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频彩超在乳腺膜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1月至2016年8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5例高频彩超诊断为乳腺膜炎患者,将其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临床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高频彩超诊断乳腺膜炎85例,临床及病理证实77例,诊断符合率90.58%(77/85)。结论乳腺膜炎的声像图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形式是乳腺皮下脂肪层肿块。高频彩超对乳腺膜炎可做出明确诊断,准确率高,是乳腺膜炎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 标签: 超声检查 乳腺脂膜炎 乳腺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患者女,29岁,左下肢出现肿胀性斑块2个月。皮肤专科检查可见左下肢小腿屈侧近腘窝处一约2.5cm×2.0cm的肿胀性斑块,在斑块的右侧有一约3.0cm×2.5cm大小皮损,淡红色,质地柔韧,有浸润感,局部温度略高,无压痛。血常规检测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轻度增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正常,真皮深层、皮下脂肪间隔散在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见巨细胞。诊断为嗜酸性膜炎。给予患者泼尼松片30mg每日1次、雷公藤20mg每日3次治疗,皮损好转,基本消退。

  • 标签: 嗜酸性脂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肠系膜膜炎患者的CT表现,评价肠系膜、邻近肠管及血管改变。结果4例有类似肿瘤的假包膜,1例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周围软组织影,肠系膜血管受压、狭窄。4例表现为系膜密度增高,高于腹膜后脂肪密度。3例表现为脂肪间隙模糊。2例表现为系膜周围不规则低密度影。2例表现为系膜水肿增厚。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膜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肠系膜脂膜炎 CT
  • 简介:患者女,74岁,左小腿反复水肿性红斑伴疼痛10个月,边界清,伴色素沉着,有触痛,皮温稍高。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毛细血管增生,含铁血黄素沉积,皮下脂肪小叶内可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泡沫细胞等混合性炎症浸润,局部可见膜性脂肪坏死,胶原纤维增生。诊断为硬化性膜炎

  • 标签: 脂膜炎 硬化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膜炎(M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MP的CT表现与诊断,其中2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6例按照CT标准做出诊断。所有病例均进行全腹部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结果所有病变均位于肠系膜根部,包绕肠系膜血管。6例以肠系膜炎性渗出为主,表现为雾状影,密度均匀;2例表现为肠系膜内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的索条影,索条中间夹杂密度较淡的雾状影。6例有假包膜形成。4例血管周围出现脂肪环征。有占位效应,周围肠管可见受压移位。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膜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诊断 脂膜炎 腹膜
  • 简介:摘要膜炎是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一组皮肤病,包括原发性膜炎以及继发性(炎症和肿瘤)膜炎。作者根据其炎症反应模式和脂肪坏死类型,结合在美国Ackerman皮肤病理学院学习体会,对各种原发性膜炎的病理变化进行梳理,提出膜炎的诊断线索,希望能为膜炎的病理诊断提供思路。

  • 标签: 脂膜炎 脂肪坏死 中性白细胞 巨细胞 血管炎
  • 简介:报道1例婴儿结节性膜炎。患儿男,6个月2天,发热4天,躯干、四肢出现红斑、结节2天。皮肤专科检查:背部、四肢散在直径1~2cm的水肿性红斑,类圆形,部分中央颜色较淡,可见假性水疱,红斑基底可触及质硬结节,触痛明显。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血管内可见灶性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脂肪小叶内可见弥漫成片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见脂肪坏死。免疫组化未见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免疫表型表达。诊断:结节性膜炎。入院后予大剂量激素、抗感染等治疗,患儿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后随访4年,未见复发。

  • 标签: 结节性脂膜炎 婴儿 激素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肠系膜膜炎的声像图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1例超声拟诊肠系膜膜炎的声像图资料与CT和病理对照研究,总结肠系膜膜炎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价值。结果30例确诊为肠系膜膜炎,1例为肠系膜淋巴瘤。其中28例声像图显示肠系膜弥漫性肿大增厚,呈饼块状占据腹腔前部分,3例呈局限性肿大,肠系膜内部均呈致密的中-高回声,内部结构分布较均匀,肠系膜动静脉平直变细,动静脉速度加快。结论肠系膜膜炎超声具有直接声像图特征表现,关键在于超声扫查时要注意发现和鉴别肠系膜有无肿大和回声异常,了解本病病理特点和声像图表现不难作出诊断。本组资料显示超声诊断肠系膜膜炎与CT具有同样敏感性,由于超声应用十分普及更有利于提高人群中该病的发现和诊断率。

