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穿刺(PICC)相关性感染干预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省台州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行PICC的新生儿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55例实施PICC相关性感染干预。比较两组抗生素和PICC使用情况、医护人员手卫生情况、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患儿近亲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抗生素使用时间、PICC时间分别为(440.65±70.49)h、(20.19±6.72)d,均短于对照组的(651.57±96.58)h、(31.52±8.64)d,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8、7.68,均P < 0.01);观察组医护人员对患儿的全天手卫生执行依从性分别为95.15%(157/165)、78.18%(129/165)、72.73%(120/165),均高于对照组的61.82%(102/165)、40.00%(66/165)、30.30%(50/16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4.28、49.75、59.45,均P < 0.05);观察组血流感染、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1.82%(1/55)、1.82%(1/55)、1.82%(1/5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55%(8/55)、21.82%(12/55)、18.18%(10/5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93、10.56、8.18,均P < 0.05);观察组患儿近亲属满意度为96.36%(53/55),高于对照组的78.18%(4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18,P < 0.05)。结论PICC相关性感染干预应用在新生儿中能够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近亲属满意度。

  • 标签: 导管相关性感染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早期医疗干预 血流感染 导管堵塞 血栓形成 病人满意度 婴儿,新生 重症监护,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信在乳腺癌患者静脉穿刺(PICC)带院外护理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浙江省舟山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乳腺癌PICC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微信教育方式延续护理,分析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日常导管观察得分(31.42±3.58)分,导管维护依从性得分(22.47±3.18)分,导管管理信心得分(16.84±2.87)分,异常情况处理得分(15.25±3.64)分,信息获取得分(17.66±2.79)分,带运动得分(21.68±3.44)分,带日常活动得分(30.37±3.74)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359、10.521、9.886、12.354、10.648、9.677、13.521,均P<0.01)。观察组必要性掌握得分(92.41±1.65)分、携观察要点掌握得分(93.54±1.88)分、携注意事项掌握得分(96.25±1.34)分,对照组分别为(82.76±3.13)分、(85.37±3.49)分、(84.75±4.05)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21、12.512、10.884,均P<0.01)。观察组穿刺点感染发生率为0、静脉炎发生率为2.27%(1/44)、导管堵塞发生率为4.55%(2/44)、导管移位发生率为4.55%(2/44)、导管破裂发生率为2.27%(1/44),均低于对照组的11.36%(5/44)、18.18%(8/44)、25.00%(11/44)、29.55%(13/44)、15.91%(7/4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16、5.021、6.412、6.851、4.021,均P<0.05)。结论微信用于乳腺癌患者PICC带院外护理中,可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有助于患者掌握导管维护知识,减少院外导管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乳腺肿瘤 导管,留置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微信 健康教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植入式输液港(IVAP)与静脉穿刺(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收的乳腺癌化疗患者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PICC作为化疗途径,观察组则采用IVAP。对比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后并发症,同时调查两组管路维护时间、带舒适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1个月、3个月、6个月导管留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意外拔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路维护时间短于对照组,带舒适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式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患者舒适感强,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值得推广的方式。

  • 标签: 植入式输液港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乳腺癌 化疗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心导管断裂残端滑入体内后,多学科合作,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引导下行血管内异物取出术,顺利取出导管。患儿术后第2天超声检查见股静脉穿刺处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本文旨在提高医务人员中心并发症的应急处理水平,进一步强化静脉治疗的多学科协作机制。

  • 标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导管断裂 血管内异物
  • 简介:摘要脑脊液乳糜在新生儿中心并发症中极少见,若发现不及时,易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病死率高。本文报道1例中心发生脑脊液乳糜患儿,拔除导管、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好转。

