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60岁以上患者肝脏移植的预后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但研究的人选标准不尽相同时,年龄因素的意义与研究结论也会出现差别。受体年龄虽然为影响移植物生存的相关因素,但对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得出更加完善的入选标准要比确立年龄标准更有意义。

  • 标签: 肝移植 高龄 生存率 器官分配 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肝脏移植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性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肝脏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或术后大量胸腹水、术中或术后大出血、术后营养方式、术前前后不具备积极的应对机制等都与术后肺部感染有关系。结论对相关资料进行明确,在术前后进行预防和管理,使感染率降低,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肝脏移植肺部感染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瘘的类型、方法选择及不同方式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9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4例肝移植术后胆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狭窄将胆瘘分为4型。患者均接受内镜或介入治疗,包括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ercute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观察指标为胆瘘发现时间、胆瘘位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PTCD并发症、腹腔或胆道引流管拔出时间、新发胆道狭窄等。结果24例胆瘘于肝移植术后(46.5±36.6) d(6~122 d)发现。Ⅰ~Ⅳ型胆瘘分别有6例、14例、2例和2例。22例胆瘘治愈,总体治愈率91.7%。24例均首先接受ERCP,技术成功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7.5%(21/24)和85.7%(18/21)。Ⅰ~Ⅳ型胆瘘ERCP的治愈率分别为6/6、84.6%(11/13)、1/2和0,ENBD与ERBD的胆瘘治愈比列分别为8/10和6/8。5例ERCP未成功者接受PTCD治疗,成功及临床治愈比例分别为4/5和3/4。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33.3%(8/24),Ⅱ型胆瘘胆管炎发生率高于Ⅰ型[35.7%(5/14)比16.7%(1/6)],合并非吻合口狭窄者比合并吻合口狭窄者更易发生胆管炎[83.3%(5/6)比16.7%(3/18)]。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瘘首选ERCP,次选PTCD。Ⅰ~Ⅳ型胆瘘分别优选ENBD、ENBD联合ERBD、ENBD及PTCD治疗。

  • 标签: 肝移植 胆瘘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吻合口狭窄 非吻合口狭窄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
  • 简介:目的肝移植术后医院感染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挑战,本研究通过分析肝植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术后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病例的分析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4-05-01-2016-09-30肝脏移植术后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结果230例肝脏移植患者中,144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62.6%。呼吸道感染最多,占69.2%,胆道及血液感染分别居第2、3位。肝癌患者的感染发生频率最高(69.05%),其次为急性肝衰竭(66.67%)、肝炎后肝硬化(64.39%)和自身免疫性肝硬化(60.00%),各组感染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79,P=0.483。144例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260株病原菌,鲍曼不动杆菌(25.77%)、嗜麦芽黄单胞菌(15.00%)和铜绿假单胞菌(13.46%)居前3位。结论肝脏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率高,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及胆道为主,医院感染的防控对策是了解术前供体肝脏情况,减少或缩短侵入性器械的使用,加强无菌意识、手卫生意识及术后基础护理。

  • 标签: 肝脏移植 医院感染 监测 对策
  • 简介:前列腺素具有细胞保护、血管扩张和免疫调节等生物学活性作用。可以稳定细胞膜并抑制多种炎症介质如氧自由基、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1(IL—1)的分泌和释放,对许多种组织和细胞起保护作用;也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对抗血管收缩因子的刺激作用;并通过对血小板功能的调节作用和纤溶作用改善微循环;它还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和

  • 标签: 肝脏移植 前列腺素 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 肝移植术后 无肝期 I治疗
  • 简介:移植患者术前出现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如何减少肝脏移植术中失血成为肝脏移植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的临床应用为减少肝脏移植术中失血提供了新方案。本文综述近年来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在肝移植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给药剂量与时机的进展。

  • 标签: 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 肝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既往诊治的全部肝脏移植患者,探讨胆道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结果,为今后进一步降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防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由同一手术组行经典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术88例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患有胆道并发症分为胆道并发症组及对照组,根据国内外文献及本中心实际临床实践筛选出可能高危因素首先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经典肝移植病例88例,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21例,发生率23.9%。结论术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热缺血时间过长、胆管空肠吻合及放置管可能是术后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 标签: 肝脏移植手术 胆道并发症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阐述高频电氩气刀在进行肝脏移植手术中的应用及护理,探讨氩气刀在肝脏移植手术中的实用性及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5例肝移植患者使用氩气刀切割,止血的效果。结果:使用氩气刀患者术中出血得到很好控制且无气味、安全、创面愈合快等优点。结论:使用氩气刀在肝脏移植手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要充分做好围手术期护理。

  • 标签: 氩气刀 肝脏移植术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在肝脏移植术后护理中的应用及护理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行肝脏移植术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取Orem自理模式护理干预。采用心理状态评估量表(MSSNS)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状态、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孤独、愤怒、MSSNS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试验组的SF-36(生理职能、心理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总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干预后SF-36评分较干预前均升高,试验组干预后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14.29%)低于对照组(38.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行肝脏移植术患者实施Orem自理模式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Orem自理模式 肝脏移植术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总结同种异体肝脏移植手术后早期胸腹腔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处理对策.方法:对2000年8月~2002年1月12例同种异体肝脏移植手术后早期发生胸腹腔出血病人的资料,分析出血原因、早期临床表现、处理方法、病人的转归,探讨对此类病人的治疗对策.结果:12例中最常见的出血原因是早期腹腔手术创面的渗血,其次为肝动脉溶栓后引起的腹腔出血,出血量均较大.12例病人中6例接受了二次开腹止血手术,5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12例病人中4例死亡,其中3例死亡原因与肾功能衰竭直接有关.结论:原位肝移植手术后早期胸腹腔出血的发生率较高,二次开腹止血要果断、准确、积极,输血和使用止、凝血药物时,应注意肾脏功能的保护.

