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55岁男性患者,入院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提示巨大右冠状动脉,伴心功能下降。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行右冠状动脉切除+冠状动脉重建术。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功能显著提高,冠状动脉CTA检查示重建的右冠状动脉充盈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2019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1例巨大冠状动脉并心肌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2岁8个月,以心功能不全相关症状起病,超声心动图提示巨大冠状动脉并血栓形成,心脏重度扩大,心功能减低,室壁形成。给予抗凝、抗血小板、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缓解,但室壁逐渐扩大,预后不良。儿童心肌梗死非常罕见,主要病因为川崎病所致的冠状动脉,其早期识别及诊断尤为重要,及时给予正确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 标签: 冠状动脉瘤 心肌梗死 儿童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GCAA)患儿的临床特点及中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4年建立的川崎病冠状动脉随诊患儿队列中选择符合标准的101例GCAA患儿进行总结。GCAA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内径≥8.0 mm,患儿均完成定期随诊。随访终点为患儿最后一次随诊或死亡时间。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101例符合纳入标准GCAA患儿入选研究对象,其中男82例(81.2%)、女19例(18.8%);发病年龄2.5(1.0,4.5)岁,随访时间4.5(2.7,7.5)年,最长19年。患儿常规接受阿司匹林、华法林治疗,严重者另加氯吡格雷。截至随访终点,13例(12.9%)患儿出现心脏增大,11例(10.9%)合并心功能不全,13例(12.9%)发生心肌梗死,2例(2.0%)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6例(5.9%)死亡。受累冠状动脉共170支, 位于左侧主干24支(14.1%),左回旋支10支(5.9%),左前降支57支(33.5%),右侧冠状动脉中段78支(45.9%),右侧冠状动脉远段1支(0.6%)。11例(10.9%)患儿GCAA内径回缩至4.0 mm及以下;受累的170支冠状动脉中,28支(16.5%)冠状动脉内径回缩到4.0 mm及以下。左侧、右侧GCAA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17/91)比13.9%(11/79), χ²=2.473,P=0.116]。单侧GCAA与双侧GCAA患儿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1%(9/56)比4.4%(2/45), χ²=2.381,P=0.123]。结论川崎病 GCAA以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最常见,患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预后欠佳。

  • 标签: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3个月龄以下婴儿猝死、尸体解剖鉴定为川崎病(KD)冠状动脉破裂1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小婴儿KD的认识和警惕。方法回顾该病例的临床资料,并查阅中外文献进行复习分析。结果本例KD临床表现不典型,伴有肺部感染,进行抗感染后热退、症状改善,但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持续升高,红细胞压积(HCT)降低,临床未警惕到不完全KD可能,最终发展为KD冠状动脉破裂死亡。结论小婴儿KD往往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并常伴有冠状动脉损伤,应及时行超声心动图鉴别诊断,有适应证及早使用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对减轻或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防止冠状动脉形成、血栓性阻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冠状动脉瘤 小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患儿应用华法林治疗的安全性和转归。方法选择2011至2020年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1支冠状动脉血管内发生多个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内发生血栓的患儿共21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应用华法林治疗,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目标范围控制在2.0~3.0。在治疗开始时,治疗后1、2、3、4周及2、3、6、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冠状动脉直径、数量、部位和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变化,并监测INR、心电图、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实施规范的华法林出血风险培训与管理,并根据家长实际落实情况,分为落实组和未落实组,比较2组患儿出血的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21例患儿男15例、女6例,发病年龄为2月龄至6岁。入组时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为Ⅱ级有4例、Ⅲ级有7例、Ⅳ级有7例、Ⅴ级有3例。10例发生血栓的患儿临床发现血栓的时间为病程第4天至4个月。应用华法林治疗后,其剂量分布在0.06~0.10 mg/(kg·d),INR为1.80~2.59,10例有血栓的患儿有8例消失,2例未消失的Ⅴ级患儿的血栓有不同程度机化。治疗后,4例Ⅱ级病变患儿的冠状动脉均恢复正常;7例Ⅲ级病变患儿中有3例冠状动脉消失,4例无改变;7例Ⅳ级病变患儿中5例冠状动脉缩小为Ⅲ级,2例无改变;3例Ⅴ级病变患儿体无改变。治疗后均没有新发血栓及新冠状动脉出现。21例患儿治疗前后心电图无特殊改变,治疗前后肌钙蛋白I和CK-M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7(0~3.01)比0.04(0~0.29) μg/L,20.6(11.2~58.2)比29.0(16.7~47.0)U/L,Z=0.932、1.906,均P>0.05]。华法林出血风险管理落实组患儿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落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比4/6,Fisher值=5.689,P=0.031)。结论应用INR 2.0~3.0为目标范围,结合川崎病并冠状动脉的严重程度来调整华法林剂量,并予以规范而严格的管理与培训,可增加川崎病患儿华法林治疗的安全性,改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治疗血栓及预防新血栓,降低出血风险。

  • 标签: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华法林 冠状动脉瘤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畸病的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的川崎病患儿1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和b组,分别给与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b组患儿各项数据均优于a组(P

