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华润上华0.6μmCMOS工艺,设计实现了一种用于神经信号再生微电子系统的低功耗、高增益功能电激励电压驱动电路.它可以用于驱动激励电极和与之相连的神经来再生神经信号.电路由2部分组成:全差分折叠式共源共栅放大器及带过载保护的互补型甲乙类输出级.电路采用了满摆幅的输入输出结构,保证了大输入电压范围和大输出电压范围.仿真结果表明,电路增益可以达到81dB,具有295kHz的3dB带宽.芯片面积为1.06mm×0.52mm.经流片实现后在片测试,在单电源+5V下工作,直流功耗约为7.5mw,输出电压幅度达到4.8V;同时在单电源+3.3V下也可正常工作.

  • 标签: 低功耗 满摆幅 神经信号 电压驱动
  • 简介:通过对30名男运动员进行运动能力测试、功能核磁成像(BOLD-fMRI)测试及分析,总结出了运动性中枢疲劳及力竭对脑功能区终极ROI间连接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认为运动性中枢疲劳及力竭发生会降低脑神经间的功能连接。

  • 标签: 运动性疲劳 中枢疲劳 脑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三七总甙对坐骨神经损伤小鼠神经形态和功能恢复的影响,为坐骨神经损伤后的恢复提供康复依据.方法:以切断SD小鼠的坐骨神经建立周围神经损伤运动模型,将40只SD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各组又分为药物加运动组和注射药物不运动组,然后隔天在伤口近端进行药物注射和每天进行一次跑台训练,连续4周,术后30d,通过小鼠体重的变化、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评定及运动神经元计数观察其运动功能恢复的情况并对各组进行比较.结果:在坐骨神经损伤侧近端注射药物加运动组和注射药物加不运动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从各项指标显示出其对损伤侧的坐骨神经损伤的恢复及运动恢复有明显的效果,药物组在体重增长、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及运动神经元数目上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其中运动组又比不运动组好.结论:三七总甙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恢复作用显著,运动恢复效果更佳.

  • 标签: 三七总甙 坐骨神经损伤 恢复
  • 简介:摘要植物神经因其功能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新陈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运动而得名,因其主要支配内脏的非随意活动,又称自主神经或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一样,植物神经也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其运动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植物神经虽不参与骨骼肌运动,但参与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体温调节等多种基础生命功能,还参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因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的表现极具多样性。通过植物神经功能调制可实现异病同治,常可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 标签: 自主神经 神经调制 神经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测对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应用术中FNMEP监测技术进行面神经功能监测的226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FNMEP术后/术前波幅比率与术后早期(术后3 d)面神经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肿瘤全切201例(88.9%),次全切15例(6.6%),部分切除10例(4.4%),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死亡4例(1.8%);84.1%(190/226)的患者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分级(HB)为Ⅰ~Ⅱ级,其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85.3%;7.5%(17/226)患者为HB Ⅲ级,波幅比45.6%;5.8%(13/226)患者为HB Ⅳ级,其波幅比23.1%;2.7%(6/226)患者为HB Ⅴ~Ⅵ级,波幅比6.7%。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与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分级呈负相关趋势(r=-0.895,P=0.000)。结论术中FNMEP监测可以预测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是一种有效的面神经保护方法。

  • 标签: 神经瘤,听 面神经 诱发电位,运动 预测
  • 简介:目的:探索呼吸暂停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16只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间歇性呼吸暂停组,利用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分析方法观察间歇性呼吸暂停过程中HRV各参数变化。结果:间歇性呼吸暂停使大鼠心功率谱各参数明显改变,总功率降低,超低频功率升高,高频功率降低,超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升高。结论:间歇性呼吸暂停使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

