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炎伴外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8例膝关节炎伴外翻。术前X线测量外翻畸形10°~35°,平均21.6°。随访6-36个月,平均21个月。根据HSS膝关节百分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术后X线测量外翻角度3°~9°,平均5.7°。HSS膝关节评分术前平均54分,术后91分;活动范围术前平均83°,术后118°。所有病例术后无明显疼痛,行走、上下楼梯等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炎伴外翻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术中外侧软组织的松解是手术的关键。后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标签: 膝关节 骨关节炎 膝外翻 关节成形术
  • 简介:1临床资料由于东北地区日照时间短,佝偻病患病率极高,导致儿童下肢“O”,“X”,“K”形腿较多,通过对29例4~16岁年龄组的外翻进行综合矫治,完全可以康复,可避免成人后再手术治疗。

  • 标签: 膝内外翻 佝偻 矫形 病所 小儿 再手术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对外翻畸形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外翻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5例(18)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检查记录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及膝关节评分。所有患者均行全膝关节人工置换术治疗,手术均由髌旁内侧入路,选择性松解软组织,模具引导截骨,据病人情况选择适当假体安装。术后随访6~24个月,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及膝关节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及膝关节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疗效显著,是外翻畸形治疗有效途径。

  • 标签: 膝外翻 全膝关节置换术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2月18例(25)严重外翻患者,术前x线测量FTA角,检查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手术方法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外翻畸形 疗效观察 治疗 膝关节活动度 髌旁内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40例严重膝关节外翻患者(45)。对所有纳入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是否有明显疼痛或功能障碍。用时记录术后FTA、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并于术前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随访时间3~2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无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术后FTA为1–8度,平均4.54±1.67度;术后膝关节活动度100–120度,平均108.12±5.43度;术后膝关节HSS评分为83–96分,平均89.74±4.73分;各参数较术前有明显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流程及步骤,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有效地缓解膝盖外翻畸形症状,改善患者膝关节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外翻 疗效
  • 简介:我科于1986~2004年共收治小儿外翻伴髌骨半脱位16例,其中外伤致边缘性骨桥形成,部分骺板早闭8例,均为单侧.采用髁上截骨,边缘骨桥切除游离脂肪填塞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就其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 标签: 截骨 膝外翻 脂肪填塞 切除 股骨髁 治疗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外翻的矫正程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收治的91例因单侧外翻行TKA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后2周测量的髋--踝角(HKA),分为中立位组(-3°≤HKA≤3°)和残留外翻组(HKA>3°)。中立位组7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47例,年龄[M(QR)]71.5(10.5)岁(范围:57~91岁);残留外翻组2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70.0(10.0)岁(范围:60~85岁)。收集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临床指标,包括关节活动度(ROM)、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和关节遗忘评分-12(FJS-12);影像学指标包括股骨角、胫骨角、股骨假体屈曲角、胫骨假体后倾角、髌骨倾斜角和适合角。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中立位组和残留外翻组患者术后ROM[(122.5±8.5)°比(119.4±7.1)°,t=1.534,P=0.128]、KSS[(159.8±8.9)分比(150.0±8.9)分,t=-0.103,P=0.918]、WOMAC骨关节炎指数[10.0(3.0)比9.0(5.0),Z=-0.733,P=0.464]和FJS-12[52.1(8.4)分比50.1(7.5)分,Z=-0.594,P=0.55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股骨角[94.0(4.0)°比94.0°(5.0°),Z=-0.209,P=0.835]、胫骨角[90.0°(3.0°)比91.0°(2.5°),Z=-1.226,P=0.220]、股骨假体屈曲角[3.0(1.0)°比3.0(1.0)°,Z=-0.652,P=0.514]、胫骨假体后倾角[4.0°(2.0°)比4.0°(2.0°),Z=-0.763,P=0.445]、髌骨倾斜角[9.0°(3.0°)比9.0°(3.5°),Z=-1.429,P=0.153]和适合角[14.0°(4.0°)比15.0°(4.0°),Z=-1.690,P=0.091]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残留外翻组髌骨倾斜角和适合角的异常比例高于中立位组(33.3%比11.4%,χ²=5.630,P=0.018;38.1%比17.1%,χ²=4.136,P=0.042)。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1±5.2)个月(范围:24~40个月)。术后6周,残留外翻组出现1例关节僵直,经手法松解和康复锻炼后改善;末次随访时,残留外翻组出现2例髌骨不稳,予髌骨支具固定和加强股内侧肌肌力锻炼;两组均未出现髌骨脱位、关节不稳和假体无菌性松动等需再手术病例。结论外翻患者行TKA术后残留外翻对近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但术后髌骨倾斜角和适合角的异常比例高,存在术后髌骨不稳风险,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估。