  • 标签: 婴儿,早产 导管插入术,外周 脑脊液 乳糜 乳糜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相关类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可能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3 933例PICC中发生类过敏反应的27例患者的资料。结果PICC相关类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69%(27/3 933),临床症状以皮肤系统为主、部分合并呼吸、消化和心血管系统症状。其发生率在性别、诊断和过敏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233、0.839、0.027,均P>0.05);<60岁患者的发生率高于≥60岁的患者(χ2值为12.821,P<0.01);2种不同涂层导管的发生率高于无涂层的导管(χ2值为27.195、84.203,P<0.01)。26例患者在症状缓解后继续完成,1例患者终止。结论PICC相关类过敏反应多见于导管或导管内置导丝有涂层,建议前使用大量0.9%氯化钠冲,以降低或避免涂层物质入血,有效控制类过敏反应的发生及严重程度。

  • 标签: 类过敏反应 中心静脉置管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相关类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可能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3 933例PICC中发生类过敏反应的27例患者的资料。结果PICC相关类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69%(27/3 933),临床症状以皮肤系统为主、部分合并呼吸、消化和心血管系统症状。其发生率在性别、诊断和过敏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233、0.839、0.027,均P>0.05);<60岁患者的发生率高于≥60岁的患者(χ2值为12.821,P<0.01);2种不同涂层导管的发生率高于无涂层的导管(χ2值为27.195、84.203,P<0.01)。26例患者在症状缓解后继续完成,1例患者终止。结论PICC相关类过敏反应多见于导管或导管内置导丝有涂层,建议前使用大量0.9%氯化钠冲,以降低或避免涂层物质入血,有效控制类过敏反应的发生及严重程度。

  • 标签: 类过敏反应 中心静脉置管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中心(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时加温皮肤消毒剂对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穿刺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时间段使用的不同消毒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加温组。加温组在PICC穿刺前将消毒剂加温至37℃后进行皮肤消毒,对照组采用室温消毒剂,比较两组患儿PICC一次性成功率、时长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结果加温组一次性成功率高于对照组[80.2%(65/81)比66.7%(56/84)],时间短于对照组[(45.0±9.0)min比(48.4±11.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留置时间、非计划拔率、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温皮肤消毒剂可以提高早产儿PICC一次性成功率,减少操作时长,未增加导管相关感染风险。

  • 标签: 皮肤消毒剂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全程引导穿刺和定位导管尖端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中心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接受中心术的VLBWI/ELBWI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患儿住院号末位奇偶数分为超声组和X线组,超声组予床旁超声引导穿刺、定位导管尖端,X线组凭经验穿刺,予床旁X线定位导管尖端;再依据出生体重分为VLBWI组、ELBWI组。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比较组间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导管尖端清晰显示率、原发性异位率、继发性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18例患儿,超声组57例(VLBWI组50例、ELBWI组7例),X线组61例(VLBWI组54例、ELBWI组7例)。超声组时间[(23.2±7.1)min比(34.1±7.5)min]、一次性成功率(93.0%比65.6%)、尖端显示率(96.5%比83.6%)、原发性异位率(7.0%比24.6%)、并发症发生率(7.0%比21.3%)优于X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ELBWI组以上5项均优于X线ELBWI组,超声VLBWI组仅时间、一次性成功率优于X线VLB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VLBWI/ELBWI中心定位便捷、精确,可提高成功率,减少放射暴露和重复置损伤;超声追踪定位导管并及时调整可减少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VLBWI/ELBWI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检查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婴儿,超低出生体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引发的新生儿严重并发症的发病特点、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收治、因PICC引发胸腔积液、心律失常及心包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发病特点、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共纳入9例患儿,均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均存活。其中8例PICC导管异位,1例导管位置正常(心律失常患儿)。6例胸腔积液患儿中双侧1例,右侧5例,均在原有呼吸支持下出现呼吸困难、频繁呼吸暂停,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胸水特点均为葡萄糖明显增高,细胞数及蛋白无明显增高,予胸腔穿刺并拔出PICC导管后症状很快好转,均未再出现胸腔积液。2例心律失常患儿分别表现为心房扑动伴室性心动过速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无改善,拔出PICC后2~12 h内复律,且未再出现心律失常。1例心包积液患儿出现心脏增大、心音遥远及心率下降等心包填塞症状,予心包穿刺后上述症状很快消失,积液生化特点同PICC引发胸腔积液的胸水生化特点。结论PICC可引发新生儿严重甚至致死性并发症,当患儿出现不明原因胸腔积液、心律失常、心包积液甚至心包填塞,或不明原因病情变化无法用常规现象解释时,需警惕是否为PICC引发,危重病例治疗并发症同时应尽早拔出PICC导管。