  • 标签: 呼吸暂停 自主神经 心率变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和直接神经电刺激(DNES)两种神经电生理监测方法在听神经瘤术中对解剖保留的面神经术后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面神经功能监测下听神经瘤切除术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7例,女49例,年龄(51±11)岁。术中所有患者均全程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肿瘤切除后分别用FNMEP和DNES两种监测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电生理学评估,记录FNMEP在肿瘤切除后与基线的波幅比M1,肿瘤切除后DNES的脑干段与内听道段的波幅比M2,比较两个比值与术后1 d、1个月、3个月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根据HB分级标准,Ⅰ~Ⅱ级为面神经功能良好,Ⅲ~Ⅵ级为面神经中重度障碍。应用非参数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M1和M2与术后1 d、1个月、3个月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绘制M1、M2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106例听神经瘤患者中全切102例(96.3%),次全切4例(3.7%),面神经解剖保留104例(98.1%),无死亡病例。术中所有患者均可诱发出FNMEP,2例患者未在脑干段引出DNES。术后1d面神经功能良好81例(76.4%),术后1个月面神经功能良好99例(93.4%),术后3个月面神经功能良好103例(97.2%)。M1在术后1 d和1个月有较大的Spearman相关系数绝对值(ρ=|-0.648|,ρ=|-0.552|,P<0.001),而M2在术后3个月的ρ=|-0.395|大于M1的ρ=|-0.378|(P<0.001)。M1的cut-off值为0.58(灵敏度=0.92,特异度=0.64),M2的cut-off值为0.36(灵敏度=0.64,特异度=1.00),M1<0.58或M2<0.36提示面神经功能中重度障碍。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应用FNMEP和DNES两种方法均可以有效评估术后面运动功能,FNMEP对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优于DNES,对于术后远期的面神经功能预测则DNES更优。

  • 标签: 监测,手术中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面运动诱发电位 直接神经电刺激 听神经瘤 面神经功能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高压氧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术后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评分、下肢功能评分以及肢体功能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上肢功能评分、下肢功能评分以及肢体功能总分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SE、S100B、BDNF以及GFAP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 标签: 高压氧 重度颅脑损伤 术后 肢体功能 神经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分析END的预测因素。方法随访研究。收集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为急性桥脑梗死患者,分为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END组)和早期神经功能未恶化组(NEND组),比较患者一般资料及影像学特征,并在卒中后1个月、3个月利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量表)随访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孤立性桥脑梗死后END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比较采用Z检验,判断END的最佳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患者113例,男72例,女41例,年龄(62±11)岁,其中END组40例,NEND组73例,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END的发生率为35.4%(40/113)。END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15±1.88)分]、梗死灶面积[(2.15±0.39)mm2]大于NEND组[(4.10±1.63)分、(1.61±0.46)mm2](P=0.002、P<0.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1.393,95%CI:1.017~1.909,P=0.039)、梗死灶面积(OR=11.539,95%CI:3.574~37.255,P<0.001)是END的相关因素,比较两者ROC曲线下面积,梗死灶面积(曲线下面积为0.787,灵敏度0.750,特异度0.545)预测END的价值和入院时NIHSS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688,灵敏度0.700,特异度0.589)预测END的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结论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END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梗死灶面积较大,且两者对孤立性桥脑梗死后END具有预测意义。

  • 标签: 脑桥 脑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0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6例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53例患者采用保守方法治疗。持续治疗数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及生活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1d,试验组SSS评分和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90d,试验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级Ⅰ级所占比例为37.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58,P=0.03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良好,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神经功能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症,病情凶险,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诊护理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急救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急诊护理过程中是否给予综合急诊护理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常规急诊护理)与实验组(25例综合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急救成功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急诊护理后认知功能正常个体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急救过程中实施急诊护理对提升急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急诊护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急诊护理干预效果。

