 张坤 朱惠娟 卢琳 姚勇 潘慧 王任直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0年第20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下丘脑垂体疾病多学科诊疗团队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内分泌重点实验室 内分泌科,北京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下丘脑垂体疾病多学科诊疗团队 神经外科,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下丘脑垂体疾病是一类疑难、复杂的罕见病,诊治困难。为了提升各医学中心下丘脑垂体疾病诊治水平,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建立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下丘脑垂体疾病多学科诊疗团队的组成及要求和规范,该团队既可以为疑难下丘脑垂体疾病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策略,减少患者就诊负担,使患者受益,也有利于各专科医师总结疑难疾病诊治经验和进行学术研究,开展继续教育,提出规范和指南,进一步促进下丘脑垂体学科的发展。

  • 标签: 多学科协作组 下丘脑垂体疾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肥胖的病因研究和干预目前已逐渐聚焦于中枢,尝试从源头上遏制肥胖的发生,下丘脑炎症在肥胖发生中一直是比较关注和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近期研究发现下丘脑炎症不仅可以导致能量失衡,同时也加重中枢胰岛素抵抗和瘦素抵抗,进而使周围组织脂肪蓄积,导致肥胖发生发展。同时高脂饮食诱导的下丘脑炎症先于体重增加和外周组织炎症发生,可能是饮食诱导的机体代谢异常的启动因素和助燃器。而下丘脑炎症的发生主要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能够快速激活的神经细胞,其中主要包括小胶质细胞、星型胶质细胞及伸长细胞,这些细胞是维持下丘脑代谢稳态及复杂调节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研究也发现多种减重手段(减重手术、靶向药物、粪菌移植等)都能改善下丘脑炎症水平,因此,了解下丘脑炎症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神经细胞对肥胖的调控至关重要,有望将来找到干预和治疗肥胖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 标签: 下丘脑炎症 肥胖症 胶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下丘脑芳香化酶在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新生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5日龄,体重10~1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0):对照组(C组)、七氟烷组(S组)和芳香化酶抑制剂福美司坦+七氟烷组(F组)。监测新生大鼠皮层脑电图(EEG),30 min后F组皮下注射福美司坦2 mg/kg,C组和S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皮下给药后30 min时S组和F组吸入6%七氟烷麻醉诱导3 min,随后调整为2.1%麻醉维持57 min。记录七氟烷麻醉期间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单次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EEG记录结束后剖腹,左心室穿刺取血行血气分析及ELISA法检测皮质酮水平;取脑组织,冰块上迅速分离下丘脑,采用PCR法检测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Na+-K+-2Cl-共同转运体1(NKCC1) mRNA和Na+-K+共同转运体2(KCC2) mRNA的表达。结果C组未见癫痫波。与C组比较,S组和F组皮层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和单次持续时间延长,发作次数增加,血清皮质酮浓度升高,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表达上调,NKCC1/KCC2 mRNA比值升高(P<0.05);与S组比较,F组皮层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和单次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次数减少,血清皮质酮浓度降低,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表达下调,NKCC1/KCC2 mRNA比值下降(P<0.05)。结论下丘脑芳香化酶表达上调参与了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发生的过程。

  • 标签: 芳香酶 下丘脑 麻醉药,吸入 动物,新生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从下丘脑外侧区(LHA)到伏隔核(NAc)的orexin通路对胃动力及奖赏性摄食的调控作用。方法(1)随机选取48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为生理盐水组(NS组)、1 μg orexin-A组、5 μg orexin-A组、10 μg orexin-A组、20 μg orexin受体拮抗剂(SB334867)组、20 μg SB334867 + 5 μg orexin-A组,采用大鼠NAc核团埋置套管注射orexin-A及SB334867的方法,观察大鼠胃收缩的频率和幅度;(2)随机选取32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生理盐水+假刺激组(NS+SS组)、生理盐水+电刺激组(NS+ES组)、SB334867(20 μg)+假刺激组(SB334867+SS组)、SB334867(20 μg)+电刺激组(SB334867+ES组),采用电刺激大鼠LHA及大鼠NAc注射SB334867的方法,观察大鼠胃收缩的频率和幅度;(3)随机选取32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NS组、orexin-A(5 μg)组(orexin-A组)、SB334867(20 μg)组(SB334867组)、orexin-A(5 μg)+ SB334867(20 μg)组(orexin-A + SB334867组),采用大鼠NAc核团埋置套管注射orexin-A及SB334867的方法,观察大鼠与摄食行为有关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或者胃功能(比如胃排空或者胃分泌);(4)随机选取32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8只,分为生理盐水+假刺激组(NS+SS组)、生理盐水+电刺激组(NS+ES组)、SB334867(20 μg)+假刺激组(SB334867+SS组)、SB334867(20 μg)+电刺激组(SB334867+ES组),采用电刺激大鼠LHA及大鼠NAc注射SB334867的方法,观察大鼠与摄食行为有关的CPP或者胃功能(比如胃排空或者胃分泌)。结果(1)胃收缩活动记录结果显示,NAc微量注射orexin-A和电刺激LHA均显著增加了大鼠胃收缩的幅度和频率,并且这种作用可被NAc预注射SB334867阻断[给予orexin-A后10 min:10 μg orexin-A组(60.78±5.67)%,NS组(7.35±1.08)%;t=26.18,P<0.05]。(2)胃排空实验结果显示,NAc微量注射orexin-A以及电刺激LHA均可使胃排空的速度显著升高,SB334867预处理可阻断该作用[电刺激LHA:NS + SS组(71.18±17.78)%,NS + ES组(132.23±31.18)%;t=4.81,P<0.05]。(3)胃分泌实验结果显示,NAc微量注射orexin-A和电刺激LHA均可使胃酸分泌量显著增多,且这种作用可被NAc中预注射SB334867阻断[给予orexin-A后90 min:orexin-A组(100.18±23.23),NS组(39.23±7.69);t=7.05,P<0.05]。(4)CPP实验结果显示,NAc微量注射orexin-A或电刺激LHA后,大鼠在放置巧克力的隔间里时间更久,而这种现象可被NAc中SB334867预处理阻断[电刺激LHA:NS + SS组(36.23±6.23)%,NS + ES组(53.36±6.66)%;t=5.31,P<0.05]。结论从LHA到NAc存在orexin神经通路,这条通路可能对胃功能和奖赏性摄食具有调节作用。

