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报告3例下腰椎神经脊神经细胞瘤伴脊柱不稳或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第1例患者因腰骶部疼痛不适10余天就诊。术前诊断为L5S1椎间不稳、L5双侧峡部裂、L5S1左侧椎间孔占位性病变待查术中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5S1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2例患者因左腰腿部疼痛不适1个月就诊。术前诊断为L4-5椎间不稳、L4-5椎间盘突出症。术中探查发现L5左侧神经根肿物,手术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4,5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3例患者因右侧腰腿部酸痛不适4 d就诊。术前诊断为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术中探查发现S1右侧神经根肿物,呈浸润性生长,且被神经纤维紧密包围,部分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4-5、L5S1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细胞神经瘤。3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脊神经细胞瘤主要起源于原始神经脊细胞移行分化形成的交感神经细胞,亦可起源于交感神经及外周神经,多见于腹膜后和纵隔内,腰骶神经细胞神经瘤较少见,临床上与椎间盘突出症很相近,鉴别困难,常在术中发现,术前能够明确诊断的较少。手术切除是治疗细胞神经瘤的主要手段。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尿病膀胱功能障碍是常见的泌尿系统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目前认为,糖代谢的紊乱、局部组织缺血、超氧化物诱导的自由基产生以及轴突转运障碍等多病因共同参与糖尿病膀胱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氧化应激被认为是上述病因的核心机制,它可能通过干扰细胞内氧化与抗氧化平衡、神经营养因子代谢及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等,影响细胞核内转录及翻译过程,导致细胞内多条重要细胞通路功能障碍及细胞膜稳定性下降,最终可能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因此,纠正血糖,改善背根神经细胞周围的微环境,保护线粒体膜的稳定性或许是治疗糖尿病膀胱神经功能障碍的潜在方法。

  • 标签: 高糖 糖尿病性膀胱 背根神经节细胞 线粒体 糖尿病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鼠视神经钳夹损伤(ONC)后视网膜神经细胞(RGCs)存活率变化。方法选取97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ONC组(87只)。正常组双眼不进行任何操作;假手术组左眼不进行任何操作,右眼行假手术操作;ONC组左眼行ONC,右眼行假手术对照。正常组分别计算左右眼RGCs密度,比较其差异;假手术组计算假手术眼RGCs密度,比较其与正常组平均RGCs密度的差异;ONC组中,以左眼(ONC眼)与右眼(假手术眼)RGCs密度的比值计算RGCs存活率,然后比较不同钳夹持续时间(5,10,20,30 s)的RGCs存活率差异(取材时间统一为钳夹后7 d),以及不同取材时间(3,4,5,7,14,30,60,90,180 d)的RGCs存活率差异(钳夹持续时间统一为20 s)。结果正常组左右眼RGCs密度分别为(5 167.3±55.6)个/mm2和(5 199.6±44.8)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假手术组RGCs密度分别为(5 183.5±33.4)个/mm2和(5 151.5±87.6)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NC组不同钳夹时间(5,10,20,30 s)的RGCs存活率分别为(37.6±1.1)%、(34.0±0.9)%、(33.6±1.6)%、(30.3±0.6)%(P<0.01)。钳夹5 s与 30 s相比,ONC组小鼠RGCs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不同钳夹时间相比,ONC组小鼠RGCs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NC组不同取材时间(3,4,5,7,14,30,60,90,180 d)的RGCs存活率分别为(85.4±2.0)%、(67.6±3.1)%、(43.0±1.0)%、(33.6±1.6)%、(22.7±2.0)%、(12.8±0.6)%、(10.4±0.8)%、(8.6±0.5)%、(6.7±0.2)%(P<0.01),尤其3~5 d,RGCs存活率大幅下降,30 d后RGCs存活率呈平稳下降趋势。结论在ONC小鼠模型中,不同钳夹持续时间对RGCs造成的损伤程度不同,且ONC后RGCs死亡呈进行性发展,提示在原发性损伤(钳夹)后,小鼠的RGCs经历了继发性损伤。因此,有效控制RGCs的继发性损伤,可能成为治疗视神经损伤性疾病的关键。