  • 标签: 急诊护理 一氧化碳中毒 急救效率 神经功能恢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病死率及神经系统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至2021年1月,获取他汀类药物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及队列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资料提取,采用Cochrane手册推荐的RCT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及渥太华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应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V3统计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纳入13篇研究,共计116 500例患者,其中应用他汀类药物(干预组)46 933例患者,对照组69 567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他汀类药物可降低TBI患者的病死率(OR=0.82,95%CI:0.74~0.92,P<0.01),可明显改善TBI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预后(OR=0.19,95%CI:0.13~0.26,P<0.01),可降低TBI后炎性指标TNF-α、IL-1β的水平(TNF-α:OR=0.16,95%CI:0.07~0.34,P<0.01;IL-1β:OR=0.08,95%CI:0.04~0.1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TBI患者的病死率,并改善其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其降低体内炎症水平可能是潜在的治疗基础,但仍需更多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 标签: 脑损伤,创伤性 他汀 荟萃分析
  • 简介:神经反应和力量测试是科学训练与科学选材的重要内容。根据运动实践的需要1985年,山东省体委下达了该课题研制计划,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课题组于1986年完成该课题研制任务.一、性能与特点:该仪器的主要特点是使用计算机控制,能完成声、光反应时;色灯的判断反应时;跳向的判断反应时和移动速度:用频闪测试

  • 标签: 研制任务 研制计划 神经肌肉 用计算机控制 反应时 神经反应
  • 简介:目的:对比不同运动方式对2型糖尿病(T2D)患者空腹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为制定针对特定人群的特异性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T2D患者随机分为有氧运动组(AE组,n=16)、抗阻训练组(RT组,n=14)和安静对照组(RC组,n=14),以健康受试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n=15)。AE组进行8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RT组进行8周渐进性抗阻训练,RC组和NC组保持日常生活习惯不变。实验前后分别测定安静空腹时和OGTT后的心率变异性(HRV)和压力反射敏感性(BRS)。结果:实验后,空腹状态下,AE组TP、nHF和BRS高于运动前(P﹤0.05),nLF和LF/HF低于运动前(P﹤0.05);OGTT后,各组TP、nLF和LF/HF均较空腹时显著性增加(P﹤0.05),nHF显著性下降(P﹤0.05),AE组和RT组nLF、LF/HF和nHF的变化幅度显著高于运动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RT组的变化幅度高于AE组(P﹤0.05)。结论:不同运动方式对T2D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存在差异,有氧运动可改善空腹时的自主神经功能,而两种运动方式均可改善葡萄糖负荷时的自主调制反应,但抗阻训练的效果优于有氧运动。

  • 标签: 2型糖尿病 有氧运动 抗阻训练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自主神经
  • 作者: 施晓军陈康沈青王凤金叶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5-11-21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15年第11期
  • 机构:[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胶囊对于改善急性脑梗死后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符合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静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胶囊口服,两组均同时予口服拜阿司匹林,并给予对症处理。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均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I)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同时监测血尿常规、血糖、血压、肝肾功能、心电图及头颅CT等。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药物安全性。治疗14d后,NIHSS及ADL评分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胶囊可以降低局部炎症反应、抑制自由基毒性等对神经组织的损伤,重建局部微循环,降低脑水肿,改善脑梗死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病变症状,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及其功能恢复进行分析,了解生物型人工材料的性能以及应用、功能恢复评定方法。方法使用网络数据库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功能恢复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查找近几年的相关文章,排除主题重复的文章,以筛选出来的文章为主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及其功能恢复进行分析。结果在周围神经损失修复中能够使用的比较理想的支架材料为脱细胞神经基质和人工合成材料构成的复合型材料,这种材料基本不会发生排斥反应,并能够促进周围组织神经细胞的再生。结论虽然我国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人工材料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并没有超出自体神经移植支架材料,脱细胞神经基质和人工合成材料构成的复合型材料能够作为良好的周围神经支架使用,但是仍然需要和种子细胞进行联合构建。

  • 标签: 周围神经 损伤修复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4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镜像组(n=21)和对照组(n=21)。所有组患者均接受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联合镜像疗法。在治疗前、后采用休息状态视觉模拟、被动运动视觉模拟、Fug1-Meyer量表上肢部分和贝克抑郁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镜像组R-VAS、P-VAS和B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FMA-U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在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镜像神经元 脑卒中 偏瘫患者 上肢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