  • 标签: 肝移植 胸腹腔出血 术后并发症 同种异体移植 病因 临床表现
  • 简介:自1964年报道第1例人类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以来,CMV感染日益受到重视。实体器官移植后有7%-32%的受者会出现CMV感染相关问题,这是移植后受者最常见的病原感染类型。CMV疾病通常出现在移植术后或终止抗病毒预防治疗后1~4个月。器官移植受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后,CMV感染发生率可增加1倍,感染后的病死率可达25%,这也是肝移植术后导致移植物失功能和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肝移植后CMV感染的防治应充分重视。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感染 病毒预防 移植后 治疗 肝脏 CMV感染
  • 简介: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社合作举办的"原位肝脏移植新技术及进展学习班"于2007年8月29日至9月2日在广州举行,届时将邀请海内外肝脏移植知名专家授课,就目前我国肝脏移植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近几年来肝移植技术的新进展进行学术讲座。参加者授予I类学分(14分)。授课内容主要涉及肝脏移植手术技巧,高危受者的麻醉管理,重症感染患者的无肝素化持续血液净化治疗,个体化免疫抑制

  • 标签: 肝脏移植 新技术 学习班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难点问题 手术技巧
  • 简介:摘要树突状细胞是调节机体免疫的关键细胞,其中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在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的具有呈递抗原水平低下、抑制T细胞活化与增殖的一类肝脏Tol-DC成为减轻肝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多种策略用以诱导表型稳定的Tol-DC,为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总结了肝脏Tol-DC和其调控肝移植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肝移植 免疫耐受 移植免疫学 树突状细胞
  • 简介:摘要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2例早期移植肝脏失功能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替代疗法在此类患儿中的临床意义。例1原发病为胆道闭锁,例2原发病为尼曼匹克病,2例患儿肝移植术后均出现移植肝脏失功能和多脏器功能不全。术后2 d启动间断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方案,经1周干预后2例患儿均成功逆转了急性期的多脏器功能不全,肝功能得到恢复。儿童肝移植术后可尝试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这一技术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并可改善继发的多脏器功能不全。

  • 标签: 非生物型人工肝 血浆置换 肝移植 早期移植物肝脏失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对肝移植大鼠肝脏再生功能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6只)、UW1h肝移植组(48只)、UW12h肝移植组(48只)。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大鼠内皮细胞抗原和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双染法检测肝实质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SECs)的增殖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及其受体fit-1、flk-1的表达;RT—PCR法检测flt—1mRNA的表达。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结果UW12h组肝实质细胞和SECs的BrdU标记指数均显著高于UW1h组(F=61.45,41.4,P〈0.05)。UW1h组和UW12h组大鼠肝实质细胞BrdU标记指数于48h达高峰,而SECs的BrdU标记指数分别于术后72、96h达高峰。UW1h组和UW12h组大鼠肝移植术后VEGF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强。UW1h组fit-1及flk-1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强,阳性表达主要位于SECs,其表达高峰与SECs增殖高峰一致。UW12h组fit-1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弱(F=141.67,P〈0.05)。结论fit-1表达下调是导致冷保存肝移植大鼠SECs再生高峰延迟,从而减缓移植肝脏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

  • 标签: 肝移植 肝窦内皮细胞 肝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在改善大鼠减体积移植肝脏的微循环中的作用。方法贴壁法分离培养BMMSCs,转染HO-1/腺病毒(Adv)构建HO-1/BMMSCs。"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50%减体积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术后即刻分别注射生理盐水(NS)、BMMSCs或HO-1/BMMSCs单细胞悬液1 ml,观察存活的入组大鼠术后即刻、3、7和14 d的指标变化,每组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通过生化检测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mAST)的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肝组织中Na+-K+-ATP酶活力;透射电镜技术检测术后7 d时的肝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Power Lab检测肝移植术后7d时的门静脉压力;Western blot检测移植肝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肝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观察肝组织vWF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的水平。结果HO-1/BMMSCs能显著减轻50%减体积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移植肝的病理损伤及排斥反应,改善线粒体损伤及能量代谢,同时能显著促进eNOS的表达,抑制iNOS的表达,降低门静脉压力,显著促进肝窦vWF的表达及HA的降解,保护肝窦内皮细胞,进而改善肝脏微循环,与NS组和BMMSC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O-1/BMMSCs可以通过改善肝脏微循环,发挥保护大鼠减体积移植肝的作用。

  • 标签: 肝移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红素加氧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