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正>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公元十世纪初至十二世纪初,由契丹贵族建立的辽王朝,曾统治我国北方长达二百余年。有辽一代,大多数契丹人仍从事牧猎生产,兼营农业,所以,他们的饮食极富北方民族特色。饮食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需条件,即俗语所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

  • 标签: 辽代契丹人 《辽史》 纪事本末 圣宗 粮谷 穆宗
  • 简介:近代闽台地区一直是清朝着力实行族正制的地方,泉州、漳州与台湾的基层社会不断推行族正制,族正在这些地区长期存在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清代闽台地区的族正制与治理械斗而变异的联庄制度结合在一起,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的秩序。但是与总理、庄正可以得官府颁发的戳记相比,族正则属于不须给与戬记的民间组织。但由于族正的选立也经过官府认可,使得族正既受官府监督控制又缺乏官方色彩。从清前期到近代,清朝族正制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成熟的做法,这就是既监控宗族又防止族正借官府权威而控制宗族,并使宗族进一步组织化。

  • 标签: 近代闽台 族正 宗族 国家与社会
  • 简介:金玉局是元代重要的官营手工业机构。其匠人的最初来源,是元世祖初年从蒙古故地迁徙到大都的工匠;元灭宋后,一批战俘和童男被元政府征为匠户。至少在元仁宗皇庆年间以后,大都城的金玉局设于金城坊的法藏寺,大致位于今北京的金融街广场一带。元代金玉局官员仕途上只能在本系统内迁转,几乎没有跻身权力中枢的可能;金玉局工匠境遇也不理想,以致有改名换姓骗取官位者。通过分析、研究出土和传世的金玉局相关石刻文字资料,可发现金玉局工匠广泛参与了元大都及其周边地区的很多地方文化事业。

  • 标签: 金玉局国 局址 官员 匠人 地位
  • 简介:黄河三角洲存在着大批明初由山西洪洞和河北枣强迁来的移民,但史籍无载.其源由,洪洞移民是先由政府从山西移入鲁西,再由鲁西自愿转迁至黄河三角洲;枣强移民一部分是由政府组织的山西移民经枣强中转后分发迁入黄河三角洲,其籍属为山西人.另一部分是移入河北的各地移民自发由枣强转迁至黄河三角洲,其籍属难以确定.

  • 标签: 黄河三角洲 明朝 移民 洪洞 枣强 移民史
  • 简介:<正>对于北齐境内的户口数,《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记载:(北齐)洎乎国灭,州九十有七,郡一百六十,县三百六十五,户三百三万。《通典》卷七《食货典·历代盛衰户口》:(北齐)至崇化三年(当作隆化二年,即公元577年),为周师所灭,有户百三万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万六千八百八十。又,《周书》卷六《武帝纪》云:建德六年(577年,关东平,合州五十五,郡一百六十二,县三百八十五,户三百三十万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万六干六百八十六。根据上述文献的记载,有些学者曾考证:北周建德六年,北齐有户三百三万余;隋大业初,北齐旧境有户五百四十万,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其增长率约为78%。然而,据我们考证,《隋书》、《通典》。等文献所记载北齐的户口数,其本身并非北齐境内的总口数,只是其境内的在籍民户,北齐境内的实际户口要远高于此。

  • 标签: 北齐 李德林 逃户 户口数 天保 苏威
  • 简介:人们都知道,妈祖为中国沿海,特别是闽台地区的重要神祠崇拜。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同事王贵民研究员治先秦史,无疑是位有造诣的、功底扎实严谨的学者。他有一次来电话,向我询问宋代的妈祖有无史料。我只是将“妈祖”一词输入古籍电脑软件,就给他回覆,

  • 标签: 宋代 妈祖 莆田 林二十三娘(林夫人)庙 祠神信仰
  • 简介:谈起反腐败的问题,我认为就象我们灭蚊子、苍蝇一样,必须先找到根源,才能有效的根治。

  • 标签: 反腐败 中国 蚊子 苍蝇 才能
  • 简介:确实给喜爱艺术、具有艺术特长和天赋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然而,很多高考没希望的学生家长却把他当作一根“救命稻草”的心理日益凸显。但明星梦,远不是时间、金钱和精力就能够简单堆砌成功的。尤其是在巨额的成本支出和严酷的就业现实面前,艺热该到了理性回归的时候了

  • 标签: 艺术特长 学生家长 成本支出 理性回归 高考
  • 简介:秦汉陵邑陈益民陵邑又称国邑,是因帝王、王后陵墓而新设置的城邑。秦汉行郡县制,新置县、邑很多。邑多为贵族食邑,变化甚大,或旋置旋废,或升格为县,为后代沿置。陵邑的变迁亦大致如此。但陵邑究竟有哪些,其兴废的具体情况怎样,置陵邑的用意何在等,仍是值得探究...

  • 标签: 陵邑 水经注 后汉书 秦汉 东汉魏晋 《史记·秦始皇本纪》
  • 简介:翰林是中国古代士人最高阶层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高水平的代表。翰林院自唐至清,虽然历代均有设置,但由于时代等原因的影响,历代的设置各有不同,对历代翰林设置的探究有利于我们深入分析翰林士人群体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政治地位及其承担的责任的演变轨迹。

  • 标签: 翰林院 设置 考辨
  • 简介:福建泉州地区,自唐宋以来,素以盛出“海商”著名。关于泉州海商的发展历史及其经营方式,已有众多的研究成果。近年来,由于本人的工作之便,搜集到一些地方碑刻及其它民间文书。顾这些碑刻资料较少为学界所引述,今特稍加辑录,或许对于深化泉州海商的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泉州地区 碑刻资料 海商 清代 经营方式 发展历史
  • 简介:<正>闽国是福建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作为五代时期南方的一个重要国家,它的田制在五代史研究方面也有其意义。然而,因材料稀少,迄今尚未有人对闽国田制作过全面解剖,笔者拾掇了一些材料,想对这个问题作些探索,不足之处,还请大家赐正。一、官田和私田唐代福建人少地荒,官府在福建一些地方设置屯田官,组织百姓开垦田地,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官田。《莆田县志》记载:“前志称吴兴为屯田员外郎祭之从弟,神龙中以家赀筑延寿陂,溉田万余顷。祭为屯田员外郎,其资历不详,必京朝之官来主屯田,而筑陂、填海、开渠诸事,兴代为之,以长官名义行之耳。则北洋之田固官田也。寄郑褒撰吴兴传,谓兴字长官,误也。元和间,斐次元为观察使,堤黄泉三百二十二顷,岁收数万斛,以赡军需,则南洋亦官田也”。从斐次元组织百姓垦田后能得数万斛粮食一事来看,这些田地确为官田,否则,按照民田“三十税一”或“十五税一”的传统,这些田地的税收最多只有数千斛,斐次元能收到数万斛粮食,应为官田的对半分成租。所以,我们认为,《莆田县志》的作者提出唐代莆田的北洋、南洋之田为官田是有道理的。由此看来,闽国建立后,从唐福建地方政权中接收了大量的官田。闽国统治者继续实行屯田政策,王审知在福清沿海屯垦,派遣士兵修筑大塘,占计塘两项水利工程

  • 标签: 田制 王审知 考略 僧人 寺观 山志
  • 简介:傣族在历史上就与水有密切关系,佛教对傣族的祭水仪式也有重大影响,所以泼水节是我国傣族群众在自身文化信仰基础上对外来文化的加工和再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族传统节日。

  • 标签: 泼水节 傣族 祭水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