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变性多发神经(ATTR-PN)是由编码转甲状腺素蛋白的TTR基因致病变异导致的一种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系统疾病。诊断ATTR-PN的经典流程需要临床、病理和遗传学证据,三者是提高ATTR-PN诊断效率的关键。不仅需要医生具有专门的知识,也需要标准化的病理实验室以及向这些医院转诊患者的渠道,以获得TTR基因检测的高效率。尽管欧洲2016年及2020年分别发表了ATTR-PN的专家共识建议,但我国ATTR-PN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诊疗模式以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程度不同于其他国家,无法照搬国外的专家共识。为此我们撰写该病的诊治共识,优化其诊断和治疗流程。

  • 标签: 淀粉样变性 多发性神经病 诊断 治疗 共识
  • 简介:摘要感觉多发周围神经是由感觉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包括常见的糖尿神经变及其他少见的类型。由于潜在病因和受累神经纤维类型不同,该疾病的临床症状、起缓急、病程、严重程度和发病率各不相同。细小的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受累主要导致神经理性疼痛,而粗大的有髓感觉传入神经受累则引起深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感觉多发神经的病因包括代谢、中毒、感染、炎症、自身免疫和遗传。特发性感觉多发神经也很常见,但属于排除诊断。辅助检查包括神经传导速度、周围神经组织病理检查、自主神经功能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查和脑脊液化验。治疗方法取决于潜在的病因,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免疫治疗、对症治疗和基因治疗(如最新研发的针对转甲蛋白相关家族淀粉周围神经的RNA干扰和反义寡核苷酸治疗)。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缺乏病因治疗,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未来仍需对感觉多发神经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更多研究,以推动该病的治疗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甲状腺素蛋白基因Ala117Ser突变引起的家族淀粉多发神经(FAP)患者的临床表现,提高临床上对FAP的识别水平。方法分析1例2014年11月25日就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FAP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病理及基因突变特点,并结合文献所报道的Ala117Ser突变型FAP病例进行复习、总结。结果本患者为59岁福建籍男性,首发症状为四肢远端麻木,随后出现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运动障碍,疾病后期出现致死性心功能障碍,皮肤活组织检查可见淀粉病变,转甲状腺素蛋白基因分析提示c.349G>T p.Ala117Ser突变。文献报道的Ala117Ser突变所致FAP的临床表现与本例基本一致,且国内报道的FAP病例集中在福建、广东等南部地区。结论Ala117Ser突变引起的FAP患者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通常起较晚,临床表现为多发感觉运动周围神经,多伴有突出的自主神经症状。组织病理和基因检测对于FAP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 转甲状腺素蛋白 Ala117Ser突变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33岁。周身多发斑块、结节6年。皮肤科检查:颈部、躯干及四肢散在多发坚实的结节或斑块,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呈淡红色至黄褐色。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血管、附属器周围见团块状、嗜伊红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均质嗜伊红物质、结晶紫染色均(+),诊断为多发结节型皮肤淀粉

  • 标签: 淀粉样变 皮肤疾病 结节型 多发性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33岁。周身多发斑块、结节6年。皮肤科检查:颈部、躯干及四肢散在多发坚实的结节或斑块,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呈淡红色至黄褐色。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血管、附属器周围见团块状、嗜伊红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均质嗜伊红物质、结晶紫染色均(+),诊断为多发结节型皮肤淀粉

  • 标签: 淀粉样变 皮肤疾病 结节型 多发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多发骨髓瘤淀粉变的护理。方法:在2019年5月~2021年5月中选择60例患者展开综合评价,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0例,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凝血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多发骨髓瘤淀粉变的患者应用综合护理进行干预,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凝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淀粉样变 多发性骨髓瘤 护理
  • 简介:摘要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1(Caspr1)抗体阳性慢性炎脱髓鞘多发神经神经(CIDP)为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抗体介导的周围神经。文中报道1例62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肢体远端运动感觉异常,脑脊液蛋白水平升高,对血浆置换治疗有较好反应。下肢肌电图提示以运动受累为主,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减低,F波未引出;无症状的上肢肌电图提示正中神经CMAP波幅下降,传导速度正常。全球抗Caspr1阳性CIDP报道并不多见,文中结合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能力。

