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可塑钛钢板内固定治疗涉及关节面的跟骨折的效果。方法应用可塑钛钢板对30例36足涉及关节面的跟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内固定治疗。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术后功能评价,本组36足骨折中,优28足,良6足,优良率94.44%。结论可塑钛钢板内固定对涉及关节面的跟骨折治疗疗效满意。

  • 标签: 涉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 内固定 可塑形跟骨钛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Y钢板治疗跟骨折的疗效。方法42例46足跟骨折按Sanders分型法分型,Ⅰ型3足,Ⅱ型9足,Ⅲ型14足,Ⅳ型20足,对Ⅱ型以上的43足跟骨折用Y钢板治疗,随访时间3-52个月,平均17.5个月。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评价术后功能,优16足,良25足,可2足,优良率95.3%。结论手术治疗可提高跟骨折的疗效,病人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Y钢板是治疗跟骨折的较好的方法。

  • 标签: 跟骨骨折 内固定 Y形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可塑钛质跟钢板治疗粉碎性跟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手术切开复位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42例(44足),术中减少软组织的剥离及牵拉,以保护局部血供,尽量争取跟解剖复位,用可塑钛钢板内固定,部分患者取自体髂骨植,术后患者早期活动关节,视X线照片情况逐渐下地负重锻炼。按Sanders分型II型20例,III型14例,IV型8例。结果全部病例均随访6~15个月,平均12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定标准优20例,良17例,可3例,差2例。结论跟骨粉碎性骨折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是恢复患足功能,提高骨折愈合率的有效方法,切开复位可塑钛质跟钢板治疗粉碎性跟骨折疗效肯定,治疗结果与软组织的损伤程序、骨折类型、复位质量有关。本组治疗临床效果是满意的。

  • 标签: 跟骨粉碎骨折 切开复位 骨折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跟复位钳联合外固定架闭合螺纹针微创治疗跟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6例单侧跟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2例;于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跟宽度、高度、长度,术后6、12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 d和6个月Bohler角、Gissane角、高度、长度、宽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28.82 ± 1.72)°和(25.84 ± 1.96)°比(16.71 ± 2.74)°、(120.92 ± 3.85)°和(119.65 ± 3.84)°比(103.63 ± 4.62)°、(35.23 ± 1.94)和(36.51 ± 2.01)mm比(39.52 ± 1.26)mm、(48.52 ± 2.16)和(48.86 ± 1.98)mm比(46.94 ± 2.48)mm、(71.23 ± 2.49)和(70.94 ± 2.36)mm比(67.53 ± 2.5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各项指标较术后3 d有轻微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平均AOFAS评分明显高于术后6个月(80.6分比6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最后的随访AOFAS评分中,获优11例,良3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14/16。术后6个月平均AOFAS评分60.1分,12个月AOFAS最后随访平均评分明显高于术后6个月平均AOFAS评分(80.6分比60.1分)(P < 0.01)。在最后的随访AOFAS评分中,获优11例,良3例,中1例,差1例。结论应用跟复位钳联合外固定架闭合螺纹针撬拨复位可有效治疗移位跟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有效减少皮肤软组织等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骨折 外固定器 微创技术 跟骨复位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Y”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方法使用“Y”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Ⅳ型53例64足,采取跟外侧入路,35足采用自体髂骨植。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病例总体优良率达85.9%。结论切开复位“Y”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切口设计、植、准确复位及坚强固定等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跟骨骨折 骨折内固定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π术联合矫形头盔治疗婴儿矢状缝早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矢状缝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首先采用π进行治疗,自冠状缝后约1.0 cm处横行截取宽约1.5 cm条,两端至左右颞顶缝处,且横跨矢状窦上方;自闭合的矢状缝旁开1.5 cm处平行于矢状缝及人字缝截取弧形条至颞顶缝处,条平行于矢状缝处宽约2.0 cm,平行于人字缝处宽约1.0 cm左右,两侧对称性截,截取的条类似π。术后1~2周开始佩戴矫形头盔,每天20~22 h,矫正6~10个月。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头颅形态,测量头颅横径和前后径,计算头颅指数(CI)及颅腔容积,CI为头颅横径与前后径的比值,CI<0.75为效果不满意,CI在0.75~0.90为效果满意。结果共纳入单纯矢状缝早闭患儿4例,均为男性,5~11个月龄,术前患儿CI为0.69~0.73,颅腔容积576.7~853.2 ml。所有患儿手术过程安全,术中用时2.13~2.28 h,出血量30~1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7~10 d,患儿仅出现头顶部、枕部皮下肿胀(7~10 d后自行恢复)及发热表现,经对症处理后体温于术后5 d内恢复正常;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未发生脑膜炎、硬膜破损导致的脑脊液漏及硬膜外血肿等表现。随访6~7个月,所有患儿头颅外形均较术前有所改善,CI为0.76~0.80,头颅宽长比趋于正常,颅腔容积为757.3~1 261.4 ml,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π术联合矫形头盔辅助治疗婴儿矢状缝早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可以明显改善舟状头外观,使头颅宽长比趋于正常,并动态扩大颅腔容积。

