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地下与渗流机理研究是采油地质领域至关重要的课题。了解地下规律和渗流机理,对于有效地开发和管理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地下移过程和渗透特性,可以更好地掌握油气藏中的流体动态,提高油气的采收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标签: 采油地质 地下流体运移 渗流机理
  • 简介:摘要地下是地球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壳中普遍存在和活跃的组分。地下积极参与地壳中的各种动力作用,并在地球各层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地震地下井泉的分布现状、观测井含水层特征及自流热水井的观测现状,以期为我国地震地下台网的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尽上绵薄之力。

  • 标签:
  • 简介:依据中国地震局地下学科技术协调组制定的《地下观测站(点)质量与效能评估方案》,从5个方面对海南省地下3个固定观测网三大测项的监测效能进行了评估,较全面地分析了海南地震地下监测网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性的改进措施。

  • 标签: 地下流体 监测预报 效能评估
  • 简介:摘要:作为地震活动的间接表现之一,地下的动态分布情况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在地震孕育及发生的过程中其动态分布呈现异常状态。文章针对地下动态异常分布与构造之间的种种联系展开讨论,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具体影响,详细论述了如何更好进行地下动态异常分布与构造研究工作,希望以此促进地理活动的相关研究进展。

  • 标签: 地下流体 动态异常分布 构造 联系
  • 简介:摘要:地下直接参与地壳中的各种动力作用过程,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中短临地震预测手段之一。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后,以服务于地震预测预报及科学研究为目标,开展了以水文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热学为基础学科的地震地下监测研究与实践。经过五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建成了覆盖中国大陆主要地震构造带的地下水动态、地热和地球化学参量观测的地下站网,获得了揭示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动态过程形成与演化的地下长期观测资料,取得了一些新的科学认识,在我国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1966年以来中强地震震例统计,地下异常的数量约占整个地震前兆异常的一半,显示出监测能力强、取得震例多、预报作用大的特点。

  • 标签: 地震 地下流体 监测现状 展望
  • 简介:在对福建地区前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上世纪九十年代闽台地区若干次中强地震的前兆异常资料,并对异常的形态、时间及空间分布与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后认为这些异常反映了地震前局部应力场的变化和台湾强震前大范围内的地壳活动增强。

  • 标签: 地下流体 前兆异常 地震
  • 简介:福建地下工作主要存在观测水点监测能力退化、监测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学科管理相对滞后三方面问题。“十五”期间福建地震地下观测技术的发展方向:1井网布局以优化为主,注意控制台网的整体规模;2提高现有骨干台站的综合观测能力;3加强流体“气”、“热”及物理意义较明确的测项方面的实验研究观测。

  • 标签: 地下流体 现状 展望
  • 简介: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综合分析钻探,地球物理,分析测试,地质地化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静态描述和动态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海西湖凹陷的温度场,压力场,流体势能场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不同区域的单区温度与压力场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剖面现今流体压力自上而下依次可分为正常压力,弱超压和强超压三大系统,断层对超压的分布具重要的控制作用;超压场演化可分为原始积累,部分释放和再积累三大阶段,超压系统为半封闭型,欠压实和新生流体是其增压的两大主导机制;剖面流体势呈“双层”结构,流体势分布的相对低值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 标签: 东海 西湖凹陷 地下流体动力场 研究 超压系统 流体势
  • 简介:通过对青海省水氡共7个台项观测资料及4个前兆数字化观测点的12个测项(水氡、水位、水温或地热)观测资料的分析,初步2001年11月14日青海省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存在部分异常,但异常的比例不高,未见明显趋势性异常。格尔木新建数字化地热仪观测到了较突出的同震效应。

  • 标签: 昆仑山口西地震 地下流体 特征
  • 简介:本文收集、整理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8.7级地震和2005年印尼的8.5级和巴基斯坦的7.8级地震,我省地下数字化监测台网观测到的震时和震后效应。测点以永安-晋江断裂为界线,北边多数表现为水位上升,南边多数为下降。初步分析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现代构造应力场有关。