  • 标签: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阿司匹林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以为冠状动脉狭窄科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我院收治于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冠状动脉狭窄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所用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24小时动态心电图技术进行诊断,观察不同诊断方式检出情况、动脉狭窄率。结果72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诊断情况,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动脉狭窄率97.22%、动态心电图动脉狭窄率77.78%,金标准冠状动脉狭窄率100%,动态心电图<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金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轻度狭窄患者43例、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冠状动脉CTA及DSA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从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把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采用CTA诊断,观察组100例,采用DSA诊断。分析比较两组阳性检出率。结果:经过检测后,观察组阳性检出率(97.00%)明显高于对照组(89.0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DSA检查检出率较高,但是因检查有一定创伤性,且费用高,在应用期间需考虑经济性。CTA检查空间成本低,用时少,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2-3级分支,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64排 冠状动脉CTA DSA 冠状动脉狭窄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大样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资料,探讨国人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CCAA)的分类与检出率,并简单总结“恶性”异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7年1月在阜外医院行CCTA检查的165 133例患者资料,对检出的单纯CCAA按照冠状动脉起源、开口数目及终点异常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异常的检出率。起源异常包括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肺动脉以及回旋支起自对角支;开口数目异常包括单支冠状动脉(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与回旋支双开口;终点异常为冠状动脉瘘(CAF)。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SCA、多个或较大的CAF定义为“恶性”异常。结果在165 133例CCTA检查中,共发现CCAA 2 148例,检出率为1.301%,包括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 302例(0.789%)、开口数目异常298例(0.181%)、终点异常548例(0.332%)。在起源异常中,检出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700例(0.424%),其中179例血管开口或近段管腔受压而不同程度狭窄,7例不合并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分别检出48(0.029%)、531例(0.322%)。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共检出20例(0.012%),均为左主干起源于肺动脉,均表现为左、右冠状动脉迂曲扩张,左心室增大,5例无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开口数目异常中,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及回旋支双开口分别检出102(0.062%)、53(0.032%)、143例(0.087%)。102例SCA中,仅有1例表现为心肌缺血且无合并冠心病。CAF共检出548例(0.332%),其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检出率最高,为458例(0.277%),冠状动脉-心房瘘、心室瘘分别检出22(0.013%)、60例(0.036%),另有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瘘6例(0.004%)、冠状动脉-上腔静脉瘘2例(0.001%)。结论CCAA并不罕见,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最常见,对“恶性”异常的CT表现需格外注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异常 单支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CE+CABG的248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1例,女性47例;年龄(65.6±8.5)岁(范围:43~79岁)。体外循环手术156例,非体外循环手术92例。共对269根病变血管完成CE,包括前降支108根,右冠状动脉140根,钝缘支21根。共完成旁路移植872支,包括左胸廓内动脉248支,桡动脉48支,大隐静脉576支,每例患者移植(3.5±0.8)支(范围:2~6支)。CE后平均血流量为(26±8)ml/min(范围:13~59 ml/min),血流指数为3.1±0.8(范围:2.0~6.7)。采用t检验或χ²检验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患者的手术结果及术后通畅率。结果全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2%(3/248),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顽固性低心排血量。9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随访(41.8±21.4)个月(范围:1~68个月)。旁路血管术后1年通畅率为78.4%(182/232),3年通畅率为69.8%(162/232)。左冠状动脉系统通畅率明显高于右冠状动脉系统(1年:87.4%比73.1%,χ²=6.533,P=0.011;3年:78.2%比64.8%,χ²=4.588,P=0.032)。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旁路血管通畅率无差异(1年:80.0%比76.9%,χ²=0.277,P=0.599;3年:71.5%比67.9%,χ²=0.300,P=0.584)。结论CE+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完全再血管化,有较好的早、中期效果和旁路血管通畅率。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手术具有相似的早中期结果。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 冠状动脉分流术
