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新时期以来具有贯串性和重要贡献的散文评论家,刘锡庆秉持强烈的文体意识,密切关注着那种作为艺术的、具有与诗歌、小说相等的审美品位的纯文学散文的发展态势,他率先提出'艺术散文'概念,试图'重新规范散文内涵',把纯散文从一个混沌而又混杂的散文球体中剥离出来,给其一个较为清晰的边界。他的散文批评理论主张非常明确而且坚定不移,那就是更新观念,净化文体;倡导具有'自我性'、'向内性'及'裸现性'的'艺术散文';严厉批评'大散文'。

  • 标签: 刘锡庆 散文理论 理论建设
  • 简介:归有光的散文论述了文章的起源、特性和功用,地位和价值,继承和发展,创作的独创性,作者的修养等问题.它揭示了文章的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巨大表现力;强调文章的生命力能与历史社会共生长相始终,其地位和价值取决于自身的贡献,而非权势所能支配;继承和发展散文要有"自知"、"自得";为文要勇于独创,自抒己见;作者应努力扩展生活阅历,涤除不良习气,立定脚跟不徇于人惑于俗.这些主张对明清散文的进一步发展都有过良好影响.

  • 标签: 归有光 散文理论
  • 简介:中国的散文研究曾经饱受责难,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混乱、保守、无所作为、缺乏现代意识的同义词。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散文研究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其标志是继"大散文"的讨论后,散文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散文的定义、类型以及"真情实感"、"真实与虚构"等概念得到了清理和较为明确的界

  • 标签: 散文理论 批评视野 散文研究 杨朔 散文作家 文化散文
  • 简介:文章对建国以来散文与批评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将十七年和新时期这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散文批评状况作比较分析,从中勾画出当代散文批评的总体风貌以及不同时代条件下的各自特点。在历史回顾和得失总结的过程中,对如何将中国的散文批评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 标签: 中国 当代 散文理论批评
  • 简介:基于对语言形式自身审美价值的关注,周作人对现代散文语言的理论思索是颇为独特而深刻的。与当时其他论者相比,周作人并不因强调白话传达现代思想意识的功能而轻视其自身的“艺术之美”,而是认为语言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所以,他提出现代散文的语言要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古今杂糅、中外互补、雅俗共赏、骈散结合,使现代散文在走向通俗易懂的同时,并不乏东方古国的神韵和灵气。

  • 标签: 现代散文 语言 理论
  • 简介:中国散文的现代化是通过"革新"与"祛旧"的不断探索中,逐步对"阐教翼道"的散文正统做出系统、彻底的清理。这其中章太炎对"散文"范畴的划定、对散文审美标准和范本的独特选择、对严复、林纾等散文正宗的颠覆性评价,都对此后文学革命的散文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此为线索,为中国散文现代化提供一种考察路径。

  • 标签: 章太炎 散文理论 现代化 再选择
  • 简介:巴金称不上是散文批评家,但他却是个够格的散文批评革命家。1979年,对于中国散文批评来说,实在是命运转折的一年。江苏杂文家乐秀良用《日记何罪》问苍茫大地,为日记作者讨回“不会成为思想犯”的权益,此时巴金用他的《随想录》站到文坛上,“把心交给读者”,面对世人一遍遍拷问自己的灵魏,提出把散文“当作我的遗嘱写”这是一部货真价实的颠覆之作。

  • 标签: 巴金 散文理论批评 中国 人格魅力 艺术形式
  • 简介:在本书序言中他认为: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是一座中国文化知识的丰富宝库,他的思想观念是近代理性主义和传统中国人思想倾向的一个混合体。”他的文学则是“中国传统价值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现代气质、广泛的西方文化教养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因此,波拉德注意考察周作人的散文与传统中国文学的关系,并时时与西方文学理论相比较,观点较客观。译文题目为译者所加,略有删节。

  • 标签: 散文理论 中国文学 文化教养 思想倾向 西方文学理论 现代作家
  • 简介:现代散文吸纳古典资源的方式是多方面的,其中独特的是“挖掘”与“追认”。“挖掘”,即是将古代不少无人重视或极少有人视为散文作品及其理论的,以现代“纯文学”散文观念衡量,重新“挖掘”出来。“追认”就是追加认可,既有概念本身的追认,也有散文家、散文家的追认,有散文及其理论作品的价值及地位的追认。“追认”是一种文化心理上的“追宗认祖”,由“古已有之”证明自己理论的合理性。散文家以晚明小品为重点,不仅向前“追认”,还向后“追认”。“追认”是一种“文化命名”,每一次“追认”都是对被追认者的重新评价,是文学史的“重写”。“追认”的弊端是明显的,往往“遮蔽”了文学史部分真相。

