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正>世界结核病于每年3月24举行。旨在提高全球范围抗结核行动的意识,知识和动力。世界结核病,源自1982年纪念柯霍发现结核菌一百周年。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发起的纪念集会和活动中,受到国际防痨协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鼓

  • 标签: 结核病 非政府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 抗结核 世界卫生日 结核杆菌
  • 简介:<正>1982年,北非马里共和国防痨协会,为纪念R·柯霍发现结核杆菌100周年,倡仪每年的3月24为"世界结核病",这一倡议随即受到WHO和IUAT(国际防痨联盟)的鼓励和支持。国际防痨和肺部疾病联合会名誉主席A.Rouillon撰文称:世界结核病,旨在提高抗结核行动全球范围的意义、知

  • 标签: 结核病控制 防治知识 世界卫生组织 宣传活动 结核杆菌 肺部疾病
  • 简介:<正>宣传形式各乡(镇):在3月24进行广播宣传;从村到乡所在地出黑板报、宣传专栏一期;发放市结防所印发的"世界防治结核病"宣传单;张贴"防治结核病、造福全人类"的宣传画;结核病专科门诊咨询、挂牌一天。城区:电视流动字幕,从21到24播放4天;

  • 标签: 结核病 防治 广播宣传 宣传单 门诊咨询 宣传形式
  • 简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其中一部分应用氯吡雷治疗患者由于对氯吡雷反应性差而未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就是"氯吡雷抵抗"现象.近年通过对不同他汀类药物种类、药物剂量、联用时其他因素的干扰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直接独立影响个体对氯吡雷抗血小板的反应证据不足,但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氯吡雷抵抗机制及明确他汀类药物与氯吡雷相互作用提供依据,从而指导临床医师及时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用药方案,以避免恶性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本文综述了他汀类药物与氯吡雷的相互作用.

  • 标签: 他汀类 氯吡格雷抵抗 药物相互作用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米夫定在国内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其疗效已得到肯定,多数患者接受米夫定治疗后,可获得病毒学、生物化学、肝组织学改善,由于米夫定是通过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而发生抗病毒作用,即它只能降低血清病毒的载量,而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因而须要较长疗程。然而长疗程易诱导HBVDNA聚合酶YMDD区域的变异。目前YMDD变异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现将近来米夫定治疗出现的YMDD变异的有关热点综述如下。1何为YMDD变异HBVDNA多聚酶包含4个小的高度保守的结构域,分别为A、B、C、D区,YMDD基序位于C区,YMDD是指酪氨酸(Y)-蛋氨酸(M)-天门冬氨酸(D)-天门冬氨酸(D)。YMDD基序是DNA多聚酶的活性

  • 标签: 变异研究进展 拉米夫定治疗 治疗相关
  • 简介:2013年3月24是第18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我国的宣传主题是:“你我共同参与,消除结核危害”。肺结核是我国发病、死亡人数最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肺结核是结核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每天有3600人发生肺结核,每天有360人因肺结核死亡。肺结核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 标签: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宣传主题 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死亡人数 肺结核 重大传染病
  • 简介: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替瑞洛与氯吡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入选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ACS合并DM患者10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氯吡雷组和替瑞洛组,每组50例.PCI术后24~48h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两组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最大血凝块幅度(MAADP).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的发生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氯吡雷组相比,替瑞洛组AA抑制率[(72.3±26.6)%vs(54.0±31.4)%,P=0.041]和ADP抑制率[(76.5±22.1)%vs(43.4±28.7)%,P=0.016]均显著增高,MAADP幅度显著降低[(33.2±10.5)vs(48.2±13.6)mm,P=0.024].替瑞洛组AA抑制率〈50%(14.0%vs38.0%,P=0.006)和ADP抑制率〈30%(6.0%vs28.0%,P=0.003)的患者数量显著低于氯吡雷组.术后6个月替瑞洛组MACE发生率较氯吡雷组显著降低(8.2%vs22.9%,P=0.045);两组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ACS合并DM患者,PCI术后服用替瑞洛的抗血小板疗效明显优于氯吡雷.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糖尿病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栓弹力图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 简介: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卷土重来。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比过去更为突出,迫切需要新的有效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分枝杆菌活性受到重视.但真正适合临床使用的品种还不多。左氧氟沙星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和治疗安全性,是目前临床使用较多且疗效较为理想的品种。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结核病时,同样需要考虑结核菌特殊的生长规律,掌握适用范围.注意防范细菌产生耐药性。尤其要注意吸收近年来有关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特性和临床合理使用方面的研究成就,制定出合理的用药方案。

