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经腰椎融合(MIS-TLIF)与后路腰椎融合(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其对外周血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海盐县人民医院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患者行PLIF治疗,观察组患者行MIS-TLI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观察两组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VAS评分、ODI评分分别为(2.32±0.85)分、(19.46±3.4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41±0.97)分、(25.78±3.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85、8.936,均P<0.05);观察组术后1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分别为(2.76±0.49)ng/L、(0.78±0.13)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8±0.81)ng/L、(1.12±0.1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41、11.240,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分别为(109.53±20.37)min、(30.61±3.30)d,均短于对照组的(122.34±30.21)min、(42.87±4.68)d,观察组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81.12±40.86)mL、(60.08±11.62)mL,均少于对照组的(306.65±50.38)mL、(218.41±24.4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86、15.139、13.684、41.343,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4/50),低于对照组的30.00%(15/50)(χ2=19.512,P<0.05);观察组术后3、6、9个月复发率分别为0.00%、4.00%、8.00%,均低于对照组的6.00%、10.00%、22.00%(χ2=6.186、5.674、7.686,均P<0.05)。结论与PLIF比较,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良好效果,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患者腰部功能恢复,减轻炎性反应,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椎间盘移位 腰椎 腰椎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疼痛测定 病人模拟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时间因素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斜外侧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并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73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其中男33例,女40例;年龄(66.80±7.94)岁(范围:39~85岁)。病变部位位于L3/45例,L4/568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组:采用斜外侧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斜外侧组);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并融合后路组)。对比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基线资料,观察并对比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比例、病史时间及病变部位的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38例斜外侧组手术时间为(99±8.96)min,35例后路组为(96.8±9.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斜外侧组中出血量(80±24.72)ml,后路组(261±52.8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21,P<0.05)。7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5±2.58)个月(范围:12~24个月)。斜外侧组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1.21±0.55)分,后路组(1.70±0.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3,P=0.028);后路组ODI指数由术前的48.6±6.1恢复至末次随访10.2±2.2,斜外侧组由术前49.0±5.7恢复至9.3±1.8,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42,P<0.05;t=9.211,P<0.05)。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组内手术前后的孔面积有统计学差异(t=10.753,P<0.05;t=11.631,P<0.05);椎管面积亦有统计学差异(t=9.152,P<0.05;t=9.344,P<0.05);两组术后孔面积和椎管面积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椎间隙高度:斜外侧组与后路组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92,P<0.05;t=8.443,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且与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2,P<0.05;t=5.291,P<0.05)。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融合器前后向、横向移位。后路融合率为97.1%,斜外侧组融合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22.86%,斜外侧组发生率2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斜外侧融合后路减压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前者优势更为明显,包括出血少、神经损伤风险低、良好的椎管间接减压,可作为部分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较好选择。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腰椎斜外侧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是国际热门的腰椎微创新技术,自2014年引进中国大陆,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然而,OLIF技术临床应用仍有诸多争议和有待规范的问题存在,包括手术适应证、术前评估、手术入路、融合器放置位置、不加内固定的单纯OLIF技术应用(Stand-Alone OLIF )和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等。