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玛曲县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运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得出玛曲县逐月潜在蒸散量值。通过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玛曲县潜在蒸散年际变化呈逐年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为12.0mm/10a;并且存在准10a和准5a周期。潜在蒸散与小型蒸发皿蒸发的逐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月平均潜在蒸散呈单峰型,从1月到7月呈上升趋势,7月是蒸散最大月,从8月又开始下降。并且月平均潜在蒸散最大值出现在年平均气温最高和降水量最多的7月。玛曲县潜在蒸散的季节分布与该地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和气温的高低季节变化一致。

  • 标签: 玛曲 潜在蒸散量 变化
  • 简介: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分析1961-201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并用偏微分方法定量分析各气候因子变化对潜在蒸散的影响。结果显示:1)近50年来黄河中上游地区气温显著升高(α〈0.01),风速和日照时间显著减少(α〈0.01)。半干旱区面积不断扩大,气候总体呈暖干变化趋势。2)潜在蒸散对实际水汽压变化最敏感,其次为最高气温、风速和日照时间,对最低气温变化最不敏感。夏季潜在蒸散对日最高气温最敏感,其他季节对实际水汽压最敏感。3)风速对年潜在蒸散变化贡献最大,其次为气温和日照时间,实际水汽压贡献最小。春夏秋冬对潜在蒸散变化贡献最大的气候因子依次为风速、日照时间、气温。温度升高、湿度减少埘潜在蒸散的正影响已被风速、辐射下降的负影响所抵消。综合考虑各气候因子对潜在蒸散的作用有助于加深对气候变化影响机制的认识,并为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潜在蒸散 气候变化 敏感性 贡献率 黄河中上游地区
  • 简介:1引言英国的气候改变影响观察组(ukccIRG)认为现存一些有助于保持英国自身气候特点且随全球变暖不会改变的重要参数。作为一个例证,观察组有时曾不正确地推断出:由于全球变暖,英国的平均温度有可能接近某些国家,譬如,西班牙和意大利;因此,英国可能会有一种夏季长、热、干且蒸发率高,冬季温暖的地中海式气候。这种情况不可能成为现实,因为在英国,太阳穿过天空的几何轨道和在西班牙的不同。看来在夏季,英国不象是被副热带(西风)急流下的(副热带)高压系统所主宰,进而也不会出现地中海式的燥热。同样

  • 标签: 全球变暖 蒸散量 蒸发率 大气层 土壤湿度 副热带
  • 简介:为明确北疆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合理的灌溉制度,利用北疆地区22个气象站49a(1962~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运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北疆地区1962~2010年的参考作物蒸散ET0(referencecropevapotranspiration),并用Mann-Kendall方法对其进行突变检验,基于ArcGIS9.3空间分析功能模块对北疆参考作物蒸散进行了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ET0在1983年发生向下突变,ET0在时间分布上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受该地区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ET0从北疆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向中间逐渐升高,东南部和西部表现略高,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4~10月ET0对全年ET0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参考作物蒸散量 时空特征 北疆地区
  • 简介:本文通过水分平衡计算,对比不同林区蒸散,得出陕西天然林的最大蒸散在550—600mm之间,山地丘陵地区森林覆盖卒低于35%处蒸散明显减少,森林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将大为减弱.

  • 标签: 蒸散量 水分平衡 天然次生林 渭北 气候区 蒸腾量
  • 简介:蒸散是流域水文过程的关键因子。由于缺乏区域面上实际蒸散的长期观测,很难得到长时间序列的蒸散发时空变化趋势。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架设在黄河源若尔盖地区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2010年全年的蒸散发资料进行分析,对欧洲中心提供的ERA-interim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地表变量再分析数据集进行了局地适用性评估,并依据再分析蒸散数据集,基于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79-2014年黄河源区蒸散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ERA-interim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在黄河源区适用性较好,均方根误差为0.63,NCEP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在4-7月、10-12月模拟值偏高,均方根误差为0.81。(2)进而利用ERA-interim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基于MannKendall方法及Sen斜率(Sen’sslopeestimator)检验法,分析了黄河源区蒸散在1979-2014年期间的变化趋势。黄河源区蒸散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年变化趋势,北部兴海—共和—贵德地区增加最为迅速,年变化率在1.5-2.5mm/a,西南部曲麻莱—治多—玉树地区减少最为明显,变化率为-1.0--0.5mm/a,东南部玛沁—玛曲—久治地区蒸散的变化在0.5-1.0mm/a。(3)利用滑动t检验和SQMK(SequentialMannKendall)方法检测出发生突变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

  • 标签: 黄河源区 蒸散发 长时间序列 趋势
  • 简介:本文主要讨论了遥感技术在水文学领域的应用。利用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的SEBS模型,结合NOAA/AVHRR数据,通过遥感方法估算了华北平原的区域陆面蒸散,并分析了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植被指数对蒸散发的影响。通过遥感估算方法得到,华北平原6~8月份是蒸散较高时期,变化幅度较大;1、2月和11、12月是蒸散较低时期,变化幅度较小。其日蒸散量变化范围在0~8mm之间;年蒸散在520-1100mm之间,平均为700-800mm。地下水埋深较浅的沿海、黄河沿岸以及河南黄河以北的农业区为蒸散发的高值区。在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蒸散与植被指数之间均存在线性正相关性。且在潜水埋深介于1~2m的情况下,陆面蒸散与植被指数间的关系最明显,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达到0.669。

