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孕晚期妇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四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检测165例孕晚期妇女(孕周>35周)、122例孕早期妇女(孕周<13周)和36例健康非孕妇女血浆中的PT、APTT、TT、FIB,同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健康非孕组相比,孕晚期组PT、APTT明显降低,FIB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早期组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妇女进入孕晚期阶段后血液趋于高凝状态,及时掌握孕妇凝血功能变化,对于预防产后出血、血栓形成,避免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孕晚期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癌与凝血纤溶指标相关性。方法收集首次就诊于本院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12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及生存期。另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研究。结果肺癌患者PT、INR、Fib、D-D、PL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TA、APT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大于中位生存期患者PT、INR延长、PTA明显低于小于中位生存期患者,Fib明显高于小于中位生存期患者(P<0.05)。结论NSCLC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激活及指标改变,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 标签: 肺癌 凝血纤溶指标 中位生存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晚期检测凝血相关指标对产后出血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42例产后出血产妇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正常分娩5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产妇妊娠32-35周凝血4项、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PT、TI、APTT、H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FIB、PLT水平低于对照组,D-D高于对照组(4.5±0.6)g/L比(4.8±0.7)g/L,(171.6±34.5)×10比(202.4+32.1)×10,(2.2±0.7)g/L比(1.3±0.5)g/L,P<0.05。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FIB、PLT、D-D在产后出血中具有相关性。结论妊娠晚期检测凝血相关指标中FIB、PLT、D-D水平对产后出血有预测价值。

  • 标签: 妊娠晚期 凝血指标 产后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凝血指标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20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凝血指标及20例对照组的凝血指标。结果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水平在明显升高,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与血氧分压呈负相关,与血二氧化碳分压呈正相关。结论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并容易导致肺小动脉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高凝状态的形成密切相关。临床治疗中适当的抗凝治疗可能对控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病情有益。

  • 标签: 慢性呼吸衰竭 凝血指标 血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和凝血指标的检测价值。方法此次研究实验选取医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肝硬化患者和同期的6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检测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人员的血小板相关参数和凝血指标。结果检测组患者的血小板PDW、PLT、MPV、PCT均低于对照组(P<0.05);检测组患者的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相关参数和凝血指标与健康者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对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进行检测能够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诊断和评价,为肝硬化患者的诊疗奠定基础。

  • 标签: 肝硬化 血小板参数 凝血指标 检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功能相关检测指标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预后的临床意义,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24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的阈值,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D-D最佳临界值为0.18 mg/L,FIB最佳临界值为4.25 g/L,PT最佳临界值为12.0 s;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 D-D(HR=1.197,95%CI 1.100~1.303)、PT(HR=1.111,95%CI 1.049~1.176)及FIB(HR=1.510,95%CI 1.276~1.788)的表达升高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P均<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D-D、FIB、PT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期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均<0.001)。结论D-D、PT以及FIB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是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凝血功能 D-二聚体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应用凝血功能相关检测指标检测的预后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予以选取,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时间起始于2020年6月,终止于2022年6月,样本共计30例,设为实验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良性肺部疾病患者,样本共计3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组间凝血功能相关检测指标。结果:实验组的PT(11.36±1.45)s、INR(1.15±0.12)、Fib(423.63±38.47)mg/L、PLT(274.58±24.27)×109/L、D-dimer水平(731.42±68.26)μg/L均比对照组要高(P>0.05),APTT水平(31.43±3.26)s相比对照组(35.28±3.16)s要低(P

