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因工程中基因操作的第一步就是提取目的基因,所谓目的基因就是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抗虫基因,人的胰岛素基因,干扰素基因等都是目的基因.获得目的基因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供体细胞的DNA中直接分离基因;另一条是人工合成基因.直接分离基因常常适合于原核生物,人工合成基因常常适合于真核生物.由于人工合成的目的基因缺少内含子和非编码区,可能影响表达,因此需要对目的基因进行修饰才能成功的表达.人们的意愿不同,修饰的位点不同.下面通过举例分析有关基因修饰的几个问题:

  • 标签: 基因工程 修饰 人工合成 举例分析 胰岛素 DNA
  • 简介:单倍体和双倍体方法在烟草栽培品种的培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母本和父本单倍体由于分别是孤雌生殖和单雄生殖,在烟草上自然发生的频率是很低的。在实际应用中,显性标记系统能在苗期有效地分离稀有单倍体植株。Sulfur(Su)突变体是一个由烟苗缺乏叶绿素引起的显性标记性状,但该突变体在纯合的条件下具有半致死特性。

  • 标签: 单倍体植株 基因修饰 分离 孤雌生殖 栽培品种 标记系统
  • 简介:摘要基因组的稳定性是细胞正常生长、发育等过程的必须条件。当DNA复制过程中出现损伤,进行及时的应答与修复对于维持基因组稳定性至关重要。在DNA损伤应答的过程中,翻译后修饰对于蛋白的调控与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及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在DNA损伤修复应答过程中SUMO化修饰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SUMO化修饰 DNA损伤修复
  • 简介:摘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能有效控制HIV感染,但仍无法完全清除人体内的HIV。鉴于CC趋化因子受体5(CCR5)在HIV感染靶细胞中的作用,可将基因编辑技术运用于修饰CCR5基因,包括锌指核酸酶(ZFN)、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as9系统等,从而实现艾滋病的"功能性治愈"。此外,修饰CCR5基因基因编辑技术与干细胞移植的结合为艾滋病的治愈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CCR5 基因编辑 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表观遗传修饰基因是一类其产物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或染色质重塑修饰表观基因组的基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基因突变是心脏发育异常相关罕见病的一个重要病因。此类疾病因表观遗传的组成成分改变,常累及包括心脏在内的多个器官系统。由于有效药物的缺乏、心血管畸形的复杂性,患儿的生命健康往往受到威胁。该文回顾了Tatton-Brown-Rahman综合征、歌舞伎综合征、Rubinstein-Taybi综合征、CHARGE综合征和Sifrim-Hitz-Weiss综合征这五种心脏发育异常相关罕见病的分子遗传学进展,主要阐述了相应表观遗传修饰基因突变致心血管畸形的作用机制,为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表观遗传修饰基因 心脏发育异常 分子遗传机制 罕见病
  • 简介:目的建立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修饰大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方法以质粒pEGFPNl转染培养第三代的大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mNSCs),经G418筛选后,分别进行nestin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和诱导分化后ρ-Ⅲ-/ubulin、GFAP、CNPase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EGFP在基因转染12h后开始表达,24h后明显增加,48h达到高峰,经G418筛选1月后有阳性克隆形成,EGFP基因修饰不影响大鼠胚胎mNSCs的增殖与分化。结论成功建立EGFP基因修饰大鼠胚胎mNSCs,为进一步开展帕金森病的细胞移植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中脑神经干细胞 基因转染
  • 简介:目的利用PDGF-A基因修饰的全层皮肤皮片,利用HE染色、PCR、蛋白定量分析几个层面,探讨其对眼睑皮肤损伤修复的情况及部分机理。方法贵州小香猪6只,背部脊柱两侧造成全层皮肤缺损圆形创面(Ф3.67cm)各3个,共36个创面。A组(基因修饰皮片组)“PDGF-A基因修饰皮片”,移植到其右侧的18个创面作为实验组;B组(细胞皮片植入组)以HAM负载未经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与角朊细胞,构建成“细胞皮片”植入其左侧前6个创面;C组(单纯HAM敷盖组)单纯HAM敷盖其左侧后12个创面,作对照组。观察移植后1~4周内,各组创面愈合、肉芽组织生长、上皮化等情况。并进行创面组织HE、Laminin免疫组化及胶原含餐等检测。结果(1)A组于伤后15~17d愈合,B组于伤后21~23d愈合,C组于伤后24~26d愈合,A组较其它两组分别提前5~6d与8~9d愈合,且愈合质量好。(2)A组创面于移植15~17d,其肉芽组织生长旺盛,肉芽组织中Laminin、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含量丰富,可见胶原沉积。两对照组创面组织仍见许多炎细胞浸润,肉芽组织中Laminin、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含量少,胶原沉积不明显。结论PDGF-A基因修饰皮片移植对眼睑皮肤的创伤有较好的促愈作用,愈合质量较高。

