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一百年来,现实的吁求,政治经济问题的直接充当了我们科学教育的思维起点,以至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形成健全的民族科学教育理念,使科学意识并没有深入民族文化心理之中,未来的科学教育必须在充分反思教育科学自身处境的基础上,协调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民族心理、心智训练与知识掌握、普及与提高、尊重科学与唯科学主义之间的紧张与冲突,以谋求自身乃至民族的健康发展。

  • 标签: 科学 科学教育 科技 人文素质 科学素养
  • 简介:对于多数国人而言,教育就是"教书"、"教知识",就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就是"素质"的培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就是"学而优则仕",就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或许是我们对于"什么是教育"所能想出的基本的回答,这些答案或来自传统,或来自领袖话语,或来自对教育的最简单的认识.这些答案的某种合理性自不待言,关键在于,它们是否来自我们内心的思索?我们是否意识到"什么是教育"是一个与我们的教育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我们时常面对的"问题"?除却这些关于教育的"大话"、"套话"、"老话",我们的心底是否还有一点属于我们自身的支撑我们的教育生活实践的鲜活理念?

  • 标签: 教育生活 教育理念 教育实践 启发教育 教育观 生活教育
  • 简介:先来梳理一下这段话的基本含义。“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从消极之维,即不做什么的维度阐释个体德性修养;“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则是从积极之维,即做什么的维度阐释个体德性修养。“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德性修养的静态目标,更是一种德性修养的过程,是一种立足个体IEI常生活的修养方式,也就是个体如何在自身贫或富的生存处境之中,以消极之维的“无谄”与积极之维的乐(道)或消极之维的“无骄”与积极之维的“好礼”历练自我。

  • 标签: 经典教育 德性修养 修养方式 生存处境 个体 消极
  • 简介:几年前看一个中国人留学日本的系列节目,其中讲到一位随父母去读书的小女孩,第一次到一所小学,那所学校在放学时全体学生集合,欢迎首位外国小朋友的到来。这位中国小朋友在被邀请即兴讲话的时候,脱口而出:“……我相信,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是能够友好相处的,让我们共同放飞和平的鸽子。”应该说,这些话说得都没错,甚至很好,但从一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嘴里说出,当时就让我觉得不是滋味。这哪里像是一个孩子在说话,分明是一一个成熟的外交家在演讲!

  • 标签: 教育话语 个体性教育 教育学 教育模式
  • 简介: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典教育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即回忆为基本形式,体现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超越性。从夸美纽斯提出教学论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到卢梭对儿童的发现,斯宾塞的教育是"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再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现代教育发展的过程乃是教育转向成人生活、再转向儿童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现代教育逐渐适应工业化时代和民主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普及与教育民主实现的过程。现代教育的完成同时也意味着在现代知识观照下教育过程现代化的完成,教育不再是基于回忆,而是现实经验的获得与改造,儿童作为古典自然的存在也逐渐转化为现代心理化的存在,这导致现代教育对效率与技术化的追求以及儿童作为效率的主体,由此而意味着教育之伦理性基础的消解。当代教育在充分实现教育的生活取向、也就是教育的民主平等诉求之时,又需要不失去一份古典的关照,保持教育对生活的必要的超越性,保持教育过程的必要的迷魅,由此而实现现代教育的效率化追求,又不失去教育自身的伦理关怀,从而促成健全现代个体的生成。

  • 标签: 古典教育 现代教育 教育即回忆 教育即生活
  • 简介:学校教育乃是个体走向成熟公民的预备,学校公共生活的开启意在以公共空间的开启,启迪学生个体的公共情怀、公共理性,孕育公共理性精神,养成优良的公共生活方式,由此而达成公民人格的历练。但学校公共生活乃是基于教育引导与保护之中的公共生活,并不同于社会公共生活,学生的成长与理性精神的发育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必要的保护,以免成长中的个体在全然暴露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因为缺少了必要的自我常识错误空间而导致个体尊严的缺损。在学校公共生活开启的过程中对学生私人性的必要保护,究其实质而言就是保护个体成长的自由。

