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围手术期护理应用在同蒂皮瓣、侧方皮瓣修复手指缺损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0月接诊且以同蒂皮瓣、侧方皮瓣行再造手指术的40例手指缺损患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配至对照组(纳入20例,提供常规护理)、观察组(纳入20例,提供围手术期护理),评价组间服务满意度。结果:在服务满意度方面,观察组(95.00%)高于对照组(70.00%),P

  • 标签: 同蒂趾背甲皮瓣 趾侧方皮瓣 修复 手指缺损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研究先天性巨()症的突变基因和位点。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手术的12例先天性巨()症患者分为单纯巨、单纯巨、巨、巨4组,对患者的病变组织和外周血进行全外显子检测,将4组检测到的突变基因进行交集,对交集结果进行Phenolyzer分析,筛选巨()症的致病基因,并对外显子测序结果进一步行Sanger测序验证,明确先天性巨()症的突变基因和位点,对突变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信号通路进行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分析,以多患儿脂肪细胞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目标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根据全外显子测序综合生物信息分析及Sanger验证结果,筛选出PIK3CA基因突变为巨()症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为10号外显子c.G1624A(p.E542K)、c.G1633A(p.E545K);21号外显子c.A3140G(p.H1047R)、c.G3145C(p.G1049R),其中c.G3145C(p.G1049R)位点是首次发现,病变组织的AKT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分析显示巨的AKT蛋白表达较多指明显增强。结论PIK3CA基因突变所导致的PI3k-AKT信号通路过度表达是导致先天性巨()症的原因。

  • 标签: 手畸形 足畸形 巨指(趾) PIK3CA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游离腓侧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指腹缺失的临床体会。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们采用游离腓侧皮瓣移植修复20例腹缺失患者。创面缺失面积为1.5 cm×2.0 cm~2.0 cm×3.5 cm,切取皮瓣大小为1.8 cm×2.5 cm~2.5 cm×4.0 cm。直接关闭供区或游离皮片植皮修复供区。术后随访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本组中19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术后第2天发生血管危象,急诊手术探查后皮瓣成活。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3个月各指间关节恢复正常活动度,术后6~12个月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两点分辨觉为5~9 mm。供区无功能影响。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16例,良3例,可1例。结论腹皮肤软组织缺失的患者采取游离腓侧皮瓣移植修复,供受区组织结构相近,不仅可重建体外形及精细感觉,而且供区隐蔽、损伤小。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指腹缺失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1例以外胚层发育不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ADULT综合征患者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行遗传性皮肤病目标基因外显子测序,确定候选突变位点,在家系中对该位点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先证者男,22岁,表现为毛发稀疏、变细,颜面部散在雀斑,恒牙缺失,角膜混浊,掌跖红斑、角化,营养不良,乳头发育不良等。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DNA中TP63基因第8号外显子中存在杂合突变(c.1040G>T),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p.C347F),其父母表型正常且未检测到该突变位点,突变与疾病表型符合共分离。结论TP63基因的新发杂合错义突变是先证者的可能致病突变,结合先证者临床表现,诊断为不伴)畸形的ADULT综合征。

