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7-01-11
  • 出处:《医药前沿》 2017年第1期
  • 机构:美国《癌细胞》杂志发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研究小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肿瘤向肺部转移的新机制,并为此配发康奈尔大学肿瘤转移领域顶级学者撰写的专题评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原发性胆汁胆管(PBC)是一种以慢性进行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肝病,针对自身抗原——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亚单位(PDC-E2)免疫耐受的丧失是PBC发病的根源。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特有的免疫生物学特性使其成为PBC发病的积极参与者。近年来,PBC的检出率逐年提高,但临床上仍未改变熊去氧胆酸单一用药的格局,深入了解PBC的免疫发病机制将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肝内胆管上皮细胞 免疫发病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嗜酸细胞食管(eosinophilicesophagitis,EoE)是一种慢性的由异常免疫或抗原介导的食管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食管功能障碍,病理上以嗜酸细胞浸润为特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011年更新的指南中强调了EoE是一种具有临床病理特征的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该病是一种多基因异常疾病,与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慢性Th2型炎症性疾病,由于大部分患者有食物不耐受、过敏史或过敏家族史,变态反应为本病发病的重要环节,本文就以下几方面分别阐述EoE的发病机制

  • 标签: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 发病机制 临床病理特征 食管疾病 食管功能障碍 嗜酸细胞浸润
  • 简介:关节(O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又称骨关节病、退行关节等。多数人认为骨关节是以关节软骨损坏为特征的一种退行性病变,是最为常见的非滑膜关节疾病,表现为关节软骨破坏,关节表面形成骨赘,滑膜细胞增生,滑膜炎和关节间隙变窄。目前细胞因子、金属蛋白酶、自由基等与(OA)发病机制的关系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笔者硕士研究生导师赵文海教授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骨关节软骨细胞代谢修复紊乱机制”更是将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及试验研究,从分子层面探讨(OA)的发病机制,本文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OA)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探讨作一综述。

  • 标签: 骨性关节炎 发病机制 研究概况
  • 简介:[摘要]化脓汗腺(Hidradenitis Suppurativa,HS)好发于间擦部位和大汗腺丰富的区域,临床表现为炎症红斑、疼痛结节、深部窦道、脓肿、溃疡和纤维化疤痕发。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复杂,遗传、免疫、炎症、微生物稳态失衡、内分泌等多种因素参与发病,患病群体多发生包括肥胖、代谢综合征、炎症肠病和脊柱关节病等共病现象。HS给患者生活带来严重负面影响,难愈创面及病情反复是治疗的难点,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控制本病进展及改善预后,本文对HS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有效对症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 化脓性汗腺炎(HS)发病机制 免疫 炎症
  • 简介:摘要女性年龄是决定生育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生殖能力逐渐下降。子宫内膜容受下降是女性年龄相关生殖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机体在衰老过程中,由衰老细胞分泌的一系列促因子介导一种慢性、低度、系统、非可控的炎症状态,称为衰老。外周循环以及子宫局部的促因子例如白细胞介素(IL)-1β、IL-6、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积累,与雌孕激素协同作用,通过调控同源框A10 (HOXA10)、整合素αvβ3、黏蛋白1(MUC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子宫内膜容受标志分子的表达和功能,损伤子宫内膜稳态,导致女性年龄相关性子宫内膜容受下降。本文从子宫内膜容受的形态学标志胞饮突的生长发育,以及子宫内膜容受标志分子MMPs、LIF、MUC1、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B-EGF)、整合素αvβ3、HOXA10等多个方面对衰老影响子宫内膜容受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子宫内膜容受性 炎性衰老 子宫内膜 植入
  • 简介:一直以来,慢性疼痛困扰着许多人,并且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最近,研究人员通过对动物的研究弄清了神经细胞上的受体是如何调控慢性痛的。这些发现将有助于研制出用于治疗这种慢性疼痛的新药。

  • 标签: 炎性痛 受体 慢性疼痛 治疗 神经元 新药
  • 简介:摘要反流食管是胃液、肠液等逆流入食管后导致的食管黏膜的性病变,呈反复慢性发作,是诊疗中较为常见的胃食管反流性病变,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较高,目前临床治疗以药物控制为主,本文主要就本病发生的主要机制与目前临床诊疗中的常见治疗手段进行介绍分析。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发病机制 临床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丙戊酸(VPA)抑制大鼠实验自身免疫神经(experimentalautoimmuneneuritis,EAN)的机制。方法36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每组12只,应用P257-81多肽与完全弗氏佐剂的混合液免疫治疗组和模型组大鼠。治疗组于免疫当天至第15天每天腹腔内注射300mg/kg丙戊酸钠,模型组、正常组同时点注射等量的PBS。观察发病情况,坐骨神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改变,检测外周血中Th17和Foxp^3+Treg细胞含量及淋巴结中肿瘤坏死因子OL(TNF-α)、1干扰素(IFN-1)、白介素17(IL-17)和β型转化生长因子(TGF—B)mRNA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最初发病时间迟于模型组,其高峰期神经系统体征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坐骨神经细胞浸润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模型组与治疗组外周血中Th17、Foxp^3+Treg细胞所占百分比均高于正常组,治疗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所占百分比低于模型组,Foxp^3+Treg细胞所占百分比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淋巴结中TNF—α、IFN-γ和IL-17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TGF—β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丙戊酸能够抑制EAN大鼠的自身免疫反应,对EAN有治疗作用。