  • 标签: 膝外翻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力线 髌骨轨迹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股肌下结合微斜切入路(SMOC)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可行性及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50例(60)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外翻患者,排除年龄> 85岁、既往膝关节手术史及身体质量指数> 30 kg/m2的患者。男13例,女37例,年龄平均(60±8)岁。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52,骨关节炎5例5,创伤性关节炎3例3。采用SMOC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5例(31),内侧髌旁入路者25例(29)。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血红蛋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被动活动度(ROM)、外翻角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术后2 d血红蛋白含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直腿抬高时间、辅助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术后下肢力线、髌股适合角;24 h VAS,以及术后1周HSS评分及膝关节ROM,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分析两组差异。结果术前一般资料两组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无感染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外翻均得到矫正,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 d血红蛋白含量、输血率、术后下肢力线、髌股适合角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OC组在直腿抬高时间(t=10.500,P<0.01)、外侧支持带松解率(χ2 =5.711,P<0.05)、辅助镇痛药使用(χ2 =9.934,P<0.01)方面优于内侧髌旁入路。术后24 h VAS评分SMOC组低于髌旁组(t=10.540,P<0.001)、1周HSS评分(t=8.110,P<0.001)及ROM(t=2.085,P<0.05),SMOC组低于髌旁组。结论利用SMOC入路全置换术可有效治疗外翻畸形,与髌旁入路相比,髌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更低,可获得更快速的近期康复效果。

  • 标签: 骨关节炎 关节成形术 膝关节 关节炎,类风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临床上采取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外翻畸形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将在2010年2月~2014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骨关节炎外翻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常规截骨方法治疗的4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采取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在随访两组患者33个月后,对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的活动度数以及关节的功能评分进行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两组患者33个月后发现,实验组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112.4,功能评分平均为86.3分,KSS评分平均为81.7分;对照组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122.3,功能评分平均为80.3分,KSS评分平均为73.7分;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好,两组患者的结果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采取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外翻畸形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骨关节炎 膝外翻畸形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在外翻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郑州市骨科医院关节Ⅰ科行TKA的21例外翻患者资料,男5例,女16例;年龄62~78岁,平均66.7岁。应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完成TKA,通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股胫角、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应用效果。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10个月至4年(平均16.3个月)随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股胫角由术前的17.6°±5.7°改善为6.3°±1.2°,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71.3°±5.8°改善为102.4°±7.5°,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38.2±5.7)分提高至(87.5±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评估显示假体稳定,无松动及骨溶解发生。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应用于外翻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提供精确的截骨,有效纠正力线,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骨关节炎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膝外翻 3D打印技术 截骨导板
  • 简介:【摘要】目的:判定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膝关节病变并发外翻畸形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撷取我院 2017年 7月 ~2018年 7月收治的 35例老年膝关节病变并外翻畸形患者,实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手术前、后临床指标,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前、后,病例临床指标比较有统计的差异性( P< 0.05);手术后随访 12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 8.57%。 结论:老年膝关节病变并外翻畸形治疗中,应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疼痛症状、减少并发症情况等方面。

  • 标签: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老年 膝关节病变 膝外翻畸形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总神经"预松解"在预防重度外翻畸形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后神经麻痹的应用。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骨科重度外翻畸形的患者20例(22)。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股骨远端外翻3°~5°截骨、腓总神经预松解、常规置换髌骨。检查和评估术后不同时间点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LSUHSC评分)及相关肌肉的肌力情况,统计和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胫股角(FTA)、髋--踝角度(HKA)、髁-髋角(CHA)、平台-踝角(PAA)。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本组患者获得18~55个月的随访,平均(38±8)个月。Krackow分型均为Ⅱ型。所有患者术后1 d、3 d、7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小腿外侧、足背、第1趾蹼区感觉无减退或缺失,LSUHSC评分均为5分;胫前肌、踇长伸肌、趾长伸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等肌力无减退,均为5级。末次随访VAS评分、KSS评分、HSS评分、ROM、HKA、CHA、PA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02、-70.238、-82.455、-20.560、16.058、9.682、3.439,均P<0.05)。下肢力线基本矫正,FTA值由术前31.7°±8.0°降低至末次随访的5.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25,P<0.05)。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无翻修病例,无迟发性腓总神经麻痹者。结论腓总神经"预松解"对预防重度外翻畸形TKA术后神经麻痹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膝外翻畸形 全膝关节置换术 腓总神经 松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拇外翻的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本组23例(42足)拇外翻均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行第1跖趾关节囊外侧松解,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切除,跖骨头颈斜形截骨,术后“8”字绷带包扎,生活可自理。结果优20例37足,良2例4足,差1例1足,优良率976%。结论微创手术治疗拇外翻具有损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的特点。

  • 标签: 足拇外翻 微创手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拇外翻的手术治疗。方法结论拇外翻畸形是一种常见的下肢结构性畸形,呈进行性加重,并经常引起局部疼痛和活动障碍。保守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大多数病人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多达130种以上,比较常用和有效的手术方法有骨赘切除术、肌腱移位术、近节趾骨部分切除术、近节趾骨截骨术、跖骨远端截骨术、跖骨近端截骨术。由于畸形情况不同,这些手术可相互组合。

  • 标签: 拇外翻 手术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