  • 标签: 外胚层发育不良症 TP63基因突变 ADULT综合征 外显不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第2胫侧背动脉皮瓣(简称背动脉皮瓣)与第2胫侧底固有动脉皮瓣(简称底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2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末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19~59(37±10)岁,清创后缺损面积1.5 cm×1.2 cm~2.6 cm×1.8 cm。根据对缺损手指采用的皮瓣修复方式,将患者分为背动脉皮瓣组(12例)和底动脉皮瓣组(15例)。背动脉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1.2 cm~2.5 cm×1.6 cm,底动脉皮瓣切取面积为1.7 cm×1.3 cm~2.6 cm×1.8 cm,对皮瓣供区创面行同侧小腿内侧全厚皮片移植,将皮片供区创面直接缝合。记录患者皮瓣动脉口径、皮瓣切取时间及术后2周皮瓣成活情况与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皮瓣移植处两点辨别觉距离、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及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第2供区与手指受区瘢痕情况进行评分,采用Michigan手概况问卷(MHQ)中的外观与自我满意度2个子量表对患进行评价。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背动脉皮瓣组患者皮瓣动脉口径为0.35~0.80(0.56±0.14)mm、皮瓣切取时间为(14.0±2.7)min,均明显短于底动脉皮瓣组的0.80~1.35(1.02±0.16)mm、(19.7±3.4)min(t值分别为7.81、4.79,P<0.01)。术后2周,2组患者受区皮瓣均成活。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皮瓣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2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及末次随访时的皮瓣移植处两点辨别觉距离、指关节TAM、第2供区和手指受区瘢痕的VSS评分及患MHQ中外观与自我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底动脉皮瓣,背动脉皮瓣解剖层次浅,手术切取皮瓣时间短,能够保留底固有动脉与底固有神经,减少供区的损伤。

  • 标签: 外科皮瓣 皮肤 软组织缺损 趾背动脉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2020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手足外科收治1例左手5背软组织坏死的患者,采用游离骨间后动脉四叶皮瓣修复示、中、环、小指,瓣修复拇指。术后2年随访,左手5皮瓣无明显臃肿,手指活动功能良好,左前臂及右足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

  • 标签: 骨间后动脉皮瓣 手指创面修复 穿支皮瓣 四叶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游离瓣联合对侧腓侧皮瓣造II度缺损手指的方法和效果。方法以5例II度缺损手指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20年3月-2022年3月,均实施游离瓣联合对侧腓侧皮瓣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缺损手指全部成活,术后1年外形恢复良好,功能正常,感觉恢复佳。供区有趾甲缺失,低的皮肤较为完整,整体外形良好,且关节活动佳。修复后功能评分高于修复前,差异P

  • 标签: 游离甲瓣 对侧趾腓侧皮瓣 II度缺损手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同侧腓侧皮瓣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科对20例患者的腓侧皮瓣的供区采用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其中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33(18~52)岁。先将腓侧皮瓣供区缝合缩小创面,剩余创面的横行宽度0.4~1.6 cm,创面的面积为0.5 cm×0.8 cm~1.6 cm×1.8 cm。随后采用同侧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缩小的创面。V-Y皮瓣横行推进距离0.2~0.8 cm,皮瓣切取的面积为1.0 cm×1.4 cm~1.8 cm×2.4 cm。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7月,随访内容包括:V-Y推进皮瓣成活情况,切口有无感染,皮瓣外形、质地、纹理及感觉,皮瓣及有无疼痛,供区及皮瓣对冷耐受性,供区及皮瓣瘢痕情况,供区外观、感觉及屈伸功能,供区有无特殊不适以及是否影响行走等功能。结果术后随访12~18(平均14)个月, 横行V-Y推进皮瓣全部成活, 供区切口无感染,切口I期愈合。皮瓣外形、纹理及质地与对侧相同位置皮肤接近, 横行V-Y推进皮瓣及供区TPD均为4~7 mm。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皮瓣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3分,供区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6分。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SS)评价皮瓣的瘢痕平均为0.2分,供区瘢痕平均为1.2分。供区外观与对侧外观无明显差别,V-Y推进皮瓣及供区均无疼痛等不适,所有病例供区足部行走、跑步、跳跃、踮脚时均无影响。结论采用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同侧小面积腓侧皮瓣供区,可获得满意的修复外形及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V-Y推进皮瓣 趾腓侧皮瓣 供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皮瓣联合第2复合组织瓣用于电烧伤后毁损性拇指再造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5月—2021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了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电烧伤致拇指毁损男性患者,年龄27~58岁,彻底清创后拇指缺损分度为Ⅲ度者10例、Ⅳ度者2例。采用游离皮瓣联合携带皮岛的第2趾骨、关节、肌腱等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皮瓣供区Ⅰ期覆盖人工真皮并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Ⅱ期移植腹股沟区中厚皮片覆盖,第2供区应用髂骨条填塞固定。再造术后1周观察再造拇指成活情况,皮片移植术后2周观察皮瓣供区皮片成活情况,再造术后6周复查X线观察再造拇指指骨及供足第2趾骨骨痂形成情况。随访时观察再造拇指外形,评估感觉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再造拇指功能;观察供足趾及第2间关节是否僵硬、足部供区瘢痕增生情况及供足站立、行走功能是否受限。结果再造术后1周,患者再造拇指均成活。皮片移植术后2周,11例患者皮瓣供区皮片全部成活;1例患者皮瓣供区皮片部分坏死,换药10 d后创面完全愈合。再造术后6周,10例患者再造拇指指骨及供足第2趾骨骨痂形成,拔除其克氏针;2例患者再造拇指指骨骨痂形成欠佳,延迟2周拔除其克氏针。随访6~24个月,患者再造拇指外形与健侧拇指接近,腹两点辨别觉距离为7~11 mm,功能评定:优4例、良6例、可2例;供足趾及第2间关节僵硬,足部供区均遗留轻度瘢痕增生,供足站立及行走功能均未明显受限。结论游离皮瓣联合第2复合组织瓣可用于电烧伤后毁损性拇指再造,该方法应用重建代替修复的理念封闭创面,可恢复毁损拇指的外形及功能,且未对供足造成较大的损伤。