  • 标签: Orexin-A 下丘脑外侧区 伏隔核 胃功能 条件性位置偏爱 摄食 大鼠
  • 简介:摘要下丘脑错构瘤极为罕见。本文回顾性报道1例5岁下丘脑错构瘤合并灰质异位和多小脑回的患儿。患儿以痴笑癫痫为主诉,伴智力发育落后;MRI发现下丘脑错构瘤、脑室旁结节型灰质异位及多小脑回;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采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下丘脑错构瘤切除术。术后癫痫消失,智力有改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两点法电损毁下丘脑腹内侧核和弓状核构建下丘脑性肥胖大鼠模型。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使用1根25 GA(0.45 mm)实心铁针,针体涂上绝缘层,尖端暴露0.5 mm导电区域,参照大鼠图谱在立体定向仪下以(AP:-2.6 mm,ML:±0.6 mm,DV:-9.6 mm)为坐标,1.5 mA电流持续通电25 s,损毁SD大鼠的双侧脑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VMH)和弓状核(arcuate nucleus,ARC)。实验期间规律记录两组大鼠的体质量、摄食饮水量,术后28 d处死大鼠,检测肾周脂肪质量变化、体长距离,HE染色检测肝脏、脂肪组织变化情况,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含量,Western blot检测下丘脑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较,术后28 d模型组大鼠体质量[(427.5±17.7) g]、体质量增长[(208.5±14.8) g]较对照组体质量[(349.2±17.7) g]、体质量增长[(136.2±21.4) g]显著增加(t=7.661、6.806,均P<0.001)。(2)术后28 d模型组大鼠日摄食量[(44.2±6.6) g]较对照组大鼠[(23.0±3.6) g]显著增加(t=6.918,P<0.001),但模型组大鼠日饮水量[(37.5±12.1) ml]与对照组[(35.0±11.8)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1,P=0.726)。(3)术后28 d模型组大鼠肾周脂肪质量[(13.4±2.7) g]较对照组大鼠[(6.3±0.9) g]增加(t=4.250,P<0.05),模型组大鼠体长[(21.8±0.4) cm]较对照组大鼠[(23.4±0.2) cm]减少(t=-6.788,P<0.01),模型组大鼠Lee指数(348.9±8.5)较对照组大鼠(305.5±4.3)显著增加(t=7.898,P<0.01)。(4)术后28 d模型组大鼠血清瘦素含量[(8 324.10±159.00) μg/L]较对照组大鼠[(2 705.31±407.10)μg/L]显著增加(t=25.712,P<0.001),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us area,LHA)LEPR蛋白表达量(1.3±0.1)较对照组大鼠(0.9±0.1)显著增加(t=4.932,P<0.01)。结论两点法电损毁SD大鼠的双侧VMH和ARC可构建下丘脑性肥胖大鼠模型。

  • 标签: 下丘脑 电损毁 肥胖 动物模型 瘦素抵抗 大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垂体甲状腺激素混合型腺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9例垂体甲状腺激素混合型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年龄(35.7 ± 13.5)岁,病程(3.8 ± 3.1)年,垂体甲状腺素和生长激素混合型腺瘤6例,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甲状腺毒症表现,6例患者有肢端肥大症体貌,2例伴有闭经泌乳症状。均为垂体大腺瘤,多呈侵袭性生长。术后仅1例患者完全缓解,多需联合治疗控制病情。结论垂体甲状腺激素混合型腺瘤以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混合型最常见,临床表现复杂,肿瘤呈侵袭性生长,手术治疗多不能完全缓解,术后放疗和/或联合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病情。