腰椎斜外侧融合的临床应用指南旨在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统一及规范上述问题,为OLIF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减少或避免不恰当、不规范的诊疗行为,从而提高OLIF手术在临床应用的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RI技术探讨微创经孔入路腰椎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对腰椎多裂肌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单节段(L 3,4、L 4,5、L 5S1)单侧症状椎间盘突出症接受MIS-TLIF手术者23例,均于手术前1周内和手术后3、6个月行腰椎MR检查,在轴位T2加权像测量术前及术后椎间盘不同层面对应轴切面的多裂肌截面积(axial section of multifidus muscle cross section area,AxCSA)、长短径线比值(ratio of long and short lines,RLS)、多裂肌脂肪浸润截面积(axial section of muscle fat infiltration cross section area,FLSA)与AxCSA比值记为FLSA/AxCSA。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腰椎患侧和健侧、病变与非病变节段多裂肌各项指标的变化,观察MIS-TLIF式对多裂肌形态学的影响。对患者术前及术后6月分别进行患侧肌肉截面核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测量,对比1H谱肌细胞内脂质(intramyocellular lipid,IMCL)与细胞外脂质(extramyocellular lipid,EMCL)积分值比值,评估脂肪浸润的程度。结果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病变节段AxCSA健侧较患侧大(t=6.611,P< 0.05)、非病变节段多裂肌AxCSA健侧比患侧大(t=-6.682,P< 0.05),术前健侧肌容积具有优势。术后3个月病变节段AxCSA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7,P >0.05),非病变节段AxCSA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1,P >0.05),术后短期随访双侧肌容积有均等优势。患侧病变节段FLSA/AxCSA术前为9.5%±3.8%,术后3个月为8.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3,P< 0.05);患侧病变节段RLS术前为3.3%±0.24%,术后3个月为2.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 0.05)。MRS测定EMCL/IMCL术前中位数为2.010,术后6月中位数为1.475,术后6个月EMCL降低(Z=0.48,P< 0.05)。结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双侧多裂肌的形态有别,MIS-TLIF手术对手术侧多裂肌影响小,明显降低胞外脂质蓄积促进脂质向胞内转移,同时增进胞内脂肪代谢,其保留肌肉止点和有限固定也可重塑代偿性肌肉萎缩形态。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脊柱融合术 磁共振波谱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后神经电刺激对后路腰椎融合(PLIF)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PLIF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0 mA组、25 mA组、30 mA组和40 mA组,每组30例。中通过监测T1(麻醉后)、T2(切皮前)、T3(置入融合器前)、T4(缝合结束)时双下肢股总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分析SEP不同电流刺激强度对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与组内T1时点比较,4组患者股总静脉、腘静脉T2、T3、T4时点的血流速度均较高(P<0.05)。与20 mA组、25 mA组同时间点比较,30 mA组、40 mA组的股总静脉血流速度较高(P<0.05)。在T2时点,30 mA组[(16.68±1.47)cm/s]、40 mA组[(16.86±1.22)cm/s]的腘静脉血流速度较20 mA组[(15.46±0.90)cm/s]、25 mA组[(15.94±1.52)cm/s]高(P<0.05)。T3、T4时点,30 mA组腘静脉的血流速度高于25 mA组,25 mA组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均高于20 mA组(P<0.05)。20 mA组毕确诊DVT 2例,术后24 h确诊DVT 2例;25 mA组毕无DVT发生,术后24 h确诊1例;30 mA组和40 mA组毕和术后24 h均无DVT发生。结论胫后神经电刺激可以增加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其中以30 mA电流强度的刺激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体感诱发电位 脊柱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斜外侧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中终板损伤的特点,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五个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tand-alone OLIF或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病变中出现终板损伤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28例;年龄(62.8±8.13)岁(范围:51~78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例、腰椎管狭窄症1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17例、腰椎峡部裂伴或不伴体滑脱症2例、腰椎退行性侧凸4例。L3,4 2例、L4,5 21例、L2~4 3例、L3~5 4例、L2~5 3例、L1~5 2例。术前骨密度:T值>-1 SD 7例、T值-1~ -2.5 SD 24例、T值<-2.5 SD 4例。其中高髂嵴5例。融合节段:单节段25例、双节段5例、三节段3例、四节段2例。中均发生终板损伤,共发生于39个椎间隙40个终板,1个椎间隙上、下终板均有损伤,余为单终板损伤;上终板损伤35个、下终板损伤5个;合并体骨折3例。发生终板损伤节段融合器位于Ⅰ~Ⅱ区3枚、Ⅱ~Ⅲ区31枚、Ⅲ~Ⅳ区5枚。主要观察指标为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椎间隙高度及融合器位置等。结果中损伤终板的原因包括患者合并量减少或骨质疏松28例、者操作不当9例、髂嵴过高5例、终板解剖形态变异5例、椎间隙明显狭窄4例、使用的融合器偏大3例及混合因素12例。所有患者获得(18.5±8.1)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发生融合器横向移位3例,Stand-alone OLIF 1例、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35例均出现融合器不同程度的沉降,其中7例行Stand-alone OLIF者二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隙高度术后均获得良好地恢复,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末次随访时出现较大的丢失,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6±2.2)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3±0.74)分,ODI由术前36.3%±7.4%恢复至末次随访时9.6%±3.5%。