  • 标签: 凝血功能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 简介:病例1:1例78岁女性患者,因脑梗死、心房颤动口服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初始剂量110mg,bid,治疗前凝血四项均正常。服药5d后及其后多次复查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最长147s(正常上限21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轻度延长或正常高限,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正常,患者出现皮下出血。停药3d后测TT、APTT正常,恢复服药后TT、APTT再度延长。达比加群酯减至55mg,qd,TT延长缩短至62.2s,APTT正常。病例2:1例71岁男性患者,因阵发性房颤口服达比加群酯150mg,bid抗凝治疗。1个月后查PT13.3s略延长,APTT延长47.3s,TT〉60s明显延长,INR、FIB正常。停用达比加群酯5d后查PT、APTT、TT均正常。该2例患者均于口服达比加群酯后出现TT、APTT延长,且停药后均恢复正常,病例1提示TT、APTT延长程度与药物剂量有关,提示TT、APTT或许可以作为监测达比加群药物作用的指标,其结论仍需大规模的研究加以验证。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凝血酶时间 老年患者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目前在临床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为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等重症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但ECMO治疗过程中存在各种并发症,其中出血这类凝血功能障碍问题严重影响ECMO治疗后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凝血相关指标与ECMO治疗出血风险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深入探讨凝血相关指标与ECMO治疗出血风险之间的关系,可帮助指导临床决策,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凝血 出血 心肺衰竭 呼吸衰竭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中“气虚血瘀”、“痰瘀互阻”两种不同中医证候类型与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某院选取60例冠心病病人(30例气虚血瘀证 (简称A组),32例痰瘀互阻( 简称B组))和34名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以下简称对照组)。对两组患者 Hcy和血脂、凝血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冠心病A、B两组证型 Hcy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A组>对照组(P0.05);A组及B组与对照组相比, APTT及 TT较长,D-D较高(P0.0.5);A、B两组之间在凝血六项指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不同证候之间 TG含量有明显的差别,可作为其中医辨证的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血脂指标 凝血指标 中医证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的免疫指标凝血指标的检测价值。方法采用选取我院女性乳腺癌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以11的比例收集在我院的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免疫与凝血指标的检测。结果观察组的血清CA153含量为62.87±21.64U/ml,而对照组为10.94±7.63U/ml,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APTT和TT值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体内存在高凝与免疫紊乱状态,要积极进行干预,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乳腺癌 免疫 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353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之间的指标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3000型血凝仪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临产孕妇组的PT(10.31±0.69)、APTT(29.5±4.03)、TT(13.45±1.03)、FIB(3.75±0.82)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临产孕妇在临床上选择适宜的生产方式,以及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临产孕妇 凝血指标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相关指标对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评估意义。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随机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抽取胃癌手术患者244例,其中男177例,女67例,年龄范围35~84岁。检测244例胃癌手术患者的凝血指标,分析凝血指标在不同病理分期(pTNM)、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差异。结果pTNM Ⅰ期胃癌患者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为(11.03±0.72)s、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为0.21(0.10,0.41)mg/L、血小板计数(platelets,PLTs)为(183.21±46.96)×109/L,Ⅱ期分别为(11.07±0.79)s、0.34(0.17,0.66)mg/L、(205.18±84.81)×109/L,Ⅲ期分别为(11.27±0.64)s、0.39(0.18,0.70)mg/L、(212.60±69.53)×109/L,Ⅳ期分别为(11.44±0.72)s、0.91(0.30,2.09)mg/L、(215.50±50.23)×109/L;胃癌患者pTNM分期越高,外周血PT、D-D水平和PLTs越高(均P<0.05)。组织分化程度不同的胃癌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D-D水平[0.39(0.19,0.84)mg/L]和PLTs[(210.64±70.09)×109/L]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分别为0.25(0.12,0.50)mg/L、(191.17±59.93)×109/L](均P<0.05)。结论胃癌患者检测PT、D-D和PLTs水平不仅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还有助于了解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对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胃癌 临床病理特征 凝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临产妇生理条件下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临产妇行凝血指标常规检测的临床价值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血凝仪分别检测300例临产妇(研究组)及450名健康非妊娠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对比与分析。结果研究组PT、APTT、TT、FIB分别为(10.7±0.2)、(27.9±2.6)、(15.8±0.6)、(4.4±0.2),对照组分别为(12.3±0.5)、(32.1±2.1)、(16.3±0.1)、(2.8±0.2),此四项凝血指标,两组受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妇较非妊娠育龄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妇行凝血指标检测对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临产妇 凝血指标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凝血检验指标的价值。方法: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收集本院接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均实施凝血功能检验,分析凝血四项检验指标。结果:分析凝血检验指标,观察组TT(16.63±0.08)、PT(13.31±0.25)、APTT(36.22±2.38)较对照组更高,FIB(2.13±0.09)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实施凝血指标检验,能够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了诊断水平,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检验指标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血栓弹力图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医院在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ICU患者54例(其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20例、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4例),均提供血栓弹力图指标检测,分析血栓弹力图指标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相关性。结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R时间、K时间高于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α角与MA值低于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P<0.05。血栓弹力图指标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指标可以用来预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风险,对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标签: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弹力图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血小板及凝血相关指标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A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9,沈阳)》将其分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组)和非重症急性胰腺炎组(非SAP组),其中非SAP包括轻型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和中度重型急性胰腺炎(moderate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呈正态分布的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血小板压积(plateletcrit,PCT)、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BISAP)评分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等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一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SAP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46例AP患者,其中SAP组50例,非SAP组96例。SAP组的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71.76±17.62)%和平均聚集率(67.91±18.10)%、PT(12.02±1.33)s、FIB(4.76±2.08)g/L、D-二聚体(3.75±6.04)μg/L、PCT(0.23±0.08)%、BISAP评分(1.42±1.18)均高于非SAP组[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46.65±20.11)%和平均聚集率(42.50±20.71)%、PT(11.50±1.51)s、FIB(3.91±1.48)g/L、D-二聚体(1.00±1.37)μg/L、PCT(0.19±0.06)%、BISAP评分(0.45±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显示,SAP组患者血清中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82,灵敏度分别为0.56、0.68,特异度分别为0.99、0.81,其预测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优于PT、FIB、D-二聚体、PCT、BISAP评分等相关指标。结论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PT、FIB、D-二聚体、PCT和BISAP评分可作为预测AP严重程度的指标,其中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的预测价值最佳。

  • 标签: 动态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动态血小板平均聚集率 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对下肢关节手术患者凝血相关指标及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下肢关节手术患者104例,根据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观察组52例下肢关节手术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对照组52例下肢关节手术患者实施全身麻醉,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指标、手术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6h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含量(Fbg)、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栓发生率及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时间、麻醉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6h后凝血功能比较,两组患者T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APTT、PT较对照组患者明显上升(P<0.05);观察组患者Fbg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均为发生严重的麻醉不良反应。结论下肢关节手术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血栓发生率,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下肢关节手术 硬膜外麻醉 凝血指标 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及血脂相关指标的检测,探讨凝血相关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5例正常晚孕组和10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对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PT-INR)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与正常晚孕组相比,妊娠高血压疾病组PT、APTT、PT-INR、AT-Ⅲ、PL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BG、MPV、PDW、T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CT、TC值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联合检测凝血相关指标说明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比正常孕妇具有更高的凝血状态,且有血栓形成倾向。

  • 标签: 妊娠高血压疾病 凝血功能 检测意义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