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理论架构构建肘关节损伤患者康复方案,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式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就诊的154例肘关节损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模式,观察组采用基于ICF理论架构构建康复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肘关节功能以及恢复情况、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稳定性、减分项目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稳定性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减分项目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的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稳定性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减分项目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疼痛消失时间、肿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ICF理论架构构建的肘关节损伤患者康复方案可改善患者肘部功能及满意度,加快康复速度。

  • 标签: 康复护理 肘关节损伤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肘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液水通道蛋白2(AQP2)在肾小管功能损伤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高血压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肾病组,并根据其是否出现水肿分为水肿组(43例)与非水肿组(43例);同时,选取同期入院进行体检的86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尿AQP2、血清胱抑素C(Cys-C)、血清肌酐(Scr)、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α1-微球蛋白(α1-MG)水平,选取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尿AQP在肾小管功能损伤诊断中的价值。结果通过百分位数法分析结果显示尿AQP2的参考区间<19.11 ng/mL。肾病组的尿AQP2水平为(25.89±3.84)ng/mL,对照组的尿AQP2水平为(9.41±1.53)ng/mL;与对照组比较,肾病组的尿AQP2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水肿组的尿AQP2、β2-MG、α1-MG水平高于非水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尿AQP2诊断肾病水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最佳临界值为26.92 ng/mL,灵敏度为71.04%,特异度为81.24%;尿AQP2诊断肾病的AUC为0.92,最佳临界值为18.11 ng/mL,灵敏度为81.42%,特异度为92.62%;尿β2-MG诊断肾病水肿的AUC为0.68,尿α1-MG诊断肾病水肿的AUC为0.79。尿β2-MG、α1-MG、AQP2联合诊断肾病水肿的AUC、灵敏度、特异度依次为0.90、86.83%、87.49%。结论尿AQP2可作为肾小管功能损伤评价中的敏感指标,可提升肾小管功能损伤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水通道蛋白质2 尿 高血压性肾病 肾小管 创伤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盆骨折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的损伤控制效果。方法:将2021年2月至2021年11月入选的72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措施,观察组采用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救治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97.22%,高于对照组80.56%,P

  • 标签: 骨盆骨折 院前急救 院内救治 损伤控制
  • 简介:摘要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肾损伤(AKI)是导致CKD主要原因,AKI早期识别与干预是预防CKD最有效手段。肾损伤或应激的生物标志物是AKI风险评估潜在生物标志物,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的深入,将不断发现新的AKI标志物;同时,基于AKI病因多样性和个体化差异,单一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效能会受一定限制,通过人工智能学习所建立AKI监测模型也将不断被发现,但规范、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才能筛选出真正有临床意义的AKI标志物或监测模型,推进AKI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有效减低CKD发病率。

  • 标签: 慢性肾病 急性肾损伤 生物标志物 临床应用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高压氧舱护理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80例重型颅脑损伤高压氧舱治疗患者,双盲随机法分二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全方位组实施全方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全方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常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高压氧舱治疗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效果确切。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高压氧舱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脑损伤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例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在随机数表法下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康复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吞咽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脑损伤 吞咽功能障碍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与皮质脊髓束受损体征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四肢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的神经内科患者,比较病理征及腱反射阳性组与阴性组CMCT值的差异,评估CMCT延长程度与皮质脊髓束损害体征的一致性,以及二者一致性在不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意义。结果共纳入患者271例,年龄12~86(49±16)岁,其中男137例(50.55%),女134例(49.45%)。Hoffmann征阳性组[M(Q1,Q3)][9.52(8.54,10.99)ms 比9.03(8.30,9.53)ms]、Babinski征阳性组[19.54(16.97,24.43)ms 比16.85(15.63,18.55)ms]及腱反射阳性组[15.38(9.27,19.28)ms 比10.49(8.79,16.60)ms]CMCT值均较阴性组长(均P<0.01)。在Babinski征阳性组中,78.01%(181/232)患者CMCT延长;而在Hoffmann征阳性组中,仅26.03%(19/73)患者CMCT延长,提示下肢CMCT延长与病理征阳性的一致性较上肢好。随着下肢CMCT延长率的升高,Babinski征阳性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神经系统疾病中CMCT与病理征的一致性为75.65%(205/271)。结论下肢CMCT延长与皮质脊髓束受损体征一致性较上肢好。随着CMCT延长率升高,提示皮质脊髓束受损的可靠性更高。在神经系统疾病中CMCT与病理征一致时,可以更准确协助临床诊断。

  • 标签: 诱发电位,运动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皮质脊髓束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X线与CT在膝关节损伤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于2019年11月至2022年4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2名膝关节损伤患者,均进行X线及CT扫描检查,将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与病理结果相比,CT的浮膝骨折诊出率47.4%(54/114)、交叉韧带损伤诊出率24.6%(28/114)、半月板损伤诊出率8.8%(10/114)、关节腔积液诊出率18.4%(21/114)、髌骨骨折诊出率25.4%(29/114)显著高于X线各项诊出率40.5%(36/89)、21.3%(19/89)、3.4%(3/89)、15.7%(14/89)、18.0%(16/89)。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膝关节损伤 X线 CT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察评估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颅脑损伤严重对象护理中施行循证干预的效果与价值。方法:选择性抽取于院内ICU施展针对干预方案的64位颅脑损伤严重对象实行探察,日期限定范畴为2020年(1月3日)-2022年(1月5日)。遵照奇偶性原则将择取对象分于两个组别并分别施以区别干预内容。前者(奇数,对照组)数值为32位,采用基础指导服务。后者(偶数,观察组)人数数值与前者一致,施以循证指导服务。探析择取对象院内感染发生情况、运动及神经功能变化并予以组间评估。结果:基础或循证指导服务开展前,两组择选对象运动与神经功能比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区别服务施展后,相比于对照组数值,观察组院内感染总发生率下降,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值增长,神经功能量表评估值降低(P<0.05)。结论:在ICU颅脑损伤严重对象护理中采取循证干预可有效预防院内感染,利于其运动及神经功能改善,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循证护理干预 ICU 重症颅脑损伤 院内感染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手术室护理降低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效果。方法:我院于2021年7月正式开始实施手术室护理方案,现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780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2021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78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组,予以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出现手术压力性损伤的概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手术室护理 压力性损伤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胸腰椎段脊柱损伤患者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胸腰椎段脊柱损伤患者120例作为客观研究对象,分组方式取硬币抛投法,正面为治疗组,反面为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方式,治疗组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方式,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为何。结果:干预前,比对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椎体后缘高度情况,数据提示P>0.05;干预后,继续比对这一指标,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数据提示P