  • 标签: 垂体肿瘤 促甲状腺素 腺瘤 疾病特征 回顾性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垂体脓肿是一种罕见疾病,具有致命性,以头痛、视力障碍和垂体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垂体脓肿在MRI上表现为蝶鞍区可见圆囊性病变,T1像为低或等信号,T2像为高或等信号,增强时环形强化。手术发现囊肿包裹脓液时可确诊。治疗主要经蝶窦手术联合抗生素抗感染,在特定条件下可行开颅手术。现在报道本院3例垂体脓肿,并进行文献复习。

  • 标签: 垂体脓肿 MRI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丘脑区代谢物质的变化,探讨PD患者丘脑区MRS比值与临床Hoehn &Yahr分级评分量表(H-Y分级)和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30例确诊的PD患者和24名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PD组和对照组,并对PD组30例患者进行H-Y分级和UPDRS评分。使用Philips Achieva TX 3.0 T MR成像系统多体素1H-MRS技术对研究对象的双侧丘脑区进行检测,获取相应代谢物比值及谱线信息。探讨PD组丘脑区MRS比值与临床H-Y分级的关系,并比较其与UPDRS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对照组左、右侧丘脑NAA/Cr、Cho/Cr、NAA/Ch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症状严重侧与对侧丘脑NAA/Cr、Cho/Cr值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 0.05)。(2) PD组症状重侧丘脑区NAA/Cr值与NAA/Cho值,以及对侧的NAA/Cr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早、中、晚期帕金森患者的症状重侧NAA/Cr、NAA/Cho及对侧NAA/Cr比值整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发现PD患者症状重侧NAA/Cr值在病情进展中存在统计学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D患者症状重侧丘脑区NAA/Cr值与H-Y分级存在极强的负相关性,症状重侧丘脑区NAA/Cho值、对侧丘脑区的NAA/Cr值及Cho/Cr值与H-Y分级存在中等强度负相关性。(4)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D患者的症状重侧丘脑区NAA/Cr值与UPDRS评分存在极强的负相关性,NAA/Cho值与UPDRS评分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对侧的NAA/Cr值与Cho/Cr值与UPDRS评分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结论1H-MRS能够无创性检测出丘脑区神经功能的减低,并与帕金森病症状体征的不对称性进展具有密切关系,能够为帕金森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MRS相关代谢物比值与H-Y分级和UPDRS评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反映病情程度及分期上具有一定辅助作用。

  • 标签: 帕金森病 丘脑 质子磁共振波谱
  • 简介:摘要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mphocytic hypophysitis, LYH)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女性多见,好发于妊娠晚期和产后的妇女。通过报告1例产后2天LYH导致垂体危象的病例,并复习文献,以提高对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导致内分泌急诊的临床认识和诊疗水平。

  • 标签: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产后 垂体危象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中脑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和步态异常等运动症状及一系列非运动症状。目前,帕金森病多采用对症治疗,治疗方法主要为内科药物、外科手术及其他辅助康复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以减缓临床症状。因为丘脑底核是帕金森病患者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采用最多的核团,所以本文对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进行综述,主要讨论丘脑底核的解剖、定位和神经环路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趋化因子配体人干扰素诱导T细胞α亚族(I-TAC)及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初步探讨I-TAC/CXCR3生物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分别检测6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甲状腺组织中I-TAC、CXCR3的表达情况;分析I-TAC、CXCR3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常见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I-TA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高表达率为47.7%(31/65),显著高于其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30.8%(2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R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高表达率为44.6%(29/65),显著高于其在癌旁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26.2%(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A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明显相关;而CXCR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TNM分期、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等密切相关,两者表达均与患者年龄、性别、包膜浸润以及肿瘤大小等无明显关系。结论I-TAC/CXCR3生物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I-TAC/CXCR3生物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I-TAC CXCR3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1例48岁女性患者因右肺小细胞肺癌并脑转移行依托泊苷+卡铂方案化疗和全脑放射治疗。后因肿瘤进展,在行第4周期化疗时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240 mg静脉滴注,1次/21 d),未再进行放射治疗。化疗7个疗程后采用特瑞普利单抗单药治疗。特瑞普利单抗第5次给药后第2天,患者出现明显乏力、恶心、呕吐、反复发热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皮质醇降低(1.5 μg/L,3.9 μg/L),催乳素增高(127.6 μg/L),甲状腺功能正常。行垂体磁共振检查排除肿瘤占位,考虑为特瑞普利单抗所致垂体炎,给予氢化可的松替代治疗后症状消失。应用特瑞普利单抗9次后,患者出现多尿、烦渴、夜尿增多,实验室检查示尿比重、尿渗透浓度降低(1.010,132 mmol/L)。考虑尿崩症为特瑞普利单抗相关垂体炎表现,停用特瑞普利单抗,给予去氨加压素治疗后症状改善。治疗3个月余,尿崩症症状消失,停用去氨加压素,未再复发。

  • 标签: 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 垂体炎 尿崩症 特瑞普利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