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王亚荣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8月,230千字,345页。宝庆丛书之一。本书收录了20篇与长安佛教有关的文章。作者从史的角度来研究,从廓清外围,抓具体史料、史实入手,重点在阐述文化背景和人物、宗派、经典、寺院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围绕长安佛教的特点,考察了长安文化的现象,强调隋唐佛教是西部文化开放、活跃的代表,有宽容的特征,长安文化一直长期处于多元的文化的结构状态,

  • 标签: 长安文化 佛教 宗教文化出版社 史论 文化背景 文化开放
  • 简介:<正>对朱熹与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已有不少评论。褒者常常引用美国R.A.尤里达教授的话:“现今的科学大厦不是西方的独有成果和财富,也不仅仅是亚理士多德、欧几里德、哥白尼和牛顿的财产——其中也有老子、邹衍、沈括和朱熹的功劳。”(《中国古代的物理学和自然观》,见《美国物理学杂志》43卷第2期)李约瑟也说:“从科学史的观点来看,或许可以说,他(指朱熹)的成就要比托马斯·阿奎那大得多。”(《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2卷506页)贬者则认为当程朱理学被奉为官学以后,统治中国七百余年,在此期间,我国科学技术就由宋元高峰渐趋跌落。十六世纪以后西方近代科学革命骤起,距离越来越大,造成了一百多年来的落后局面,以至今日之艰难,对此,理学难辞其咎。这是一个颇为令人困惑的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索。

  • 标签: 朱熹 李约瑟 托马斯·阿奎那 中国科学技术史 物理学 自然科学
  • 简介:<正>朱熹一生编著过《资治通鉴纲目》、《宋八朝名臣言行录》、《伊洛渊源录》等多部史书,创立了我国纲目编年体史书新体裁,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他用理学统率史学,这一思想被后世奉为圭皋,捧为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研究和剖析朱熹的史学思想,其意义不仅止于填补朱熹学术研究的一个空白,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整个史学的发展。

  • 标签: 朱熹 史学研究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资治通鉴 理学家 编年体史书
  • 简介:<正>张栻是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在后世的影响远不及朱熹,但以张栻为代表的“湖南一派,在当时为最盛”(《宋元学案》卷五十《南轩学案》)。朱熹对吕祖谦、陆九渊、陈亮等人多有微词,唯独对张栻多有称道祆湓凇洞鹗又亍分腥衔?张栻“见处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张栻与朱熹的交往比较密切,张

  • 标签: 朱熹思想 修养方法 吕祖谦 陆九渊 心统性情 湖湘学派
  • 简介:朱熹在其复杂的一生中,不仅与皇族,而且与诸多士族及民间宗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次应邀为谱牒撰写序跋。本文首先对朱熹何以重视昭穆制度略加索隐,并试析昭穆习俗根源于官制;其次,从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对自身籍贯的认定,以及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互证,辨析朱熹籍贯为福建建阳;第三,阐发史事四则以佐证,初步认定《林氏世系总纪》为朱熹所作。

  • 标签: 谱牒 籍贯 世系 朱熹 文献资料 皇族
  • 简介:吃菜事魔是南宋普遍存在的一种民间宗教团体。吃菜事魔所涵摄的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理学文化术语中去,成为理学思想建构的主要设计思路。朱熹围绕“道心”“人心”,“天理”“人欲”之辨而展开的论证与南宋吃菜事魔教派所隐含的摩尼教教理在致思路径上有一定的可比性。南宋反理学者以“吃莱事魔”为口实对朱熹学说及其学派的攻击,将其比作“吃菜事魔”群体,也是出于两者在形式上的相近性。理学群体在某些方面所表现的异于主流社会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做派,给予攻击者口实。朱熹本人对吃菜事魔这种底层精神景观持一种严厉的排斥态度。他最关心的是这些团体集会的精神动因以及终极诉求,当他发现吃菜事魔者是儒家生活理念的异类的时候,他的反对态度是决绝的。

  • 标签: 朱熹 吃菜事魔 理学
  • 简介:朱熹是否为《正蒙》写过注解,在学界存在争议。那么,现行所谓《正蒙》朱熹注解从何而来,便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们通过考察《正蒙》朱熹注之源流,对朱熹是否为张载《正蒙》作过注解予以解答。朱熹在解说《正蒙》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张载的思想,那么,朱熹对张载思想的继承如何?我们对此做了初步探讨。

