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脉络厚度(SFCT)变化已经成为研究眼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在一些眼科疾病中,SFCT的改变呈多样性,表现出脉络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极其复杂的改变,而且在血管性相关性疾病,或因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的全身性疾病中,SFCT的变化也为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笔者现对非脉络疾病中SFCT的变化进行综述。

  • 标签: 脉络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中心凹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流量
  • 简介:摘要脉络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完整对视网膜功能正常发挥起重要作用。息肉状脉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类以异常分支状血管网和血管网末端息肉状膨大为特征的视网膜脉络疾病。其属于肥厚型脉络疾病谱,谱系疾病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并且存在特征性脉络改变:局灶性或弥漫性脉络增厚、脉络大血管层厚度所占比值增加、脉络血管通透性增高、继发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障碍或新生血管形成。目前研究表明,脉络改变表现不同的PCV,在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脉络的角度重新认识PCV,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98-102)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肥厚性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造影分析脉络转移癌的血流灌注特点以及与脉络血管瘤的血流灌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脉络转移癌患者21例(21只眼)作为脉络转移癌组,纳入同时期确诊的脉络血管瘤患者46例(46只眼)作为脉络血管瘤组。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获得肿瘤及其相邻正常眶内组织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峰值强度(maximum of intensity,IMAX)、上升时间(rise time,R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比较脉络转移癌与其相邻眶内正常组织定量参数的差异以及脉络转移癌与脉络血管瘤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定量参数鉴别脉络转移癌和脉络血管瘤的效能。结果脉络转移癌的IMAX大于眶内正常组织,RT、TTP、mTT小于眶内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脉络转移癌组IMAX小于脉络血管瘤组,RT、TTP、mTT小于脉络血管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IMAX、RT、TTP及mTT鉴别两种肿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5(95%CI=0.666~0.884)、0.970(95%CI=0.896~0.996)、0.729(95%CI=0.607~0.831)、0.992(95%CI=0.931~1.000),敏感性分别为71.7%、95.7%、76.1%、95.7%,特异性分别为85.7%、90.5%、66.7%、95.2%。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显示脉络转移癌与脉络血管瘤的血流灌注差异,超声造影定量参数RT及mTT在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 脉络膜转移癌 脉络膜血管瘤
  • 简介:摘要1例57岁男性癫痫患者因服用丙戊酸钠疗效不佳,加用托吡酯25 mg口服、1次/晚。7 d后,患者出现视力下降伴眼部疼痛肿胀,眼部超声检查示双眼脉络脱离。考虑与托吡酯有关,停用该药并给予醋酸泼尼松60 mg口服、1次/d治疗。8 d后,患者眼部疼痛、肿胀明显好转,眼部超声检查示脉络脱离表现消失。停药15 d后患者眼部症状消失。

  • 标签: 托吡酯 脉络膜积液 癫痫
  • 简介:摘要息肉状脉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种常见于亚洲人群的视网膜疾病,眼底镜下表现为橘红色结节性病变,可合并有浆液性或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及视网膜下出血。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是其临床诊断金标准,OCT及OCTA等技术的兴起提供了PCV诊断的新思路,OCT能清晰地分层显示异常分支血管网(branching vascular network,BVN)所在层面,且因其无创性及便捷性为随访带来极大便利,临床也针对PCV的OCT特征制定了诊断标准。PCV治疗包括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抗VEGF、玻璃体切除术及联合治疗方案,其中以抗VEGF或联合PDT治疗应用较为广泛。为规范PCV诊疗,本文对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03-110)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诊断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肥厚型脉络色素上皮病变(PPEP)进展为肥厚型脉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诊治的PPEP进展为PNV者17例(17只眼)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未进行干预治疗。比较患者确诊为PPEP及PNV后的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区脉络厚度(CMCT)。随访时间30个月。结果患者由PPEP转化为PNV的病程为(23.18±4.13)个月。PNV者的视力(BCVA,logMAR)为0.08±0.08,较PPEP患者视力(0.03±0.05)差(t=2.226,P=0.033)。PNV患者的CMCT(372.12±33.28)μm与PPEP患者CMCT(369.35±34.84)μm,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7,P=0.814)。PNV患者的BCVA与CMCT、病程及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PPEP可直接进展为PNV,转化后的视力降低,脉络厚度无明显变化,转化的具体机制及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 标签: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进展 特征,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弱视眼中心凹下脉络厚度(SFCT)变化。方法循证医学研究。以弱视、脉络中英文为检索词,在万方、中国知网、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中检索文献。排除信息不完整或不相关文献以及综述性文献。采用STATA 15.0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选择加权均数差(WMD)和95%可信区间(CI )作为效应量的估计值,并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检测异质性来源。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75篇文献,最终纳入15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弱视患者650例,年龄3~65岁。均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SFCT. Meta分析结果显示,弱视眼SFCT较对侧眼(WMD=18.89 μm,95% CI 14.81~ 22.98 μm,P<0.001 )、正常眼(WMD=39.49 μm,95% CI 33.88~ 45.09 μm,P<0.001)增厚。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弱视眼之间SF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5.03 μm ,95% CI-19.50~ 9.44 μm,P=0.495 )。结论弱视患者弱视眼SFCT较对侧眼和正常眼厚。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弱视眼之间SFCT无差异。