末次随访时除3例不能明确外,余获得融合融合率为91.4%。结论OLIF中终板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终板损伤既有患者自身的因素,也有手术操作的原因。终板损伤与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下降、融合器沉降或移位密切相关,部分病例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故需加强终板损伤的预防,一旦出现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并严密随访。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中并发症 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方向对斜外侧腰椎融合(obliqu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治疗40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资料,左侧为凸侧20例(左凸组),男5例,女15例,年龄(70.62±5.45)岁;左侧为凹侧20例(左凹组),男3例,女17例,年龄(69.73±7.24)岁;另纳入不伴侧凸的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管狭窄症1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7例)患者20例(无侧凸组),男5例,女15例,年龄(71.48±5.73)岁。分别在MR轴位T2加权图像及腰椎正位X线片上测量以下OLIF操作相关解剖学参数:腹主动脉左侧缘至左侧腰大肌前内侧缘距离,腹主动脉左侧缘至左侧腰椎交感干距离,左侧腰大肌前内侧缘至体横轴的距离,L2~5相邻体中点之间距离,体旋转角度,OLIF操作通道角度。对3组测量参数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差异分析。结果3组患者L2,3、L3,4、L4,5节段腹主动脉左侧缘至左侧腰大肌前内侧缘距离和腹主动脉左侧缘至左侧腰椎交感干距离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左凹组L2,3节段[(24.41±9.54)mm、(18.18±7.1)mm)]、L3,4节段[(18.54±7.94)mm、(13.73±6.73)mm)]显著大于无侧凸组;而左凸组L4,5节段的上述数值[(19.16±7.04)mm、(11.67±3.63)mm]大于无侧凸组。左侧腰大肌前内侧缘至体横轴的距离,左凸组L2,3、L3,4节段[(13.76±2.98)mm、(15.87±3.53)mm]显著大于无侧凸组;而左凹组对应数值[(9.97±3.14)mm、(10.75±5.03)mm]明显小于无侧凸组。左凸组L2,3、L3,4相邻体中点之间距离[(37.67±3.45)mm、(38.18±3.54)mm]大于无侧凸组与左凹组,且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旋转角度与OLIF手术通道角度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左凸组中两者呈负相关,在左凹组中两者的绝对值呈正相关。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方向对OLIF的手术操作相关解剖学参数具有显著影响,建议术前根据侧凸方向针对性设计并调整操作技巧。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脊柱侧凸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斜外侧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及小切口经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40例Ⅰ、Ⅱ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和MI-TLIF组,每组各20例。其中OLIF组男15例,女5例;年龄(50.3±8.8)岁;MeyerdingⅠ型16例,Ⅱ型4例。MI-TLIF组男13例,女7例;年龄(51.7±8.7)岁;MeyerdingⅠ型15例,Ⅱ型5例。记录手术时间、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白蛋白丢失、术后第3天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融合节段前凸角(fused segmental lordosis,FSL)及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LIF组和MI-TLIF组手术时间、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01 ,8.404 ,8.064;均P< 0.001)。术后第3天,OLIF组的隐性失血量为(139±47)ml,MI-TLIF组为(486±192)ml;OLIF组的白蛋白丢失为(4.2±1.9)g/L,MI-TLIF组为(10.2±3.9)g/L;OLIF组的C反应蛋白为(34±11) mg/L,MI-TLIF组为(106±39)mg/L;OLIF组的红细胞沉降率为(41±15)mm/1 h, MI-TLIF组为(71±24) mm/1 h;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38, 6.184, 7.983, 4.675;均P< 0.001)。OLIF组与MI-TLIF组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2±1.5)分和(1.8±1.3)分,ODI分别为14%±11%和59%±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与MI-TLIF组术后LL分别为33.41°±9.25°和32.07°±9.54°,FSL分别为11.59°±5.09°和10.61°±4.56°,DH分别为(10.35±2.30)mm和(10.85±1.85)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OLIF组(13.5±2.3)个月,MI-TLIF组(14.1±2.8)个月。MI-TLIF组3例患者于术后第3天出现减压侧下肢放射痛,经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甘露醇等对症治疗后好转。OLIF组1例患者于术后第1天出现左下肢皮温升高,考虑中损伤交感链;3例于术后第1天出现左大腿前方麻木、屈髋无力,考虑腰大肌水肿或损伤。结论OLIF在治疗Ⅰ、Ⅱ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上与MI-TLIF相比手术时间短、中及术后失血少、炎症指标低、术后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中及术后早期优势明显。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相似,均比较理想。