  • 标签: 蒸散发 遥感 华北平原 NOAA
  • 简介:传统的时空分布分析方法仅可以描述参考作物蒸散(ET0)的平均时空分布情况,难以对ET0时空分布的离散程度与稳定性进行量化。根据安徽淮北平原5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与地理信息资料,采用彭曼2蒙特斯公式计算ET0,基于云模型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年ET0呈下降趋势,春、冬季增长,夏、秋季减小;年ET0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季节ET0空间分布不均匀;2004年较为分散而不稳定,1956年较集中而稳定;阜阳站较为分散而不稳定,宿县站较集中而稳定;ET0时间变化的离散程度相对于空间分布较小,稳定性相近。因此,基于云模型分析ET0时空分布特性可行、有效,研究结果可为淮北平原不同作物蒸散发以及旱灾、灌溉等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参考作物蒸散量 彭曼2蒙特斯公式 淮北平原 云模型 时空分布
  • 简介:基于中国西北地区42个气象站1956~2011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该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ET0),分析西北地区ET0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别对ET0进行突变检验、周期变化和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ET0存在明显的月和季节变化,ET0自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依次减少;(2)近56a来,西北地区年均ET0呈明显减少趋势,且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差异,春、夏、秋季ET0均呈显著减小趋势,且夏季减少率最大,而冬季则呈平缓的增加趋势;(3)ET0减小幅度最大的地区位于哈密—和田的东北—西南向一带;(4)1956~2011年,春、夏、秋、冬季及全年平均ET0分别在1984、1986、1981、1995与198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减小的突变,且年均ET0存在2~3a显著震荡周期和准6a的震荡周期;(5)ET0与2m风速、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和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其中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较弱,可见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的升高与日照时数、2m风速的下降导致西北地区ET0的减小,同时考虑日照时数、平均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4个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最小,表明西北地区ET0的变化是上述多种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 标签: 气候变化 PENMAN-MONTEITH公式 参考作物蒸散量 西北地区
  • 简介:1引言彭曼(Penman,1948)建立的蒸发方程,起初用来估计开敞水面的蒸发。该方程可表示为:E0=[(△Rn)+(γEa)]/(△+γ)(1)式中E0为开敞水面的蒸发(mmd-1);Rn为净辐射(mm/天)。若不直接观测净辐射,则可用下式估计:

  • 标签: 随机误差 净辐射 蒸散量 Penman 估计值 饱和水汽压
  • 简介:一、住宅潜在需求的概念住宅的潜在需求是指未来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或人们的支付能力发生变化时的住宅需求.着重点在于市场条件或支付能力发生变化.市场条件的变化可能有住宅的自然更新,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化进程,家庭规模趋势小等形成的需求.支付能力的变化有人们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政策的导向等诱发的需求.潜在需求侧重于人们的欲望及市场条件下可能表现出来的需要.

  • 标签: 市场条件 支付能力 潜在需求 住宅需求 收入 生活水平
  • 简介:在身高预测方面,国外许多数据、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但是,中国人与外国人人种、地域不同,在借用数据预测时,难免要有相当的差异。为了研究当地少年儿童生长的规律,并运用在选材上,我们从一九七八年开始,先后对县业体66名兰球运动员的身高增长进行跟踪测试,以期通过各岁域的年生长求取某年令之后的潜在增长,从潜在增长揭示其生长规律性。倘从7岁—18岁测得个体增长的连续资料需11年时间,求得预测数据之后,验证数

  • 标签: 增长量 儿童身高 预测数据 年生长量 数据预测 八年
  • 简介:为探讨华北平原作物需水量在不同季节随气候变化的变化规律,对华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Evapotranspiration,简称ET_o)在不同季节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利用FAO-56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华北平原48个气象站点1960~2012年的ET_o,其次分析了ET_o及温度(T)、日照时数(n)、风速(u)和相对湿度(RH)这4个主要气候因子在各个季节的年际变化规律,然后使用敏感性分析法分析了ET_o对气候因子变化的敏感程度,最后结合ET_o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及气候因子的多年相对变化率分析得出气候因子的变化对ET_o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960~2012年,华北平原ET_o在四季的年际变化均呈下降趋势。气候因子除T呈上升趋势外,n、u和RH均呈下降趋势。ET_o对T、n和u的变化正敏感,对RH的变化负敏感。ET_o对T和n最敏感的季节为夏季,对u和RH最敏感的季节为冬季。ET_o在春季、秋季和冬季的下降主要受u下降的影响,ET_o在夏季的下降则主要归因于n的下降。