  • 标签: 弱视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脉络膜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肥厚型脉络疾病是近年提出的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描述了一类以病理情况下脉络慢性增厚及脉络血管扩张为特点的视网膜脉络疾病谱,其特征性表现为脉络毛细血管层容量衰减、脉络血管扩张、局灶性或弥漫性的脉络增厚、进行性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障碍及脉络新生血管(CNV)生成。如今对于肥厚型脉络疾病的定义,已从既往强调单纯的脉络异常增厚逐渐转变为对复杂的病理状态(肥厚型脉络疾病)的形态学描述。肥厚型脉络疾病谱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病变(CSC)、肥厚型脉络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PPE)、肥厚型脉络新生血管性疾病(PNV)、息肉样脉络血管病变(PCV)、局灶性脉络凹陷(FCE)、视盘周围脉络增厚综合征(PPS)。这些疾病都表现出各自的特征性脉络病变。本文对肥厚型脉络疾病的分类、特征、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特征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新生血管(CSC-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慢性CSC-CNV的13例14眼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采用1+按需治疗(PRN)方案,观察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变化。结果6个月随访期内,患眼平均注射次数为(1.93±0.83)次,所有CSC继发的CNV均未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前,首次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BCVA分别为0.51±0.32、0.43±0.34、0.36±0.35、0.31±0.28、0.27±0.29和0.26±0.30,CMT值分别为(299.07±132.90)、(216.50±70.94)、(203.00±61.87)、(234.29±95.70)、(194.21±46.46)和(207.43±55.46)μm,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225、3.768,均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BCVA均明显优于注射前,CMT值均明显低于注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随访期间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慢性CSC-CNV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在短期内降低CMT、提高BCVA,安全性较好。