  • 标签: 椎弓根内固定术 胸腰椎段脊柱损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3.0 T儿科专用磁共振和3.0 T全身磁共振评估早产儿脑部图像质量,以评估3.0 T儿科专用磁共振在早产儿脑部成像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分别在3.0 T儿科专用磁共振和3.0 T全身磁共振进行颅脑成像扫描,采集序列包括常规序列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并对两组T2加权成像序列进行主观评分,对3D T1加权成像序列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和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进行测量。结果主观评分显示,3.0 T儿科专用磁共振图像质量与3.0 T全身磁共振评分相当,达到临床诊断需求。儿科专用磁共振图像的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灰质和白质,中脑,小脑SNR与全身磁共振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R相当或优于全身磁共振;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ADC值与全身磁共振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 T儿科专用磁共振早产儿颅脑图像的主观评分、SNR与3.0 T全身磁共振无差异,CNR相当或优于3.0 T全身磁共振,表明该新设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早产儿 脑损伤 磁共振成像 儿科专用 扩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MRI和CT检查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检出情况;方法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回顾分析我院于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损伤的患者70例为阳性研究对象,并选用同期进行关节检查的健康志愿者70例为阴性研究对象,共140例。对患者进行MRI检查与CT检查,统计患者临床检查情况;结果 MRI检查检出率低于病理学检查,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RI检查在具体识别中实现了较好的识别效果,轻微骨折、关节面软骨破损、半月板软骨损及韧带损伤等各类型病症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MRI和CT检查诊断膝关节损伤能实现较好的临床检出效果,建议在临床检出中推广、使用。

  • 标签: MRI检查 CT检查 膝关节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就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康复阶段不良情绪方面的护理措施与效果展开分析。方法:划分神经外科30例康复阶段颅脑损伤患者至2组(对照组15例仍旧秉承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15例则加以心理护理干预),最后展开对比。结果:在不良情绪减轻等方面,观察组优势更为突出,呈P<0.05。结论:鉴于颅脑损伤病情具备不可预测性,患者治疗期间心理健康方面多会存在问题,这便需要神经外科对目前护理措施加以完善,在康复阶段重点突出心理护理干预。

  • 标签: 神经外科 颅脑损伤 康复阶段 心理护理干预 SA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膝关节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检出率。方法:抽取本院收治的61例膝关节损伤患者,回顾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在病情确诊前,开展核磁共振(MRI)、CT检查,评估MRI的应用价值与检出率。结果:MRI操作时间长于CT、疾病确诊时间短于CT(P<0.05);MRI检查符合率高于CT(P<0.05)。结论:在诊断膝关节损伤时,MRI检出率较高,还可以缩短疾病确诊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MRI CT 膝关节损伤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SAP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1年6月间浙江省荣军医院收治的295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AKI分为AKI组(61例)和非AKI组(2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SAP并发AKI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R软件建立预测SAP并发AKI的Nomogram模型。绘制模型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AKI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Ranson评分,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休克、机械通气例数及外周血乳酸(BLA)、肌酐(Scr)、尿素氮(BUN)、CRP、降钙素原(PCT)、胱抑素C(Cys C)水平均较非AKI组显著增高,血钙水平较非AKI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OR=1.185,95%CI 1.074~1.308,P=0.001)、Ranson评分(OR=12.668,95% CI 5.102~31.456,P<0.001)、Scr(OR=1.028,95% CI 1.002~1.054,P=0.034)、PCT(OR=4.298,95% CI 1.379~13.395,P<0.001)及Cys C(OR=38738.38,95% CI 43.190~347459.41,P<0.001)是SAP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血钙(OR=0.0001,95% 0.000~0.048,P<0.001)是SAP并发AKI的独立保护性因素。以上述6项因素为参数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AKI发生的AUC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87、99.0%和98.5%;在验证集分别为0.976、98.6%和94.2%。结论成功建立了SAP并发AKI的早期预测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SAP并发AKI的风险。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急性肾损伤 模型预测
  • 简介:摘要:肛提肌是女性盆底肌肉最重要的结构,在女性盆底支持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产后肛提肌损伤(LAMI)是由妊娠和分娩导致的肛提肌损伤,被认为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FPFD ) 的主要病因,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国家三胎政策的开放,产后肛提肌损伤诊断逐渐得到重视,同时经会阴三维超声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早诊断产后女性肛提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对预防FPFD的发生至关重要。本文经会阴三维超声技术评估产后女性LAMI的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肛提肌损伤 超声检查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与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我院观察对象:膝关节损伤患者,共计60例,观察对象的时间节点范围2020年05月-2021年12月,诊断分别运用CT、核磁共振完成,之后遵照组别分配法则(随机双色球法),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3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实施中医治疗。对比诊断符合率及不同治疗法的疗效。结果:比较CT诊断,核磁共振符合率更高,P

  • 标签: 核磁共振 CT 中医治疗 膝关节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