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生与女性批评更多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后殖民理论与生态女性主义的一种阐发,其强烈的解构性和批判性以及实践性是值得关注的。

  • 标签: 斯皮瓦克 后殖民生态批评 女性批评
  • 简介:摘要:民生,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维度。生态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法治作为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将生态民生的理论论述转化为法律话语,需要通过权利义务范式进行表达。生态民生下的环境权,是公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既包括实体环境权,也包括程序环境权。同时,还要求公民积极履行绿色义务,从而形成权利义务相融合的严密制度保障。

  • 标签: 生态民生 生态文明建设 法治 环境权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4-10
  • 简介:而厘治军民的根本在于使人民,曾国藩担心百姓,像他在同治三年(1864)三月二十九日的日记中说

  • 标签: 曾国藩民生 民生观
  • 简介: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民生的深化,对坚持群众路线和实现中国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习近平 民生观 中国梦
  • 简介:传统民本思想,有基于生存发展的理性、有尊重自然规律的朴实和追求理想社会的夙愿等特征。传统农业文化体现的重农型、仁德型民本思想与现代民生思想有相容性,对于探索构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型、生态型、法治型民生有启发意义。

  • 标签: 生态型民生观 可持续发展观 传统民本观
  • 简介: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之下,"民生保障"问题本质上是法律问题,是法律对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的保障。作为法律制度之一的刑法,主要从刑事政策、刑法机能、具体罪名设定三个层次来体现民生保障。《刑法修正案(九)》从宏观与微观上体现了我国刑法民生保障的基本特征,故我国刑法可称为"民生刑法"。"民生刑法"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刑法上的体现,值得提倡。

  • 标签: 依法治国 民生保障 以人为本 民生刑法
  • 简介:民生主义之所以成为现代民生建构的逻辑初始,在于其核心原则突破了传统儒家伦理社会组织原则的束缚;其哲学基础实现了由传统的以人生态度与治理之道为核心的理论范式向以历史重心与道德规范的现代理论范式的转换;其现代价值透映出超越西方现代性路径并释放出社会主义内蕴的逻辑射线。梳理并检视社会主义民生建构的逻辑起点,目的在于厘清中国现代性进程中,早期民生观念的演变规律及其所遵循的价值准则与价值目标,从而为改革开放进程中民生的转型与升级提供方法论指导和经验总结。

  • 标签: 现代性 民生主义 社会主义 民生观 逻辑
  • 简介:毛泽东民生是毛泽东在批判汲取中国传统民生智慧、近代中西方民生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毛泽东民生现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并与毛泽东自身的实践条件和个人素质密切相关。

  • 标签: 毛泽东 民生思想 理论渊源
  • 简介:提升公民生意识,应坚持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合理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民主程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强化对公民的生态环境教育。

  • 标签: 生态文化 生态意识 提升
  • 简介: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是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研究中,孙中山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民生思想,也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在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后的今天,正确分析和认真总结孙中山先生的民生,对不断加快民生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民生观 和谐社会 启示
  • 简介:作为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的首倡者.陈寿朋教授认为.走向这个绿色新文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仅仅靠外在的强制性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整个国民心灵上构筑起一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心灵屏障.使它们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因此.在生态形势严峻、国民生道德普遍淡漠甚至缺失的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教育.。全民生道德教育就是指引我们走向这个即将诞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新文明的路标。

  • 标签: 生态道德教育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觉意识 生态建设 环境保护
  • 简介:理清生态文明素养的丰富内涵,是提升国民生素养的前提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国民更加牢固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理念,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才能聚集实现中国梦和推动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磅礴力量。基于中国梦的理论视域,国民生素养至少涵盖十方面的内容。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文明素养 国民 内涵 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
  • 简介:摘要:农村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其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因此,必须加强农民生文明意识培育。但目前农民生文明意识相对薄弱,农村基层干部重视度不高,农村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不充足等都在影响着农民生文明意识培育的效果。为此本文浅析了当前农民生文明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 标签: 农民 生态文明意识 问题  对策
  • 简介:曹前发在《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9期撰文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无论是革命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强调绿化事业和注意水土保持。今天,我们追忆他的绿化祖国和注意水土保持的思想,研究他的生态,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美丽家园,有着巨大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生态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 《学习与探索》 建设生态文明 水土保持
  • 简介:江泽民从哲学与伦理学的高度,鲜明地提出了“要促进入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构成了江泽民生伦理思想的理论支点。同时,从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等视角创造性地阐发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取向,明确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和要“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良好愿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条件,阐明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方略是必须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精辟的重要理论观点为我们解决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 标签: 江泽民 生态 伦理思想
  • 简介:在媒介生态系统中,电视民生新闻已成为电视新闻的一支生力军。区别于电视新闻群落的其他新闻品类,民生新闻具有独特的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功能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并具有自我进化功能。这些都构成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介竞争力。

  • 标签: 电视民生新闻 媒介生态系统 生态位
  • 简介:摘要:传统农民相对缺乏生态道德意识,具备完善的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当前社会已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快生态文明体系的完善,建立美丽新中国,而基于我国社会人群的基本组成面貌便是农民所占比例较高,所以其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态德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有助于精准掌控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生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农村地区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现实研究意义。

  • 标签: 新型职业农民 生态德育 现状调查
  • 简介: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多层面、多角度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新内涵,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从马克思民生视角对红旗渠精神进行全新诠释,彰显红旗渠精神的民生意蕴:基本要义是对“现实的人”的关怀;核心内涵为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现路径为革命的实践活动;价值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标签: 红旗渠精神 马克思民生观 现实的人 实践活动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简介:文化的生态是考古学和人类学系统论框架中最富创造力的理论之一。生态学被定义为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或结构与自然功能之间内在关系的科学。人类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与其他有机体及其自然环境的关系被定义为人类生态学。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学需求和基因结构决定了大部分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 标签: 生态观 文化 生物有机体 人类生态学 自然环境 自然功能
  • 简介:东欧国家(包括原民主德国)实行经济转轨已4年余。从整体看,东欧经济已从衰退中走出来,有些国家甚至出现增长。那么,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东欧国家居民生活与转轨以前相比,状况又如何呢?原民主德国: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原民主德国经济从1992年开始出现增长,生产总值实际增长6%;1993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实际增长6.2%,全年增幅达6.5%。1989年10月之前,、如不考虑货币实际购买力(按货币实际购买力东马克与西马克的比价为100:12),原民主德国职工月平均工资1300东马克仅相当于原联帮德国职工的30%。1992年,东部职工平均工资增至2700(西)马克,为西部的60%,其中银行职员工资已与西部拉平,五金工人工资也达西部的7.1%;退休者的月平均收入已由原夹的700-800东马克增加到1000-1200马克,为西部的56.7%。1993年,随着某些部门职工工资与西部拉平或有适度增长,整个东部职工月平均工资已达西部的75%;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也有所增长。

  • 标签: 东欧国家 月平均工资 民主德国 居民生活 实际购买力 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