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分裂样精神病为一组具有分裂症特征,一般以幻觉、妄想并意识障碍(错乱型)或情感紊乱(情感型)为主,起病急而病程短,ICD10与CCMD-3规定病程在一个月内。患者在幻觉、妄想症状的支配下易出现自伤、自杀行为,护理上要予以高度重视,及时掌握其心理动态,予以精心护理。

  • 标签: 分裂样精神病 咬舌自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该院134例糖尿病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人数均为67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组建糖尿病护理小组,并分析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及常规组护理总有效率分别为98.51%、89.55%,研究组护理效果更优,P<0.05。结论将糖尿病护理小组应用于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可对维持血糖水平、减少临床症状、提升护理效果等均产生积极影响,具备临床意义与价值。

  • 标签: 糖尿病护理小组 糖尿病人 临床护理 作用
  • 简介:断舌立即毙命的说法多来自武侠小说或坊间传闻,其实并无科学依据。当然,在某些情况下,舌头处的创伤同样也很危险。由于舌头中分布着丰富的血管,齐根咬去或某种创伤使得大部分舌头断掉时,会导致大量出血。而且伤处位于口腔深处,不易采取止血措施。这种情形下,如果再碰上荒郊野外或医疗条件不好的状况,不能排除失血过多致人死亡的可能。

  • 标签: 咬舌 武侠小说 大量出血 医疗条件 致人死亡 失血过多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以从自伤到自爱: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理干预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次从识别与发挥优点、情绪共情体验和记录愉快幸福事件等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自伤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多见。相关研究表明,自伤并不是某个单一因素所导致的。当前关于自伤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其诊断缺乏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且至今也没有针对性的治疗靶点。既往研究认为自伤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HPA)轴、β-内啡肽、阿片类及其他激素有关。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ypothalamic pituitary thyroid,HPT)轴与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 pituitary gonadal,HPG)轴是连接神经与激素的内分泌系统,研究发现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如重度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的自伤人群表现出了HPT轴、HPG轴多种激素的异常。目前关于自伤与HPT轴、HPG轴的研究数量尚少,即使是针对同类激素的不同研究结果也存在差异,且有部分研究涉及到了自杀企图甚至行为。有研究证实了自伤与自杀有关,拓展了探索自伤与激素相关性的可能性。本研究将综述自伤与激素水平改变之间的关系。

  • 标签: 自伤 激素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杀、自伤患者治疗前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30例自杀、自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护理前后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对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其中30例患者得到满意康复出院,3例患者转到其他医院接受治疗,7例患者住院期间再次自伤。结论及时有效的救治和预防患者再次自杀、自伤,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自杀 自伤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自杀、自伤行为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在病情稳定时,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病情,以缓解抑郁、愤怒、恐惧等不安情绪,及增进自控能力。

  • 标签: 自杀 自伤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故意损伤自己身体组织,且不被社会所接纳、认可的行为。对NSSI的评估主要有外显测量和内隐测量两种,近年来内隐测量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内隐联想测验(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ask,IAT)作为一种测量个体内隐认知中对客体的相对态度的工具,且能防止意识的干扰,不失为一种评估NSSI的有效方法。本文在介绍内隐态度相关背景基础上,分别从行为学和神经影像学两个方面总结了内隐态度区分和预测NSSI的研究进展。首先,与无NSSI史的群体相比,NSSI群体对NSSI有更为认同的内隐态度,并且其与NSSI的频率、严重程度存在相关;其次,与其他已知的传统预测因素相比,内隐态度能否更好地预测个体以后的NSSI行为,存在较大争论;最后,目前关于NSSI群体对NSSI的内隐态度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不多,初步结果表明突显网络的激活、部分脑区(例如背侧纹状体)灰质体积的减少可能与NSSI群体的内隐态度有关。综上所述,测量NSSI的内隐态度利于筛选、预测有NSSI风险的人群,在个体虚假报告或自我觉察能力低时尤为有效。此外,本文也提出几点不足,以期为未来研究以及临床干预提供思考。

  • 标签: 非自杀性自伤 内隐态度 内隐联想测验
  • 简介:摘要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指无自杀意图而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组织且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儿童逐渐成为NSSI行为的高危人群,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现对儿童NSSI的流行病学、影响因素、行为特征、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早期发现儿童NSSI行为,做到早识别、早治疗,预防反复NSSI的发生。

  • 标签: 非自杀性自伤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行为特征 治疗 预防
  • 简介:目的:了解聋人大学生自伤情况及影响因素,及时发现该群体中存在的自伤情况。方法:在郑州某高校抽取在校聋人大学生160名进行自伤行为问卷调查。结果:聋人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率为20.6%,在故意打自己及故意撞头的自伤形式上性别差异显著(P〈0.05),在故意抓伤自己的自伤形式上独生情况差异显著(P〈0.05)。结论:聋人大学生整体自伤行为发生率低于普通学生,某些因素对自伤行为的影响较大,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干预,促进聋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标签: 自伤行为 聋人大学生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心理干预在术中对自伤性断指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术中护理,观察组根据自伤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术中心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术后不良情绪反应少于对照组,伤口愈合情况及平均住院日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术中全程心理干预作为自伤患者康复的辅助手段,对创伤的治疗修复及患者的心身康复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 标签: 自伤性行为 术中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越来越多见,严重影响着患者,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冲动特质、疼痛加工、奖赏环路、内源性阿片系统等在其生物基础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梳理上述4个方面与NSSI有关的研究证据和神经机制,初步阐述NSSI可能的关键生物基础。

  • 标签: 冲动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疼痛加工 奖赏环路 内源性阿片系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