  • 标签: 视神经损伤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存活率
  • 简介: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一种经历或目睹危及生命的创伤后产生的慢性焦虑障碍,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星状神经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被尝试用于治疗PTSD。文章介绍了PTSD的诊断标准及SGB的适应证,通过总结早期的个案报道、回顾性研究和近年的随机对照试验,阐明了SGB可改善PTSD患者的主观感受和量表评分,探讨了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交感神经和大脑杏仁核活性以及抑制星状神经神经生长因子等相关,并简述了新技术改革大幅提升了SG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PTSD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星状神经节阻滞 交感神经系统
  • 作者: 郑飞 徐瑞 曾正陪 刘春雷 段艳华 程召平 孙青 刘群 王明华 韩鹏熙 王月兰 王建宁 黄文 郭晓红 杨晓庆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14,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100730,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ET/CT科,济南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济南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济南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济南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济南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济南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超声科,济南250014
  • 简介:摘要患者青年女性。以阵发性心悸、多汗、头痛、血压升高为表现,检测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甲氧基肾上腺素类(MNs)水平增高,基因检测为琥珀酸脱氢酶亚基B(SDHB)错义突变,影像学检查发现由冠状动脉左回旋支供血的纵隔肿瘤(40 mm×38 mm),经充分药物准备后在体外循环下行肿瘤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为心脏副神经瘤。患者术后3个月随诊复查血压、MNs正常,并对其家系进行了研究追随。

  • 标签: 副神经节瘤 心脏 SDHB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神经苷脂对颅脑外伤患者的神经保护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20年11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11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采取高压氧治疗,观察组采取高压氧联合神经苷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且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颅脑外伤 高压氧 神经节苷脂 神经保护效果
  • 简介:摘要长QT综合征(LQTS)根据有无继发因素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遗传性LQTS由心肌离子通道基因异常引起。获得性LQTS主要由药物、电解质紊乱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所致。本文报道1例由副神经瘤引起的获得性LQTS,患者经手术切除副神经瘤后QT间期缩短,未再出现心律失常和晕厥症状。本病例为获得性LQTS提供了一个新的诊治思路。

  • 标签: 副神经节瘤 长QT综合征
  • 简介:摘要21岁女性患者,阵发心悸、多汗、乏力1年,头痛伴视物模糊5个月。入院前2个月曾行腹腔镜下左侧肾上腺占位切除术,病理诊断肾上腺腺瘤,基因检测提示肾上腺外部位存在副神经瘤。入院后行心脏增强CT检查示纵隔肿瘤范围约4.6 cm×3.5 cm×4.7 cm,明显压迫右肺动脉主干及左心房。超声心动图示肿瘤与左心房关系密切,未明显侵入左心房腔。入院后控制血压,符合手术指征后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心脏(左心房)肿瘤切除术,术后血压恢复正常,主诉症状消失,手术病理提示心脏副神经瘤。随访连续监测血、尿儿茶酚胺正常,患者目前随访中。心脏副神经瘤极其罕见,应全面完善检查,避免误诊漏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埋线治疗中风后语言-吞咽障碍的临床。方法:在2020年2月到2020年12月期间,从我院抽取80例中风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语言-吞咽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实施常规语言-吞咽障碍康复治疗方法,进行常规语言-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联合应用星状神经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性为97.5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性为87.50%,P

  • 标签: 中风后遗症 语言-吞咽障碍 星状神经节埋线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背根神经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2(NOD2)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32只,体重240~260 g,2~3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阴性对照siRNA组(N组)和NOD2-siRNA组(R组)。N组鞘内注射1×108 IFU/ml阴性对照siRNA 10 μl,R组鞘内注射1×108 IFU/ml NOD2-siRNA 10 μl,连续鞘内注射3 d,1次/d。于鞘内注射后2周,采用坐骨神经选择性损伤(SN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SNI前1 d、SNI后1、3、7、10、14和28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于末次行为学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L4-6背根神经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NOD2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测定TNF-α、IL-1β、IL-6、NOD2的mRNA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NP组SNI后各时点MWT降低,背根神经NOD2及其mRNA、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上调(P<0.01);与NP组比较,R组SNI后各时点MWT升高,背根神经NOD2及其mRNA、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下调(P<0.01),N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形成的机制可能与背根神经NOD2表达上调,进而上调促炎因子表达有关。

