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法理引入中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法治之理"尽管高度被强调却仍未得到有效重视。与之相随,法理科以及研究者的身份地位也在传统政治与现代法治之间来回摇摆。然而,在当下的法治中国建设中,法治之理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法学原理的政治行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支撑,中国的现实社会也需要用法治之理进行打量和改变。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作用来看,我们只有在构建了成熟的法治之理基础上,才能用法治理想改变中国。在此过程中,需要基于法理科和法理者的身份焦虑以及法治中国建设的需求,对当代中国法研究中的问题和思维方式上的缺陷进行反思。

  • 标签: 法治 法理学 法学理论体系 法治中国 法治思维
  • 简介:摘要:建设中国语境下的中国法,是当代法学家以及法律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法律是近代以来的舶来品,受西方影响比较大。建设中国语境下的法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国古人的智慧,跨域历史,历久弥新,在今天依然能够被适用。中国哲学博大精深,然却不是不能学习钻研透彻的。有志于中华法系、中华文明传承的学者,恒力则成果必斐然。

  • 标签: 中华法系 言不尽意 心物一元 以德配天
  • 简介:法理或称法哲学,既指称一种思想体系,又指称一个学术领域。作者对法理或法哲学的整体理解可概括为:法律是定分止争的实践理性,哲学是求真尚善的思想艺术,法哲学则是以哲学的眼光和智慧对法律的观照和反思。书本的法理是指以书本或电子形式出现的法理,实践的法理是指法理在法律实践中的运用,是以立法、用法、执法、司法等载体存在的法理,但两种不同存在形式的法理内容上并没有截然区别,法理出现在本本上,又体现在实践中,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双重属性,法理只有真正应用于实践,才具有实质意义。为此,应当提倡一种"生活中的法理",从生活揭示法理,以法理透视生活。我国法哲学研究风格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至少应当坚持三个学术原则:把法哲学的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的法学研究、法律实践和法治建设实际相结合,从头至尾贯通"中国特色";在总结中外法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致力于法学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与现代科学方法论有机结合,突出"问题意识"和"范式意识",注重研究方法与法哲学理论问题的契合。

  • 标签: 法(哲)理学 书本的法理学 实践的法理学 生活中的法理 法理学研究
  • 简介:国法在政治的框架里历经了数十年,逐渐从建国初期政治话语的附庸之中摆脱出来,在对政治话语的追随和演绎之后初步展现了自身的生成逻辑和独立品格。但在新时期,中国的法理在西方知识与中国模式之传统经验间,在“权利本位”和中国模式之“发展”“稳定”之间,在以“个人”为本的法理观与中国模式之以“人民”为本的法理观之间依然存在着矛盾。那么,在摆脱了政治修辞下的新时期的中国法该何去何从,将是当下法理发展的新课题。

  • 标签: 法理学 政治 中国模式
  • 简介:<正>法理是一盘大杂烩,在它里面分类归纳着关于法律的种种普逼思考。法所代表的是什么?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当对法作何种评价?法是如何得以进一步完善的?法是不是可有可无的?谁创立了法?我们应该到何处去寻找法?法对于道德、正义、政治、社会实践或者无法律保障的约束力而言,二者的关系是什么?我们是否应该恪守法规?法是为谁服务的等等?这些都是普通法理所内含的问题。它们可能被忽视,但却不会消失。据说主张法律学者掌握法理的正当理由是法理能造就他们成为素质良好的法学家。我不赞成这种观点,至少就普通法理而论并非如此,人们获得了法理中法律推理和法律

  • 标签: 普通法理学 法学家 法律原则 法律推理 社会实践 正当理由
  • 简介:7.怀疑现实主义:杰罗姆·弗兰克与法律的不确定性阐述杰罗姆·弗兰克的观点并非易事。他写了许多·写的让人吃惊。他是个抱怨被错误解释了的著作家。最有争议之点是规则怀疑论的问题。在《法律与现代精神》第6次印刷前言(这是该书1930年出版的18年后写的)中,弗兰克否认他曾

  • 标签: 法律规则 法律秩序 美国法理学 法哲学 现实主义者 弗兰克
  • 简介:在目前法学研究中法理内外部界限比较模糊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必要的界定是有价值的。界定不同学科的标准有内容要素标准和形式要素标准两类。法学是以内容要素标准来区分的学科,同时必须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个别-一般和规范-描述这两对形式要素标准。法理是从一般性角度对法律的研究,以此区别于法教义学和法律史学,构成了法理的外部界限,这种一般性的研究是无法被取消的。依据规范性和描述性,法理内部又可再分为规范法理与描述法理。规范法理与政治哲学、伦理学紧密关联,统摄于实践哲学。描述法理再可分为经验法理与分析法理,前者试图通过经验调查得出有关法律的普遍认知,后者则更接近于有关法律的本质性论断。