  • 标签: 抗结核治疗 左氧氟沙星 用药方案 氟喹诺酮类药物 抗分枝杆菌活性 临床使用
  • 简介:目的评估不同维持剂量氯吡雷对择期PCI的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探讨高维持剂量氯吡雷对AC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药物冶疗、择期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50例,随机分为2组(各75例),2组均服用300mg负荷量氯吡雷,然后分别给予氯吡雷150mg/d、75mg/d治疗14d,14d后所有患者接受75mg/d氯吡雷治疗直至PCI术后1年。分别1二服药前、服药后第14天采2组患者静脉血,采用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同时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PAl)。观察住院14天内2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服药前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89.63±4.89VS.90.27±4.84,p〉0.05);试验组服药第14天的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41.36±5.13vs.51.69±3.98,p〈0.05),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48.27±629vs3858±5.48,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住院14天内,两组均无心血管死亡、严菊的颅内出血和严羲血小板减少,亚急性血栓形成发生率(1.3%VS4.0%,P〉0.05)相近,轻微出血发生率(2.7%VS4.0%,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l50mg/高氯吡雷维持最可以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从而降低血栓事件,且不增加短期出血风险,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垒性。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氯吡格雷 血小板聚集率
  • 简介: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病理生理变化复杂,目前尚无明确、特异、可靠的实验室方法对其进行早期诊断.然而,随着人们对AD发病机理的研究及检测技术的发展,近年不断有相关的辅助诊断技术受到重视.如结构磁共振(sMRI)用于评估脑萎缩;功能磁共振(fMRI)用于检测脑血流及新陈代谢的减少;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用于评估大脑各区纤维连接程度以及脑脊液中Aβ1-42/1-40和tau蛋白及其过磷酸产物的检测.然而曼光谱因其可检测有机或无机混合物各成分的独特优势,使其在AD病理机制研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就该技术对AD诊断的可行性及前景做一概述,以期有助于临床医师决策,并为研究者进一步探究梳理思路.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拉曼光谱技术 外周血 生化标志物
  • 简介:<正>上海市随着大量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面临结核病疫情回升的潜在危险。为了提高本市社会各界社区居民对防治结核病的认识,1998年在开展"3.24世界防治结核病"宣传中,本着"结核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实行归口管理,有效控制结核病"主题,突出了结核病

  • 标签: 结核病控制 上海市 结核病防治 归口管理 潜在危险 宣传活动
  • 简介:<正>1999年是第四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活动年。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依法控制结核病,防止结核病蔓延"。为搞好今年的宣传活动,卫生部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发出通知(卫疾控传二发1999第4号),要求各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结核病防治机构,认真学习、大力宣传李岚清副总理

  • 标签: 结核病防治 健康教育 防治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 宣传活动 卫生部
  • 简介: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s,PPARγ)激动剂吡列酮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PPARγ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成假手术组、ANP组、吡列酮组。采用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内注射建立ANP模型,于造模后3、6、12h检测血清淀粉酶含量,观察胰腺病理学改变,并采用RT—PCR法检测胰腺组织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ANP组6h点的血清淀粉酶及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7171±1636)U/L和13.00±2.36,均较假手术组的(523±166)U/L和1.67±2.34显著增高(P〈0.01),而PPARγmRNA在两组中表达均较弱,无显著差异(0.18±0.05对0.22±0.03,P〉0.05);吡列酮组6h的血清淀粉酶水平、胰腺病理学评分分别为(4504±1901)U/L和9.00±0.89,均较ANP组明显下降(P〈0.05),PPARγ,mRNA表达较ANP组增强(0.56±0.05对0.18±0.05,P〈0.05)。结论吡列酮对ANP大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调PPARγ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过氧化物酶体激活物受体 吡格列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