  • 标签: 腰椎 脊椎滑脱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旁肌间隙入路经腰椎融合(BPA-TLIF)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DLSS患者86例,采用双侧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融合(BMA-PLIF)的43例设为对照组,采用BPA-TLIF的43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女17例,男26例,年龄(68.06±2.98)岁;病程(2.21±0.69)年;严重程度:6例Ⅰ度,13例Ⅱ度,20例Ⅲ度,4例Ⅳ度;病变节段:2例L3~4,27例L4~5,14例L5~S1。观察组女18例,男25例,年龄(67.72±3.02)岁,病程(2.37±0.62)年;严重程度:7例Ⅰ度,14例Ⅱ度,17例Ⅲ度,5例Ⅳ度;病变节段:3例L3~4,25例L4~5,15例L5~S1。比较两组切口长度、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3个月腰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5.02±1.17) cm比(8.04±1.42) cm,P<0.05],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125.63±10.58)ml比(187.44±15.32)ml、(102.36±9.33)ml比(126.12±10.27)ml,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8.17±15.34)min,对照组为(121.89±16.5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腰部VAS评分、ODI评分低于对照组[(3.41±0.45)分比(3.96±0.56)分、(13.27±0.99)分比(15.21±1.06)分,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00%(0/43),对照组为4.65%(2/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A-TLIF治疗老年DLSS患者手术时间短,可缩短切口长度,减少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降低腰部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 标签: 双侧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双侧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老年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视觉模拟量表评分 腰椎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施椎弓根内固定及后路融合器对治疗腰椎滑脱病人的疗效分析。方法:纳入本科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腰椎滑脱病人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及后路融合器治疗所有入组患者,跟踪随访患者进行不良事件收集,随访时间12个月,末次随访完善影像学检查,采用JOA评分量表、ODI评分量表、SF-36评分量表作为评估患者的预后有效率。结果:影像学检查复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在12个月之后均达到性愈合,固定节段融合或骨折愈合情况(有连续骨质通过),无复位丢失及内固定失效现象。其中90例术前症状完全恢复,疗效评定优;33例腰臀部仍会出现轻微疼痛,尤其是在过于劳累或天气发生变化时,疗效评定良;7例症状体征无缓解,无法参与工作,疗效评定差,患者康复率(94.63%)。无患者出现马尾神经、神经根及大血管损失、融合支架移位和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不良事件。结论:研究结果充分表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后路融合支架对腰椎滑脱治疗效果佳,在两者相互协同促进的作用下,患者预后疗效较好,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弓根钉内固定 后路椎间融合器 腰椎滑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Wiltse入路经腰椎融合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有效性。方法:研究中共选取 42位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 2018年 1月是开始时间, 2020年 1月是截止时间。使用 Excel表格将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纳进后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单数的为对照组( 21例),双数的为观察组( 21例),分别行正中入路治疗、 Wiltse入路经腰椎融合治疗方式。最后用统计学的途径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两组患者中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以及 Os-westry功能障碍( ODI)评分存在差异性( P< 0.05),结果有差异。结论:对该疾病患者实施 Wiltse入路经腰椎融合具有良好效果。

  • 标签: Wiltse入路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融合内固定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Cobb角及脊柱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收治的退行性脊柱侧弯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行椎管减压,观察组38例行融合内固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Cobb角、脊柱功能、生活质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37%,37/38)高于对照组(78.95%,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Cobb角、脊柱功能障碍(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对照组的23.68%(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融合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能减小Cobb角度,改善脊柱功能及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退行性脊柱侧弯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Cobb角 脊柱功能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经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 。 方法: 随机选取 2017年 10月至 2019年 10月期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 100例进行分组,对照组 50例患者实施常规融合治疗, 观察组 50例患者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经腰椎融合治疗。 分析 VAS评分、 ODI评分、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 VAS评分、 OD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低, P< 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引流量较对照组低, 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 P< 0.05。结论: 对腰椎退变性疾病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经腰椎融合治疗患者恢复速度较快,并发症较少。