  • 标签: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胸腔积液 心律失常 心包积液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共体模式下社区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PICC)维护推广的影响因素,为实现医共体社区内各站点PICC维护门诊的全覆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21年1—2月选取杭州市参与医共体模式的10家社区中置入PICC的79例患者和参与PICC维护的67名社区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患者调查问卷和护士调查问卷分别对患者和护士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医共体模式下社区PICC维护推广的影响因素,并对社区护士行PICC维护理论知识与操作进行考核。根据社区8个月内PICC推广情况,将PICC维护患者≥40例的3家社区设为推广优势社区,其余7家社区设为推广劣势社区,对比分析优劣势社区间推广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调查的单因素分析中,付费方式、行动能力、交通方式、交通费用、接受随访、对社区就诊流程和维护技术满意度是医共体模式下社区PICC维护推广的影响因素(P<0.05)。护士调查的单因素分析中,宣传途径、绩效分配、排班方式、家庭医生团队和上门维护是医共体模式下社区PICC维护推广的影响因素(P<0.05)。优劣势社区护士PICC并发症知识与操作技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行为能力、有无接受随访是社区PICC维护推广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基于医共体模式在社区开展PICC维护同质化培训与管理,利用家庭医生团队对患者落实常态化随访,简化社区PICC维护流程,加强多种途径宣传,持续提升社区护士PICC并发症处理能力,调整绩效分配方案等举措提升护士能动性,加强综合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联动机制,对社区提供会诊支持,同时解决社区PICC维护规定病种报销途径等,可促进社区PICC推广维护。

  • 标签: 社区卫生中心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维护 医共体模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中心(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敷料更换频率延长至14 d内按需更换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的早产儿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在线随机软件将入选早产儿分为7 d、11 d、14 d更换敷料组,3组均采用聚氨酯透明敷料及相同敷料更换方法,观察并比较3组患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敷料覆盖处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结果共纳入296例,7 d、11 d、14 d更换敷料组分别为96例、108例、92例,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5/1 000导管日、1.1/1 000导管日、0.8/1 000导管日;导管病原菌定植发生率分别为1.0%、0.9%、0%;出口部位感染率分别为1.0%、0.9%、1.1%,敷料覆盖处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0%、2.8%、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及敷料覆盖处皮肤细菌培养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91.7%(11/12),革兰阴性杆菌占8.3%(1/12),无真菌感染。结论聚氨酯透明敷料在完整且无卷边、渗血、渗液等情况下,早产儿PICC导管处敷料14 d内按需更换具备安全性。

  • 标签: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婴儿,早产 敷料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并发乳糜胸原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例新生儿静脉并发乳糜胸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均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例1为28早产儿,出生体重1 020 g,生后第6天行中心(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第8天出现呼吸困难。例2仍为28早产儿,出生体重1 230 g,生后第4天行PICC,第16天出现呼吸困难。2例患儿出现呼吸困难时X线胸片均提示导管异位及胸腔积液,给予拔除PICC、胸腔穿刺术、胸腔穿刺引流、呼吸及营养支持等处理,患儿胸腔积液均渐消失。结论新生儿PICC可并发乳糜胸,临床需警惕并积极处理,预后良好。

