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星状神经阻滞(SGB)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分别使用星状神经阻滞治疗与传统基础疗法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疗效及显效、痊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星状神经阻滞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等优点,值得推广。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 简介:目的对颈中交感神经阻滞在神经性耳聋耳鸣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50例神经性耳聋耳鸣患者,共65侧耳,分为两组:30侧耳为治疗组、35侧耳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再使用颈中交感神经阻滞进行治疗,1次/d,1个疗程包含10次,相邻两个疗程之间需要间隔7d,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中交感神经阻滞在神经性耳聋耳鸣治疗中的应用,不仅颈中交感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较高,而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且安全性较高。颈中交感神经阻滞在神经性耳聋耳鸣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 神经性耳聋耳鸣 治疗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靶肌肉注射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背根神经中TM及TrKAmRNA表达的作用。方法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采用硅管桥接,在靶肌肉内注射外源性NGF200μ天,术后3、7、14及28天进行背根神经中TrKA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术后7天组进行TrKAmRNA原位杂交检查。对照组采用相同的动物模型,以生理盐水进行靶肌肉注射。结果应用NGF靶肌肉注射后,背根神经中Tdn的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靶肌肉注射NGF能逆转神经损伤所造成的TrKA表达下调,表明靶肌肉注射可作为NGF的有效给药途径。

  • 标签: 背根神经节 肌肉注射 NGF 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MRNA表达 对照组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客观评价星状神经阻滞联合膈神经阻滞在顽固性呃逆的临床应用价值,总结提升顽固性呃逆患者临床效果的治疗方法。方法以随机方式选择本院疼痛科2003年01月至2014年01月收取的31例顽固性呃逆患者(研究组),选择星状神经阻滞联合膈神经阻滞方案;同时选取31例顽固性呃逆患者(对照组),选择星状神经阻滞方案,观察所有入选患者治疗情况,并对各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入选患者中,研究组入选患者有效率83.87%,对照组67.74%,有差距(P<0.05)。结论对于顽固性呃逆患者,选择星状神经阻滞联合膈神经阻滞方案,不仅可以提升其有效率,而且还能够控制呼吸抑制现象发生,可推广。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有效率 膈神经阻滞 呼吸抑制 顽固性呃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重型颅脑外伤(STBI)中应用神经苷脂(GM-1)保护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研究抽取病例样本共100例,样本抽取年限为2021.01~2022.04,均确诊为STBI疾病,分组方法为双盲法,将全部病例分为甲、乙组对比,各纳入50例。甲组接受常规治疗,乙组在前组方案上应用GM-1治疗。对比2组神经功能评分(NIHSS)及疗效结局,以评定效果。结果:统计显示,治疗后2组对比NIHSS评分、治愈率等结果,乙组均优于甲组(P<0.05)。结论:在STBI中应用GM-1保护神经功能的效果显著,可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改善病情和预后,可进一步借鉴推广。

  • 标签: 重型颅脑外伤 神经节苷脂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采取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阻滞的改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满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在2020年12月-2022年12月,随机性分为对照组(50例,普通治疗)与观察组(50例,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阻滞),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总体疗效以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V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84.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阻滞有一定的疗效,能够降低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超声引导 星状神经节阻滞 疼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神经细胞(NB)误诊情况,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20例NB患儿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0例NB患儿中,7例经术后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13例经B型超声、CT或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其中12例在早期诊断中曾被误诊。结论儿童NB早期较易误诊,诊断需结合多种手段,预后较差。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儿童 误诊原因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纵膈神经细胞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纵膈神经细胞17例CT表现,观察肿瘤的生长方式、大小、密度、强化程度、侵犯周围组织及转移等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7例中位于右后上纵膈2例,右后中上纵膈3例,右后中下纵膈3例,右后下纵膈1例,左后中纵膈3例,左后中下纵膈3例,左后下纵膈1例,双侧后中下纵膈1例。肿块平均大小6.3cnm×4.3cm(2.3cm×2.0cm~12.6cm×4.0cm),CT平扫显示肿块边界清楚8例,边界不清楚9例;肿块密度不均匀13例,密度均匀4例,肿块内见砂粒状或条片状钙化8例;邻近胸膜增厚10例,合并胸腔积液5例;邻近气管及主支气管受压6例,心脏受压4例,肺动脉受压7例,降主动脉受压1例;肿瘤越过中线6例,肿瘤向椎间孔生长5例,包绕主动脉3例,肋骨侵袭破坏3例,肋骨受压变形2例,胸椎受侵破坏2例,沿脊柱旁突入上腹部1例;纵膈淋巴结肿大10例,骨转移10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肝转移1例,脑转移1例。CT增强扫描14例,不均匀强化11例,均匀强化3例;轻度强化3例,平均CT值36(20—56)HU;中度强化8例,平均CT值53(36~74)HU;明显强化3例,平均CT值70(56—88)HU。肿块内见点状血管影7例,肿块内见多囊状改变6例。结论儿童纵膈神经细胞具有一定特征,CT表现结合临床可作出较明确诊断。

  • 标签: 纵膈 神经母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患儿,男,7_岁,因右眼眶皮肤瘀斑3个月、进行性面色苍白1十月住院。患儿于入院前3个月因右眼眶碰伤,右眼眶皮肤出现瘀斑,就诊于当地医院.接“眼眶外伤”住院治疗二个月,无明显好转。行眼部CT检查示:外伤后血块机化,继续以外伤处理。于入院前1个月,患儿出现进行性面色苍白.牙龈渗血。查骨髓象,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给予DOP,DOAP,2个疗程化疗及对症治疗,症状仍无明显好转,遂转我院治疗。查体:T36.8℃,神志清楚。