  • 标签: 多裂肌间隙入路 微创 经椎间 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治疗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锚式腰椎侧方融合(self anchored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至12月采用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59.6±11.3)岁(范围49~77岁)。诊断包括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17例、椎间盘退变性疾病8例、退变性滑脱8例、退变性侧凸5例、融合术后翻修3例,其中5例伴骨质疏松;责任节段包括L2, 3 2例、L3, 4 11例、L4, 5 20例、L2~L4 3例、L3~L5 5例。手术采用侧卧位,取椎间隙中点斜向腹侧6 cm小切口,经腹膜外入路显露腰大肌前缘,向背侧牵开腰大肌,切除椎间盘及处理椎间隙,试模撑开,经同切口取髂骨填充融合器,正侧方植入融合器,以融合器远侧和近侧嵌片锚定融合器与相邻体。术后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融合器位置、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和滑脱率。结果手术时间(79.0±19.5)min(范围60~100 min);中出血量(38.0±28.2)ml(范围15~70 ml)。术后随访(10.6±4.6)个月(范围4~15个月)。41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6.2±2.1)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1.9±1.2)分、末次随访时(1.6±1.1)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48,P=0.00);末次随访时VAS改善率为73.9%±16.4%,各病因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 ,P=0.97)。ODI由术前47.8%±15.1%降低至术后3个月14.6%±10.5%、末次随访时11.0%±7.3%,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29 ,P=0.00);末次随访时ODI改善率为75.8%±16.9%,各病因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P=0.99 )。腰椎X线片示脊柱序列明显恢复,融合器无移位或脱位。7例出现融合器下沉2~3 mm,除1例肥胖患者一过性腰痛外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由术前36.4°±10.2°恢复至48.0°±10.7°,椎间隙高度由术前(8.3±2.5)mm恢复至(11.3±3.3)mm, 8例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率由术前19.7%±4.4%减少至9.3%±5.3%,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增加单纯LLIF的即刻稳定性,避免后路内固定,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腰椎斜外侧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是目前国际热门的腰椎微创融合技术,已成为腰椎融合的一个重要式。2014年OLIF技术引入中国大陆,初期发展并不顺利,存在学习曲线陡峭、早期并发症多、显露技术难以掌握等缺陷。因此国内学者进行了改良,设计OLIF专用显露拉钩,提出直视下的腰大肌前下方显露技术,使得OLIF显露技术变得简单、安全,并在国内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在技术培训、手术演示、论文发表等推动下,OLIF技术开始在国内落地生根、蓬勃发展;截止目前,国内仅美敦力OLIF25的手术量已达6 000余例,国内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OLIF相关论文达30余篇。但OLIF技术的规范应用、符合国人解剖学特点的相应OLIF器械研发、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等,仍需国内专家一同努力,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OLIF技术之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斜外侧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融合(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治疗116例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56例患者采用OLIF入路[OLIF组,男21例,女35例;年龄(65.2±8.7)岁;Lenke-SilvaⅡ型41例,Ⅲ型15例]和60例采用TLIF入路[TLIF组,男19例,女41例;年龄(61.3±11.6)岁;Lenke-SilvaⅡ型43例,Ⅲ型17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及并发症;分析两组的各自手术前后的腰椎矢状位、冠状位Cobb角和顶中心偏移距离。结果OLIF组和TLIF组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7±1.6)分和(8.1±1.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1.5)分和(2.2±0.9)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和TLIF组ODI分别从术前47.5%±9.1%和52.6%±5.8%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22.4%±6.7%和25.1%±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矢状位Cobb角,术前OLIF组为8.6°± 5.7°,末次随访时为23.6°±4.3°;TLIF组术前为9.2°±4.2°,末次随访时为21.3°±4.8°;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P=0.01)。腰椎冠状位Cobb角,OLIF组术前为16.4°±9.6°,末次随访时为2.8°±2.1°;TLIF组术前为15.2°±7.8°,末次随访时为6.4°±2.7°;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P<0.001)。顶中心偏移距离,术前OLIF组为(26.3±9.4)mm,末次随访时为(4.3±1.9)mm; TLIF组术前为(23.4±5.5)mm,末次随访时为(7.5±4.2)mm;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P=0.03)。OLIF组融合率为97.7%(127/130),TLIF组为91.1%(164/1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并发症发生率:OLIF组为16.1 %(9/56),TLIF组为8.3%(5/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融合器塌陷率12.3% (16/130),TLIF组融合器塌陷率21.9%(35/1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P= 0.03)。结论OLIF技术是治疗伴有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有效手段,与TLIF相比可实现类似的临床效果,且能获得更好的腰椎冠状位和矢状位的矫正。