  • 标签: 参考作物蒸散量 气候因子 敏感性分析 华北平原
  • 简介:以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点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从估算模型和统计角度计算分析了该流域参考蒸散及蒸发皿蒸发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过去50a石羊河流域蒸散发呈增加趋势,个别站点达极显著水平(p<0.01),1960~2009年和1970~2009年不同时段的选择对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估算模型理论分析认为桑斯威特法计算的参考蒸散量变率主要由气温决定,蒸发皿蒸发和彭曼蒙蒂斯公式计算的参考蒸散量变化则是辐射、气温、风速及空气饱和差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相关分析和突变检验的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并得出过去50a石羊河流域蒸发皿蒸发和彭曼蒙蒂斯公式计算的参考蒸散量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空气饱和差。

  • 标签: 参考蒸散量 蒸发皿蒸发量 石羊河流域 彭曼蒙蒂斯公式 桑斯威特法
  • 简介:摘要蒸散是陆面水循环中非常重要水文过程之一,在农田水平衡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基于山西省万荣县气象局1957-2007年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和1965-2004年0-100cm各旬土壤湿度资料(用土壤质量含水率表示),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万荣县冬小麦蒸散情况详细分析。

  • 标签: 潜在蒸散 土壤湿度 作物系数 冬小麦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地区蒸散发(ET)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对旱地、林地、草地、水田、沼泽等地类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松嫩平原地区ET的时空变化规律。

  • 标签: 蒸散发(ET) 松嫩平原 时空变化
  • 简介:利用1981—2010年怒江流域9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采用气候倾向率、R/S等方法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变化的趋势性和持续性,并探讨了影响潜在蒸发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近30年怒江流域四季潜在蒸发趋于减少,年潜在蒸发以18.4mm.(10a)-1的速率显著减少。夏、秋、冬季和年潜在蒸发量具有持续性,未来将持续减少,尤其是冬季。在年代际尺度上,四季潜在蒸发1980年代为正距平,1990和2000年代均为负距平。风速减小是四季潜在蒸发减少的主要因素,不过春季潜在蒸发的减少与降水量的显著增加也有关,且夏季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变小对潜在蒸发减少的作用不可忽视。

  • 标签: 怒江流域 潜在蒸发量 变化趋势 HURST指数 影响因子
  • 简介:利用吉林通榆半干旱区农田站和退化草地站2008年的外场试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蒸散和地表水分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年来看,尽管两个站点相距仅5km,但农田站的全年总蒸散比代表自然土地覆盖状况的退化草地站高28.2mm;且生长季两种下垫面的蒸散较为接近,差异主要发生在非生长季。同时,农田站的年水分收支总量为51.1mm,比退化草地站低35.6%。具体来说,生长季,两个站点的水分收支均有盈余;但在非生长季,退化草地站的水分收支仍有盈余,而农田站则处于水分亏损状态。这说明在半干旱区,代表人为土地利用状况的农田站面临着更大的水分供给压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会加剧该地区的干旱化趋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水分盈余并不代表地表的水分状况良好。从Prietley—Taylor系数来看,两个站点的Priestley-Taylor系数均远小于1.0,说明在半干旱区,由于表层土壤水分条件的限制,实际蒸散远未达到平衡蒸散,土壤面临着水分供给的压力。其可能的原因是,对半干旱区而言,尽管水分收支有盈余,但是由于土壤沙化严重,土壤孔隙度大,大气降水很容易下渗,并以地下水的形式存储起来,使得表层土壤水分供应反而不足。

  • 标签: 半干旱区 土地利用 蒸散 水分收支 Priestley-Taylor系数
  • 简介:在控温控湿条件下,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影响沙棘苗木蒸散水的生理生态因子,初步结论为:沙棘苗木蒸腾速率的日变化一般为单峰曲线,偶尔出现双峰曲线;沙棘苗木蒸腾速率季节变化有2次高峰,第1次峰值通常出现在7月,第2次峰值在9~10月.一定范围内,气温与沙棘苗木蒸腾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空气相对湿度与沙棘苗木蒸腾速率呈负相关关系.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沙棘苗木的蒸腾速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土壤类型,土壤田间持水量高的土壤的苗木蒸腾速率较低;沙棘苗木蒸腾速率日变化、季节变化与气孔导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沙棘苗木单株蒸散耗水量随季节变化呈"正态单峰"曲线,峰值多在7~8月,而且土壤含水量越低,苗木蒸散耗水量越少.土壤粘粒含量越多,土壤持水力越高,蒸发耗水量越低,反之则越高;土壤含水量越高,蒸散含水量越多.

  • 标签: 沙棘 苗期 耗水 影响因子
  • 简介:运用世界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程和1980-2008年黄土高原不同经纬度18个气象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气象站点参照腾发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08年黄土高原参照腾发年平均值为874.74~1129.79mm,并随着纬度从北到南和经度从东到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0多年间绝大部分研究点的E瓦呈逐年增加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4.04~48.25mm/10a,无论包头、横山、绥德、延安、洛川、固原、环县和临汾等地降雨量逐年减少,还是东胜、榆林、民和、靖远、海原和长治等地降雨量逐年增加,可见黄土高原的干旱化正在加剧。黄土高原各气象站点的参照腾发年内最大值均出现在6、7月;5~8月的ET0占全年的比重为52.9%~59.2%,比重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

  • 标签: 黄土高原 Penman-Monteith模型 潜在腾发量 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