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病理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收治2020-7~2021-7我院80例病理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应用抽签形式,将其划分为以下2个小组。常规组40例,干预组40例。予以所有患者实施康柏西普药物进行治疗,常规组续3次每月注射后,改为按需治疗方案;干预组单次治疗后改为按需治疗方案;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进行检测与记录。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互比,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常规组,互比有差异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穴位按摩护理干预对新生病理黄疸疗效的影响。方法:2020年5月到2021年6月,选取120例新生病理黄疸进行研究分析,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穴位按摩护理干预。获取两组患者的黄疸指数、护理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的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00%大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新生病理黄疸治疗期间实施穴位按摩护理干预,可降低黄疸指数,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常规护理 穴位按摩护理 黄疸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新生病理黄疸护理中,选择应用全方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我院的患儿均予以计算机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接受的60例新生病理黄疸患儿进行平分,即纳入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前者应用全方位护理干预,后者应用常规护理,开展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将两组患儿的恢复指标、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对照。结果:在初次排胎便、胎便转黄以及黄疸消退的耗时对照上,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前,将其血清胆红素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两组的数据较为相似(P>0.05);护理3d后,前者该项指标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新生病理黄疸护理中,选择应用全方位护理干预可促进患儿恢复,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

  • 标签: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全方位护理干预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不同早期护理干预对于早产新生儿患者出现病理黄疸的影响与研究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自2021年1月至20

  • 标签:
  • 简介:摘要病理瘢痕是真皮纤维化疾病中的一类,以过度纤维化和胶原沉积为特征,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病理瘢痕形成的潜在病理机制尚未阐明,且其临床疗效不佳、复发率高,故其防治一直是临床上致力解决的难题。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维持心血管稳态的重要内分泌级联,其组成成分均在皮肤各细胞中表达,皮肤局部RAS可以独立于血浆RAS发挥作用。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皮肤局部RAS激活,其主要活性成分血管紧张素Ⅱ(ATⅡ)通过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1(ATR1)和血管紧张素受体2(ATR2)两个特异性受体对受伤创面发挥相反的作用影响病理瘢痕的形成。本文首次全面综述了皮肤局部RAS系统的经典通路、肥大细胞诱导的糜酶旁路及瘢痕疙瘩相关淋巴组织诱导的溶酶体蛋白酶旁路环路在创伤修复及病理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 标签: 病理性瘢痕 皮肤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蓝光+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病理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医院收入的病理黄疸新生儿40例为分析的治疗样本,时间定于2021年6月~2022年6月,然后经计算机表法处理小组,20例为参考组接受蓝光治疗,20例为分析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结果:分析组的胆红素浓度与黄疸消退时间均小于参考组,同时P<0.05;分析组的有效率大于参考组,同时P<0.05。结论:蓝光+茵栀黄口服液,应用在新生病理黄疸的治疗中,能够提升有效率与降低胆红素浓度、减少黄疸消退时间,这种治疗方案更值得临床借鉴或是推广。

  • 标签: 蓝光 茵栀黄口服液 新生儿 病理性黄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蓝光+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病理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医院收入的病理黄疸新生儿40例为分析的治疗样本,时间定于2021年6月~2022年6月,然后经计算机表法处理小组,20例为参考组接受蓝光治疗,20例为分析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结果:分析组的胆红素浓度与黄疸消退时间均小于参考组,同时P<0.05;分析组的有效率大于参考组,同时P<0.05。结论:蓝光+茵栀黄口服液,应用在新生病理黄疸的治疗中,能够提升有效率与降低胆红素浓度、减少黄疸消退时间,这种治疗方案更值得临床借鉴或是推广。

  • 标签: 蓝光 茵栀黄口服液 新生儿 病理性黄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胰腺腺泡细胞异常钙信号是AP最早期的细胞内事件,在AP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腺泡细胞内钙信号的转导受细胞内钙信号元件严格调控,主要包括细胞内钙库上表达的钙释放通道如三磷酸肌醇受体和兰尼碱受体、细胞膜上的钙库操纵型钙内流通道以及参与回补胞内钙库的肌质网膜钙ATP酶和参与钙外排的胞膜钙ATP酶等。目前研究提示这些钙信号元件或可作为AP早期治疗的干预靶点。本文围绕钙库操纵型钙内流通道及钙信号下游效应分子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旨在探索靶向钙信号的新型AP早期治疗的药物靶点。

  • 标签: 胰腺炎 腺泡细胞 钙信号 钙调神经磷酸酶 导管上皮细胞
  • 简介:摘要神经病理疼痛(NP)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且未完全明了,不同的神经病理疼痛疾病可能有相同或类似的症状和(或)体征。本文针对NP的发病机制强调寻找疼痛传导通路上的关键靶点,针对靶点进行治疗。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靶点治疗 周围敏化 中枢敏化 抗痛调节剂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姜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2-10-12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17期
  • 机构:崇州市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1230
  • 简介:提到骨质疏松大家并不陌生,部分人会误认为骨质疏松那就是单纯缺钙,自己买点钙片服用就能预防或者病情得到缓解,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骨质疏松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属于代谢性骨病,例如骨量减少,丢失、降低、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骨脆性增高,很容易发生骨折情况。尤其是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下降,根据不完全统计,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的比例高达35%左右。此外,女性绝经后的1-3年内,由于激素水平极速下滑,大大降低雌激素对骨组织的保护作用,我们患骨质疏松症的机率较大。当骨质疏松时轻轻一损、一碰就会出现严重骨折,这时大家就会想,雨天及外出易摔倒,那我就少出门,尽量不在你说天气不好我不出门,我等天气好在出门,这也是对自己的保护,但是事情总有万一,要是在雨天出门,这样就可能减少受伤骨折吗?答案肯定不是的。因为重度骨质疏松时即使不摔倒,轻轻打个喷嚏、弯腰拾个纸屑,也有可能发生胸腰椎骨折,这就是骨质疏松伴病理骨折。因此需要格外注意预防骨质疏松。那发生骨质疏松伴病理骨折怎么治疗呢?我会在这里举例说明。

