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9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创造发展上,我们的祖先曾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古代的,即以经(《周礼》、《仪礼》、《礼记》)为主的,是指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各种社会政治制度、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各种礼节仪式,它几乎囊括了所有社会领域,凡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等一切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章制度,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人们在生活中一切行为所应遵守的礼节仪式,都属于的范畴。因此,中国古代的,在中国社会政治、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中,有着极为重大而独特的文化意义。

  • 标签: 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文化史 宗法制度 礼记 礼经 风俗习惯
  • 简介:大学生育就是以为核心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思想和教育体系,包括大学需要遵守的礼制、礼仪和价值内涵三个方面。在大学生中开展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无形载体,是提升个人文明素养的重要方法。大学生育的路径包括课堂教育、日常应用、校园仪式、榜样示范和自我修养等。

  • 标签: 大学生 礼育 儒家
  • 简介:在早期儒家哲学家中,荀子以学见长.荀氏之学,义精蕴奥,广博多方,引人注目.本文试从多个视角勾勒其理论内涵:荀子以为人类社会之根本,以天人同理主据天地自然而证,是为学之本体根源论;荀子言欲求天然,由养欲节求、欲物相长而论之缘起.将以人文之原则、文饰之技巧溶情感于理智、汇政治理性入民俗仪式,是为学之人本文化论;荀子由群论分,以明分使群,自异求同,从别索齐,隆至法,引法入,将制者、释者、执礼者归结于圣主君王,是为学之社会政治论.

  • 标签: 荀子 礼学思想 人本文化论 本体根源论 社会政治论
  • 简介:《周易》“三驱”即西周蔸狩,蔸狩集“田猎”、“习兵”于一体。“三驱”为西周苋狩之“习兵”即讲武活动中参加演习的战车和士兵(徒)在特定区域(防)内3次前进及“表”的行为,具有“教人战”的性质。只是在随后的历史时期,由于兵种、战争形式、军事训练方式的变化,蓖狩“教人战”的功用消退,而田猎的游逸性质与日俱增,“三驱”本源渐遭湮没,“三驱”遂成为“田猎之仪”的一部分,后世关于“三驱”的诠释,因此无不着眼于田猎。

  • 标签: 军事训练 狩猎 蒐狩礼 三驱 《周礼》 《周易》
  • 简介:<正>《周礼》大宰掌治、教、、政、刑、事六典,佐王治邦国。其中又以教典扰万民、以典谐万民、以刑典纠万民,三者相辅相成,交织成重教、隆、明刑的治民思想体幂。本文着重分析《周礼》与刑的内涵及其本质,以此揭示共治民思想的时代特征。

  • 标签: 周礼 荀子 时代特征 先王 先秦文献 思想
  • 简介: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论孔子仁学说的渊源。孔子以前,“”概念已有一定发展,而“仁”概念尚甚模糊。孔子在前人关于和德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仁学说。第二,论孔子仁学说。孔子的学说强调有等差的和谐(即和),而仁正是和的必要条件;其仁学说强调爱的外推是有等差的,而的等差正好成为仁赖以外推的阶梯。故仁实为同一思想体系的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第三,论孟子、荀子对孔子仁学说的发展。克己复为仁,是孔子仁学说的核心。“克”有二义:一为胜任,一为抑制。克己从任己开始,立己方能立人;欲立人不能不有所抑己,为第二段;抑己而达到人己和谐,即成仁,为第三段。孟子主要在第一到第二段中发展了孔子的仁学说,而荀子则主要在第二到第三段中发展了它。

  • 标签: 仁礼学说 孔子 先秦儒家 孟子 荀子 仁者
  • 简介:明代类著作较易、诗、书类著作为少,其中关于《仪礼》的著作尤少。三之属,《四库》分周礼、仪礼、礼记、三总义、通、杂记分述,重点在前三类。本文就前三类中较为重要者概述如下。

  • 标签: 明代 礼学 《仪礼》 著作 三礼 周礼
  • 简介:经三百,威仪三千"是孔子论的重要命题,它讨论的是学习经书本和践行礼容威仪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贯穿其中的则是君子的品德修养问题。经过七十子及其后学的不断阐释,该命题的文本面貌与微言大义均发生变化,并对汉初今文学思想分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汉末,刘歆对该命题加以利用,在《七略》类小序中将"经"概念由《仪礼》改换成《周礼》,郑玄、孔颖达相继坐实,终成学术史上一段公案。

  • 标签: 今文礼学 学礼与行礼 传经与制礼 礼经公案 《孔子家语》
  • 简介:曾国藩在晚清的学界、政界均有很高的声誉。本文主要以他的学为重点,探讨他的学M与治术之M的内在联系。在曾氏“无所不窥”的学M追求中,学一直是他关注的学术重心,并包括了经学、礼仪制度考订、学理论等各个方面。他的学所以体现出“兼综汉宋”的学术旨趣,其实均源于他以礼治人的经世理念。

  • 标签: 曾国藩 礼学 礼治 学术 治术 经世
  • 简介:乡饮酒是我国古代历史悠久的一种礼制。随着儒学的兴起,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敬老的思想。到明清时期,统治者又赋予其宣法、教化和安定社会秩序的功能,使乡饮酒从内容到形式出现了许多变化,内容上增加了替朝廷读律普法,告诫民众安分守己等举措,其仪式也更为简化,更适合普遍推广。乡饮酒对形成尊贤、敬老、礼让、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大有裨益,为明清统治者所重视和利用。但到了清朝后期,由于财政困难和社会危机加深,乡饮酒日益荒废而怠于举行。

