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输尿管多发结石是指输尿管中有多个结石出现,一般超过2个。输尿管多发结石常继发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是泌尿外科医生面临的较为棘手的问题。传统观念认为输尿管镜不适合处理上段结石,然而,本次研究发现,可以通过规范输尿管镜下碎石的操作一期处理输尿管多发结石。

  • 标签: 输尿管镜 多发结石 临床效果 单侧 体外冲击波碎石 泌尿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同期治疗双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方法2011年至2013年27例双输尿管结石,采用WOLFF8/9.810°输尿管镜直视下进镜,分别进入双输尿管,以钬激光碎石,碎石功率30W。结果27例中一次性碎石成功24例,碎石成功88.9%。2例术中结石上漂,术后行体外震波碎石成功,1例一输尿管下段狭窄进镜失败改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10例肾功能不全者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或维持在代偿期。术后复查腹部平片未见结石残留。结论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是治疗双输尿管结石的有效手段,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等优点。

  • 标签: 输尿管镜 钬激光 双侧输尿管结石
  • 简介:烟雾病是以一颈内动脉末端及其主要分支进行性狭窄、闭塞以致脑底出现烟雾状血管的慢性血管病。烟雾病的发病率最高达17.8%,其家族发病率占6.7%。发病年龄的双峰分布、儿童及成人的两种首发症状均与典型烟雾病基本一致,但成人烟雾病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较高,且主要为脑室出血。烟雾病进展勾典型烟雾病的发生率最高可达58.8%。手术治疗可有效地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提高预后,但其适应证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烟雾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手术及预后等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增强认识,为诊断及治疗打下基础。

  • 标签: 单侧烟雾病 流行病学 病因学 临床特征 影像学特征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磁共振输尿管水成像(MRU)和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对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输尿管梗阻性病变患者进行MRU和IVP检查,并经病理证实,对两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0例输尿管梗阻输尿管结石10例,先天性狭窄5例,输尿管炎性狭窄3例,输尿管肿瘤2例,定位诊断准确率相似,定性诊断MRU明显高于IVP。结论MRU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高是对碘过敏检查患者应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 标签: 磁共振输尿管水成像 静脉肾盂造影 输尿管梗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微创经皮输尿管镜与逆行输尿管镜治疗梗阻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1例梗阻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微创经皮输尿管镜(44例)和逆行输尿管镜(47例)结合钬激光碎石治疗。结石横径均>1cm。纳入研究的梗阻输尿管上段结石定义为结石位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至第四腰椎横突下缘水平之间且静脉肾盂造影片中造影剂不能到达结石以下部位。分析比较术后次日和术后1个月的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失败率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微创经皮输尿管镜组术后次日和术后1月的结石清除率均明显高于逆行输尿管镜组,分别为(95.3%和79.5%,P=0.027)以及(100%和86.4%,P=0.026)。微创经皮输尿管镜组平均手术时间[(75.4±11.8)和(30.6±7.8)分钟,P<0.001]、平均住院时间[(6.3±0.5)和(2.1±0.4)天,P<0.001]均明显高于逆行输尿管镜组。手术失败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结石横径>1cm的梗阻输尿管上段结石,微创经皮尿管镜与逆行输尿管镜比较,前者更易取净结石,但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长。

  • 标签: 经皮肾穿刺取石术 输尿管结石 手术治疗 输尿管镜取石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龄老年人下肢手术中采取腰麻和喉罩通气全麻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行下肢手术的高龄老人患者,年龄85—97岁,ASAⅡ--Ⅲ,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人,喉罩通气全麻组(R组)和腰麻组(S组)。R组选择静脉诱导后喉罩通气,静吸复合维持,而S组予以腰麻,取患侧卧,穿刺部位L2-3间隙,用25G的腰穿针刺入蛛网膜下隙,推注重比重混合药液3ml后,患侧卧位15min,调节手术床以控制麻醉平面在T10以下,待麻醉平面固定后平卧或摆放手术体位,开始手术。记录R组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即刻(T1)、喉罩置入后即刻(T2)、切皮时(T3)、拔出喉罩即刻(T4)、拔出喉罩后10min(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S组推药前(T0)、推药后5min(T1)、10min(T2)、15min(T3)、30min(T4)、45min(T5)的MAP、HR的变化及术中使用升压药情况。结果T0时两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R组MAP、HR均较T0有明显改变(P<0.05),使用升压药例数多(P<0.05),S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腰麻在高龄老人下肢骨折复位术中的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优于喉罩通气全麻。

