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2 个结果
  • 简介: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血栓摘吸联合冠脉内注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11月于黑龙江省红兴隆中心医院因AMI行直接PCI并于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的患者共58例,以单纯行PCI的61例患者作为对照,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抽吸+班组在同手术期大出血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罪犯血管术中术后血流情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行直接PCI前应用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注射可明显减少无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 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 急性心肌梗死(AMI)
  • 简介:盐酸氯化钠注射液(欣维宁)是一种高效、高选择性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可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GPⅡb//Ⅲ″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其抗凝作用全面、有效,安全性良好,目前已逐步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的抗凝抗血小板联合治疗。

  • 标签: 盐酸替罗非班 急性冠脉综合征 护理
  • 简介:冠心病(CHD)在英国仍然是导致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它导致了22%的男性和12%的女性过早死亡。这些死亡大多数是由心肌梗死(MI)所导致,其中英国一年有260000例。在最近的10年里,CHD的死亡率已经有所下降,年龄在75岁以下的人群中,过早死亡已经减少了37%。这其中一半以上是由于主要的危险因素下降(主要是停止吸烟)所致;其余则是由于个体化治疗和二级预防。本文主要介绍MI的治疗。通过迅速和恰当的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个体化治疗 死亡率 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 冠心病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可能致命的临床情况,存活者的长期转归很差,这是心肌损伤及其相关的心力衰竭所致。一级预防可能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可能性,但在很多患者缺血性心脏病的首发症状可以是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因此,出现胸痛的患者,尤其是那些有缺血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应尽早寻求医学指导。迅速筛选、早期诊断并给予循证医学为依据的治疗以减少心肌损伤的程度显得极为重要。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 循证医学 心肌损伤 病理学 抢救处理
  • 简介:心肌梗死后,病死率和再发致命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最初的4~6周最高(图1)。此后,50~70岁的患者年病死率为5%~10%(普通人群平均病死率为1%),3%~4%患者再次发生致命性心肌梗死:患者随年龄增长、左心室功能不全加重和再发心肌梗死,其存活率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还可能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带来显著的影响。焦虑和抑郁常见,患者可能存在复发性心肌缺血或气短,影响他们未来的就业。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理护理 冠脉造影检查 运动负荷试验 生活方式 干预性治疗
  • 简介:阻塞性冠状动脉心肌梗死(MINOCA)是一种潜在多病因综合征。MINOCA发病率估计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1%~14%,多数病例类似于阻塞性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本病重要的是确定多种潜在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MINOCA病因不同,其预后也不同。本文对MINOCA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病因、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心肌梗死 非阻塞性 冠状动脉疾病 MINOCA
  • 简介:心脏维持正常的功能需要正常的能量代谢。心肌梗死是引起心力衰竭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心肌能量代谢的变化是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的病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能量代谢治疗为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心肌保护及改善预后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对其临床和基础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其目前的研究和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肌梗死 能量代谢 心力衰竭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急性闭塞导致前向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持久缺血而坏死。近20多年来,心血管临床工作者一直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客观的评价。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迅速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有效前向血流,挽救濒死心肌,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心肌重构和改善近远期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AMI) 治疗进展 再灌注 粥样斑块破裂 梗死相关血管 前向血流
  • 简介: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AMI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前瞻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便秘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首次排便时间、排便状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便秘、过度用力、大便硬结、焦虑抑郁的发生率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首次排便平均时间为(2.26±0.34)d,对照组为(2.63±0.4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7%)显著低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护理能有效预防AMI患者发生便秘、改善便秘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便秘 护理 前瞻性护理模式 焦虑 抑郁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危重病人和死亡病人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及早发现,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就地处理,是直接影响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1]。我院自2002年1月-2003年6月院前抢就56例AMI,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抢救 血管扩张剂 多巴胺 吸氧 镇痛
  • 简介:<正>AMI组80例发病后12h内入院。入院后即刻、4、8、24、48、168h采静脉血用固相层析免疫分析技术定性检测心肌肌钙蛋白(cTnI)。结果:入院后即刻cTnI阳性率95%,其余各时点阳性率均100%。心衰组30例,心脏病组30例各时点cTnI均阴性。cTnI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Ⅰ 免疫分析技术 心脏病组 定性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伴有较多其它系统的症状,心电图常不典型,Q波急性心肌梗死8例,占21.5%。38例患者,治愈30例,死亡8例,治愈率78.9,死亡率21.1%。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不典型,常无典型胸痛,Q波急性心肌梗死常见,以其它系统症状较突出,并发病多,误诊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及早诊断采取预见性治疗意义重大。