  • 标签: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康柏西普 最佳矫正视力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近视进展过程中眼底血流及脉络厚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8年7—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低中度近视儿童,随访观察其1年的屈光度数及眼轴长度(AL)变化,以评估其近视进展。同期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技术进行黄斑区3 mm×3 mm扫描。采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S-OCT)技术进行黄斑区6 mm×6 mm放射状扫描,并采集随访观察1年前后受检者右眼黄斑中心凹,中心凹上、下、鼻、颞侧的脉络厚度以及浅层和深层视网膜及脉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取受检者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性及简单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47例(47眼)受检儿童,男21例,女26例,年龄为(11.1±1.3)岁。1年后随访,平均等效球镜度(SE)由(-2.59±0.93)D增至(-3.09±0.96)D(t=11.12,P<0.001);AL由(24.75±0.86)mm增长至(24.91±0.84)mm(t=12.25,P<0.001);脉络厚度由(238±54)μm减小至(231±55)μm(t=2.67,P=0.011);视网膜浅层、深层及脉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均出现明显下降(t=6.66,P<0.001;t=3.38,P=0.002;t=3.18,P=0.003)。视网膜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变化量与近视度数增加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r=0.35,P=0.02;r=0.37,P=0.01)。结论:近视儿童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脉络厚度变薄,视网膜及脉络血流密度降低,推测此类眼底变化可能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 标签: 近视儿童 视网膜 脉络膜 血流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28例(31只眼)PCV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后的视力、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及息肉消除率等。随访12个月。结果治疗后3、6及12个月的视力优于治疗前(P<0.05);CMT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12个月息肉消退者18只眼,消退率为58.06%。息肉消退组玻璃体内注药次数及最长间隔注射时间与息肉未消退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一过性高眼压及结膜下出血外,未见严重的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PCV安全有效。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 息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管生成抑制剂
  • 简介:摘要脉络变薄是高度近视眼的重要特征之一,且与近视程度相关。但因脉络显像技术具有局限性,有关脉络厚度及微血管系统改变的具体特征尚不清楚。近年来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和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发展以及脉络厚度和微血管变化客观量化指标出现,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探讨高度近视眼的发病机制,进而为治疗近视眼并评估预后提供新途径。本文综述近年来OCT和OCTA在高度近视眼脉络形态学改变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并讨论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进行脉络显像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以期为临床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59-464)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脉络膜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急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脉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及脉络中大血管容积(CVV)变化。方法横断面观察性临床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确诊为CSC的64例患者64只眼(CSC组)及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64名64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CSC组64例64只眼中,急性、慢性CSC分别为34例34只眼和30例30只眼,并据此再分为急性CSC组、慢性CSC组。CSC组、对照组受检者年龄(t=-0.041 )、性别构成比(χ2=0.1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CSC组、慢性CSC组患者年龄(t=-1.872)、性别构成比(χ2=8.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D行黄斑区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扫描范围12 mm×12 mm,扫描模式512×512。应用设备自带软件(v1.28.6)记录黄斑血管3×3、6×6、12×12完整和黄斑周血管1~ 3、3~ 6、6~ 12的脉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以及黄斑血管3×3、6×6、12×12完整的CVV。组间年龄、脉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CVV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C组患眼黄斑区脉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下降,其中黄斑血管3×3、6×6完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10、-4.040,P<0.001)。CSC组、对照组受检眼黄斑血管3×3、6×6、12×12完整CV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60、12.270、11.250,P<0.05)。与急性CSC组比较,慢性CSC组患眼脉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下降,其中黄斑血管3×3、6×6完整(t=3.230、2.330),黄斑周血管1~3完整及其4个象限(t=2.780、2.060、2.140、2.620、3.770),黄斑周血管3~ 6上方(t=2.550 ),黄斑周血管6~12上方、颞侧(t=3.070、2.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CSC组、慢性CSC组患眼黄斑血管3×3、6×6、12×12完整CV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0、0.070、-0.110,P>0.05)。结论与急性CSC患眼比较,慢性CSC患眼黄斑区脉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CVV无明显差异。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 中大血管容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急性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的41例CS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病程分为急性CSC组(A组,29例29眼)和慢性CSC组(B组,12例12眼)。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中心凹下视网膜下液厚度(SRF)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厚度(SFCT)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学特征。结果A组BCVA、SRF、SFCT均高于B组(P<0.05)。A组的FFA显示:墨渍弥散型渗漏或炊烟型荧光素渗漏。B组的FFA显示:黄斑区荧光素单灶或多灶渗漏,伴或不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萎缩。A组的OCTA显示:脉络毛细血管层表现为高血流信号外环绕低血流信号,或粗颗粒状高信号表现,未发现脉络新生血管(CNV)。B组的OCTA显示:脉络毛细血管层图像表现与A组基本相似,但B组患者在随访中,发现2眼(2/12)的脉络毛细血管层有形态较明显的CNV。结论急性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临床特征具有差异。OCTA在随访、发现CNV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眼底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急性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的41例CS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病程分为急性CSC组(A组,29例29眼)和慢性CSC组(B组,12例12眼)。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中心凹下视网膜下液厚度(SRF)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厚度(SFCT)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学特征。结果A组BCVA、SRF、SFCT均高于B组(P<0.05)。A组的FFA显示:墨渍弥散型渗漏或炊烟型荧光素渗漏。B组的FFA显示:黄斑区荧光素单灶或多灶渗漏,伴或不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萎缩。A组的OCTA显示:脉络毛细血管层表现为高血流信号外环绕低血流信号,或粗颗粒状高信号表现,未发现脉络新生血管(CNV)。B组的OCTA显示:脉络毛细血管层图像表现与A组基本相似,但B组患者在随访中,发现2眼(2/12)的脉络毛细血管层有形态较明显的CNV。结论急性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临床特征具有差异。OCTA在随访、发现CNV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眼底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多波长炫彩成像技术对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黄斑区进行扫描,观察其图像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急性CSC患者34例34眼。其中男21例21眼,女13例13眼;年龄26~61岁,平均(37.41±9.35)岁;发病时间5~45 d,平均(12.00±2.29)d。采集患眼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多波长炫彩成像、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图像。分析同一患眼各眼底成像的特征,并比较多波长炫彩成像图像和彩色眼底照相图像上渗漏点和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与FFA/ICGA和SD-OCT诊断的符合率。结果关于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在标准多波长炫彩成像图像和蓝绿加强图像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绿色反光区者33眼,占97.06%,表现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但边界不清者1眼,占2.94%;在蓝光反射图像上呈弱反光区者17眼,占50%;在绿光反射图像上呈边界清晰的弱反光区32眼,占94.11%;在红外光图像上呈边界清晰的弱反光区者33眼,占97.06%。FFA荧光素渗漏点对应处SD-OCT检查显示,19眼表现为微小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PED),占55.88%,12眼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光带粗糙,占35.29%,3眼表现为较大PED,占8.82%。关于RPE渗漏部位,在标准多波长炫彩成像图像和蓝绿加强图像上表现为神经上皮脱离区内的红色斑驳样改变者29眼,占85.29%;在蓝光反射图像上呈强反光斑点者2眼,占5.88%;在绿光反射上表现为强反光斑点者5眼,占14.70%;在红外光反射图像上表现为弱反光区中夹杂强反光斑点者33眼,占97.06%。标准多波长炫彩成像图像、蓝绿加强图像和红外光反射图像用于发现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和渗漏点征象的符合率均明显高于彩色眼底照相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标准多波长炫彩成像图像、蓝绿加强图像和红外光反射图像均能较好地显示急性CSC病灶的渗漏点和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绿色反射图像能较好地显示急性CSC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基于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技术的多波长炫彩成像可作为急性CSC的辅助诊断手段。

  • 标签: 视网膜疾病/诊断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多波长炫彩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