  • 标签: 超声检查 肠系膜脂膜弥漫性肿大 回声致密增强
  • 简介:本院自2005年5月至2008年11月共收治副乳腺41例,均采用溶后副乳腺腺体摘除手术技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副乳腺 吸脂 溶脂
  • 简介:摘要慢性游走性红斑(erythema migrans,EM)是莱姆病皮肤损害的特征性表现,罕有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报道。本例莱姆病合并膜炎患者无其他感染、自身免疫病及肿瘤等所致膜炎的确切证据,临床上考虑膜炎可能与螺旋体感染相关。本病需与结节性红斑、硬红斑、深部红斑狼疮、皮下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等鉴别,治疗方法与预后尚不清楚,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莱姆病 脂膜炎 游走性红斑
  • 作者: 邢成刚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04-18
  • 出处:《叙事医学》2021年2期
  • 机构:鄄城县人民医院 (山东 菏泽 ) 274600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肠系膜膜炎应用临床CT进行诊断的效果加以讨论。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诊的肠系膜膜炎病人50例作为本次课题观察对象,所选50例病人全部接受临床腹部螺旋CT进行检查,对于原始CT影像数据开展处理之后,依照重建影像做诊断,对于CT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结果 50例肠系膜膜炎病人诊断属于炎性渗出病人22例,脂肪坏死型病人15例,纤维化型病人13例,接受CT检查影像学表现特征显示病人的病变位置全部在肠系膜根部的小肠系膜,顺着肠系膜血管向病人腹部延伸,表现为块状影以及片状影,开展增强扫描之后不存在显著强化表现,能够显示结节影和假包膜,环征,病人边缘肠管能够推移、牵拉以及变形。结论 依照CT影像学特征能够准确并且快速的对肠系膜膜炎疾病进行诊断,属于一类无创性检查,临床诊断准确性比较高,针对一些欠缺CT特征表现无法鉴别的病人,需要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症状和手术穿刺病理做一诊断。

  • 标签: 肠系膜脂膜炎 CT检查 影像学特征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观察肠系膜膜炎的CT表现,明确其特征性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肠系膜膜炎患者的CT资料,对病变的发生位置、范围及内部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所有病变均位于肠系膜根部周围,6例见明显的“假包膜征”,8例见“环征”,3例见明显的“木梳征”。结论:CT是肠系膜膜炎首选的检查方法,当有典型的CT表现时可提示诊断。

  • 标签: 脂膜炎 腹膜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膜炎病因繁多而复杂,感染为重要病因之一,在欧美等结核低发区,以链球菌感染最为常见,但在结核高发地区如我国,结核杆菌感染是膜炎的重要因素,以Bazin硬红斑和结节性红斑最为常见。Bazin硬红斑与结核关系最为密切,常表现为下肢屈侧结节、斑块,可出现溃疡,病理表现为小叶性膜炎。结节性红斑可作为结核的早期症状出现,可作为结核的预测指标,常表现为双下肢伸侧红斑、结节,极少破溃,间隔性膜炎是其病理特征。Bazin硬红斑和结节性红斑的抗结核治疗常可取得理想效果。因此,明确结核分枝杆菌与膜炎的关系,在膜炎的治疗及预后方面,尤其在结核高发地区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脂膜炎 结核分枝杆菌 结节性红斑 Bazin硬红斑
  • 简介:目的:探讨嗜酸性膜炎(E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6.40±20.16)岁,病程1个月-2年。皮损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也可表现为荨麻疹样丘疹和斑块,瘙痒剧烈。实验室检查:5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2例骨穿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形态正常;1例骨穿提示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皮肤组织病理示皮下脂肪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累及小叶和(或)间隔,部分伴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皮损可消退,但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反复;单纯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者,疗效不佳。结论:嗜酸性膜炎皮损变化多样,临床不易辨认,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性,但查找潜在病因是关键。

  • 标签: 嗜酸性脂膜炎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低饮食可缓解妇女乳腺增生引起的周期性乳房胀痛。这是因为膳食和营养对乳腺疾病起着特殊的催化作用。本文就低饮食缓解女性乳腺增生进行分析研究。

  • 标签: 低脂饮食 乳腺增生 分析研究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反复皮疹2个月、发热1个月余"的患儿就诊于深圳市儿童医院,曾被误诊为"结节性膜炎",经过基因及病理检查修正诊断为组织细胞吞噬性膜炎。本病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膜炎,易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上误诊率及病死率极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检查肠系膜膜炎的临床价值,寻找更加有效的诊断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肠系膜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MSCT临床诊断肠系膜膜炎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以及CT分型和征象分布情况。结果MSCT临床诊断肠系膜膜炎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100%。本组96例肠系膜膜炎患者的CT图像表现为小肠系膜的云雾状密度增高影,且与周围正常腹腔和腹膜后脂肪有较清楚的界限。有16例出现了钙化现象,有56例膜炎病变内小结节,边界清晰。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诊断肠系膜膜炎具有一定特征,可以对病变大小、范围及血管受累情况等进行评估,结合临床资料和临床症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临床价值 肠系膜脂膜炎
  • 简介:摘要胰腺性膜炎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合并胰腺疾病的脂肪坏死性炎症,好发于嗜酒男性,约占胰腺疾病的2%~3%。其相关的胰腺原发疾病多为无菌性或病毒、细菌感染相关的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胰腺假性囊肿及创伤性胰腺炎等。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为急、慢性胰腺炎,其次为胰腺肿瘤性疾病,在肿瘤性疾病中又以胰腺腺泡细胞癌关系最为密切。诊断胰腺性膜炎的金标准是皮肤活检病理检查。对胰腺原发疾病的诊治是识别和治疗本病的关键。本文报道了1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胰腺性膜炎患者,应用来迪派韦/索磷布韦抗丙型肝炎病毒,生长抑素、奥曲肽抑制胰腺分泌,甲基强的松龙针抗炎治疗,最终病情好转后出院。

  • 标签: 肝炎,丙型,慢性 脂膜炎 胰腺性脂膜炎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