  • 标签: 腰椎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融合(OLIF)对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6月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骨科收治的64例DLS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60.70±6.27)岁,年龄范围40~73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PLIF)组(n=32)和OLIF组(n=32)。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α(IL-1α)、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3月。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结果OLIF组的手术时间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组中出血量(119.72±30.41) mL、术后卧床时间(2.16±0.35) d、术后住院时间(5.18±2.06) d均显著低于PLIF组[(318.26±94.62) mL,(3.17±0.54) d,(7.35±1.24) 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8个月的随访时间,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OLIF组腰疼痛VAS评分[(1.93±0.54)分,(1.74±0.63)分]显著低于PLIF组[(4.05±0.62)分,(3.87±0.74)分],腿疼痛VAS评分[(1.56±0.71)分,(1.37±0.52)分]显著低于PLIF组[(3.74±0.79)分,(2.53±0.59)分],腰椎JOA评分[(22.57±1.83)分,(24.38±1.65)分]显著高于PLIF组[(20.35±1.78)分,(22.14±1.35)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OLIF组血清TNF-α(16.95±3.92) ng/L、IL-1α(9.17±3.78) ng/L及CRP(1.97±0.24) mg/L水平均显著低于PLIF组[(20.46±4.27) ng/L,(11.51±4.25) ng/L,(2.36±0.32) mg/L](P<0.05);末次随访OLIF组血清TNF-α(13.47±3.54) ng/L、IL-1α(6.52±2.09) ng/L及CRP(1.42±0.16) mg/L水平均显著低于PLIF组[(18.08±3.84) ng/L,(8.73±5.43) ng/L,(2.04±0.25) m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LIF相比,OLIF治疗DLSS能够降低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同时降低患者术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α C反应蛋白质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皮质轨迹螺钉(CBT)与椎弓根螺钉(PS)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邻近节段的影像学变化,评价两种内固定方式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朝阳医院分别采用CBT内固定与PS内固定进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资料。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随访时手术融合头侧邻近节段(CAS)椎间隙高度(ISH)、孔高度(FH)、宽度(FW),术前及末次随访MRI扫描椎间盘退变分级。临床症状变化采用患者术前及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同时诊断两组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R-ASD)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S-ASD)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数据比较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共计69例患者纳入研究,CBT组33例(男/女:15/18),年龄(65±11)岁,PS组36例(男/女:17/19),年龄(64±10)岁。末次随访时,CBT组邻近节段的ISH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组邻近节段ISH较手术前显著减小(t=6.78,P<0.05)。CBT组邻近节段ISH、FH和FW的丢失程度显著小于PS组(均P<0.05)。随访期间,CBT组共发现4例(12.1%)R-ASD,无S-ASD,而PS组出现12例(33.3%)R-ASD,显著高于CBT组(χ2=4.35,P=0.04)。MRI显示,PS组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椎间盘显著退变程度大于CBT组(Z=-2.14,P=0.03)。结论相比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技术,单节段皮质螺钉内固定技术在短期内可以有效地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 标签: 椎管狭窄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腰椎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进行孔镜下孔扩大成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在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3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以摸球法作为依据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个组别,每组中66例。对照组以后路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法治疗,治疗组以孔镜下孔扩大成形的方法治疗,对比项为不同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进行治疗优良率的比较,其中治疗组者高于对照组者,差异上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孔镜下孔扩大成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且微创,安全可行,值得选择和借鉴。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椎间孔扩大成形术 椎间孔镜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经皮孔镜与开放开窗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 2017年 5月 -2019年 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78例进行分组研究,依照奇偶数法分成对照组( n=39)和治疗组( n=39)两组,各实施开放开窗、经皮孔镜,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上的差异。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行比较,对照组均要比治疗组长,且其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存在着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经皮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优于开放开窗。是值得优先选择和全面推广的式。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开放椎板间开窗术 经皮椎间孔镜术