  • 标签: 单侧腰麻 喉罩通气全麻 高龄老人 下肢手术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5月-2014年9月于本院就诊的8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出血情况、切口长度、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出血量、切口长度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开放式手术,其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预后效果佳等优点,故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腔镜切除术 手术治疗 甲状腺结节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椎弓根螺钉并枚cage融合治疗腰椎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1月我院共收治的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患者35例,均采取椎弓根螺钉并枚cage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经过6~36个月随访,分别统计术前、术后3月、6月、1年的JOA评分,计算改善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6~36个月随访,平均15个月。JOA评分术前(7.83±2.46)分,术后3月(21.42±4.22)分,术后6月(24.58±2.75),术后1年(26.78±1.64)分。术后3个时间点JOA评分较术前评分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平均改善率为(78.2±15.8)%。结论椎弓根螺钉并枚cage椎间植骨融合在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 标签: 单侧固定 椎弓根螺钉 椎间融合器 极外侧 椎间盘突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利用肌肉功能磁共振成像(MuscleFunctionalMRI,mfMRI)定量记录受试者咀嚼口香糖后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的活动,对比不同性别受试者咀嚼肌活动后mfMRI图像T2值变化有无统计学意义。方法:选取16名(男、女各8名)健康志愿者按性别分组,分别在咀嚼口香糖前、持续咀嚼5min后行咀嚼肌区轴位mfMRI扫描,观察双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平均质子横向弛豫时间(T2)的变化,利用Image-ProPlus6.0软件测量各咀嚼肌及相应脑脊液平均灰度值,求得咀嚼肌及相应脑脊液平均灰度值的比值,用比值进行两组间及肌肉咀嚼前后t检验,α=0.05。结果:男性组与女性组各组咀嚼肌在咀嚼口香糖前后平均灰度值比值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咀嚼后同咬肌的活动最强,其次是同侧翼内肌、对侧翼外肌和对咬肌。结论:根据本实验结果证实了同咬肌、同侧翼内肌、对侧翼外肌在咀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性别对咀嚼后咀嚼肌T2值变化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咀嚼肌 咀嚼 性别因素
  • 简介:刀切法是统计学家Quenouille提出的一种参数估计方法,由Miller等在1998年首次将刀切法应用在化准备电位(LRP)启始时间点(onset)的测量中。相对于以往单个被试法而言,它是较新的一种统计方法。本文综述了刀切法的统计原理和基本使用过程,并和单个被试法进行了差异比较,最后对这一方法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 标签: 刀切法 LRP 启始时间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功能固定器治疗骨折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择取2013.02-2014.02期间在我院接受多功能固定器治疗的86例骨折患者,根据入院顺序的双号将其平均分成2组,一组43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干预设为对照组;一组43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干预设为实验组。结果实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以及恢复达标率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功能固定器用于骨折的治疗效果明显,结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干预,能够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骨折的愈合。

