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西方比较文学界,形象早已不是陌生概念;它的历史已经不短。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界日益关注这一研究方向。孟华的不少译介文章及其主编的《比较文学形象》(2001)一书,无疑为这一研究方向在中国的推广做出了贡献。然而,当前一些专著和教科书中对形象的历史、方法、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评介,似乎还有一些值得补充的地方。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继续介绍一些形象学文献。本文是狄泽林克(HugoDyserinck)1977年版《比较文学引论》(Komparatistik.EineEinfizhrung)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三节:“比较文学形象”(“KomparatistischeImagologie”)。这是国际学界公认的当代比较文学形象的纲领性篇章之一。

  • 标签: 比较文学形象学 代表人物 文学界 教科书 历史 中国
  • 简介:异域形象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热点之一。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同时,形象还可以作为一种观照其他研究对象的方法视角,这类研究共享着同一个学术旨趣,即紧扣形象本身的意指实践何为并为何。就形象展开的理论反思和学术对话,是近年来又一重要收获。形象的观念与方法近年没能得到切实推进,根本原因不在于“西方”理论的借用,而在于问题意识不清晰,缺乏从形象研究去回应时代命题能力。

  • 标签: 形象学 意指实践 “西方”理论 问题意识
  • 简介:应用比较文学形象方法,研究沈从文小说中的苗族形象,便可了解,苗族文化是沈从文作为湘西代言人与外界对话的依据和支撑,“湘西的真正特色是苗族文化;在处于优势的汉文化与劣势苗文化冲突的历史背景中,沈从文在确定自己民族身份时反映出深刻矛盾:中期他说自己是苗族,后期又说自己是汉族。沈从文后期创作中,“隐瞒”民族身份是一个普遍现象,他采取的策略是用地域性消解民族性,用地域的存在瓦解民族的存在。在“五四”东西文化碰撞主潮中。沈从文所呈现的苗汉文化对话的极其复杂的形式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沈从文小说 苗族文化 比较文学 形象学研究 苗族故事 《边城》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3-17
  • 简介:由于文学是用语言来表现自己所反映的生活的,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形象,由于形象就是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感性的生活

  • 标签: 形象本质 文学形象 本质资料
  • 简介:在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以福柯《疯癫与文明》一书为标志,"疯癫"开始成为西方文学史中一种典型的文明形象。在四部著名的代表作中,从表现疯癫的审美情感对西方文学史中的疯癫形象进行梳理分析。西方文学史中的作家们对疯癫注重情感描写,以移情为主要表现方式,赋予疯癫超世精神。

  • 标签: 疯癫 福柯 文明
  • 简介:<正>台湾女作家们在艺术王国里保存了女性自己。当男权中心的社会在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各个领域里对女性施加以轻蔑、漠视和排挤的时候,是文学艺术容纳了女性。给予充满缺陷和遗憾的女性人生,带来了温馨和慰藉。它们描述了台湾女性的生活与心态,提供了台湾女性的悲剧人生的真实画面,成为台湾现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重要部分。然而,台湾女性文学中所反映的客观世界,都诉诸于感性,是通过具体的、可感可信的艺术形象,予以艺术的展示。台湾女性文学以女性自身为审美对象上体,塑造了异采纷呈、各具特色的女性艺术形象。近代人

  • 标签: 台湾女性文学 时代女性 淑女形象 魔女 女性形象 女强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15
  • 简介:由于文学是用语言来表现自己所反映的生活的,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形象,由于形象就是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感性的生活

  • 标签: 形象本质 文学形象 本质资料
  • 简介:中篇小说《国家订单》的作者王十月,被称为“打工文学”作家,他和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一样,怀揣梦想到城市打拼。他亲身体会打工者的情感经历,零距离观察打工者的生活。因而,他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有一种特殊的真实质地,他塑造的形象,带着崭新的文学气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他用亲历者的眼光修正了一些媒体报道的偏颇和一些想当然的价值判断。

  • 标签: 文学作品 打工者 形象 中篇小说 中国青年 情感经历
  • 简介:文学的生命在于形象文学形象,是语言的形象,语言的艺术。语言丰富是语言形象的基础,语言生动是语言形象的生命。学好口语亦有助于语言形象美。

