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肾上腺神经细胞临床上较为罕见,我单位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神经细胞1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女,32岁,因查体发现右侧肾上腺占位10余天入院。患者10余天前查体发现右侧肾上腺占位,无发热,无恶心呕吐,血压正常,偶有双侧腰背部不适,无尿频、尿痛、尿急,无血尿、脓尿。查体:血压119/76mmHg,辅助检查:皮质醇、醛固酮及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未见异常。EKG

  • 标签: 神经节细胞瘤 肾上腺切除术 右侧肾上腺 苦杏仁酸 脓尿 非功能性肿瘤
  • 简介:神经细胞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其发生与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或副交感神经有关。罕见发生于膀胱、前列腺和子宫。本文作者报道1例发生于儿童头皮的原发性皮肤神经细胞。对此肿瘤进行了组织学、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研究。该病例可能代表神经细胞向鳃弓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异常迁移。此外,研究结果还强调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嵴和鳃弓/裂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

  • 标签: 神经节细胞瘤 原发性 皮肤 头皮 神经内分泌肿瘤 副交感神经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细胞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病理确诊的神经细胞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效果。结果10例是无临床症状的影像学偶然发现病例;1例以阵发性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内分泌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手术前诊断为嗜铬细胞1例,肾上腺腺瘤或无功能腺瘤10例。术前无1例明确诊断为神经细胞,11例均行手术切除,随访6个月-5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综合各项影响学检查对肾上腺神经细胞的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病理检查是最终的确诊依据;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
  • 简介:摘要影像学在嗜铬细胞(PCC)和副神经(PGL)的诊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用于指导治疗。肿瘤相关易感基因的发现使人们对临床和影像学表型有了更好的了解。功能显像在PCC和PGL亚型中具有灵敏度和特异性优势,因此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几种靶向PCC和PGL特定受体和代谢过程的放射性药物被开发,包括131I/123I-间碘苄胍、6-氟-18-L-3,4-二羟基苯丙氨酸、18F-FDG和68Ga-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生长抑素类似物,其中2种已被用于治疗。该文重点关注目前用于PCC和PGL的显像方法,这些方法因临床表型和基因表型而异。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生长抑素 MIBG DOTATATE FDOPA FDG
  • 简介:目的讨论嗜铬细胞,副神经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41例嗜铬细胞/副神经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及影像学检查资料、治疗方法和病理结果。结果241例患者中,嗜铬细胞223例(92.5%,223/241),副神经18例(7.5%,18/241)。家族性嗜铬细胞20例。有高血压症状193例,有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130例,24h尿香草扁桃酸(VMA)升高170例。241例患者中病理回报恶性倾向30例,恶性8例,行后腹腔镜手术治疗175例。随访1~7年,术前有高血压症状者中24例血压较术前明显下降,但仍稍偏高,口服降压药物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其余患者血压恢复正常;8例恶性嗜铬细胞者中复发2例,死亡1例。结论嗜铬细胞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术前药物扩容准备可以降低术中并发症的风险,后腹腔镜手术切除嗜铬细胞已成为当前主要的和首选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报告3例下腰椎神经根脊神经细胞伴脊柱不稳或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第1例患者因腰骶部疼痛不适10余天就诊。术前诊断为L5S1椎间不稳、L5双侧峡部裂、L5S1左侧椎间孔占位性病变待查术中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5S1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2例患者因左腰腿部疼痛不适1个月就诊。术前诊断为L4-5椎间不稳、L4-5椎间盘突出症。术中探查发现L5左侧神经根肿物,手术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4,5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3例患者因右侧腰腿部酸痛不适4 d就诊。术前诊断为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术中探查发现S1右侧神经根肿物,呈浸润性生长,且被神经纤维紧密包围,部分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4-5、L5S1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细胞神经。3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脊神经细胞主要起源于原始神经细胞移行分化形成的交感神经细胞,亦可起源于交感神经及外周神经,多见于腹膜后和纵隔内,腰骶神经细胞神经较少见,临床上与椎间盘突出症很相近,鉴别困难,常在术中发现,术前能够明确诊断的较少。手术切除是治疗细胞神经的主要手段。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时颅内神经细胞胶质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0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6例颅内神经细胞胶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合神经导航、术中唤醒皮层电刺激功能区描记、术中电生理监测等手段,病变手术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16例,随访3个月~4年,29例患者术前症状明显缓解,4例肿瘤复发结论神经细胞胶质多数呈相对良性,尤其是单纯位于颞叶者。癫痫部分性发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上应结合神经导航等技术,在保障安全前提上尽可能全切;对癫痫患者应同时处理癫痫灶;对术后有残留或间变者可给予放疗和化疗;神经细胞胶质手术预后相对良好。

