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尼古拉·德·塔埃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享誉欧洲的新巴黎画派的抽象画家。他的绘画将具象客体以抽象的形式固着于画面。其画面里往往呈现出由面与面之间的交接而衍生出的多彩多姿的龟裂与缝隙。由于其艺术风格是从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演变而来,并且在作品中强调抽象形式的移情作用,因此德·塔埃可以被称为抒情抽象派。

  • 标签: 抽象艺术 抽象与具象 抽象绘画艺术 埃尔 具象艺术 抽象画
  • 简介:蒙文《格传》于康熙五十五年在北京用木刻版刊印,其全称为《十方圣主格可汗传》共七章,是国内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格传》蒙文版本。早期学者一直认为《格》是蒙古人的作品,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藏族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大批《格萨尔》,在数量上和内容上几乎涵盖了蒙古族的《格》,于是一些专家学者开始把这部史诗与蒙藏两个民族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研究,部分学者认为蒙古族的《格》可能来源于藏族的《格萨尔》。关于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归纳各家所言形成了四种意见:一、认为蒙古《格》是藏文《格萨尔》的翻译本。二、认为蒙藏两种《格(萨)》之间无任何关系。三、从版本角度讲,蒙文《格》来源于藏文《格萨尔》。四、认为蒙藏两种《格(萨)》是同源异流的作品。持上述第一种观点的王兴先教授从两部史诗的版本、主要人物的姓名以及史诗的主人公格萨尔这个艺术典型是否在历史上真有其人等问题列举了许多实例,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实际分析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蒙文《格》和藏文《格萨尔》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前者来源于后者,其中有的部分是直接译自藏文《格萨尔》,有的经过改编和加工,还...

  • 标签: 格斯尔藏族 格萨尔关系 浅议蒙古族
  • 简介:2002年10月27日是一个好日子。这一天,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由中国美协、安徽美协等单位主办的“加油画作品展”在合肥久留米美术馆隆重举行。这一天的久留米美术馆有幸见证了一次艺术的盛会。美术馆大门两边摆满了加认识和不认识的社会各界人士的祝贺花篮,灿烂的阳光下,花儿显得分外鲜艳;赶来参加开幕式的有加的老画友,有热爱加艺术的外国友人,还有社会的方方面面人士,人群挤满

  • 标签: 作品 美术馆 次艺术 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 油画
  • 简介:一座米式大楼看上去是如此容易模仿,从此以后,这种建筑成本非常合算的大玻璃盒子开始二流甚至三流的建筑师手中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很快变得无所不在,以至于最终成了后现代主义者用来打倒米的棍子。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建筑师 现代主义建筑 玻璃幕墙 建筑成本 盒子
  • 简介:十七世纪初,经常取材于室内、身边事物的荷兰画派的风俗画家们,用质朴、自然的手法表现了真挚、亲密的人情味,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三个世纪以后,法国的“纳比派”画家吸收前人的长处,在描绘室内的人物、身边事物的画境上作出了新的拓展,表现了巴黎有产阶级高雅而又温馨似梦的闲适生活,追求一种既有丰富的内涵、又充满温情的美,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

  • 标签: 博纳尔 荷兰画派 纳比派 十七世纪 雅尔 野兽派绘画
  • 简介:鄂尔多有着古老的传统和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这个被誉为“蒙古族礼仪之邦”的部落,一直较好地保留着蒙古族固有的古风习俗。尤其在音乐方面,呈现出与其他蒙古地区有着明显的区别的地域文化特色。

  • 标签: 鄂尔多斯 传统民歌 音乐形态 短调民歌 长调民歌 地域文化
  • 简介:巴约有10多万人口,族属未定,主要分布在喜玛拉雅山南麓西藏与尼泊尔边境茂密的森林地带,此外在锡金和不丹境内也有少数夏巴人散居。夏巴人大多数居住在尼泊尔北部边境的孔布、比贡、劳布吉、工巴雄、嘎里召、南岗里、巴东岗、巴岗等地。西藏境内的夏巴人约有1500多人,聚居于定吉县的陈塘区和樟木镇的立新、雪布岗两村及定日县绒辖区的边境地区。樟木立新、雪布岗村的夏巴人有很多现已搬迁到樟木镇居住。

  • 标签: 夏尔巴人 巴东 族属 聚居 居住 喜玛拉雅山
  • 简介:品类繁多的西藏民间歌舞,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就有许多专家学者对藏族民间歌舞发表过很多的文章和论述,而独具一格的夏巴民间舞,至今却没有人介绍,究其原因:一是因夏巴人居住在偏僻的边境山区,以前交通非常不便,因而民间歌舞流传范围很小,人们也无法作更多的了解。二是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尼泊尔、印度等国接界,有着不曾间断的交往,它的音乐舞蹈似乎没有一般人所认为的西藏特点,加上十年动乱,夏巴歌舞又被诬为“异国情调,扭屁股的轻歌漫舞”而被禁止,直到“四人帮”打倒后,舞台上出现了夏巴的歌舞节目,才逐渐被人们所知。鉴于这种情况,本文试图简单对夏巴民间舞加以概述,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指教。夏巴——意即“东方人”。居住在西