  • 标签: 朱熹 张载 《正蒙》《正蒙解说》
  • 简介:<正>道谦,俗姓游,建州崇安县(今福建崇安县)五夫里人,约生于徽宗崇宁初。早年出家,先后依名僧克勤、宗呆法席。后归里之仙州山,住开善寺,四众云集,名声大震。绍兴二十年卒,著有《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大意禅师禅宗杂毒海》等。其事迹见于《大慧禅师年谱》、《嘉泰普灯录》、《历朝释氏资鉴》、《补续高僧传》、《高僧传四集》等。

  • 标签: 高僧传 绍兴 十七年 禅宗 十三年 朱熹
  • 简介:<正>朱熹和他的先驱周敦颐·二程一样。出入释老,把佛道哲理输入儒学之中,铸造成新的儒学体系,从而真正实现了儒学独尊的梦想,统治中国社会达七百年之久。人们正确地指出,没有对佛学的吸收,就不会有宋明理学。但是在一般分析佛道二家在朱熹理学形成中的作用时,人们似乎比较偏重于佛学,而对道家道教哲学在朱熹理学形成中的地位作用,则限于一般的提及,而缺乏较细致的分析。本文仅就这一方面做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一宋代理学之所以能够独尊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它既保留了儒学热

  • 标签: 太极图说 无极图 道教哲学 中国社会 道家 儒学热
  • 简介:张克宾著,人民出版社2015午11月第1版,全书327页,32万字。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朱熹易学的思想系统:从朱熹治易的基本观点“《易》乃卜筮之书”入手,以“三圣易”说为线索,分其易学为先天、后天两部分,并最终统摄于太极阴阳的义理架构中。是书共分六章,首章言朱熹易学思想渊源与转变。

  • 标签: 朱熹易学 易学思想 简介 人民出版社 卜筮之书 太极阴阳
  • 简介:墨子的兼爱说被孟子攻击为“无父”。此后,儒家学者大多照着孟子说,既未能作出深入分析,也未能消除对兼爱无父说的疑惑。兼爱说所内涵的普遍人性理念和天地入一体的思想实际上已被宋代理学家融摄。出于严儒墨之辨的学派意识,朱熹重整兼爱无父说,同时也深入分析了兼爱说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对兼爱说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 标签: 朱熹 孟子 墨子 兼爱
  • 简介:德国汉学界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和研究长期以来存在重视先秦、轻视宋明的倾向,但德语世界对朱熹思想的译介活动和阐释工作也并非没有其积极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其译介活动的悠久历史和阐释工作的层出不穷上。对朱熹思想在德语世界中的接受进程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为一场真正对话做好准备,然而目前所看到的德语世界的朱熹思想研究大都不能令人满意,都还难以经得起学术性的严格推敲,这一现象反过来必然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思想对话的真正本质。

  • 标签: 朱熹 理学 德国汉学 中国哲学
  • 简介:朱熹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周易》经传的考察,主张"《易》本是卜筮之书",虽然是古调重弹,但其中又别具新思。朱熹此举并非止于揭示一个历史事实,一方面认为圣人作《易》教民卜筮,乃是传授给民众一个开物成务、为善去恶的实践方法;另一方面则由卜筮之特点而进入到《易》文本的意义表达方式之中,提出"《易》是个空底物事"的精妙论断,深入发掘《易》的"象语言"之特质,并在卜筮的语境中昭示出象数与义理的原发性关系。更为深刻的是,朱熹论证指出,作为卜筮之书《易》的终极意义来源和价值根基乃是作为宇宙本体的自然之理。

  • 标签: 卜筮之书 文本特质 卜筮设教 象数 义理
  • 简介:为建设理想社会,儒家一直集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哪种社会秩序是更为合理的?它合理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并维持这种社会秩序?同时,与此问题相关的是,怎么去定义人的欲望,怎么去解决秩序与欲望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和矛盾。关于这些问题,朱熹用"天理之节文"定义了"礼",认为在"公"的价值观视角上,"礼"是具体而现实的表现"天理之节文"的秩序体系。他把公和理同天理结合起来,在为这些概念提供存在论背景的同时,又赋予了其不可违背的绝对的道德权威。恰恰与之相反,朱熹又把人欲望中与公对立的私、与礼对立的欲,定义为私欲,认为"私"及"私欲"是为了维护社会"公"的秩序,强调为了保存天理一定要克服"私"及"私欲"。朱熹认为,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作为礼的主要构成内容,它们依据于天理,是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私"与"公"、"人欲"与"礼"的关系以及天理的特点,不是以社会秩序的重组为中心,而是通过"礼"所表现的社会秩序,寻求构建社会秩序的正确方向。