  • 标签: 法理学 一般性 规范性 描述性
  • 简介: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法的研究概括为“现代化范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现代化范式不能简单地否定,它是中国现代化这一特殊时期的产物,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30年法理的发展存在着三对基本矛盾,即政治与学术的矛盾、普适性与本土性的矛盾、研究法律与尊重法律的矛盾。进入21世纪,中国法研究应当实现从过去简单地将西方作为中国法制和法治建设的榜样、楷模或标准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向关注中国问题、用中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研究方式的转变,确立中国法研究的中国意识。

  • 标签: 现代化范式 中国法理学 理想图景
  • 简介:国法学会法理研究会创建至今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其纪念大会与95年年会由中国法学会法理研究会和云南大学法律系主办,并在云南政法高等专科学校等单位的协助下,于7月下旬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以及香港、海外的专家学者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在开幕式上,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教授、法理研究会

  • 标签: 中国法理学 中国法学 会法 向21世纪 理学研究 部门法学
  • 简介:本文针对我国学界(特别是法学界)和社会其他各界(特别是法律界)对法理的实用化期待以及因为此种期待的难以实现而对法理的指责,论证了这种期待本身具有非理性。不但如此,而且这种期待对法理研究产生了诸多的误导,举其大者为:它影响了法理的“自然”发展;消弥了读者对法理的兴趣;最终影响了法理“实用性”的发挥。在此基础上,作者论证了法理在法制建设中的能与不能,认为:法理在法制建设中的基本功能就是精神教义功能、方法启示功能和实践应用功能。除此之外,都是法理所不能的“广阔空间”。最后,文章提出了应当区分“主观的法理”和“客观的法理”的观点,并通过对两者的界定及其功能的哲理说明进一步论证了法理在法制建设中的能与不能。

  • 标签: 法理学 法学 法制建设 精神教义 实践应用
  • 简介:要摆脱法理研究的扑朔迷离状态,就必须认真思考法理的研究对象。本文认为,法学的基本问题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问题,法理的研究对象就建立在对这一基本问题认识的基础上。本文由此提出了法理研究对象的两个层次。

  • 标签: 西方法理学 研究对象 基本问题 天赋权利 关系问题 两个层次
  • 简介:自五十年代以来,学术界研究海瑞的论文涉及了他的政治思想、社会思想、哲学思想和经济思想,但海瑞的法理思想至今尚未有人作专门的探讨。我们知道,海瑞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刚正不阿,执法如山,不畏权势,“不怕死,不要钱,真是铮铮一汉子”(明·何良峻《四友斋丛说》序),研究海瑞的法理思想,有助于海瑞研究的深入。

  • 标签: 理学思想 四友斋丛说 五十年代 不怕死 何良 刁讼
  • 简介:“严打”的法理思考□冯玉军张超人类在发明刑罚之时就设想它具有威慑效应。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威慑罪犯不再犯罪和儆戒他人不去犯罪是人类发明刑罚的重要目的之一。[1]因此,有关刑罚轻重宽猛适度与否的争论便始终与人类社会及其恶性行为的出现相伴随。在经...

  • 标签: 法理学 法律工具主义 罪刑法定原则 刑罚 刑法改革 威慑效应
  • 简介:一、学习《法理教程》的重要意义法理,即法学基础理论的简称,在法学体系中它属于理论法学.法理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它研究法的一般理论,具体地说,法理研究对一切社会的法都适用的基本理论.因此,法理是法学最高层次的理论形态,它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占有基础理论的地位.法理以其他法学分支学科的研究为基础材料,同时它更对其他法学分支学科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学好法理对于整个法学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法理学研究 法学体系 理论法学 法学基础 占有 适用
  • 简介:本文提出了深化法理研究的三个问题,即法的规制原则、法律规则、法的规制方法,对它们的涵义、特征、分类、确立根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用部门法研究的新成果加以充实。

  • 标签: 法理学 法的规制原则 法律规则 法的规制方法
  • 简介:<正>非常感谢能到北大法学院法学社来讲一下我这两三年的一些法学思考。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论革命的法理",这是我这一两年准备撰写的一本小册子的第一部分。按照我的计划,这本小册子的题目就叫《国家的构建:从革命的法理到反革命的法

  • 标签: 政治国家 论革命 法学思考 宪法学 神义论 现代法理学
  • 简介:法律是法治国家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基本行为规范,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国民的基本素养,人人懂法是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当今我国逐步走向法治化,法学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法学教育不仅是专业教育也是普及教育,从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现状来看,其教育任务任重而道远。

  • 标签: 《法理学》 结构创新 学理论 教学 体系 法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