  • 简介:摘要子宫假性动脉(UAP)是妇产科罕见并发症,破裂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临床常因认识不足延误诊治而发生严重后果。本文就UAP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综述,为临床制定UAP最佳诊疗策略提供借鉴。

  • 标签: 动脉瘤,假性 子宫 病因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节性护理配合动脉夹闭术对颅内动脉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收治的颅内动脉患者16例,全部患者接受动脉夹闭术治疗,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配合,观察组给予细节性护理配合,比较两组手术总耗时、术中出血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患者对临床护理 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观察组手术总耗时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术后恢复效率高于参照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患者行动脉夹闭术,临床护理配合中给予细节性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中出血,提升术后恢复水平,也能够获得患者更高满意度,细节性护理配合的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术 细节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55例(共64个动脉)基底动脉顶端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的大小、指向以及颈与后床突的位置关系选择手术入路,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5例)、经眶颧入路(5例)、经颞下入路(19例)及颞前-经颧-经海绵窦入路(6例)夹闭动脉。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采用CT血管成像(CTA)评估手术夹闭效果。结果55例患者中,动脉完全夹闭46例(83.6%),部分夹闭9例;手术时长为(4.4±1.1)h(2.8~7.1 h)。1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缺血症状,其中1例死亡;21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其中4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共4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0.8~9.7年(中位时间为4.7年)。42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mRS 0分32例,1分4例,2分2例,3分2例,4分1例,6分1例(随访期间因肺栓塞死亡)。CTA随访结果显示,完全夹闭的动脉未见复发,载动脉血流通畅;部分夹闭的动脉均未见体明显增大。结论开颅夹闭手术仍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的主要治疗方式。选择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处理基底动脉顶端动脉,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55例(共64个动脉)基底动脉顶端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的大小、指向以及颈与后床突的位置关系选择手术入路,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5例)、经眶颧入路(5例)、经颞下入路(19例)及颞前-经颧-经海绵窦入路(6例)夹闭动脉。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采用CT血管成像(CTA)评估手术夹闭效果。结果55例患者中,动脉完全夹闭46例(83.6%),部分夹闭9例;手术时长为(4.4±1.1)h(2.8~7.1 h)。1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缺血症状,其中1例死亡;21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其中4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共4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0.8~9.7年(中位时间为4.7年)。42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mRS 0分32例,1分4例,2分2例,3分2例,4分1例,6分1例(随访期间因肺栓塞死亡)。CTA随访结果显示,完全夹闭的动脉未见复发,载动脉血流通畅;部分夹闭的动脉均未见体明显增大。结论开颅夹闭手术仍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的主要治疗方式。选择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处理基底动脉顶端动脉,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的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课题主要围绕我院2020年内收治的相关疾病患者,依照纳排标准的要求筛选出其中的38名患者开展临床护理研究。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一般组(在治疗期间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和理念对患者进行管理)和干预组(在治疗期间采用改良后的方法进行干预)。结果:本研究发现,相对于一般组患者来说,干预组中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明显较好,整体感受较好(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治疗中需要重视患者之间的个体化差异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护理干预的开展,护理人员对于患者情况的掌握程度更高,从而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护理分析 效果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不同呼吸、心率及冠脉钙化伪影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使其在检查时可以获得更高的图像质量,进行临床价值研究。方法:选取山东某医院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50例,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此150例患者图像和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呼吸、心率及冠脉钙化伪影进行对比分析图像合格率。结论: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主要为:心率过快、呼吸以及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等,对于不同影响因素有不同解决方法,改变影响因素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 标签: 冠状动脉CTA 影响因素 图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