  • 标签: 单侧多功能固定器 骨折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损伤后双ACL内本体感受器的形态及功能变化及其机制。方法使用12只新西兰大白兔造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模型,4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分别于术后2、4、6个月各取4只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检测,之后取前交叉韧带行氯化金染色检查,评估韧带内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情况。结果损伤随着时间延长,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和波幅逐渐下降,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并出现部分结构缺失,与对及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与对照组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和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ACL损伤后其本体感受器出现数量减少、结构异常,但是在短期内依然能发挥一定功能,随损伤时间延长其作用逐渐减弱。而对膝关节似乎也有本体感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本体感受器 肌电图 体感诱发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多功能固定器治疗骨折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多功能固定器骨折治疗的患者23例,对其实施固定器治疗后实施人性化护理,分析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8例患者在治疗4个月内愈合,剩余15例患者在手术4个月~6个月后愈合。结论多功能固定器治疗骨折患者,对其治疗后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创面的愈合,提高患者恢复速度,缓解患者因骨折造成的病痛折磨,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 标签: 单侧多功能固定器 人性化护理 骨折治疗
  • 简介: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可以为患者缓解疼痛、恢复步行功能,数年后步态是否能达到正常化仍存在争议。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后遗症期患者平地步行中下肢的时空参数特征,探讨患者步行能力。方法:根据运动重建实验室检测病例数据库资料分析的方法,选择全髋关节置换后5-10年的患者14例为实验组,14例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ViconNexus采集患者平地步行时下肢的步态参数,应用Polygon分析步态周期中下肢时空参数特征。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和健步速减慢,步频减小,步幅、跨步长变短,双支撑相延长,对足离地比增大(P0.05)。结果表明全髋关节置换后5-10年的患者步态对称性较好,但仍没有达到正常水平,步行能力差于正常人,需要系统康复训练以恢复其步行能力。

  • 标签: 植入物 人工假体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时空参数 步行能力 步态分析
  • 简介:为探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单足静态平衡能力特征,使用WIN-POD平衡仪对15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和15名正常人进行单足睁眼和单足闭眼状态下的静态平衡能力测试,测试时间为10s。结果发现:(1)左侧足睁眼站立时,实验组包络面积和Y轴平均摆幅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眼站立时,除X和Y轴动摇速度,实验组其它指标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右侧足闭眼站立时,实验组包络面积和Y轴平均摆幅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睁眼站立时,患足与健足间包络面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眼站立时,患足包络面积和Y轴平均摆幅与健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闭眼站立时,除X和Y轴动摇速度,左足其它指标与右足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与正常人相比,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患足的平衡能力略弱于正常人相应足,并且也弱于健足;而健足的平衡能力则由于患足平衡能力的缺失,具有了一定的代偿功能,使其平衡能力有略好于正常人相应足的趋势。

  • 标签: 运动生物力学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平衡能力 单足
  • 简介:目的评价自体输血技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45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者在术前预存自体血400ml,术中进行自体血液回输,检查入院当天、手术当天及术后第3天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结果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不同的贫血症状,输入少量异体血。结论年龄70岁以下、基础病少、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通过自体输血技术,可不需输入异体血,但术后也应注意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必要时仍需少量异体血输血。

  • 标签: 自体输血 单侧髋关节 关节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输尿管镜钬激光腔内碎石术治疗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患者30例,全部患者均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腔内碎石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术后护理;测定患者护理前后的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值。结果全部患者均安全快速解除梗阻,尿毒症症状消失或者减轻,没有发生并发症;护理后患者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值显著优于护理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患者进行治疗时,输尿管镜取石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而认真做好术前和术后护理,能对肾功能进行有效改善。

  • 标签: 输尿管镜钬激光腔内碎石术 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 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Poppen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松果体区脑膜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7月收治16例松果体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其中经右侧Poppen入路13例、左侧人路3例,术中行脑室引流术处理脑积水4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病理学诊断均为脑膜瘤。术后发生同向偏盲2例,Parinaud综合征加重1例,复视加重1例。11例(全切8例,未全切3例)术后随访0.5—4年,全切患者均恢复;未全切患者行放疗,随访肿瘤无进展。结论Poppen入路显微手术适用于大部分中小型松果体区脑膜瘤;对于体积较大或者对侵袭较多的脑膜瘤,因显露不完全而难以全切,小脑幕上下或者大脑镰两联合入路可作为备选方案。术中或术前行脑室外引流术可增加术中显露程度,提高手术效果。

  • 标签: 脑膜瘤 松果体区 POPPEN入路 显微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