  • 标签: 神经痛 神经节,脊 Nod2信号接头蛋白质
  • 简介:【摘 要】:目的:星状神经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头面颈肩背部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头面颈肩背部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94例,根据患者抽签分为实验组(n=47)和对照组(n=47)。对照组采用抗病毒丶止痛丶营养神经丶电针丶TDP照射等综合治疗。实验组采取抗病毒丶止痛、营养神经加星状神经联合局部神经阻滞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疼痛(VAS)、焦虑(SAS)及抑郁(SDS)评分。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高于对照组的85.1%(P

  • 标签: 星状神经节联合神经阻滞 头面颈肩背部带状疱疹神经痛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嗜铬细胞瘤并不常见,而巨大囊性嗜铬细胞瘤更为少见,是嗜铬细胞瘤的一个亚组,大部分因为肿瘤坏死和出血过程形成囊性,极少为真囊肿。因为大部分儿茶酚胺在肿瘤内代谢或储存,当肿瘤发生囊性退变时,儿茶酚胺生成减少或储存在胞膜下,不易释放入血,导致其缺乏典型嗜铬细胞瘤的常见症状,生化检查儿茶酚胺代谢产物阴性亦不少见,加之影像学表现多样,不易与其他腹腔或腹膜后占位鉴别,早期诊断极困难。本文就巨大囊性嗜铬细胞瘤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治等方面综述其进展,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囊肿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Hunt综合征后神经痛患者采用星状神经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本次纳入的分析对象来源于我院收治的1例Hunt综合征后神经痛患者,研究开始于2019年9月,研究期间对该患者采用星状神经阻滞治疗,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疼痛评分,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是否存在并发症情况,及口服加巴喷丁的剂量,将以上数据进行详细地记录,以此分析Hunt综合征后神经痛患者接受星状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结果:本次研究对象接受治疗后,治疗前患者的疼痛评分为(6.87±3.13)分,治疗1周、2周、3周后分别为(5.27±1.63)分、(3.37±0.63)分、(2.21±0.21),加巴喷丁的口服剂量也逐渐减少,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unt综合征后神经痛患者采用星状神经阻滞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对患者的情绪和生活质量的恢复有着积极作用,可在今后治疗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Hunt综合征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突发性耳聋的患者在星状神经阻滞治疗中使用超声的应用价值。 方法 截取我院确诊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96例,纳入时间为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对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单盲法进行不同治疗方式的分组,其中使用气管旁入路法的48例患者,分为常规组;使用超声在星状神经阻滞治疗的4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比较 结果 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7.92%,常规组的有效率为8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者的发生率为4.17%,常规组的发生率为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突发性耳聋的患者在星状神经阻滞治疗中使用超声进行治疗的时候,拥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因此,超声拥有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推广以及应用的价值。

  • 标签: 治疗效果 突发性耳聋 超声在星状神经节阻滞
  • 简介:摘要为提高射频热凝治疗对上颌神经痛的效果,本研究探索半月神经上颌区的CT定位穿刺技术。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4—9月收治9例上颌神经痛患者,根据术前CT影像分析结果定位射频靶点和靶灶边界,以卵圆孔为必经点设计穿刺路径,然后据此实施穿刺和射频热凝损伤。9例患者均穿刺成功,经射频治疗后上颌区疼痛均消失。所有患者随访13~18个月,无一例复发。依解剖标志设定半月神经穿刺靶点,可为上颌神经痛射频治疗达到持久止痛提供一个新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提高射频热凝治疗对上颌神经痛的效果,本研究探索半月神经上颌区的CT定位穿刺技术。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4—9月收治9例上颌神经痛患者,根据术前CT影像分析结果定位射频靶点和靶灶边界,以卵圆孔为必经点设计穿刺路径,然后据此实施穿刺和射频热凝损伤。9例患者均穿刺成功,经射频治疗后上颌区疼痛均消失。所有患者随访13~18个月,无一例复发。依解剖标志设定半月神经穿刺靶点,可为上颌神经痛射频治疗达到持久止痛提供一个新手段。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