  • 标签: 接触蛋白相关蛋白1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gD型多发骨髓瘤(MM)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探讨其合并系统淀粉变性的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20年5月收治的1例IgD型MM合并系统淀粉变性患者的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为IgD型MM合并系统轻链淀粉变性并有多器官损害,给予PD方案治疗,初步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IgD型MM合并系统淀粉变性加重了多器官损害,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的新药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生存。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淀粉样变性 硼替佐米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芬兰型家族淀粉变性患者的临床、病理、电生理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对2020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1例芬兰型家族淀粉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并对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唇腺、直肠及皮肤活组织检查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患者为60岁女性,50岁出现左侧面瘫,55岁出现右侧面瘫及口唇增厚,56岁出现言语不清、吞咽困难。体检可见相应脑神经受累体征及皮肤菲薄光滑等改变。裂隙灯显示角膜呈晶格改变。电生理结果显示双侧腕管综合征;双侧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形分化欠佳,潜伏期延长,双侧C7以上、T12以上至双顶皮质深感觉传导通路障碍。3个部位的活组织检查均提示腺体周围基底膜及血管壁存在淀粉物质沉积。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者凝溶胶蛋白(GSN)基因的4号外显子存在c.654G>T杂合突变,相应蛋白187位点由天冬氨酸变为酪氨酸(p.D187Y)。结论芬兰型家族淀粉变性患者以进行多脑神经变为突出表现,同时伴有晶格角膜病变和皮肤改变,可伴视神经及深感觉上行传导通路电生理异常,并存在GSN基因D187Y突变。

  • 标签: 淀粉样神经病,家族性 突变 角膜营养不良,遗传性 活组织检查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40岁男性患者,胸部CT检查提示右胸膜腔多发结节。2019年10月在全麻下行右侧胸腔镜探查术,术中见右胸腔后、外侧壁层胸膜、右中下肺边缘脏层胸膜、膈肌胸膜表面多发大小不等灰白色结节,部分结节有蒂,切除所有病变。术后病理诊断为硬化性孤立纤维瘤(良性)。术后3个月复查胸部CT未见肿瘤复发,目前继续密切随访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多发骨髓瘤(MM)合并高淀粉酶血症的认识,同时了解胰腺炎少见的病因。方法回顾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5月收治的1例MM合并高淀粉酶血症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入院检查发现血淀粉酶升高,行腹部CT胰腺未见异常,骨髓穿刺提示MM复发,经过药物治疗血淀粉酶下降至正常,但是因病情进展血淀粉酶再次升高,患者最终死亡。结论MM会引起血淀粉酶升高,该情况往往提示疾病复发,预后差;MM及其治疗药物均会导致胰腺炎的发生。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高淀粉酶血症 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多种新药的应用,多发骨髓瘤(MM)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改善,生存期明显延长,但几乎所有的患者最终仍会复发。而微小残留(MRD)的持续存在被认为是疾病复发的根源。因此,对MM患者进行MRD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将有助于MM的疗效评价、加速临床试验、动态危险分层,进一步指导治疗策略,然而目前尚无统一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文章将对不同MRD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及在MM中的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微小残留病 生存 预后
  • 简介:摘要多发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以脱髓鞘和轴突变性为特征。文中主要从MS的临床诊断、分型及用药的现状和进展做一述评。当前我国对MS认识不足,确诊率低,误诊率高,治疗不规范。为更好地认识和应对MS,文中提出要重视MS的分型分治。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诊断 分型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 原发性皮肤淀粉变是一种蛋白沉积在正常皮肤的一种慢性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疗效较差,关于原发性皮肤淀粉变的中医诊疗综合论述较少,笔者在本文总结了目前的中医治疗方法。

  • 标签: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综述 中医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