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认为,后新诗潮受20世纪西方"语言转向"的影响,在特殊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以语言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力图剥离社会强加给语言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秩序,在"语言还原"的过程中,抵达生命的平真状态.

  • 标签: 新诗 语言转向 本体自觉 语言哲学 伦理秩序
  • 简介:郑敏以诗人和学者的双重目光透视百年新诗,发现影响新诗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语言问题。她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多方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途径。一方面,她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启发,结合自己的写诗体验,提出了自己的新诗语言观:新诗语言应当是一种发自诗人生命内部的、富有生命感的语言;诗人应当尽量避免使用那些浮躁喧嚣的语言,追求语言的质朴、深沉和玄远;诗歌语言不应当过分透明,而应当是半透明的。另一方面,她从西方回首东方,从中国古典诗歌中获得启示,认为新诗应当找回古典诗词在语言上的“文”性特征,增强新诗的含蓄性;应当借鉴古典诗词在语言表达上的各种特长,增强新诗的艺术魅力;应当继承中国古典诗语的音乐性传统,增强新诗的音乐美。

  • 标签: 语言问题 生命感 质朴深沉 文性特征 语言魅力
  • 简介: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当代新诗语言创新方面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文章首先概述了当代新诗的发展背景,强调了语言创新在新诗发展中的重要性。随后,文章详细分析了新诗在词汇选用、句式结构以及意象和象征运用方面的创新手法。通过这些语言创新,新诗不仅丰富了其表达方式,还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力量和文化深度。此外,文章还从审美角度出发,探讨了这些语言上的创新如何影响读者的审美体验,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当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精神。通过对具体诗作的案例分析,本文揭示了当代新诗语言创新对于提升诗歌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它在当代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 标签:   当代新诗 语言创新 审美鉴赏 文化深度 情感表达
  • 简介:分析经验叙事诗歌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这与一些诗人、诗评家盲目推崇外国现代诗,造成消化不良、语言形态过于繁复畸形有很大关系。中国社会从关注思想解放到崇拜经济发展的巨大转型,对钟情缪斯沉醉诗意的读者形成了巨大挑战,甚至从精神到思想进行了

  • 标签: 专业化 化阅读 新诗语言
  • 简介:萤火虫给黑暗开出了罚单我仅凭罚出来的这点光线行走在一条山路上趁着光清理着故乡硬塞给我的在土窑烧制出的乡愁

  • 标签: 新诗 麦城 萤火虫 故乡 乡愁
  • 简介:1.隐喻、象征、通感这些都是修辞手法,说白了,只是语言的几根拐杖。如果一个有能力的人无需借助这些东西,可以走得更好、更稳、更轻松,不要这几根东西有什么不好呢?如果回到语言是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诗歌是对情感真相的揭露这个问题上来,我认为诗歌语言的直接性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能会增加一些语言美感,但它同时会妨碍情感的直接性,在我看来,情感的优美大于字面的优美。

  • 标签: 诗歌语言 杂谈 新诗 修辞手法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 简介:在百余年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浙江新诗人的“引领性”与“群体性”特征为世人瞩目。而这种“群体性”与“引领性”态势,先声夺人的气势和敏于世变的气质,源于一种深刻的传统根源,是浙江文化传统影响下的一种“内源性自觉”。南宋以降,中国的文化中心迁到了江南,一时间,浙江成为“财赋地”、“人文薮”。

  • 标签: “浙江潮” 新诗现代化 中国新诗 诗人 文化传统 文化中心
  • 简介:喜树再次经过栖息于山坡下的庭园发现它已被冠名喜树挂上了小木牌像是革命时期的犯人就要送去枪决

