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糖尿病神经病变(DNP)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形态学依据。方法所有大鼠给予链脲佐菌素(STZ)60mg/kg腹腔注射,72小时后测尾静脉血糖,血糖≥16.7mmol/L且稳定2周以上者纳为糖尿病模型。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状神经超微结构,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bFGF的表达。结果电子显微镜下发现糖尿病神经病变时细胞胞质内线粒体肿胀、溶解、嵴断裂;高尔基体成熟面肿胀;内质网肿胀,明显扩张。细胞核内内质网明显扩张,尼氏体边集。糖尿病大鼠较正常对照组大鼠结状神经细胞胞浆bFGF表达增强。结论糖尿病时大鼠结状神经超微结构发生变化,胞浆bFGF表达增强,可能是机体的一种抗损伤反应,bFGF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时的神经元具有修复作用。

  • 标签: 大鼠 糖尿病神经病变 超微结构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星状神经阻滞综合征救治体会。方法常规治疗畅通气道,面罩大流量氧气吸入(>5L/min),早期足量短程使用激素,维生素C及乌司他丁等组织器官保护治疗。呼吸、循环支持治疗。结果本组均成功抢救,在ICU救治时间为5到14天,呼吸支持时间为2到10天,本组转出ICU时,神志清楚,自主呼吸平稳,血压稳定,呼吸空气时,血氧饱和度为95%以上,心、肝、肾等功能基本正常。结论星状神经阻滞综合征严重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损害中枢神经、呼吸循环系统,随时可因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抢救此类患者,积极给予呼吸循环支持及对症综合治疗来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征 救治体会
  • 简介:通过对龙虾心脏神经模型的研究,从非线性动力学角度对模型所产生的簇发放做了详细的分析,讨论了不同电生理参数条件下,模型簇发放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动力学性质,如:峰峰间距(InterSpikeIntervals,ISis)的加周期分岔和倍周期分岔等.通过模型分析结果可进一步理解龙虾心脏神经动作电位簇发放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发放模式和节律编码.

  • 标签: 龙虾心脏神经节模型 簇发放 ISI 加周期分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苷脂对脑出血患者NDS评分的影响。方法收集我科脑出血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NDS评分减少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M1治疗脑出血患者可起到神经保护作用,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康复。

  • 标签: 脑出血 神经节苷脂 ND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星状神经阻滞联合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患者85例.随机分为3组①星状神经阻滞组(Ⅰ组)27例,采用第6颈椎横突刺入法行星状神经阻滞,隔日1次,10次一疗程。②针刀疗法组(Ⅱ组)28例,7天治疗1次,5次为1疗程。③星状神经阻滞联合针刀疗法组(Ⅲ组)30例,先行星状神经阻滞,半小时后再行针刀治疗,7天1次,3次1疗程。观察记录三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同时记录患者治疗后2个月、2年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2个月和治疗后2年Ⅲ组与Ⅰ、Ⅱ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联合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星状神经节 针刀 颈源性头痛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高度近视性弱视者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细胞厚度,探讨该类弱视的程度与视网膜神经细胞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先天性高度近视(10g/L阿托品眼膏散瞳后〉-4.00DS)并伴有弱视患者12例20眼。年龄3.5~15岁。采用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fourier-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FD-OCT)测量弱视眼的黄斑区神经细胞厚度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并比较神经细胞层厚度占视网膜层厚度的比例与患者弱视及近视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我们发现高度近视患者近视程度与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相关性,近视程度高的患者其神经细胞层相对厚度有变薄现象。结论:先天性近视性弱视的患者黄斑中心区神经细胞层厚度占视网膜厚度的比例有下降。

  • 标签: 先天性高度近视 弱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 视网膜厚度 神经节细胞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选择性背根神经阻滞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60名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n=20)单纯药物治疗;B组(n=20)药物联合外周神经阻滞治疗;C组(n=20)药物联合选择性背根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不同时段疼痛程度变化,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B、C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且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采用选择性背根神经阻滞治疗,辅以常规药物,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是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 标签: DSA引导 带状疱疹神经痛 选择性背根神经节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星状神经阻滞加小针刀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观察组30例,应用星状神经阻滞加小针刀治疗,治疗后1个月,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疗效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星状神经阻滞加小针刀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星状神经节 阻滞 小针刀 紧张性头痛
  • 简介: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苷酯(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80例HIE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使用胞二磷胆碱治疗:观察组(40例)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应用GM1治疗。观察两组主要临床表现恢复时间、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患儿的原始反射、意识障碍及肌张力恢复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前者均少于后者(P〈0.01);治疗后NBNA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GM1治疗HIE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苷脂(GM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疗效观察。方法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人,对照组给予肌注维生素B1、甲钴胺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GM14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连续用药14天,观察DPN患者感觉及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66.7%,组间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以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GM1能提高DPN患者感觉及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显著改善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的临床症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儿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苷脂静脉滴注(20mg/d,每天1次,疗程10-14天),观察两组总有效率、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评分)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NBNA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苷脂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神经节苷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偏头痛患者使用交感神经阻滞疗法的临床疗效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就诊的偏头痛患者中选择29例实施交感神经阻滞疗法,双侧交替进行,每日每侧各3次,统计治疗前后的发作次数和时间,并应用VAS法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抽取20例健康者,与患者同时测试神经电生理反应,以对比自主神经功能、评价生活质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每次发作的时间明显缩短,且评定的疼痛程度分值也明显减少,以上各项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对比测试中皮肤反应的波幅和潜伏期可证实患者已恢复自主神经功能。结论偏头痛患者使用交感神经阻滞疗法可减轻疼痛程度,恢复自主神经功能,从多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 标签: 偏头痛 交感神经节阻滞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半月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实验组在CT引导下运用射频穿刺针行病变侧卵圆孔穿刺。穿刺成功后连接射频治疗仪对病变侧半月神经行70~75°温控热凝,毁损三叉神经相关感觉支。B组为对照组采用口服卡马西平及美洛昔康片进行治疗。结果A组病员疼痛完全消失56例,疼痛减轻3例。总有效率98%,而B组疼痛消失的患者仅有8例,疼痛减轻25例,有27例患者无效。其有效率为49%。结论CT引导下半月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是安全、有效的。适用于高龄及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该方法安全、可靠,易于开展。可代替传统的药物治疗或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三叉神经痛。

  • 标签: 半月神经节 射频热凝术 三叉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苷脂钠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10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治疗。观察组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苷脂钠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72.00%优于对照组52.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苷脂钠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可靠。

  • 标签: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吡拉西坦
  • 简介:摘要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苷酯钠联合蕲蛇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优化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将88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胞二磷胆碱和蕲蛇酶联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再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苷酯钠和蕲蛇酶联合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进行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ND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ADL指数评分,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记录实验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4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833,P<0.05;②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7天、14天、21天患者神经缺损程度NDS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均发生明显变化,但是观察组变化更明显,观察组治疗后7天、14天、21天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4天、21天神经缺损程度N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苷酯钠联合蕲蛇酶治疗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早期恢复,改善血流动力学与血管病变,恢复缺损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良好,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理想方案。

  • 标签: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 蕲蛇酶 急性脑梗死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