  • 标签: 天理 人欲 天理之节文 私与公
  • 简介:本稿是本刊以前刊出的(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实态的考察(上)(下))的续篇。一般认为,丹经《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所撰,并以现在所知的文献形态传承至今。可是,前出论文考察了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的实态,认为从隋唐五代至南宋初期,《参同契》文本实际上一直处在与《龙虎经》《潜通诀》等丹经、丹诀互相混同的不安定状态中,当时,冠以《参同契》之名却与现行本不同的《参同契》文本大量存在,《参同契》也没有获得可为一般人认同的共同解释方向,一般认为最早带有内丹倾向的《参同契》注本——五代彭晓注本,也直到南宋初期才逐渐为人所知。本稿在上述论考的基础上,继续考察了南宋中、后期《参同契》文献的实态。笔者从考察中看出,一般所说的起源于《参同契》丹学思想的先天学理论,实际与《参同契》无关,所谓的先天易学实际上是建立在李之才、邵雍所述的先天卦变说基础上的。笔者还认为,在宋代易学史和《参同契》文献演变史中,实际上是朱熹第一个提出了先天学起源于《参同契》丹学思想的论说,朱熹为了把与《参同契》旧本(如《道藏》所收无名氏注本、阴注本和郑焕校正本所见彭注本等)不合的先天学理论导入到《参同契》思想解释中去,删除和更改了《参同契》旧本的经文,作成了所谓的《参同契》定本(《参同契考异》本)。从南宋后期的《参同契》文献的基本情况来看,可以说,是《参同契考异》的刊行,才结束了持续到南宋初期和中期的《参同契》文献的不安定状态,朱熹《参同契考异》,对宋末元初的《参同契》注本、刊本产生很大的影响。到现在为止的道教研究,一直没有充分认识和探讨过朱熹《参同契考异》对南宋以来道教内修思想演变史和《参同契》文献演变史所�

  • 标签: 《参同契》 朱熹 经文 南宋初期 演变史 文献形态
  • 简介:《西来东去——中外古代佛教史论集》,收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真如丛书”。全书收录了作者黄夏年先生的十九篇论文,分编为“中国篇”、“外国篇”与“比较篇”三部分,合30余万字。“中国篇”探讨的核心内容是佛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如何应对“本土化”的问题。“外国篇”的核心议题则是关于佛教的现代性问题,也就是要回答如何把握或发掘传统佛教的现代价值。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佛教 史论 古代 传播与发展 现代性问题
  • 简介: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远绍孔、孟以来传统儒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张载、邵雍的学说,建立起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博大精深,在中国思想史上罕有其伦。它规模庞大,论证细密,条理清晰,代表了当时民族思维的最高水平。从宋末开始,朱熹思想影响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直至辛亥革命。十三世纪,朱熹学说先后传人朝鲜和日本,一度成为两国的统治思想。稍后,朱熹思想在东南亚地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朱熹学说传人欧美。这样,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内容,朱熹的学说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学说。

  • 标签: 朱熹 学说 张载 邵雍 道教 程颢
  • 简介:“变化”之道,是《周易》的根本性观念。《周易·乾·彖传》中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一语,蕴涵非常丰富,历代《易》学家对“变化”一词有不同的解说。朱熹对“变”与“化”的涵义进行了精细的辨析,用以说明阴阳二气动静流行所呈现的不同形态,以及人与万物之性化育与生成的转化形态,具有哲理精义。

  • 标签: 朱熹 周易 乾道变化
  • 简介:  评述朱熹的太极范畴并不是简单的问题.哲学史上认为朱熹的形上学是从宇宙发生论到本体论的转变,而太极是这一转变的核心概念.这种看法大体无差.但笔者认为朱熹的太极概念中有几种含义可作详细分疏.关于太极,朱熹在他的文章中或者在与学生之间的谈话中所述内容中有种种不同之处,甚至互相矛盾,令人迷惑不解.《朱子语类》中说到“太极”处,共有334次.

  • 标签: “太极” 哲学史 朱熹 《朱子语类》 本体论 形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