  • 标签: PDGF-A基因修饰皮片 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眼睑皮肤组织修复
  • 简介:摘要应用组织工程与基因工程联合,将促进成骨的细胞因子转染入种子干细胞,不仅克服了局部注射细胞因子价格昂贵,成骨效率低,也弥补了成骨细胞中细胞因子合成和释放的不可控制等缺点,还进一步提高了成骨效率。本文就目前部分细胞因子的特性作一综述。

  • 标签: 牙槽骨缺损 种子细胞 转染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了解食源性变形杆菌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情况。方法收集2011—2014年石家庄市售各类食品中分离到的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至少有一种耐药的变形杆菌124株,用PCR、测序和基因库在线比对方法分析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与3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124株变形杆菌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药基因aacC2、aacA4、aadA1和aphA6的检出率分别为95.2%(118/124)、80.6%(100/124)、73.4%(91/124)和5.6%(7/124);16SrRNA甲基化酶耐药基因rmtB检出率为87.1%(108/124)。aacC1、aadB、armA和rmtC基因均未检出。结论aacC2型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与rmtB型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流行是食源性变形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变形杆菌 氨基糖苷类 耐药基因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 16S r
  • 作者: 吴硕 魏琴 买买艾力·玉山 陈东生 吕黎明 李祥祥 高超 张利杰 杨康 马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显微修复重建外科,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医学动物模型研究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11,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零医院骨科,昆明 650032,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创伤外科,山东 济宁 272100,厦门市马銮湾医院神经外科,福建 厦门 361100,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乌鲁木齐 83006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乌鲁木齐 83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转染重组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rrPDGF-BB)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于牵张成骨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选取48只幼年SD大鼠培养出48瓶BMSCs,其中24瓶使用慢病毒转染rrPDGF-BB基因;同时随机选取雄性成年SD大鼠72只,制作大鼠右侧股骨牵张成骨模型,将大鼠平均分为3组,分别在各组牵张间隙注射PBS(空白对照组)、未干预的BMSCs(阴性对照组)和转染rrPDGF-BB基因的大鼠BMSCs(实验组),随后用影像学和组织学染色方法等评价该实验结果。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培养的大鼠BMSCs长势良好,第3代BMSCs低表达CD34(0.1%)和CD45(2.8%)、高表达CD29(95.1%),和文献描述的BMSCs表型一致;转染基因后,发现绿色荧光的表达随着转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证实转染成功;制作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后,经过14 d牵张,所有大鼠达到预期牵张距离;在2、4、8周不同时间点观察,股骨标本大体观察,实验组牵张间隙可见连续性骨痂,硬度、颜色接近正常骨组织,牵张间隙活动度较差,低于空白对照组;X线片提示,实验组牵张间隙新生骨痂更多,骨髓腔较对照组提前再通;Micro-CT检查提示,实验组愈合较好,离断端已连接,矢状面可见骨髓腔再通;标本Micro-CT参数表明,实验组骨小梁厚度(0.297±0.005)mm、骨小梁数量(1.663±0.032)mm、骨体积分数(59.832±2.187)%和骨密度(0.586±0.014)g/cm3最大,实验组骨小梁分离度(0.399±0.051)mm最小,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更早、更多形成血管及软骨细胞。8周时实验组镜下可见新生骨痂连接成片,骨髓腔有再通趋势,腔内可见大量红细胞。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注射rrPDGF-BB基因转染的BMSCs可能促进大鼠牵张区新骨的形成,缩短新生骨痂的矿化时间,促进牵张成骨区域新生骨的成熟。

  • 标签: 牵张成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重组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矿化 成骨 大鼠
  • 简介:骨组织工程是骨缺损修复和重建的主要发展方向,使用高效的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利用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相结合的原理,通过转基因方法改造种子细胞,从而提高了种子细胞的成骨效率和组织工程化骨的质量。本文就目前研究较多的基因修饰的种子细胞情况作一综述。

  • 标签: 骨组织工程 基因 成骨作用 组织工程化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KLF1基因对α-地中海贫血的遗传修饰作用。方法通过筛查大样本的α-地中海贫血人群的KLF1基因突变,通过比较携带具有功能影响的KLF1突变个体与KLF1野生型个体之间血液学指标和临床表型差异,观察KLF1基因是否对α-地中海贫血具有遗传修饰作用。结果HBA基因型、HBB基因型以及性别和HbH病严重程度有显著性关联,其中,HBA基因型对HbH病严重程度作用最强,其次是HBB基因型,第三是性别。而KLF1基因和HbH病严重程度没有显著关联。结论KLF1基因突变和α-地中海贫血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有助于辅助α-地中海贫血进行临床诊断,同时也阐明了α-地中海贫血携带者表型多样性和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特殊的血液学表型出现的原因。