  • 标签: 颅缝早闭 矢状缝早闭 颅骨截骨术 π形截骨 矫形外科固定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改良切口与传统L切口治疗跟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3例跟骨折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组为A组(n=47例)和B组(n=46例),其中对B组实施传统L切口治疗措施,而A组则使用改良切口治疗措施,完成治疗后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骨折问题的改善效果。结果A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5.74%显著高于B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0.43%(P<0.05)。结论对跟骨折患者实施改良切口治疗,有利于患者疾病问题的良好改善,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改良切口 传统L形切口 跟骨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跟骨折用传统L切口与改良切口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跟骨折患者36例,依据手术切口分成两组,各1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L切口,观察组采用改良切口,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4.4%,高于对照组77.8%(P<0.05)。结论改良切口比传统L切口治疗跟骨折效果更优,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良切口 传统L形切口 跟骨骨折
  • 简介:行标准大瓣减压术20例(标准组,去瓣减压术10例病人(改良组,20例行标准大瓣减压术(标准组)

  • 标签: 减压术 大面积脑梗死 形骨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代谢比较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与 L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6年 4月 -2018年 3月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跟骨折患者 56例,经随机数表法分为接受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治疗的 A组( n=28)、接受 L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 B组( n=28),术后进行为期 1年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一般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术后 3月成代谢指标 [Ι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 PINP)、钙素( OC)、术后 1年患肢功能分级、随访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差异。结果: A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 B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 B组患者( P< 0.05)。 A、 B组患者的骨折在随访期结束时均获得性愈合,骨折线模糊愈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标签: 跟骨骨折 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 L型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骨代谢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跟骨折外侧延长L切口并发症非手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接受外侧延长L切口的50例跟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引起并发症的非手术相关因素。结果切口并发症人数为12人,比例为24%,对其导致并发症原因进行分析,非手术的危险因素主要分为吸烟史、糖尿病、脊柱骨折三大类情况,其中独立危险因素为脊柱骨折。结论对跟骨折患者实施外侧延长L切口治疗,其独立危险因素为为脊柱骨折,另外对于其他两类危险因素应在术前进行积极的控制。

  • 标签: 跟骨骨折 外侧延长L形 切口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可塑的个体化钛网在修复上颌缺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因上颌良恶性肿瘤行上颌部分或全部切除、或严重复合性外伤后的获得性上颌缺损的患者共14例,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16~51岁。其中鳞状细胞癌2例;良性肿瘤7例,包括血管瘤1例、纤维异常增殖症3例、囊肿2例和巨细胞瘤1例;复合性上颌外伤5例。根据术前薄层CT扫描数据,通过计算机建模数据传送至3D打印机,分别打印出原始状态和重塑后的上颌树脂模型。在患者的原始模型上,术前模拟肿瘤切除和上颌重建,在重塑的模型上塑钛网,使其能恰当重建缺损的结构。术中将预制好的钛网植入缺损区域,将软组织瓣复位,分层缝合,术后局部加压包扎。术后通过临床和CT检查,评价患者颌面部外形、鼻腔功能及并发症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肿瘤病例均能在术前3D打印模型预测的范围内完整切除病灶,与外伤病例在清创后植入钛网一样,无需于术中再次对钛网进行塑和修剪,钛网可完整覆盖缺损的面,周边贴合紧密,钛钉固定顺利,植入钛网坚固稳定。术后随访6~20个月,患者对面部外形满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3D打印技术结合可塑钛网应用于上颌缺损的修复,能精确恢复上颌性结构对于软组织的支撑,恢复面部形态及功能。

  • 标签: 3D打印 钛网 上颌骨缺损
  • 简介:〔摘要〕从物理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运用技巧及表达等阐述了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从教学实际出发,取得最佳效果。

  • 标签: 〔〕物理课堂教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