  • 标签: 明清时期 乡饮酒礼 敬老 尊贤
  • 简介:文章简要论述了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自然法思想。首先肯定“”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自然法思想,并追溯了“”的起源,指出了的自然法特性:非绝对永恒性、与人定法的融合性以及与道德的交互性。最后说明了“”这一自然法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实践儒家治世方法的理论指导。而主张只有道家思想是自然法的观点,显然缺乏对于儒家思想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 标签: 儒家 自然法 礼刑
  • 简介:<正>周代贵族是所熔铸的人。对他们的性格的规定性突出地和经常地表现为对人们的感情的制约。他们的性格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也反映出人们的感情同的复杂的关系。概括地说,周代贵族的感情同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种状况:一、情在的规定性中得到表现;二、对情的排斥与否定;三、对情的否定的有限性。下面依次进行探讨。

  • 标签: 贵族 左传 统治思想 成王 规定性 礼乐
  • 简介:目前中国学术界的学研究既处在一个非常难得的恢复期,又处在不知何去何从的摸索期和混乱期。近年来,经学研究逐渐得到各领域学者的重视,而学研究也越来越成为其中的一个焦点,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在现代中国学术界,虽然经学一直处在相当边缘的位置,但相关的古典文献研究从来没有彻底中断,这一条活的学脉构成了今天激活学研究的直接源头。

  • 标签: 礼学研究 中国学术界 古典文献研究 经学研究 恢复期
  • 简介:后苍是汉代学传承中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儒学史上的第一位经博士,其学术活动历经武、昭、宣三朝。他制定《仪礼》十七篇次第,又校书讲,著有《后氏曲台记》。其弟子闻人通汉、戴圣参与石渠阁会议讨论,清代学者辑录的《石渠论》有闻人通汉材料七则;弟子戴德遵守其《仪礼》十七篇次第,并致力于丧服研究,著有《丧服变除》,又选辑、记等史料编为八十五篇的《大戴礼记》,有弟子徐良,传徐氏学;弟子戴圣重新拟定《仪礼》十七篇次第,并选辑四十九篇《礼记》,有弟子桥仁、杨荣;弟子庆普有弟子夏侯敬及庆成,东汉曹褒传习庆氏,并参与朝廷礼制改革。后苍及其弟子的学传承,既促进了《仪礼》、《大戴礼记》、《礼记》等典籍的整理、形成和流传,又对西汉后期匡衡、师丹等人的郊庙礼制改革及东汉的朝廷礼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后苍 闻人通汉 戴德 戴圣 庆普
  • 简介:荀子的与法家的法看似接近,都具有制度化、成文化的特征,实则非常不同。荀子的礼治仍是在孔子的思路上,即良治是按照周朝的制度遗存进行改良,而且其学的关注点是普遍的人。法家的法治则认为周朝的礼制已经不适合新的政治形势,所以要用君主集权的法治来统治社会,而其法学正是为此而进行的特殊性思考。这种差异决定了法家之学具有的是特殊的时代价值,而荀子的学则更具有普遍性意义。

  • 标签: 荀子 法家
  • 简介:党中央提出要全面推进以法治国,同时也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古代儒家的社会治理思想包括道德引导、礼乐约束、法律治理三方面,这种体系性的社会治理观念,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思想借鉴。

  • 标签: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道德引导 礼乐约束 法律治理
  • 简介:明代“大礼议”围绕明世宗入继大统后的伦序安排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争辩。清儒从学角度入手,不但彻底否定了张璁派“统嗣二分”原则,同时又批评杨廷和的伦序安排认为其会导致太庙“昭穆紊乱”。那么在清儒那里怎样的伦序安排才能使太庙“昭穆不紊”?清儒对太庙昭穆的认识与其对整个宗法制度的理解密不可分。宗庙的昭穆之常为父子相继,昭穆之变则会出现“以弟后兄”“以孙后祖”的情况。本文正是希望在这一常一变之间梳理出清儒对于昭穆制度的认识,这也将有助于辨明清儒“大礼议非礼”一说的学基础。

  • 标签: 礼学 昭穆 大礼议
  • 简介:<正>齐国在周代历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齐国的发展和强大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开明的君主和管仲等名相,有勤劳勇敢的人民等等,而太公封于齐之初采取的“因其俗,简其”的统治政策对齐国当时以及后来的发展创造了很重要的条件。《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了姜太公封于齐之后采取

  • 标签: 齐文化 考古学 东夷文化特征 姜太公 齐国 传统文化
  • 简介:文章针对学术界普遍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和“法典”的主流观点,对经、关系和“法典”一词的古今含义进行辨析,认为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和“法典”都是不够准确的。文章随后分析了汉的制作过程和汉章帝制的主观意图,认为《通义》是章帝为制作汉而预先对诸礼义理和礼制框架进行甄别与审定的产物,它直接派生了章帝命曹褒撰定的《汉》,因此把它定为“典”是比较恰当的。

  • 标签: 白虎通义 经学 法典 礼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