  • 标签: 老年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心电图 误诊 原因
  • 简介:老年人急性梗死并发肺炎,使病情加重,影响本病预后,临床应以重视。本文将我科近年收治的3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肺炎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肺炎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6例,根据患者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前48h内是否出现过心绞痛症状,将患者分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观察组(64例)及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进行相同的临床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的患者比较,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的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小,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低,预后好。

  • 标签: 心肌缺血预适应 初发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 预后
  • 简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采用恰当的治疗方法可以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所有的心绞痛患者(年龄非常老而症状较轻的患者则有可能是例外)都应转诊至心脏专科医师那里进行评估。处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明确诊断、对症治疗、判断将来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以及采取措施改善预后。充分证实有效的试验、有效的治疗和良好的科学资料均可帮助临床医师。不过,对每个患者的优化处理仍然有赖于临床判断。

  • 标签: 不稳定心绞痛 治疗方法 非ST段抬高型 稳定型心绞痛 心肌梗死 心绞痛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半量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tirofiban)在老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过渡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就诊于泰山医学院附属菏泽市立医院并诊断为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严重的三支病变和(或)左主干病变并需外科CABG的患者117例。患者年龄60~75(67.76±3.07)岁。停止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半量+低分子肝素(LMWH)组(A组,60例)和单纯LMWH组(B组,57例)。其中,A组造影后持续应用半量至术前12h停用;B组仅单纯使用LMWH;所有患者造影后给予LMWH皮下注射至术前24h,并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过渡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如顽固性心绞痛发作、致死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死亡等)和出血情况。结果加用班组和单纯LMWH组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渡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中,顽固性心绞痛发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3%(20/60)vs57.9%(33/57),P=0.01],加用班组较单纯LMWH组减少;加用班组致死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死亡事件的发病人数较单纯LMWH组减少。术前加用班组发生轻微出血2例(鼻出血1例、痔疮出血1例),单纯LMWH组发生轻微出血1例(为牙龈出血),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输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564.17±125.58)vs(542.46±94.46)ml,P=0.30;术后:(4.63±1.40)vs(4.39±1.28)u,P=0.32]。结论对于拟行CABG的NSTE-ACS老年患者术前持续加用班组较单纯使用LMWH作为过渡,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且不增加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

  • 标签: 替罗非班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正>检测46例AMI病人及62例心绞痛(AP)病人血清中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MI组cTnI、Mb、CK、CK-MB各指标阳性率分别为93.48%、97.83%、65.22%、76.09%;AP组各指标阳性率分别为1.68%、48.39%、32.26%、14.52%。Mb与cTnI对AMI诊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标志物 心肌肌钙蛋白 病人血清 临床应用 对比分析
  • 简介:患者,男性,84岁,主因发作性胸闷2周,加重6h于2008年8月4日急诊入院。2008年8月4日晨起1:00患者出现发作性喘憋,坐起后症状仍不能缓解,自服速效救心丸无效,急诊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急查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呈rS,V3-V4导联呈qrS型,复查心电图V3-V4存在动态演变,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

  • 标签: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心肺复苏 高龄老年 解放军总医院 发作性胸闷 死后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病例特点,为该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7例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MI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室间隔破裂穿孔常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穿孔部位多位于室间隔近心尖部。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年龄(60~69岁)、女性、缺乏侧支循环和广泛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和右室梗死(常可导致低血压)、无心绞痛病史。患者多存在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新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预后严重不良。室间隔破裂的预后很差。内科保守治疗的院内死亡率高。结论注重体征及尽早行超声心动检查是早期诊断该并发症的关键,进行积极的内科治疗并力争外科手术的机会能降低死亡率。

  • 标签: 心肌梗死 室间隔破裂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