  • 标签: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新生儿 乳糜胸 胸部X线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并发乳糜胸原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例新生儿静脉并发乳糜胸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均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例1为28早产儿,出生体重1 020 g,生后第6天行中心(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第8天出现呼吸困难。例2仍为28早产儿,出生体重1 230 g,生后第4天行PICC,第16天出现呼吸困难。2例患儿出现呼吸困难时X线胸片均提示导管异位及胸腔积液,给予拔除PICC、胸腔穿刺术、胸腔穿刺引流、呼吸及营养支持等处理,患儿胸腔积液均渐消失。结论新生儿PICC可并发乳糜胸,临床需警惕并积极处理,预后良好。

  • 标签: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新生儿 乳糜胸 胸部X线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患者非计划性拔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2009年8月至2013年6月血液科PICC患者234例的临床资料,26例非计划性拔患者为病例组,208例计划拔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计划性拔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病例组发生感染(38.5%)、静脉血栓(30.8%)、穿刺点渗血渗液(15.4%)和导管脱落(11.5%)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9.1%、10.0%、8.1%、2.4%、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308、9.097、1.471、5.840,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感染、穿刺点渗血渗液,是非计划拔的主要危险因素(χ2=18.308、1.471,均P<0.05)。结论了解导致血液病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的危险因素,在日常使用及维护过程中采取有效、及时的护理对策,加强期间的观察和护理,以延长PICC导管留置的时间,降低非计划性拔率。

  • 标签: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导管,留置 病人医疗护理计划 危险因素 护理 感染 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治疗敏感指标应用于置入中心导管(PICC)老年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干部病房二科2019年4—6月收治的46例及2020年4—6月收治的48例老年患者,均为男性,年龄(86.7±9.34)岁,年龄范围为78~101岁。根据收治时间不同分为传统护理组(n=46)与敏感指标组(n=48)。传统护理组采取传统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敏感指标组应用3项敏感指标和评分标准。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治疗不良事件、并发症的发生率、护士培训前后对3项敏感指标条目掌握情况。结果敏感指标组导管脱出[4.2%(2/48)]、导管堵塞[2.1%(1/48)]、皮肤硬结[2.1%(1/48)]均低于传统护理组[28.3%(13/46)、13.0%(6/46)、8.7%(4/46)];敏感指标组并发症发生率[10.4%(5/48)]低于传统护理组[43.5%(20/46)];培训后护士通道选择评估[(92.91±7.09)分]、PICC维护[(96.44±3.66)分]、导管接头使用[(98.35±2.65)分]评分均高于培训前[(67.88±10.34)分、(74.32±11.29)分、(81.21±13.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静脉治疗敏感指标应用于老年PICC患者,降低老年PICC患者静脉治疗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提高护士静脉治疗护理认知和行为能力,从而增加静脉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 标签: 静脉治疗 敏感指标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手送管法在儿童静脉留置穿刺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40例需进行静脉留置穿刺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观察组实施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比较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感、留置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儿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而患儿疼痛感评分低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穿刺点渗血率、药物外渗率、留置针脱落、送打折发生率、穿刺套管扭曲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能有效提高儿童静脉留置针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穿刺并发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率。

  • 标签: 单手退针芯送套管 外周静脉留置针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时段预约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门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PICC维护门诊分时段预约诊疗应用前后两个月的就诊患者,应用前为对照组,采取人工纸质取号,应用后为研究组,采取分时段预约诊疗,比较两组患者候诊时间、每时段平均候诊人数、患者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平均候诊时间中位数为15 min,显著短于对照组中位数为46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候诊区内候诊人数:研究组每个时段人数相对稳定,候诊人员密度低,而对照组各时间段差异显著,人流高峰出现在8∶00—10∶00和13∶30—14∶30。研究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4.99±0.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15±0.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研究组护士满意度评分为(4.67±1.9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90±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维护门诊实施分时段预约诊疗可有效减少患者候诊时间,实现患者合理分流,改善就诊环境,提高护患满意度,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维护门诊 分时段预约 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