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地下是地球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壳中普遍存在和活跃的组分。地下积极参与地壳中的各种动力作用,并在地球各层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地震地下井泉的分布现状、观测井含水层特征及自流热水井的观测现状,以期为我国地震地下台网的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尽上绵薄之力。

  • 标签:
  • 简介:摘要:地下直接参与地壳中的各种动力作用过程,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中短临地震预测手段之一。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后,以服务于地震预测预报及科学研究为目标,开展了以水文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热学为基础学科的地震地下监测研究与实践。经过五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建成了覆盖中国大陆主要地震构造带的地下水动态、地热和地球化学参量观测的地下站网,获得了揭示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动态过程形成与演化的地下长期观测资料,取得了一些新的科学认识,在我国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1966年以来中强地震震例统计,地下异常的数量约占整个地震前兆异常的一半,显示出监测能力强、取得震例多、预报作用大的特点。

  • 标签: 地震 地下流体 监测现状 展望
  • 简介:在对福建地区前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上世纪九十年代闽台地区若干次中强地震的前兆异常资料,并对异常的形态、时间及空间分布与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后认为这些异常反映了地震前局部应力场的变化和台湾强震前大范围内的地壳活动增强。

  • 标签: 地下流体 前兆异常 地震
  • 简介:福建地下工作主要存在观测水点监测能力退化、监测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学科管理相对滞后三方面问题。“十五”期间福建地震地下观测技术的发展方向:1井网布局以优化为主,注意控制台网的整体规模;2提高现有骨干台站的综合观测能力;3加强流体“气”、“热”及物理意义较明确的测项方面的实验研究观测。

  • 标签: 地下流体 现状 展望
  • 简介:通过对青海省水氡共7个台项观测资料及4个前兆数字化观测点的12个测项(水氡、水位、水温或地热)观测资料的分析,初步2001年11月14日青海省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存在部分异常,但异常的比例不高,未见明显趋势性异常。格尔木新建数字化地热仪观测到了较突出的同震效应。

  • 标签: 昆仑山口西地震 地下流体 特征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我省地震地下前兆观测台网的现状,并对已完成地下前兆观测“十五”数字化改造的台站和测项进行分析,阐述了地下数字化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 标签: 地震地下流体 前兆观测 数字化 进展
  • 简介:依据中国地震地下学科技术协调组制定的《地下观测站(点)质量与效能评估方案》,从5个方面对海南省地下3个固定观测网三大测项的监测效能进行了评估,较全面地分析了海南地震地下监测网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性的改进措施。

  • 标签: 地下流体 监测预报 效能评估
  • 简介:摘要:作为地震活动的间接表现之一,地下的动态分布情况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在地震孕育及发生的过程中其动态分布呈现异常状态。文章针对地下动态异常分布与构造之间的种种联系展开讨论,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具体影响,详细论述了如何更好进行地下动态异常分布与构造研究工作,希望以此促进地理活动的相关研究进展。

  • 标签: 地下流体 动态异常分布 构造 联系
  • 简介: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综合分析钻探,地球物理,分析测试,地质地化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静态描述和动态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海西湖凹陷的温度场,压力场,流体势能场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不同区域的单区温度与压力场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剖面现今流体压力自上而下依次可分为正常压力,弱超压和强超压三大系统,断层对超压的分布具重要的控制作用;超压场演化可分为原始积累,部分释放和再积累三大阶段,超压系统为半封闭型,欠压实和新生流体是其增压的两大主导机制;剖面流体势呈“双层”结构,流体势分布的相对低值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 标签: 东海 西湖凹陷 地下流体动力场 研究 超压系统 流体势
  • 简介:摘要:地下运移与渗流机理研究是采油地质领域至关重要的课题。了解地下的运移规律和渗流机理,对于有效地开发和管理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地下的运移过程和渗透特性,可以更好地掌握油气藏中的流体动态,提高油气的采收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标签: 采油地质 地下流体运移 渗流机理
  • 简介:本文收集、整理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8.7级地震和2005年印尼的8.5级和巴基斯坦的7.8级地震,我省地下数字化监测台网观测到的震时和震后效应。测点以永安-晋江断裂为界线,北边多数表现为水位上升,南边多数为下降。初步分析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现代构造应力场有关。