  • 标签: 丙戊酸 神经炎 自身免疫性 实验性 大鼠
  • 简介:目的研究平舒消膏(PSO)的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模型、大鼠足肿胀模型及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观察PSO的在体抗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生物测定法,观察PSO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的白细胞介素-1(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索PSO的抗作用机制。结果体内实验中,PSO显著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升高,明显降低大鼠自身血所致足跖肿胀,减轻大鼠棉球肉芽肿。体外实验中,PSO浓度相关性地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释放IL-1β及TNF-α,降低IL-1β对胸腺细胞的增殖效应及TNF-α对L-929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平舒消膏可减轻各期炎症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巨噬细胞释放因子有关。

  • 标签: 平炎舒消膏 抗炎作用 巨噬细胞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纳米氧化铅暴露对小鼠学习记忆和空间探索能力的影响以及脑组织白细胞浸润在纳米氧化铅致神经行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60只雄性SPF级昆明小鼠按体质量匹配法分为对照组、纳米氧化铅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5只。纳米氧化铅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5 mg·kg-1、10 mg·kg-1、20 mg·kg-1的纳米氧化铅,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1次/d,持续28 d。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和空间探索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 (interleukin-1β,IL-1β)蛋白表达水平,小鼠脑微血管中细胞间黏附因子-1 (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蛋白表达水平,小鼠血液白细胞中淋巴功能相关抗原-1 (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1,LFA-1)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脑组织中白细胞浸润比例。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Morris水迷宫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他数据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s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脑组织白细胞比例、TNF-α、IL-1β与神经行为指标的相关。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四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存在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F= 3.21,P<0.05)。纳米氧化铅中、高剂量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穿越平台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旷场实验结果显示,四组小鼠的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10,P<0.01),纳米氧化铅中、高剂量组小鼠站立总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四组小鼠海马组织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1,9.89,均P<0.05)。纳米氧化铅高剂量组小鼠海马组织TNF-α[(1.03±0.30),(0.35±0.10)]和IL-1β[(0.50±0.15),(0.32±0.10)]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纳米氧化铅低、中、高剂量组的小鼠脑组织中白细胞比例分别为[(9.99±1.09)%],[(13.03±0.94)%]和[(16.51±3.89)%]。其中,纳米氧化铅中、高剂量组白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13±1.29)%](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组织白细胞占比、海马组织TNF-α蛋白水平和IL-1β蛋白水平与行为学指标均呈负相关(r=-0.815,-0.744,-0.578,均P<0.01;r=-0.771, -0.836,-0.704,均P<0.05;r=-0.823, -0.876,-0.695,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四组小鼠脑微血管ICAM-1蛋白和VCAM-1蛋白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1,16.19,均P<0.05)。纳米氧化铅中、高剂量组的小鼠的ICAM-1[(1.07±0.16),(1.21±0.35),(0.59±0.19),均P<0.05]和VCAM-1[(0.68±0.12),(1.92±0.23),(0.23±0.05),均P<0.05]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此外,四组小鼠血液中白细胞LFA-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80,P<0.01)。纳米氧化铅中、高剂量组的LFA-1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0.33±0.06), (0.89±0.23),(0.05±0.01),均P<0.05]。结论纳米氧化铅暴露可导致小鼠出现认知功能损伤及海马组织因子升高,这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中ICAM-1和VCAM-1升高促使白细胞浸润脑组织有关。

  • 标签: 纳米氧化铅 认知功能损伤 白细胞浸润 细胞间黏附因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小鼠
  • 简介:摘要顽固(或难治)类风湿关节(RRA)以关节滑膜持续增生伴炎症为主要特征,而滑膜成纤维细胞的炎症记忆被认为是RRA的重要成因,具体机制可能涉及细胞的表观遗传、代谢重编程,但至今尚未见关联研究的报道。现将炎症记忆在R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炎症记忆 顽固性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类风湿关节的发病机制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期间骨科门诊收治的1200例类风湿关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服用甲氨喋呤,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使用宣痹汤和甲氨喋呤,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5.67%;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晨僵时间以及关节肿胀与疼痛情况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甲氨喋呤具有抑制患者细胞合成多巴胺的作用,可以促进腺苷在细胞中的释放,进而抑制炎症反应的出现,阻止患者的关节受到进一步损害。宣痹汤中含有多种具有解毒通络以及清热除湿作用的中药材,因此与甲氨喋呤配合使用可以有效减轻副作用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强化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发病机制 甲氨喋呤 宣痹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癌淋巴管的病理机制,探讨CT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57例肺癌淋巴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CT及HRCT表现。结果肺癌淋巴管CT检出率为94.7%;右肺发生肺癌淋巴管几率明显大于左肺,均表现为局限性非对称分布;44例患者表现为胸膜增厚,叶间胸膜为好发部位,范围较广;39例小叶间隔增厚,37例纵膈淋巴结或肺门肿大;20例肺内小结节。结论肺癌淋巴管病理改变较为明显,CT在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使用价值。

  • 标签: 肺癌性淋巴管炎 病理机制 CT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膝关节骨关节的发病机制与诊治方法。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的膝关节患者120例进行回顾分析与总结。结果研究表明,膝关节骨关节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结论可以根据其不同类型的发病机制,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膝关节骨关节进行诊治。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发病机制 诊治方法
  • 简介:摘要踝关节创伤关节作为一种常见病变,影响患者活动,严重者可致残。本文就该病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进行介绍与分析,并探讨了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

  • 标签: 踝关节 创伤性关节炎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骨关节是非常常见的关节疾病,但是它的发生机制至今未能完全明确。本文回顾并研究自1997年以来关于骨关节与软骨细胞研究的文章。截至目前的研究表明,骨关节并不是关节损伤之后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骨科大夫有可能采取一些治疗手段来阻止或者推迟它的发生。

  • 标签: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发生机制 软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