  • 标签: 夏尔巴人 西藏和平解放 民间歌舞 异国情调 流传范围 重山峻岭
  • 简介:“胡仁乌力格”,是蒙古族说唱艺术的一个分支,专指在四胡伴奏下叙述故事的特定形式。据考证,这是清代中后期的叫法;在这以前,琴、书结合而形成的说唱艺术,只有“潮仁乌力格”,是指在马头琴伴奏下叙述故事的另一种特定形式。不论哪一种形式之中,琴、书两者向来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是异质的。“胡”言指“四胡”,“潮”言指“马头琴”,演奏乐器的人叫“胡沁(齐)”或叫“潮沁(齐)”;而“乌力格”言指“故事(书)”,讲述故事的人叫“乌力格沁(奇)”,可见当初,它们都有各自的路数。后来,随着历史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蒙古族的艺术形式有所变化和增补,艺术分类也趋向精密,出现了重新分野和组合状态。至于,蒙古族说唱艺术起源于哪时、何地、某人之说,中外一些学者素有纷争,各有见地。本文只就“胡仁乌力格”的本质与特征、演化与发展以及风格与流派等三个方面,浅论一下我们的印象。本质与特征据有人统计,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曲艺类型竟有三百余种,不亚于戏曲剧种的量。从它形成到现在已经搭跨两个世纪,足有一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了。一百多年来,它以多彩的风姿立于民族的艺坛,以丰盈的内容和形式满足了蒙古...

  • 标签: 乌力格尔 格尔概观 胡仁乌力
  • 简介:抹去历史的尘埃,掀开神秘的面具,奥尼走进了春光明媚的五月的广州,走进了相对寂寞的话剧舞台。《安娜·克里斯蒂》、《天边外》、《休伊》、《早点前》、《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片断)五个奥尼的戏剧首次在羊城演出,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奥尼学术研讨会。场内场外,台前幕后,会上会下,都在谈论“奥尼”,广州掀起了一阵“奥尼”热。这里是海?是船舱?还是观众席……由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和广州市话剧团联合演出的《安娜·克里斯蒂》,拉开了第七届全国尤金·奥尼学术研讨会

  • 标签: 尤金·奥尼尔 奥尼尔戏剧 学术研讨会 演员 观众 广州
  • 简介:克里亚宾在音乐史中一直是位有争议的人物,近年来对他的研究又开始升温.他的哲学思想、神秘主义观念、综合艺术理念和非传统的创作技法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并对现代主义音乐影响极大.他对传统和声功能的瓦解和在现代和声上的探索,成为在19世纪与20世纪音乐的转型中搭起的一座桥梁.

  • 标签: 斯克里亚宾 神秘主义 神秘和弦
  • 简介:胡仁乌力格这种艺术形式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相比较,历史不长,“从它形成到现在已经搭跨两个世纪,足有一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引自《蒙古胡齐三百人》)它已经深深地植根于草原人民的心中,身背四胡的胡齐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人民的尊敬与欢迎。长期以来,他们以轻便的演唱形式,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久唱不衰的音乐语言及形象生动的面部表现,满足了蒙古族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学、表演的渴求心理和艺术享受。其中,音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对胡仁乌力格的音乐作一个分析、研究。胡仁乌力格音乐分类对胡仁乌力格音乐,胡奇在自己的艺术实践里已有大致的分类。录音时,他们在每唱一首曲之前都明确地告诉这是什么艾依萨(曲)。当然,这里的分类不够规范,有的是从曲子所处位置的角度出发起名,如“开始说书以前的曲”,“开场白的曲”,“衔接的曲”;有的是从故事情节内容的角度出发起名,如“上朝的曲”,“出征的曲”,“过堂的曲”;有的是从故事中人物心情的角度出发起名,如“想家的曲”,“悲伤的曲”。据此,我们从曲体上作了如下划分:(一)耶日赫曲耶日赫曲的得名是与朵乐拉曲相对而言的。是似说似唱...

  • 标签: 乌力格尔 格尔音乐 胡仁乌力
  • 简介:1942年4月中旬的一天,在祖国西陲重镇塔城,“从苏联回来了两位年轻漂亮的姐妹舞蹈家”,人们兴奋地传递着这个消息,不约而同地拥向舞蹈家下榻的旅馆,有的还带着礼品,争相看望。虽然时局已日益艰险,但深受苏联影响的塔城却仍旧呈现着生机盎然的局面。那些从苏联回国的学农业、学经济、学先进技术的学子们路经这里,依然受到热情接待。维吾尔文化会专门为这两位姐妹舞蹈家召开了欢迎会,当时负责报社及维文会的赛福鼎·艾则孜,在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中,敦请舞蹈家在塔城表演一周。姐妹俩在众乡亲的热切要求下,欣然应诺。

  • 标签: 康巴尔汗 舞蹈艺术 演艺事业 艺术审美 艺术语言 艺术成就
  • 简介:<正>君特·格拉获奖了!大家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当1999年9月30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将这一消息公诸于众,全世界关心这一事件的人士均表现出了出奇的冷静而视作正常。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说:“我认为,格拉是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欧洲长篇小说家。”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尼日利亚作家沃勒·索因卡说:“君特·格拉的毕生作品是本世纪末文学世界里的道德小说,它证实了独创性对意识形态领域的胜利以及这种独创性对于人类灵魂进行道德革新时所显示出来的威力。”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

  • 标签: 德国 小说家 格拉斯 艺术特色 文学评论
  • 简介:在二十世纪的20、30年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家淘金之地,先是在巴黎的蒙马特高地,而后在蒙巴纳地区,聚集了一批来自西班牙、意大利、俄国,以至日本、中国的外乡移民画家,他们并不卷入当时频繁变幻的现代美术思潮和流派,而是超脱地保持自己的独特艺术追求,人们称他们为“巴黎派”,但他们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艺术观念,他们中的许多名字如莫迪里阿尼、夏加、苏汀、基林、帕金等已经与“巴黎派”一同永久地进入了美术史。帕金是巴黎派中一个重要人物。

  • 标签: 巴黎 艺术家 二十世纪 艺术观念 意大利 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