  • 标签: 眼眶 进行性 面色苍白 入院前 误诊分析 神经母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细胞患者化疗后的护理方法,并评估其对患者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选取近三年内接受化疗的神经细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医疗记录分析和患者访谈,收集关于化疗后护理措施的数据,包括护理程序、患者遵从性和并发症处理。利用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发现,针对化疗后的特定护理措施能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发现包括营养支持、疼痛管理和心理支持在内的综合护理对患者恢复有显著帮助。统计数据显示,实施综合护理方案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上显著高于未实施的群体。结论:针对神经细胞患者的化疗后护理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促进恢复的关键。综合护理措施,包括营养、疼痛管理和心理支持,对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有显著效果。建议在神经细胞患者的治疗计划中加入这些护理措施。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化疗后护理 生活质量 并发症管理 综合护理策略。
  • 简介:颅内原发性生殖细胞好发于松果体区,而发生于基底区较少见,临床上常诊断为基底胶质.该肿瘤多发生于儿童,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我科收治2例基底区生殖细胞,经治疗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例报告 基底节生殖细胞 生殖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安全、可接受的不同波长激光信号作用下小鼠螺旋神经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反应。方法离体培养小鼠螺旋神经细胞,给予特异性荧光指示剂染色标记、光学显微镜下形态观察、钙离子Fura-2荧光激发、在成像视野中选取形态结构完整的测试细胞以及固定光纤等处理,采用可见光(波长450 nm)和近红外光(波长808 nm、1 065 nm)三种波长的激光信号对螺旋神经细胞分别辐照,用钙离子成像仪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进行监测。结果小鼠螺旋神经细胞在波长450 nm激光辐照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上升,而在其他两种波段的激光照射下,螺旋神经细胞未呈现钙离子浓度的明显变化。螺旋神经细胞这种反应的强弱与光纤所处位置有关,越靠近光纤口的细胞产生的钙离子浓度变化越明显,而远离光纤口的细胞,尽管发生钙离子浓度变化的次数基本一致,但每一次变化的幅度较弱。结论小鼠螺旋神经细胞在光信号作用下具有诱发信号转导反应的可能,而且该反应具有激光波长选择性。

  • 标签: 钙离子成像 激光 螺旋神经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星状神经阻滞(SGB)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8~10周龄,体重240~27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SGB组。Sham组仅手术操作但未插入线栓,IR组采用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90 min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GB组于再灌注即刻采用颈交感神经干离断术行左侧SGB。于再灌注6、12和24 h时心尖采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和IL-1β浓度;于再灌注24 h时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皮质区细胞病理学结果;采用TTC染色法确定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采用TUNEL法检测皮质区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活化的M1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68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和SGB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皮质区细胞凋亡率、血清TNF-α、IL-6和IL-1β浓度升高,Iba-1和CD68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SGB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皮质区细胞凋亡率、血清TNF-α、IL-6和IL-1β浓度降低,Iba-1和CD68表达下调(P<0.05)。SGB组脑组织病理学损伤较IR组减轻。结论SGB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 标签: 星状神经节 神经传导阻滞 再灌注损伤 小神经胶质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星状神经阻滞对梅尼埃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5月于武威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武威市人民医院五官科和武威市中医院急诊科住院与留院观察治疗的梅尼埃综合征患者180例,按奇偶数法分为药物治疗组和神经阻滞组,每组90例。药物治疗组给予镇静、血管扩张药等传统治疗;神经阻滞组使用0.75%罗哌卡因10 ml+地塞米松5 mg+维生素B12 0.5 mg进行星状神经阻滞治疗,左右侧交替,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5、10 d及治疗后6个月时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及耳鸣、耳聋发作情况,比较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梅尼埃综合征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第5、10日及6个月时,神经阻滞组优效率分别为[47.8%(43/90例)、92.2%(83/90例)、80.0%(72/90例)],均较药物治疗组[30.0%(27/90例)、74.4%(67/90例)、52.2%(47/90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神经阻滞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8%(79/90例)、96.7%(87/90例)、88.9%(82/90例)],均较药物治疗组[67.8%(61/90例)、87.8%(79/90例)、70.0%(63/90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6个月内神经阻滞组复发率为5.6%(5/90例)低于药物治疗组17.8%(16/90例)。结论星状神经阻滞治疗梅尼埃综合征具有效果好、复发率低的优点。

  • 标签: 星状神经节 神经传导阻滞 治疗 梅尼埃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苷脂在急性脑出血治疗方面的应用表现及效果,围绕临床资料,分析神经苷脂临床方面的主要应用路径。方法随机选取某院2013年5月-2014年1月收治的4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采用神经苷脂治疗法,对照组采用胞二磷胆碱治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T指标正常率为96.54%,行为神经评分为(38.11±0.65),明显优于对照组76.35%,(32.44±1.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苷脂在治疗急性脑出血疾病方面有良好促进作用,能够保护患者神经系统,降低合并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推广应用价值很高。

  • 标签: 神经节苷脂 急性脑出血 治疗方法 主要应用
  • 简介:[目的]观察点穴星状神经和整脊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观察组40例(点穴星状神经和手法整脊治疗)和对照组40侧(手法整脊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40例,治愈24例,显效13例,有效3例,无效0例;对照组40例,治愈15例,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I例。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方法中,点穴星状神经和手法整脊疗法是效果显著,创伤极少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颈源性头痛 点穴疗法 颈椎病 正骨疗法 星状神经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神经苷脂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急性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给予神经苷脂40~6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内静滴,连续15天;对照组60例,给予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前、治疗终、2个月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神经苷脂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终、治疗2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评分均有极显著的差异(均P<0.01)。结论神经苷脂治疗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降低致残率。

  • 标签: 神经节苷脂 急性脑出血 神经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