  • 标签: 好人 好公民 规范 自由 私人性 公共性
  • 简介:我大概是从1995年开始关注教育与生活问题的。在南京师范大学金生铉老师的影响下,我逐渐开始以“教育回归生活”作为自己教育思考的主线,直到2000年左右,思考的重心都集中在这个主题下,没有根本性的超越。2000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伦理学博士阶段的学习,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逐步加深,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也开始慢慢转向。“回归生活”的教育主题针对我们的成人中心、知识本位、应试取向的教育传统而言,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它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的重心逐步向儿童自身的自主、健康、和谐发展转移。

  • 标签: 教育改革 “回归生活” 灵魂 南京师范大学 生活问题 教育主题
  • 简介:一所好的学校,往往是跟一位堪称杰出的校长联系在一起的,一位杰出的校长则是跟其对教育理想的诉求分不开的。正是他们对教育理想的积极探索与躬亲实践,将教育的本质带入当下,带人日常学校生活之中。校长成为教育家,教育家当校长,体现了今日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

  • 标签: 校长 教育本质 教育理想 教育家办学 教育理念 办学实践
  • 简介:教育需要启蒙,教育专业意识的发展是一种自我启蒙。教育启蒙就是探询自我教育行为的根本意义,这种意义是双重的,一是指向教育的对象,即我们的教育实践究竟在培养怎样的人;一是指向自我,即我们的教育实践对于自我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前者让我们在浮躁的教育实践中不迷失教育的方向,后者让我们在繁杂的学校生活中不至于失去自我。

  • 标签: 教育需要 专业意识 自主发展 本意 教师 教育实践
  • 简介:人文精神已成为当代社会语境中的基本主题,也越来越多地成为我们的教育追求的基本目标。与此同时,我们应把握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文精神,缺少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再审理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与人文精神追求悖逆之所在,从而因的放矢地寻找培植人文旨趣的教育实践之路径。

  • 标签: 人文精神 人文资源 人文传统 人文教育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 简介:我们需要在现代教育的期待中重建我们对于乡村教育的想象,提升乡村教育在整个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位序,让乡村教育以在场的姿态进入到当下我们对现代教育的整体追求框架之中……

  • 标签: 乡村教育 教育重建 现代教育体系 责任 个人
  • 简介:我们今天正日益面临着虚无主义的现代性症候,这意味着化育个体健全的心智,乃是当下教育的要义之所在。问题在于随着古典知识即美德的转向,现代教育的知识旨趣越来越多地成了对力量的崇拜,导致现代教育在“力”的崇拜中的迷失。我们需要重申知识即美德,触摸古典教育的余韵,守护教育的形上芬芳,以弥补当下教育的内在缺失。

  • 标签: 虚无 知识 美德 力量(权力)
  • 简介:教育研究原创性问题的提出,意味着汉语教育学术独立意识的凸现.原创性的教育理论研究需要不断地回到我们的教育事情本身,回到基本的教育问题,回到对原典教育理论的解读,从中寻找超越性创造的理论智慧.就当前而言,我们需要更多地面向现代中国,澄明我们自身的问题处境;在树立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同时,扎根汉语学术土壤,化育深厚的本土情怀;处理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关系,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积极对话;免于急功近利,建立宽松的教育学术环境,在倡导教育理论研究多元化的同时,鼓励踏实的原创性教育理论研究.

  • 标签: 原创性 汉语教育学术 汉语学术资源
  • 简介:一个人的成功,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能较早地认识到自己愿意做什么,能做什么,而且能一直坚持下去。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循序渐进,依照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想方设法孕育向学之心,培植向学的生命,激励这种生命,扩展这种生命,让个体活在向学的生命意向之中。

  • 标签: 学校教育 学习活动 愿意做 儿童发展 个体发展 情景教学
  • 简介:今日教育,有些就是一种"为了拿什么奖"的教育,不管教师课堂上是否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都难以改变其之灌输的特性,结果就是不少的孩子也许在学业上升的阶梯上,一步步成功地走过来,但他们几乎都没有真正体验过学习与成长的快乐、读书带来的自我生命的充实与愉悦。好的教育一定是当下就能感觉到的教育

  • 标签: 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 教学管理 教师
  • 简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拉开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大幕。然而,再宏大的教育改革顶层设计,也要落地到基层学校细致入微的行动之中。我们期待“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校长为本”的理念能真正内化于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校长潜心办学,教师静心育人,让教育改革成果温暖每个学生的心灵。

  • 标签: 学校教育 生命活力 课堂 教育改革 教育工作者 教育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