  • 标签: KLF1基因 &alpha -地中海贫血 突变 遗传修饰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种非对称修饰的柱[5]芳烃并探究其在阳离子基因载体方面的应用潜力。方法利用柱[5]芳烃多化学修饰位点易于功能化、稳定性好、生物安全性高等独特优势,设计一种基于单侧低分子量PEI非对称修饰的柱[5]芳烃用于DNA的负载,进一步引入靶向基团甘露糖构建新型的基因载体材料,并以此形成较为通用的模板。结果成功构建基于柱[5]芳烃的高效基因治疗载体系统。根据核磁氢谱结果分析,目标产物的合成符合预期。凝胶电泳实验中,从W/W比0.3开始,P5-PEI1.8K完全阻滞了DNA的迁移;从W/W比0.5开始,P5-PEI1.8K-M完全与DNA复合。在复合物的粒径和电势的表征中,不同重量比下粒径均在300 nm以内,复合物的最大电势在25 mV左右。体外细胞毒性的实验结果显示PEI,P5-PEI1.8K,P5-PEI1.8K-M的毒性依次降低。选取甘露糖受体高表达的MDA-MB-231细胞,通过荧光素酶的活性转染实验,P5-PEI1.8K-M的转染效率随重量比逐渐提高,在W/W为6~7时达到最高值,并接近PEI25K的水平;以W/W=7为最佳比例,通过荧光蛋白的表达来进一步定性考察载体的转染效率,证实甘露糖的引入确实加强了载体材料的转染效率。结论以柱芳烃类化合物作为模板,合理引入客体分子,通过主客体组装可得到形貌丰富、功能多样的载体材料。

  • 标签: 基因治疗 甘露糖 转染 柱[5]芳烃 阳离子载体
  • 简介:目的建立超顺磁氧化铁(SPIO)、绿色荧光蛋白(GFP)双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中脑神经干细胞。方法以质粒pcDNA3-BDNF、pEGFPN1共转染第3代大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并用SPIO标记。荧光显微镜检测GFP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blot鉴定BDNF的表达;普鲁士蓝染色、透射电镜鉴定SPIO标记。结果GFP在基因转染12h后开始表达,24h明显增加,48h达顶峰。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blot表明:细胞成功表达BDNF。普鲁士蓝染色显示:SPIO标记的中脑神经干细胞内有大量蓝染铁颗粒,细胞标记率达100%。透射电镜显示:SPIO颗粒位于吞饮小泡和细胞质内。结论成功建立SPIO、GFP双标BDNF基因修饰中脑神经干细胞,为进一步开展帕金森病的细胞移植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超顺磁性氧化铁 绿色荧光蛋白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目的建立神经生长因子β(NGFβ)基因修饰大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方法以质粒pcDNA3-hNGFb、pEGFPN1共转染大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在细胞内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blot鉴定NGF-β在细胞内的表达。体外诱导分化,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其分化能力。结果GFP在基因转染12h后开始表达,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blot结果表明NGF-β能在细胞中正确表达且NGF-β、GFP基因修饰不影响其增殖与分化。结论成功建立NGF-β、GFP基因修饰大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基因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中脑神经干细胞 基因转染
  • 简介:摘要表观遗传修饰在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及肿瘤发生的过程中均发挥重要功能,且在肿瘤发生早期就会有显著改变。基因组不稳定性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对表观遗传修饰基因组不稳定性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未来进一步了解肿瘤发生的机制,为临床上癌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合理的依据。本文综述了部分表观遗传修饰的功能和机制,以及这些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与肿瘤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关系。

  • 标签: 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肿瘤 基因突变 染色体重排
  • 简介:目的:制备一种肽修饰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peptidemodifiedcarboxylatedmultiwalledcarbonnanotubes,MHR)基因载体,考察其对HEK293细胞的转染效率及细胞毒性。方法:将羧化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与精氨酸(arginine,R)和组氨酸(histidine,H)组成的短肽(HR)按照一定的质量比反应,通过酰胺键连接得到MHR。采用1H-NMR、红外光谱以及热重分析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取纯化后的MHR,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凝胶电泳法测定载体MHR对pEGFP质粒的包裹能力。用MHR/pEGFP纳米复合物与HEK293细胞共同培养,考察细胞摄取情况及相关基因转染情况,并测定MHR和MWCNTs-COOH对DU145和RAW264.7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通过结构鉴定确定MHR合成成功。在氮磷比(N/P)=20时,HEK293细胞对MHR/pEGFP的摄取及转染效率高于其他N/P值时,其中N/P=20时,RAW264.7细胞对MHR/pGL3复合物的摄取率约为单体pGL3的2.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毒性实验表明,MHR作用于DU145和RAW264.7细胞24和48h后,当MHR浓度达640μg/ml时,DU145和RAW264.7细胞的活性仍然〉80%;而MWCNTs-COOH浓度达320μg/ml时,DU145和RAW264.7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当浓度达640μg/ml时,细胞活性低于20%。结论:MHR有望成为一种高效、低毒的基因载体。

  • 标签: 肽修饰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 基因载体 转染 细胞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