  • 标签: “挖掘” “追认” 现代散文理论 古典资源 “文化命名”
  • 简介:<正>在中国近代,曾国藩可谓声名煊赫。他不但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武功”,成了清朝“中兴”的名臣,而且在文学上,以自己的古文理和古文创作,使桐城派古文有了一个“中兴”气象,从而成为“桐城——湘乡派”的盟主,为咸、同间文人们所归向。作为近代古文的一个重要代表,曾国藩的古文理和古文创作,是应当加以研究的。为此,本文拟对曾国藩的古文理作一简要评述。

  • 标签: 曾国藩 古文理论 姚鼐 四象 桐城派 道与文
  • 简介:五四散文执着于对“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模式的叛逆,在特定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建国后的十七年散文又体现出“文以载道”观念模式的轮回。而无论叛逆还是轮回,共处的同一历史流程又牵扯着二者间某种必然的联系、相近的血缘——对这两个时段散文观念的比较考察可以发现“文以载道”观念从未消失的潜在踪迹,以及在两个时段间散文本体逐渐失落的历史轨迹。

  • 标签: 散文观念 历史 文以载道 叛逆 轮回
  • 简介:韩愈、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借助于恢复先秦两汉散行奇句的古文,反对重形式、轻内容的风靡一时的骈文,以复兴儒学,捍卫儒家的正统地位。韩愈提出了“志在古道”、注重实用、“陈言务去”、“词必已出”、“不平则鸣”及德、文兼修等一系列古文理;柳宗元则提出了“文以明道”并“及乎物”、“有乎内”与“饰乎外”之结合、人品与文品并重及文人相亲的古文观点。较之于韩愈,柳宗元的文道内容则更宽泛更丰富,更重视“道”的现实性问题,在文章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方面,则更为强调。韩愈、柳宗元共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唐代古文理体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 标签: 唐代 韩愈 柳宗元 古文理论
  • 简介:<正>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先说明一下诗质和小说化在此的含义。诗质指的是一种审美境界,诗是最能达到审美极至的一种文体,故以此指称散文的审美性。对散文来说,其美感作用发生需要达到一定诗质的高度,诗质是散文的美质,散文的灵魂。小说化指散文文体结构的现代化、开放性。当代散文作者思维方式变革,在遣词造意,谋篇布局上吸收其它文体的优点和长处,兼容并包,使散文外包装呈现丰富多样的面容。台湾的散文作家一直兢兢业业地在这块园地里耕耘着,对散文的技巧、形式、内容深为用心,他们在对散文传统依然悉心爱护的同时

  • 标签: 诗质 当代台湾散文 小说化 造意 余光中 欧化句法
  • 简介:论文考察了桐城派和湘乡派关于古文声音理论的论述,指出“因声以求气”是这两个古文流派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古文是“语言型”文学有关,古文写作要自然流畅,有自己面目,必须重视文气。诵读和摹拟是古文写作的内在要求。同时,中国文字具有“因声得义”的特点,声音的组接使得古文的声音赋予某种意味,这种意味蕴藉美的因素。晚清古文的声音现象进一步被强化是古文成为美文的重要前提,也使得古文的实用性减弱。

  • 标签: 古文 声音现象 桐城派 曾国藩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16
  • 简介:而论体文的特有属性即刘勰所说的体,所以说《论语》作为论体的定位也完全符合刘勰的认识,刘勰既然肯定了诸子论体文的师心独见精神

  • 标签: 体散文 刘勰体 散文观
  • 简介:在现代社会日益逼仄的生存环境里,生存困境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思想中,成为许多作家和哲学家思考的焦点。史铁生本人就是一个残酷命运的亲历者,于是"要不要去死"的问题残酷地摆在这个青年面前,"先行到死"就成了史铁生的生命现状。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史铁生冷峻地思考着死与生的辩证关系,并总结出独特的生命

  • 标签: 史铁生 散文 生命观
  • 简介:清初著名文人姜宸英的古文创作,蜚声当时,流誉后世,其古文理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姜宸英虽然没有写作古代文话之类的文章学著作,但他的古文思想和观念还是较为完整和细密。在“文”“道”关系上,姜宸英主张“以道为本,文道一体”,既重“道”,又重“文”。重“道”,就需要以六经为根本,讲求“自得”;重“文”,就需要向古人学习,讲求法度。这些较为鲜明的古文理,在清代文论史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推动清代古文健康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 标签: 姜宸英 古文理论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