  • 标签: 文学语言 文学形象 丰富生动
  • 简介:在谈到歌曲问题时,人们常说,优美的音乐使歌词长上了翅膀。这话当然不错。但是仅此而巳,似乎还嫌不足。作为歌曲形象,应该是歌词——文学形象和音乐形象的辩证结合。歌词——文学形象为音乐形象提供了基础、大体的界定和制约;音乐形象又对歌词——文学形象进行宣染、烘托和升华,为其灌注生气。一首成功的歌曲,其文学形象和音乐形象,既相对独

  • 标签: 聂耳 冼星海 文学形象 词作者 码头工人歌 学堂乐歌
  • 简介:形象能传达的意,是任何一种直抒胸臆的语言无法传递的。而对于所描摹的形象来说,它又是以点的方式倾洒在语言句子中的,需要读者以有效的方式进行挖掘、阐述、概括。找到了象描摹的方式或内容,对该篇文章的内容主题的把握便有了切入点。以《皇帝新装》这篇风趣幽默的童话故事为例,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的形象状态的描写,将主题呈现出来,不费言语,却清楚详明,学生倚靠这一点进行学习,明白皇帝、大臣们这一形象群体状态所体现

  • 标签: 文学形象 《皇帝的新装》 风趣幽默 童话故事 学之 动作状态
  • 简介:该文以比较文学异域形象学理论为依据,把电影《大地》放置于中国历史语境和西方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依次分析影片对主人公土地情怀的展现、对东方异国情调的描述、对部分人物形象的刻画、对西方先进技术的运用和中国革命的讲述,深入认识这部电影对中国这一他者"形象"的展示,从而探析该影片折射出的美国社会文化心理和需求。

  • 标签: 电影《大地》 中国形象 自我认同
  • 简介:文学形象的动态生成分为三个阶段:创作、生产传播、接受。每个阶段中参与主体的活动不同,对文学文本和文学形象的影响也不同。媒介时代作者主体、创作观念、创作模式、创作中心都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文学形象的生成机制和生成形态。出版者对作家手稿的策划、选择、定位、编辑和发行,阐释者和宣传营销人员的解读,都是对文学形象的再塑造和文学价值的再创造。读者由消费者变成生产者,对文学形象的解读是解构又是建构。

  • 标签: 媒介 文学形象 创作 传播 接受
  • 简介:严云受、刘锋杰合著的《文学象征论》一书(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把文学形象划分的"具象体现"(典型形象)和"喻象暗示"(象征形象)两种模式,通过两者的比较,阐释了象征形象的"双重联结"机制和"从普遍意义出发"的象征创造规律,并对象征形象的营构和接受的诸种具体类型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例析。本文是该书第二章的第三节,集中体现了作者关于文学象征的基本理论观点。

  • 标签: 文学形象 喻象 象征形象 相似性 喻义 喻体
  • 简介:本文从文学形象发生演变的历史来考察文学形象形式的构成方式及其特征,特别关注形象形式变化的原因。具体地揭示了古典文学形象形式构成的八种元素及其特征,进而考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形象形式特征及其演变,注重从历时性揭示其变化,从共时性比较分析其形式特征差异。同时还从艺术视知觉心理和话语符号维度深入揭开现代文学形象形式特征的复杂构成。

  • 标签: 文学形象形式 重叠影像 矩阵形式 元形式 话语形象形式
  • 简介: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说:“三国这段历史,英雄模范实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其实何止是“三国”,在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人物里,不同职业的人群,何何尝不都有这“三种形象”呢?教师也是如此,但平时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教师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或称“媒体形象”,很少关注其“民间形象”。

  • 标签: 历史形象 文学形象 民间 教师 《品三国》 英雄模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文学形象与雕塑、绘画等艺术形象相比,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其特点是,文学形象是内视形象,具有内视性。所谓内视形象,不是指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形象,即直观形象,而是指用“心眼”,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中介,间接观察到的形象。前者存在于物理世界,后者存在于心理世界。这里说的内视形象,实际上是指以“心眼”为主体的“内感”形象。举例来说,报告文学《船长》的作者,在采访中看到的贝汉廷,是直观形象;读者从《船长》中看到的贝汉廷,是内视形象。我们从电视中看到的阿Q,是直观形象;我们从小说中看到的阿Q,是内视形象。同样,我们从郑板桥作品中看到的竹子,是直观形象;他构思过程中的“胸中之竹”,是内视形象

  • 标签: 内视 贝汉 胸中之竹 语言文字符号 心理世界 论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