  • 标签: 新诗 于坚 革命时期
  • 简介:新诗是相对于古诗(泛指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而言的“五四”以来的新体诗歌。它不受固定格律的束缚,用形式自由的白话写作,易学易懂,更有利于作者驰骋想象,抒发感情,更便于读者理解、接受。但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鄙视、嫌厌新诗了。报刊上,新诗只是为活跃版面而充当补白和点缀的角色;书店里,新诗集少得可怜,羞涩地躲在一隅,问津者寥寥;“新诗朗诵”作为文艺形式,似乎已不再登大雅之堂了;中学生爱诗的倒也有一批,但几乎都是青睐古诗;新诗,他们可能不屑一顾,没有兴趣。这是可怕的偏见,必须摒弃!毋庸讳言,古诗资格实在老,古体诗从发端于西周的“诗三百”算起,已有3000年的历史,近体诗即格律诗从其成熟的唐代算起也有1000多年的高龄了。相比之下,新诗还太年轻,仅几十年的“春秋”。但唯其年轻,才最少包

  • 标签: 鉴赏 近体诗 古诗 古体诗 中学生 古代诗歌
  • 简介: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中国古典诗歌自四言而五言而七言,以至词、令、曲,像一条衍生不息的长河,一直都处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但是,到了明、清之际,它却逐渐进入回光返照的境地,甚至于走向末路,不但内容上陈陈相袭,而且在形式上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艺术方面的新的突破,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不可企望的幻影.

  • 标签: 新诗 格律 中学 语文 音乐美
  • 简介:朱自清先生是新诗早期的重要诗人和杰出的理论家,对新诗艺术上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本文从朱先生的创作实践、寻求新诗的艺术之路、力促新诗的现代化、多元的审美认同等几个方面对朱先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认为朱先生的杰出诗作和杰出的新诗理论,将永远在新诗坛烨烨生辉.

  • 标签: 朱自清 新诗 现代化 审美认同
  • 简介:在中国新诗坛上,徐志摩是一个声誉很高,很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艺术特色很突出,是他的真挚感情的流露,有着活跃奔放的艺术风格,追求形式的灵活规律,有着对艺术与人生的深切关注.认真深入研究他的诗,对于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徐志摩 新诗 媚的美
  • 简介:从“辨明新诗与旧诗的性质”入手,探讨“新诗的前程”,是废名《谈新诗》的问题和方法。废名从“诗的感觉”入手,把新诗的源流上溯到晚唐的“温李”乃至六朝,为新诗发展寻找源头活水。废名标举“诗的内容”,是希望打破对旧诗形式的迷恋,同时为1930年代现代派诗歌正名。废名以“内容”为本体的诗学观,颠覆了传统诗学的形式本体观。废名的“散文的文字”、“诗的内容”的新诗观念,体现了新诗发展的历史趋势,他和朱自清所见略同,但早于朱自清。

  • 标签: 废名 谈新诗 诗的感觉 诗的内容 本体
  • 简介:关于新诗的批评法则或是标准,其实难以设定,尤其是各个批评者的美学观念与新诗形式的认定有其概念的差异,所以无论哪个学者设定了多少分辨新诗优劣的检验方式,在另一些相异美学思维的学者看来,或许只是一种不值一哂或是完全谬误的批评标准。然而,难道没有可以较为标准规范化的批评准则吗?难道就因为诗评家与诗人各自美学观之差异,就无法分辨诗歌创作的优劣吗?文章认为依旧可以提炼出三个方向来建构新诗批评的基本理论,并奠定新诗批评的基本方向:语言、意象与结构。

  • 标签: 语言 意象 结构 新诗批评 法则
  • 简介:青春是创作诗歌的黄金时光,写诗,合乎中学生的天性。当前,很多中学生对新诗有着一定的兴趣,但对新诗又缺少必要的了解,对新诗只能“爱”而远之。中学生对新诗的困惑主要有两点:一是读不懂,读不出诗句的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二是不会写,写出来的就像分行的散文,没有余味。

  • 标签: 新诗 写作方法 中学生 言外之意 “爱”
  • 简介:现代新诗教学拾零○山东胜利油田一中王兆本高中6册语文课本(必修),共42个单元,现代新诗仅4首,加上两首外国诗歌,算1个单元。只教这几首诗就想读写过关,是极为困难的。怎么办?我的办法是,排除障碍,强化读写。首先,创设诱因。在高二上学期,我挤出5课时,...

  • 标签: 新诗教学 意象 胜利油田 写作训练 意境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