  • 标签: 烧伤,电 拇指 外科皮瓣 游离组织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显微外科一例右手示缺损取姆瓣与髂骨联合示再造,姆瓣供区旋髂浅动脉分叶皮瓣修复术病例,总结通过正确的治疗和优质、规范的个性化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血管危象的预防,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针对性护理,及系统的功能康复锻炼指导,能有效提高再造体成活率,保证患者顺利康复。

  • 标签: 姆甲瓣移植 手指再造护理 神经病理性疼痛 血管危象 显微外科
  • 简介:摘要多是足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其中轴后型多畸形最常见。多畸形的治疗目的是改善功能和(或)外观。本文回顾相关文献,介绍轴后型多畸形的临床分型,总结手术治疗的目的和时机,探讨轴后型多畸形切除列选择、矫正保留轴线偏斜、重建蹼、矫正短畸形和重建保留关节稳定性的方法。

  • 标签: 多趾畸形 并趾 分型 手术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随访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腹后的感觉恢复情况,为探讨重建腹的最佳术式提供参考。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9年5月,我们对47例行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腹缺损的患者进行感觉随访。其中缝合固有神经20例,缝合固有神经背侧支27例。皮瓣面积为3.0 cm×2.5 cm~1.5 cm×1.0 cm。感觉随访内容包括单丝触觉、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感觉分级(S0~S4)、两点分辨觉。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3、6、9、12个月均获得随访,最长随访至术后30个月,平均(15.3±0.3)个月。术后12个月感觉恢复情况:S1 6例,S2 6例,S3 28例,S3+ 7例。其中31例超过12个月以上的系统随访,感觉分级结果在12个月以后无明显进展。S3+的7例患者两点分辨觉为9~15 mm,皮瓣的面积为1.5 cm×1.0 cm~1.8 cm×1.3 cm。其中缝合固有神经背侧支的4例,测得两点分辨觉为11~13 mm,皮瓣面积为1.5 cm×1.0 cm~1.5 cm×1.5 cm。结论根部逆行岛状皮瓣在修复术后30个月内,感觉较难恢复到S4,小面积的皮瓣感觉恢复更好,缝合固有神经或固有神经背侧支对皮瓣感觉恢复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感觉随访 两点分辨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复杂手部毁损伤利用残存异位再植重建拇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我科收治12例合并有拇指毁损及其余残存的复杂手外伤患者,利用残存异位再植重建拇指,恢复拇指的外形和功能。结果再造拇指12例,全部存活。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4例,良6例,可2例。结论利用残存异位再植重建拇指的手术方法可行,疗效好,能够最大程度地改善手部外观,恢复手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手损伤 再植术 残存指 异位 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