  • 标签: 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大鼠神经病理痛的关键基因。方法在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基因表达数据库中,下载大鼠神经病理痛脊髓组织的基因组数据(GSE18803),确定神经病理痛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得到关键基因。通过Tabula Muris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免疫炎症单细胞分布和表达情况的分析。结果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得到10个关键基因,包括Tyrobp、Clec4a3、C1qc、Ptprc、Laptm5、Csf1r、C1qa、C1qb、Fcgr3a和Cd53。Cd53、Laptm5和Ptprc主要在巨噬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中存在表达;Clec4a3和Csf1r主要在单核细胞中表达,Fcgr3a主要在单核细胞和粒细胞中存在表达;Tyrobp主要在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和多能祖细胞中存在表达。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大鼠神经病理痛相关的10个关键基因,并获得了其在脊髓免疫炎症细胞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 标签: 神经痛 基因 计算生物学
  • 简介:摘要化疗所致神经病理疼痛(CINP)是癌症化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具有剂量依赖性,最初表现为急性疼痛综合征,若未能治愈或反复发作,可发展为慢性神经性疼痛。CINP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线粒体功能障碍、钙稳态变化、氧化应激、凋亡途径活化、髓鞘和非髓鞘纤维丢失、免疫系统活化以及离子通道表达活性增加等,不同种类化疗药物导致神经病理疼痛的机制有所不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CINP防治措施,有较高认可度的治疗药物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度洛西汀。

  • 标签: 肿瘤 化学疗法,辅助 控制疼痛 神经保护
  • 简介:摘要神经病理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是指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NP的发病机制复杂,与免疫调节有关。巨噬细胞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在体内通过自身极化和神经免疫相互作用参与神经损伤后的外周及中枢敏化形成过程,促进NP的发展。文章对巨噬细胞在NP中的作用进行综述,研究巨噬细胞在NP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可能为治疗NP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不同阿片药物治疗癌性神经病理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癌性神经病理疼痛患者为主要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25例/组。观察组采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疼痛程度均轻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癌性神经病理疼痛患者,采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的总体效果更显著,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但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在安全性方面相似,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 标签: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 盐酸曲马多缓释片 疼痛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肉瘤(EA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2012年4月至2020年10月诊治的5例EAS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38岁(25~74岁)。低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条索状、巢片状、不规则裂隙状浸润生长,并见肿瘤性血管形成,血管腔隙大小不一、互相吻合沟通,内衬异型内皮细胞,腔隙中还可见红细胞。高倍镜下见瘤细胞呈上皮样,具有明显异型性,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核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5例患者免疫组织化学不同程度表达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CD34、Fli-1、ERG和FⅧ-R-Ag)、上皮性标志物(CKpan、CK8/18)及间叶性标志物(Vimentin),Ki-67阳性指数10%~60%。结论EAS较罕见,极易误诊为低分化癌等恶性肿瘤,确诊需依靠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病理医生需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 标签: 血管肉瘤 软组织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对新生病理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病理黄疸患儿。将其随机分为2组(49例/组),对照组治疗使用蓝光照射,观察组治疗使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对干预后2组患者相关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100.00%,对照组为89.8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胆红素水平及8-OHDG水平(血清8羟基2脱氧鸟苷)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各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胆红素水平及8-OHDG水平均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方式对新生病理黄疸患儿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对于改善其胆红素水平、氧化应激反应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白蛋白 蓝光照射 病理性黄疸 胆红素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本组2例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患者均为女性,术前均诊断不明,术中分别行乳腺肿物切除术和全乳腺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血管肉瘤Ⅰ级和Ⅱ级。免疫组化染色2例均弥漫性表达Vimentin、CD31、CD34、Fli-1。FISH检测:2例均无MYC基因的扩增。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至今,1例病情稳定,1例术后2个月肿瘤复发,3个月后死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预后。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1年5月病理确诊的3例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2例为球血管肌瘤,1例难以分类,诊断为血管周细胞肿瘤),分析其临床、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学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21~70岁。2例因体检发现,1例因腰部不适就诊。影像学显示肾实质内类圆形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往往呈不均性延迟强化。大体检查:2例位于肾门处,1例位于肾实质内,均呈结节状,直径1.6~5.1 cm(平均4.1 cm),切面灰白或灰红色,质韧。光镜下观察:瘤细胞实性片状或小结节状排列,与血管壁关系密切,瘤细胞多呈上皮样,胞质丰富、浅嗜酸,边界不清,核圆形,可见核仁,部分区域可见多少不一的长梭形、束状排列的平滑肌成分,两种成分有过渡移行,所有肿瘤均无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及Ⅳ型胶原弥漫强阳性,2例表达CD34,3例均不同程度表达PDGFRB,Ki-67阳性指数2%~3%。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显示,3例均未见KRAS、BRAF V600E基因突变;二代基因测序检测,3例中有2例发现PDGFRB基因突变,分别为第3和第18外显子突变,均未发现NOTCH 1/2/3基因融合。3例随访6~92个月,所有患者均健在,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是一种原发于肾脏向平滑肌分化的罕见间叶性肿瘤,以血管球瘤最常见,瘤细胞形态温和、与血管壁关系密切并见梭形的平滑肌成分对该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性和肌源性标记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诊断。PDGFRB基因突变在该肿瘤的发生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多数预后良好,少部分病例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

  • 标签: 周细胞肿瘤,肾脏 血管球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