  • 标签: 印尼87级地震 震后效应 构造应力场
  • 简介:摘要:通过整理汉南井地下观测系统在2023年4月25日记录到的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海域(南纬0.8度,东经98.7度)6.9级地震,从空间分布、地震参数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地下及其它参数同震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产生脉冲(或振荡)—持续上升型同震变化的强远震空间位置具有方向性,且一般 M ≥ 7.0,震级和震中距与阶变幅度呈很好的幂函数关系;②含水层对地震波的弹性响应是引起振荡型变化的主要原因,汉南井具有良好的地质构造环境,同时发生强震时井-含水层系统应力(能量密度)增强显著,这是产生水位、水温同时上升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汉南井  地下流体  观测   同震效应
  • 简介:本文介绍利用多层次跟踪预报方法之短期预测法在多次福建地下资料会商中的应用。水化多层次跟踪预报方法以“水化的多层次跟踪加速前兆图象”为依据进行分析,主要对地震的发震时间进行预测。该图象说明了水化的异常群体随时间的演变趋势与地震活动有关;异常群体的演变与地震之间具有“增长———地震”或“加速———地震”的关系。这种关系,同彭德银等指出的地震总是处于接近或偏离临界状态的演化进程中的理论相适应。

  • 标签: 多层次跟踪 短期预测 地下流体
  • 简介:通过对发生于1999~2000年间库玛中东段地区3次5级以上地震地下短临异常的分析对比,得出了该地区地下短临异常的时空强演化特征。

  • 标签: 地下流体 短临异常 时空强演化
  • 简介:摘要:针对创业创新人才培养背景,分析流体力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流体力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尝试将设计型工程实际案例融入课堂,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工程问题。采用面向市场的项目式教学方式,在讲述课程知识的同时强调市场的要求。此外,将Matlab和Fluent等科学计算软件和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融入课堂,增强课程在工程实际中的实用性。

  • 标签: 流体力学 教学改革 创新 创业 人才培养
  • 简介:在本文中所提出的勘探准则就是能够确定在油田和油藏的周围介质中应力和应变所成的波形稳定的地质产物。地质产物的存在可认为是流体成因的有用矿产的聚集和保存过程稳定性的必要条件。首次的地震资料是在地质介质的基本地球物理性能的基础上以对石油和热液交代型金属矿床的普查作为单一方法的依据来解释的。

  • 标签: 地震资料解释 研究思路 成因 流体 矿藏 必要条件
  • 简介:动态流体法(DFM)是Pisetski等发明的一项专利技术。其根据由瞬时振幅和瞬时频率计算出的相对压力梯度,精确确定出高渗透、连通性好的裂缝或裂缝状孔隙系统中最可能含流体的盆地区域。本文主要介绍了Pisetski等的不连续模型中的弹性波传播试验和根据3D地震资料估算流体动态参数的方法及应用实例。希望对科研人员了解DFM新技术起一定作用。

  • 标签: 地震资料 应力信息 动态流体法 相对压力梯度 地震勘探 弹性波传播试验
  • 简介:地震波在含流体地层中传播时,由于受到流体的粘滞性和内摩擦等阻力的影响,其波场较不含流体时要发生显著变化。为了定性地研究地震波的这种波场特征及变化规律,该文将Korneev等人提出的一维弥散、粘滞型波动方程拓展为二维形式,推导了二维弥散、粘滞型波动方程的解,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和归纳了含流体地震波场随粘滞性衰减系数和弥散耗损系数变化而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储层识别和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结果显示,粘滞性衰减系数主要影响地震波的频率分布,随着其值的增大地震波的主频迅速低移;弥散耗损系数主要影响地震波振幅的衰减,而几乎不改变地震波的频率分布。

  • 标签: 地震波场 波动方程 数值模拟 粘滞衰减 频率分布
  • 简介: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发生5.7级地震。本文以九江—瑞昌为中心,向外扩展至500km搜集了11个台站共计26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与该地震有关的地下前兆特征,以借鉴于监测我省的地震。然而所获取的有限资料,经处理分析后认定这些资料均不足以作为前兆特征,无法从中提取具有借鉴意义的前兆信息。但从调研中亦获得了启发性的教训,它对我省的地震监测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前兆信息 地下流体 地震异常 资料分析报告 震前的 中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