  • 标签: 印尼87级地震 震后效应 构造应力场
  • 简介:摘要:油藏流体模型是石油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建立适当的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和分析油藏中各种流体(包括原油、水和气体)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流动和分布规律,为油藏开发和油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模拟的油藏流体模型,该模型结合了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的描述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油藏中各种物理过程的特性。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相信这种新型模型能够为油藏工程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 标签: 多尺度模拟 油藏流体 运移模型构建
  • 简介:摘要:通过整理汉南井地下观测系统在2023年4月25日记录到的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海域(南纬0.8度,东经98.7度)6.9级地震,从空间分布、地震参数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地下及其它参数同震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产生脉冲(或振荡)—持续上升型同震变化的强远震空间位置具有方向性,且一般 M ≥ 7.0,震级和震中距与阶变幅度呈很好的幂函数关系;②含水层对地震波的弹性响应是引起振荡型变化的主要原因,汉南井具有良好的地质构造环境,同时发生强震时井-含水层系统应力(能量密度)增强显著,这是产生水位、水温同时上升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汉南井  地下流体  观测   同震效应
  • 简介:本文介绍利用多层次跟踪预报方法之短期预测法在多次福建地下资料会商中的应用。水化多层次跟踪预报方法以“水化的多层次跟踪加速前兆图象”为依据进行分析,主要对地震的发震时间进行预测。该图象说明了水化的异常群体随时间的演变趋势与地震活动有关;异常群体的演变与地震之间具有“增长———地震”或“加速———地震”的关系。这种关系,同彭德银等指出的地震总是处于接近或偏离临界状态的演化进程中的理论相适应。

  • 标签: 多层次跟踪 短期预测 地下流体
  • 简介:通过对发生于1999~2000年间库玛中东段地区3次5级以上地震前地下短临异常的分析对比,得出了该地区地下短临异常的时空强演化特征。

  • 标签: 地下流体 短临异常 时空强演化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我省地震地下前兆观测台网的现状,并对已完成地下前兆观测“十五”数字化改造的台站和测项进行分析,阐述了地下数字化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 标签: 地震地下流体 前兆观测 数字化 进展
  • 简介:摘要:针对创业创新人才培养背景,分析流体力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流体力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尝试将设计型工程实际案例融入课堂,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工程问题。采用面向市场的项目式教学方式,在讲述课程知识的同时强调市场的要求。此外,将Matlab和Fluent等科学计算软件和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融入课堂,增强课程在工程实际中的实用性。

  • 标签: 流体力学 教学改革 创新 创业 人才培养
  • 简介:摘要: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进行分析,总结数值法以及解析法在其中运用的价值,旨在根据不同评价方法的分析,确定具体的预测评价模型,提高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效率,为水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本文以赣西平原地区某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溶质模式为研究对象,选用Visual MODFLOW的MT3DMS模块的数值法和一维稳定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问题的解析法,对该垃圾填埋场的铬(六价)污染物在非正常工况下的迁移过程及污染范围进行预测,对比该两种方法在分析赣西平原地区地下水溶质中的区别,以研究出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地下水溶质分析方法,为后期该地区开展地下水溶质研究的方法选用提供参考。

  • 标签: 数值法 解析法 地下水溶质运移
  • 简介:摘要:干旱是西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之一,对当地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西北旱区水盐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其对当地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本研究发现西北旱区的土壤水分状况和水文循环过程与降水密切相关,而盐分迁移则受到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的控制。同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也对水盐产生了重要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节水灌溉、合理开发地下水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等建议,以期为改善西北地区的水盐问题提供参考。

  • 标签: 西北旱区 水盐运移 水资源
  • 简介:本文在分析某电厂厂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类型及富水特征等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VisualModflow软件联合运行地下水流和水质模型,对防渗膜破损5%的事故工况下的电厂区现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模拟预测。

  • 标签: 地下水 水文地质 Visual MODFLOW 事故工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