  • 标签: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癫痫 皮质发育不良 神经导航 术中唤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中年女性的喉副神经(laryngeal paraganglioma,LP)。患者女,34岁,因“咽部异物感3个月”就诊。喉镜检查提示声门上区以左侧杓会厌壁为中心可见一紫红色黏膜下肿物;增强MR检查和颈部CT血管造影(CTA)提示肿物血供丰富。考虑为动脉型血管,不除外副神经。术前行血管造影并放置弹簧圈阻塞供血动脉后行支撑喉镜下喉肿物大部切除,残余部分肿瘤行博来霉素注射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副神经。遂二次手术行全身麻醉下颈外径路喉副切除术,术后1周顺利出院,出院半年复查显示肿瘤无复发,双侧声带运动对称,闭合良好,患者发音正常。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细胞胶质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神经细胞胶质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11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预后均良好,均无癫痫再发作及肿瘤复发。结论神经细胞胶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预后较好,术中神经导航、皮层脑电图、术中超声等多种技术手段,是外科手术全切治疗的关键。

  • 标签: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癫痫 外科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神经细胞胶质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神经细胞胶质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27岁,肿瘤位于大脑半球6例,脑干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癎,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显微手术全切5例,大部切除3例,放、化疗4例.随访3个月~5年,7例症状明显缓解,1例复发.结论神经细胞胶质呈相对良性过程,癫癎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上应手术全切;对有术后残留或间变者可给予放、化疗,预后相对良好.

  • 标签: 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临床特征 影像学检查 显微神经外科 癫痫
  • 简介:摘要嗜铬细胞和副神经(ph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PPGLs)是一类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很强的遗传背景。患者的症状与过量儿茶酚胺释放相关。近年来,相关学者在PPGLs的遗传、代谢、免疫等潜在发病机制方面取得诸多进展,为其诊断和治疗手段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PPGLs致病基因被发现,人们对PPGLs患者的治疗、预后及随访有了新的认识。现本文就PPGLs的分子遗传学特点进行综述。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分子遗传学
  • 简介:摘要嗜铬细胞并不常见,而巨大囊性嗜铬细胞更为少见,是嗜铬细胞的一个亚组,大部分因为肿瘤坏死和出血过程形成囊性,极少为真囊肿。因为大部分儿茶酚胺在肿瘤内代谢或储存,当肿瘤发生囊性退变时,儿茶酚胺生成减少或储存在胞膜下,不易释放入血,导致其缺乏典型嗜铬细胞的常见症状,生化检查儿茶酚胺代谢产物阴性亦不少见,加之影像学表现多样,不易与其他腹腔或腹膜后占位鉴别,早期诊断极困难。本文就巨大囊性嗜铬细胞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治等方面综述其进展,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囊肿 诊治
  • 简介:摘要嗜铬细胞和副神经是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因其异常分泌释放的儿茶酚胺,疾病风险较高,目前对于该疾病的药物治疗选择尚存在争议。研究的不断深入表明其不同的分子亚型具有不同的致癌机制和治疗反应,并且已有多种相对应的靶向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展现出了一定的治疗潜力。文章就嗜铬细胞及副神经的治疗现状、靶向药物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患者女,37岁。于2009年6月体检时发现左下腹包块来我院就诊。查体:T36.5℃,P75次/min,BP120mmHg/75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好,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 标签: 神经节细胞瘤 下腹部 超声表现 左下腹包块 2009年 肿大淋巴结
  • 简介:目的 以胶原蛋白(CN)作为底物,探讨内生肿瘤神经苷脂(GS)对神经细胞LA-N5细胞株粘附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葡萄糖苷神经酰氨合成酶抑制剂(D-PDMP)抑制LA-N5细胞株GS合成,观察该细胞对包被CN粘附作用的变化。结果 暴露于D-PDMP6d后,细胞GS几乎完全清除,但细胞的活力、增殖率及凋亡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暴露于D-PDMP的细胞,其粘附能力仅为对照组的35%:OD570分别为0.07±0.01和0.21±0.03(P<0.01)。用培养对照组LA-N5细胞收集的条件培养液(其中有细胞脱落的GS)和纯化的肿瘤GSGD2预处理已暴露于D-PDMP的LA-N5细胞,可恢复该细胞的粘附表型,较对照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 内生肿瘤GS调节肿瘤细胞对CN的粘附作用,提示GS在肿瘤细胞的迁移,侵入和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神经节苷脂 神经母细胞瘤 胶原蛋白 粘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